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
- 陳修齊主編
- 1158字
- 2019-01-09 13:38:19
1.1 物流概述
1.1.1 物流的概念
1.物流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1965年,美國決策論學派的創始人西蒙(Herbert A.Simon)指出,對于正在迅速發展的領域,應該重點介紹它的概念和發展歷史。物流學術界對物流概念的產生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PD;直譯為實物分配)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1915年,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中明確地將企業的流通活動分為創造需求的活動和物流活動,指出“創造需求與實物供給的各種活動之間的關系……說明(這些活動之間)存在平衡性和相互依賴性兩個原則”,“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是與創造需求不同的一個問題……流通活動中的重大失誤都是因為創造需求與物流之間缺乏協調造成的”。文中提到的“平衡性”、“相互依賴性”、“協調”等正是物流理論與實踐的基礎。此時的物流指的是銷售過程中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圍繞戰爭供應,美國軍事部門運用其所研發的“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方法,對軍需物資的采購、運輸、倉儲、分發等進行統籌安排和全面管理,取得了顯著效果。戰后“后勤管理”被引入經濟部門,應用于流通領域和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中所有與物品獲取、運送、存儲、分配等有關的活動。此時的后勤包含了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物流,是一個范圍更加廣泛的物流概念?,F在歐美國家多數把物流稱做Logistics,它包含生產領域中的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中的物料搬運與廠內物流,以及流通過程中的物流(銷售物流)。
在日本,物流概念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末。1956年10月,日本生產效率本部(現社會經濟生產效率本部)委派流通技術專業考察團訪問美國,回國后在《流通技術》雜志上發表的報告書中首次提到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當時是直接使用英語原詞,以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physical distribution”一直沒能被譯成合適的日語,只是用縮寫PD表示。直到1965年前后,“physical distribution”才被正式翻譯成“物的流通”。在日本著名學者、被稱為物流之父的平原直用“物流”這一更為簡捷的表達方式代替“物的流通”之后,“物流”這一概念迅速被廣泛使用。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物流”這一概念,當時“物流”作為一個經濟學概念通過日本引入我國。企業對物流的需求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當企業足夠壯大、業務日趨復雜時,才會對現代物流提出要求??梢哉f,物流問題的出現是企業經營管理“成長中的煩惱”。物流既是當代運輸服務新理念的產物,也是一個科學化和系統化的業務領域。從概念范疇上講,物流包含配送,物流業則是專門從事物流活動的行業。從企業銷售成本和商品價格組成角度考察,物流業潛藏著巨大的商機。
2.物流的定義
盡管物流概念已被廣泛使用,但是對于物流的理解會因所處的立場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書以國家標準定義的物流術語為準,所謂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可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