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創新的心理發生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活動中不斷出現的需要與原有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依此原理,要促進學生創新心理發展,就要從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出發,設計適當的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實踐,使其獲得實踐的體驗,感受創新的需要,產生創新的動機、付諸創新的行為。創新心理就是這樣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實踐中逐步產生的。通過實踐,增強其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提高其創新能力,并使之有機地融合,不斷優化創新心理的結構,同時通過實踐、實踐、再實踐,將活動中獲得的創新心理的優良要素和創新技能達到概括化、系統化的水平,進而類化為穩定的創新心理機能,促進創新心理的形成和發展。
(一)需要動力
創造是人的天性,人類與生俱來就向往創新,需要動力即指這種人類的創造本能。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理論”里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5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一般而言,每個層次的需要都可以激發出創造動機,但高層次的需要所引發的創造動機會更加強烈。他把這種人類的“高層次”的創造本能稱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這種“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就是促使人類不斷自我更新的需要動力,反映了隨著社會發展而來的人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最高的本能需求。隨著需要的增長,進而產生價值感和目標感,需要就變成了愿望,而愿望是需要的思想或觀念形態,從愿望再進一步就產生了動力。需要動力能夠把愿望變成目標。良好的需要動力是推動創新的重要因素,是維持創造性行為的“精神能源”,是任何有志于創造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二)目標動力
任何創新活動都是追求一定目標的行動。目標有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之分。長遠目標往往是一個人終身追求的東西,表現為雄心大志、遠大理想等。它們可以構成一個人經久不衰的動機和動力,推動他不斷地創新和探索。馬克思和恩格斯立志獻身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無產階級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武器。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追求一種遠大的目標和理想,為人類奉獻了難以計數的新技術和新發明。他自己就這樣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近期目標則是人們在短期內所探究的課題和要解決的問題。它能激發起人們為之奮斗的熱情,推動人們向前沖刺。所以說,適度的目標對于創新活動能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量。
目標動力,特別是近期目標動力,還可以對人們的思維活動產生“聚焦”的作用,也就是把人們所儲備的知識、所潛在的能力充分調動起來,集中起來,朝向某一特定方向,深鉆細究,形成一種突破性的力量。否則,沒有目標動力的這種作用,人們思維活動的“能量”就會四處分散,正如四處分散的陽光,不經過“聚焦”的思維活動絕對形成不了足以進行創造的力量。
(三)意志動力
意志動力表現在人為了達到一定的創新目標,自覺地運用自己的智力和體力進行活動,自覺地同困難作斗爭,以及自覺地節制自己的行為。一個心理健全的人,他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動和行為都是意志活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意志動力的作用表現得并不明顯,而在創新活動中,由于奮斗的目標和方向性異常強烈、鮮明,這時候,存在著巨大的障礙和困難需要去克服,人的精神處在高度緊張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意志動力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它,艱巨的創造性活動往往難以維持和進行下去。因此,意志動力是創新活動的又一個重要推動力量。
居里夫人是人們熟知的科學家,她和她的丈夫居里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正當居里夫婦志同道合、共同進行科學探索的時候,居里在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中喪失了生命,這個沉重的打擊,使居里夫人悲痛萬分,但堅強的意志動力使她沒有被悲痛所擊倒,而繼續頑強地從事科學探索活動,終于在1911年第二次榮獲諾貝爾獎。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動力做后盾,她也就不可能做出新的創造性的成果來。
(四)興趣動力
興趣動力是吸引人們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力量,它也能對人們的創新活動起激發和推動的作用。強烈而高尚的興趣動力,往往會使人在研究和探索中達到一種樂而忘返、如癡如迷乃至廢寢忘食的狀態,即使十分疲倦和勞苦,也總是興致勃勃、心情愉快,盡管困難重重也不會灰心喪氣,而能夠千方百計、百折不撓地去克服它。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
興趣動力是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因而是可以培養、可以改變的。興趣動力和目標動力有著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系,目標動力可以吸引和增強人的興趣動力,興趣動力反過來又能促進和維持人的目標動力。興趣動力和意志動力也有著密切關系,意志動力可以把興趣動力保持在特定目標的方向上,并維持興趣動力的持久穩定性;興趣動力則可以強化人的意志力量。
(五)想象動力
幻想和想象是人類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識和新的信息在頭腦中重新組合的動力。創新的各種機遇,只有借助于幻想和想象的力量,才會和思維碰撞爆發出靈感的火花;人類的任何智慧,只有經過想象動力的推波助瀾,才會與行為整合轉變為創造性的思想。人的一生中,總有難以達到的境界。缺乏想象力的人,到頭來只能在原地踏步。而能在眼前清楚地描繪出未來的人,才能一直奔向成功。所以,人不能沒有幻想和想象的能力。列寧說得好: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幻想的能力,如果他不能跑到前面去,用自己的想象力來給剛剛開始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畫出完美的圖景,那我就真是不能設想,有什么刺激力量會驅使人們在藝術、科學和實際生活方面從事廣泛而艱苦的工作,并把它堅持到底。幻想和想象,給政治家增添了徹底砸爛舊世界的勇氣和力量,沒有它,十月革命則是不可思議的;幻想和想象,給科學、思維帶來智慧的閃光,沒有它,數學家決不會發明微積分;幻想和想象,賦予藝術作品以生命的活力,沒有它,也就沒有詩;幻想和想象是人類智力飛躍的天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鋒,是人類未來的設計師。人類的責任心使我們無時無刻不去拓展我們的想象力。思維借助想象形成目標,想象推動創造向前拓展,積極的幻想和想象力是思想的翅膀。我們在開展創新活動時千萬不要忘記翅膀的作用,要時時想到翅膀的力量。
(六)環境動力
【案例】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一個科學研究小組已經證明,良好的生活環境能夠影響小白鼠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實驗人員把普通小白鼠分成兩組。一組放在“貧乏環境”中,即放入空無一物的單調環境中;另一組則放在“豐富環境”中,其中擺滿了各種各樣小白鼠喜歡的玩物,如梯子、轉輪、滑板、秋千之類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之后,處于“豐富環境”的小白鼠在大腦皮層的重量和厚度等方面,比處于“貧乏環境”的小白鼠有明顯的增加,其學習能力和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豐富的創新環境對于人的思維能力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與此相反,人們在生活壓抑、受到歧視、心情郁悶的情況下就難以創造。環境動力的某種表現就是創新氛圍和榜樣的力量,它們往往能引導和促使人走上創造性的道路。尤其是不可小視創新氛圍的力量,它會使人消除因強制性地從事某一工作而不可避免地產生的被動感、消極性等,使人總是處于一種高昂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狀態之中,這樣就可以調動和激發起他的創造能力來。值得指出的是,一個保持適度壓力的環境,有利于推動人的創新活動。
(七)激勵動力
金錢、實物等物質刺激和榮譽、地位、獲得知識、成就感等精神刺激都會產生創新的動力,稱為激勵動力。心理學上的含義是指激發人的動機,使人具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所期望的目標前進。創新活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自我激勵的過程,但激勵動力是否必定產生相應的努力行為,則要取決于導致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對此,心理學家弗魯姆給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M=VE。該公式表明了激勵水平M決定于期望值E和效價V的乘積,說明了激勵動力是以選擇合適的行為達到最終的價值目標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只有當人們受到激勵動力的推動,又有達到目標的可能性時,積極性才能提高。這里的期望值 E 指被激勵對象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計,可以叫期望概率。而效價 V 則指被激勵對象對所達目標的價值看得有多大,也可以叫目標價值。
(八)競爭動力
許多創造都是在競爭中產生的,這在體育比賽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競爭動力使競賽雙方處于“臨戰狀態”,每一項新記錄都是一個創造,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創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動了體育的發展。競爭動力還能刺激人的思維能力高效率運轉,促使人的注意力集中、精神煥發、情緒飽滿,產生激情和進取心,并能增強人的智力效能,這些都是極為有利于開展創新活動的。
沒有競爭動力,往往會使人不求上進、缺乏活力和創造性。因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一起提出遺傳基因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而同獲諾貝爾獎的美國化學家沃森就說過,他們想超過先于他們提出但尚不完善的DNA結構模型的波林,競爭刺激了他們的思緒和能動性,這個動力極大地推動了他和克里克的工作。我國工業企業過去一度出于經濟體制上的弊端,缺乏競爭動力,從而影響了產品的創新,幾十年一貫制養成了人們躺在鐵飯碗上吃大鍋飯的無所追求的習慣。自從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競爭動力推動了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明、推廣與使用,于是新產品層出不窮。競爭動力的確是創新活動的“加油站”和“推進器”。
(九)情感動力
情感動力是指一種催人奮進、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它使人具有強烈的創造欲望,對于創新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樂觀而舒暢的心情,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促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積極而健康的激情能夠使人產生創造性沖動,能夠調動起身心的巨大潛力,并激勵人們去克服艱險、攻克難關。在強烈的情感動力驅動下,往往使人可以一鼓作氣,借助腦力和體力極度興奮、極高效率的狀態,使對某一問題的探索和解決發生急劇的、質的變化,完成突破性的飛躍。在文學藝術的創作中,情感動力的這種作用體現得尤為明顯。
自從有人提出情商的概念后,情感動力作為智力活動的重要成分在創新機制中的作用已為人們所重新認識。
(十)方法動力
方法動力是指掌握了一套創造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就更想創造。目前,世界上的創造方法已有300多種,各國對創造方法的稱呼也不相同。在美國稱為“創造力工程”,在日本稱為“創造工學”或“發現法”,在德國稱為“主意發現法”,在前蘇聯稱為“創造力技術”,在中國稱為“創造技法”。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長期堅持“創造力工程”的培訓,他們所得出的結論是:“那些通過創造力工程訓練的學生,發明創造和獲得專利的速度,幾乎要比未經訓練的人平均高出三倍。”合肥市星期日創造發明學校的一項測試表明,受過創造性思維教育的學生在產生有效的創見和設想方面,與沒有受過這種教育的學生相比,平均提高94%,另外,在自信心、主動性及創新能力方面都有可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