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SW-CMM)是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軟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CMU/SEI)建立的。為了保證軟件產品的質量,80年代中期,美國聯邦政府提出對軟件承包商的軟件開發能力進行評估的要求。因此,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CMU/SEI)于1987年研究發布了軟件過程成熟度框架,并提供了軟件過程評估和軟件能力評價兩種評估方法,以及軟件成熟度提問單。4年之后,CMU/SEI將軟件過程成熟度框架進化為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并發布了最早的SW-CMM 1.0版。經過兩年的試用,1993年SEI正式發布了SW-CMM1.1版,這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版本。CMM主要側重于項目在研發過程中的管理。
自1991年SW-CMM首次發布后,CMU/SEI又開發了其他成熟度模型,包括:系統工程、采購、人力資源管理和集成產品開發等。雖然各個模型針對的專業領域不同,但彼此之間也有一定的重疊,畢竟它們同出一轍;另外,這些模型在表現形式上又有不統一之處:系統工程模型是連續式的,而其他模型采用了分級式。當SEI開始開發新一代成熟度模型的時候,其發起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整合不同模型中的最佳實踐,建立統一模型,覆蓋不同領域,供企業進行整個組織的全面過程改進。所以,SEI于2001年12月正式發布了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I)1.1版本,這次發布標志著CMMI的正式使用。SEI也正式宣布,將不再維護SW-CMM的CBA-IPI評估方法。在CMMI 1.1發布后的兩年內,SEI還提供有關SW-CMM 和CBA-IPI主任評估員的培訓,并接收評估數據,但這一切已于2003年12月底正式停止。這里需要注意的是,SEI并沒有廢除CMM模型,而是以CMMI的SCAMPI評估方法取代CMM的CBA-IPI評估方法。CMM/CMMI主要應用在兩大方面:能力評估和過程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