前言 調理體質要靠飲食
總體來說,體質是對個體生命結構及生命活動基本特點的概括。中醫將體質劃分為平和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氣虛體質、氣郁體質、血瘀體質以及特稟體質。在這九種體質中,平和體質是最為健康的,而其他八種均為偏頗體質。
眾所周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其實,人的體質基礎也同樣來自于父母的遺傳,但研究發現,除了先天因素對于體質的形成有所影響外,人們日常的飲食、所處環境、情緒、藥物、疾病等都是改變和影響體質的因素。
在后天的影響因素中,飲食無疑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中醫認為,藥食同源,在日常的飲食中有不少食物也被中醫用來治療疾病或在食療方中發揮作用。而就人體體質而言,既具有一定的穩定特性,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偏頗體質的人也不必擔心,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理以及生活方式的調整,也可使得偏頗體質轉變為健康的平和體質。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道出了平衡膳食的重要意義,也是人體養生的關鍵所在。
飲食作為后天身體補益的重要途徑,人們需要從食物中攝取到不同的營養物質。對于不同體質的人來說,選擇正確合理的飲食,是保證健康的基礎,也是改善體質的根本。因此,首先需要辨別自己是哪種體質,再依據這種體質的特點來辨體施食。
各位讀者朋友可以根據書中介紹的知識判斷自己屬于哪種體質,然后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飲食和鍛煉方式,做自己的醫生和保健師。希望這本書可以為您的健康盡一點綿薄之力,更希望您通過本書獲得健康和幸福。
本書由顧勇、陳麗娟、崔雪梅、孔勁松、陳建軍、顧菡、郝云龍、郝小峰、田穎、梁學娟、魏曉佳、王學典、魏立軍、邊同賀共同參與編寫,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