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武術概述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它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形成的內容豐富精深、社會價值廣泛、文化色彩濃厚的我國特有的體育文化形態,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國之瑰寶,民族奇葩。其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體系,完善實用的技擊理論,卓越的強身健體功效,使武術得以成為一種魅力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武術集健身、防身、修身、娛樂、養生為一體,從人的整體觀出發,注重人體的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循序漸進地對人體進行全面的修煉。武術主要以踢、打、摔、拿、擊、刺為主要內容,在發展人的全面身體素質的同時,對人的內在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尚武崇德”等都是對中華武術優良傳統的很好體現。
1.1 武術的形成與發展
一、武術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態
從70萬年前中國猿人的出現,經過漫長的原始社會,伴隨人類文明的出現,武術亦開始萌生、發展。武術最根本的特征是技擊性,所以研究武術的產生必須從技擊性的發生入手。
生存競爭中技擊的萌芽。原始時代,人群生活在莽莽荒原中?!叭嗣裆俣莴F眾”(《韓非子·五蠹》),“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淮南子·覽冥訓》),“封豨脩蛇,皆為民害”(《山海經》)。在惡劣的環境下,為了生存,人們首先要與獸斗,于是產生了武術技擊的萌芽。其內容主要有二:徒手搏斗和使用器械。徒手搏斗中,必然產生奔跑、跳躍、閃躲、滾翻、拳打、腳踢。器械的運用產生了擊、刺、砸等技巧,同時也促進了武器的發明和改進。早在60萬年前的“北京人”遺址中,就發現了大量的石錘、石刀等石器和少量銳利的骨器,當然木棍、木矛也是當時少不了的武器,只是易朽不存罷了。既然有搏斗就必然產生了搏斗的經驗,經過長期的積累,終于形成了一定的動作和攻防技巧,在后來的搏斗中逐漸產生了運用這些技巧的觀念。于是,武術技擊意識就萌生了。這就是原始武術在生存競爭中的起源。
原始戰爭促進武術萌生。原始人群之間為爭奪食物、領地而發生的戰爭,男性為爭奪女性或女性為挑選男性而產生性選擇的爭斗,這些人與人斗的現象經常發生,實際上戰爭已成為原始人群的職業。《呂氏春秋·蕩兵》說:“ 爭斗之所自來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大量的古籍傳說說明了在原始社會,部落與部落之間為爭奪領土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有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涿鹿之戰。蚩尤是傳說中的兵器之祖,他發明了許多武器,“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世本》),他還有“戰神”之稱,也是角力的好手?!妒霎愑洝份d:“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這說明在原始打斗中,一方面促進了武器的改進和運用,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徒手搏斗中擒、拿、摔、打等戰斗技能。更重要的是,人們戰斗意識、競爭意識的出現,強化了人們戰斗競爭的觀念?!蛾套哟呵铩罚骸胺灿醒獨庹撸杂袪幮?。”《淮南子·道應》:“爭者,人之所本也?!鄙裨拏髡f中有:“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為適應戰爭的需要,原始部落,就開始了有組織、有目的的戰爭演習與操練,各種擊刺動作、對練動作逐步作為戰爭經驗流傳了下來。
原始宗教、教育、娛樂與武術的發端。武術形態是多位一體的,宗教、教育、娛樂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人們在狩獵、戰爭之前或之后,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武舞是最主要的項目,他們以場面宏大的武舞或激發人的戰斗意志,使部落的子民勇敢殺敵;或宣泄人們豐收的喜悅;或祈求上天保佑平安,以求風調雨順。《尚書·堯典》中首領“夔”說:“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意思說“啊!讓我們敲打起石鼓,大家模仿百獸動作跳起來吧!”其形式還有模仿人與獸斗的場面等。
原始武器的創造。工具及其使用,為人類進化的最重要標志。工具的改進與制作,伴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原始時期,工兵不分,以木石擊物則為器,以之格斗即為兵。最早的武器萌芽應該算是木石,是因為它們最易得。木石結合是人類武器史上的一大進步。據考古資料表明:大約距今3萬年前,就已經有石制矛頭加上木棒成為矛槍,從而開創了復合武器的先河。距今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石刀、石槍、石戈、石斧、石矛頭、石錛、石鏟、石槌等。同一時期出現的還有骨刀等。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大飛躍。恩格斯認為:“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及槍炮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族·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妒辣尽氛f黃帝臣“揮作弓、夷牟作矢”。
可見,人與獸斗的技巧與方法顯現了武術的雛形;后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人與人搏殺格斗的技能為武術產生奠定了基礎;進而制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從而使用兵器的技藝也逐漸從生產技術中分離出來,為武術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義的技能。而“武舞”則是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將宗教祭祀、教育、娛樂及搏斗訓練集于一體的活動方式,也是武術最主要的原生形態。
二、古代武術的發展概況
先秦時期的武術。商周時期青銅器工藝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同時戰爭的頻繁,促進軍事武藝的巨大發展。商周時期戰爭的主要方式是車戰,戰車為兩輪四馬,方形車廂,上立三位甲士。左方為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持弓箭主射;右方甲士稱“車右”,又稱“參乘”,執戈、矛作戰;中間為御手。戰車上的武器還有:戟、殳、劍。《晏子春秋》曰:“戟拘其頸,劍承其心。”可見當時既有弓箭遠射,又有長兵擊刺,還有短兵相接?!冻o·國殤》曰:“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睉馉幍陌l展也促進了盾的發明和改進,當時光盾就有大小形狀不同之分,所謂“五盾”。為了步戰的需要,短兵、拳搏、角力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武士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另外,西周射術與禮樂相結合而形成“射禮”。射禮共有四種:① 大射,天子與諸侯在舉行盛大祭祀之前為選拔參與祭祀的人而舉行的射禮;② 賓射,諸侯來朝天子或諸侯互相朝拜時舉行的射禮;③ 燕射,天子、諸侯娛樂宴會時的射禮;④ 鄉射,鄉大夫舉行鄉飲酒禮時舉行的射禮。這四種射禮根據身份不同使用不同的侯(箭靶):天子自射用虎侯,諸侯射用熊侯,大夫以下用豹侯。每人皆四矢。設置眾多職事人員管理競賽,如司射(掌握射法,測量距離)、梓人(制侯張)、太史(點記射中之箭數)、司常(舉旗報告射中成績)、射鳥氏(取回射出之箭)、車仆(供應報靶、記分者之護具)、大司樂(射箭競賽中的奏樂)等。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武術體系初步形成。隨著戰爭方式由車戰漸變成車、步并用,進而發展成以步騎為主的形式。武技的社會功能向多樣化發展,武術的表演性、競技性、娛樂性和健身性等社會功能的出現,形成了多樣化的武術文化。這一時期人們斗劍成風,不但涌現出越女、莊子等擊劍高手,還造就了一大批俠義之士,如荊軻、專諸、曹沫、聶政等。最重要的是出現諸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軍事巨著。同時,隨著斗劍之風的日益激烈,兵器的制造技術越來越高超,制造出的武器也越來越精良,而且具有地域特色,正所謂“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周禮·考工記》)。《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詳細記載了湛盧、純鉤、勝邪、魚腸、巨闕及龍淵、太阿、工布等名劍之特色與神異。如巨闕,能穿銅釜、絕鐵。純鉤,“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于塘”。20世紀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歷時兩千余年仍光華燦爛、鋒利無比,可為確鑿物證。
由于戰爭的頻繁發生,尚武強兵一直是每個國家或民族的主要政策,國家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如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民族之間的這種互相學習、交流,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武器的改進。
秦、漢、三國時期的武術。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后,開始收繳天下兵器。《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墮名城,殺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至廷宮中?!边@些舉措大大限制了民間武術的發展,但是在暴秦的殘酷壓迫下,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在沒有武器的情況下,起義軍只好“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倍剀妱t“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最終滅亡。
漢代刀、劍、相撲、角抵活動開始東傳日本。武術已經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技術內容。《漢書·藝文志》把當時的兵書歸為:《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三篇;《兵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兵技巧》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兵技巧》就載有大量的射法和武術技法,如《逢門射法》兩篇,《陰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將軍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篇,《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等。
由此可見,當時的武術已經不再局限于過去那種口傳心授的方法。從史料看來,武術技法已經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不但有兵器的對練,甚至出現了空手奪白刃。曹丕的《典論·論文·自序》中記載的奮威將軍鄧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
漢代武術套路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從著名的鴻門宴上,范增密授項莊假以劍舞為名,行刺殺沛公之實來看,當時劍術套路已流行于軍中。漢代沂南墓劍飾圖中帝王欣賞劍士舞劍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另外,兵器的對練、角力、練力、試力、比武已經相當流行并發展壯大起來。隨著國家之間的相互交流,漢代的刀、劍、相撲之術也東傳日本。
由于騎兵的發展,劍已經不適應馬上作戰,刀逐漸代替了劍在軍事舞臺上的地位,劍以其他非軍事用途繼續發展下去,佩劍之風盛起,而且有嚴格的佩劍等級制度。
至此,武術已發展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具有攻防格斗作用的實用性較強的技術動作,緊密地圍繞軍事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另一類則是適應表演需要,把攻防技術反復加工提煉而逐漸形成的套路技術。套路技術的藝術性較強,具有固定的動作次序;既有單練,也有對練;既有短兵對短兵,也有短兵對長兵等形式。這樣,在軍事方面具有實用性的套路與以表演為主而突出演練技巧的套路,都有了各自的生命力,因而長期并行不衰。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武術。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劇烈動蕩的時代,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西北民族紛紛進入中原,相互混戰,先后建立十余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漢族政權南遷以后,先后有東晉、宋、齊、梁、陳五個朝代。而北方則由鮮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朝代。南北對峙近三百年,史稱南北朝。這一時期戰亂頻繁,促進了軍事武術的發展,特別是民族間的戰爭,使得各民族間的武藝得到了發展與交流。
兩晉兵制繼承漢魏世兵制,士兵全家為兵,家傳武藝促進武藝的提高。另外,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為了自衛或擴大勢力,建立“塢壁”,農民成為依附豪強的“部曲”,經常練兵習武,使得武藝在民間推廣。直到北朝末期,才創立府兵制。
由于作戰方式以騎兵為主,所以馬上兵器如矛、矟等長兵器得到了發展,較之以前更長、更重,稱為“丈八矟?!备敌妒ь}》詩有“弄我丈八矟。”《釋名》曰:“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刀劍等短兵也發展較快,而且其意義不僅局限于兵器,賦予新的意義,晉人多佩帶刀劍,有的用木劍代刀劍,此時的刀劍除了兵器以外已成為飾物?!端螘ざY制》:“劍者,君子武備……自人君至士人,又帶劍也。自晉代以來,始以木劍代刀、劍?!?/p>
各朝君王都重視習射、練武?!赌淆R書·禮志》:“秋金之節,講武習射。”人們習射主要有兩點:練準;練力致遠。由于弓矢威力強大,因而可以對敵人起到威懾作用。《周書·蔡祜傳》記蔡在一次戰斗中被東魏人圍困,“乃彎弓持滿四面據之,東魏人弗敢逼。乃募厚甲長刀者直進取祜……敵人漸進,可十步,祜乃射之,正準其面,應弦而倒,便以刺殺之。敵乃稍卻,祜徐引退”。
此時的拳術也有非常高超的技藝?!段簳酚洝靶⑽牡塾须隽?,年十余歲,能以指彈碎髀骨?!薄读簳钯﹤鳌罚骸百┥俣塾拢隽^人,所用弓至十余石。嘗于兗州堯廟,踏壁直上至五尋,橫行得七跡。泗橋有數石人,長八尺,大十圍,侃執以相擊,悉皆破碎?!蓖瑫r娛樂性武術發展也較快,拳術套路雛形已經出現?!段簳ま煽瞪鷤鳌罚骸罢舛耆?,肅宗靈太后于西林園。文武侍坐,酒酣迭舞。次至康生,康生乃為力士舞,及于折旋,每顧視太后,舉手踏足,瞋目頷首,為殺搏之勢”,生動描述了拳術之動作神態。為躲避戰亂,保護寺院,許多寺院、道觀開始組織習武,武術與佛教、道教的結合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武術。隋朝結束了中國數百年的分裂割據,統一了中國,更加完善了府兵制,唐朝人仍沿襲。其特點是“寓之于農”、“兵農合一”。府兵由一般民戶中選取,這實際上將兵源、武器裝備、習武活動擴展到了整個國家的基層。這無疑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武則天創立武舉制度,把武術的發展推向高潮。大大提高了民間練武的熱情,這在中國歷史上功不可沒,使得武術更加精煉化、規范化。武舉的內容有:長垛、馬射、馬槍、筒射、步射、穿箚、翹關、負重、材貌、言語。
盛唐時期尚武任俠之風,涌現了一大批游俠少年,同時唐朝文化與武術也結下了淵緣,出現了大量描寫武術的唐詩。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辟Z島也在《劍客》中寫到:“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君贈,誰有不平事。”白居易《李都尉古劍》:“愿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倍鸥Φ摹队^孫大娘舞劍器行》詳細描述了劍器舞的奇妙之處。由于少林十三僧救唐王李世民,佛教界習武更盛,少林武僧也聞名于世。角抵又興起,而且盛況空前?!端鍟奂o》:“大業六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戲于端門街,天下奇伎異藝畢集,終月而罷,帝數微服往觀之。”唐代的君王大多也喜好角抵,作為宮廷娛樂節目與飛劍、走索、旱船、擊鞠、雜戲等一同表演。遠射兵器有弓射、弩射、彈丸射、拋石機等。武舞和武術套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隨著刀制代替劍制,槍是陣戰的主要兵器。徒手格斗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撲開展興盛,東傳日本,對日本武道發展貢獻極大。
兩宋時期的武術。兩宋武術主要表現在武藝多樣化發展。軍事武藝繼續沿用武舉制,招募優秀士兵入伍,進行統一訓練,并且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弓箭等遠射兵器已達高峰,最強的三弓床弩,所用的箭“木干鐵翎,世謂之一槍三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也”,射程可遠達三百步。在短兵上日本的手刀大量輸入中國。宋元時期不僅軍事訓練規范、系統,而且兵器種類大增。民間出現了大量的武藝結社組織,如“弓箭社”等。見于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于受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隨著兩宋經濟的發展,民間練武結社的習武活動蓬勃興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撲社”等。在城市一些專門性的群眾游藝場所“瓦舍”、“勾欄”,出現了大量的以賣藝為生的民間藝人,其內容不僅有單練套路,還有對練表演,極大地促進了武術向套路方向發展。當然這些場所少不了角抵表演。
理論方面著有軍事名著《武經七書》和《武經總要》,從軍事組織、軍事制度、步騎教練、行軍、營戰、戰略、戰術、武器制造和使用、軍事地理等都有所論述。
遼、金、西夏及元代武術。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諸族,均極重視軍事。契丹兵制,凡男子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皆隸兵籍。蒙古族在備受金朝殘酷壓迫下奮起斗爭,擅長騎射的蒙族人民,更是全民皆兵,男子從十五歲到七十歲都要入伍。成吉思汗把其臣民按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的軍事組織編制起來,加上騎射精通、武器精良,所向無敵,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大元帝國。
元代文藝戲劇的發展,給武術套路的發展提供了生長的土地,在元代戲劇中有很多武打場面,如:“三戰呂布”、“單鞭奪槊”、“關大王單刀會”等。促使武術向套路方向發展,為后來武術套路發展打下基礎。元朝少數民族執政,政權建立以后,吸取漢族武制,選拔軍事人才。但是,他們在重視朝廷習武練兵的同時,為鞏固其統治,禁止民間習武,尤其是漢人習武。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3,賑饑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雖然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因而阻礙了武術發展的步伐。但是,民間武術仍然艱難地向前發展。
明代武術。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以后,蒙古瓦剌部長期與朝廷處于敵對狀態。日本封建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產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國中南沿海進行搶、掠、燒、殺的海盜活動,史稱“倭寇”。為了抗擊倭寇,軍事訓練被重視起來。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記》、何良臣的《陣紀》、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等一批武術及軍事名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由軍事訓練及戰爭實踐的檢驗總結而產生的。民族英雄、著名軍事家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同時也成了在武術實踐、武術理論上頗有建樹的武術先行者。明代武術不再僅以刀、槍、棍分門別類,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了諸多風格迥異的流派;十八般武藝有了具體的名稱內容。因此,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武術項目之多,是過去所沒有的。明代萬歷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中概括為“十八般武藝”,即“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錦繩套索、十八白打?!碧貏e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馀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征、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后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以此為特征,標志著中國武術體系的形成。
清代武術。清軍入關以后,隨著火器的出現,鴉片戰爭的炮火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政府意識到火器的厲害,在強調騎射、長槍等訓練的同時,軍隊以開始配備洋槍、洋炮。至甲午戰后編練的“新軍”,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廢止武舉制。武術從總體上退出了軍事技術范疇。同時民間武術逐漸開始興盛,已失去軍陣格殺價值的冷兵器大量流入民間,成為反清抗暴、自衛身家的兵器,也成了白蓮教、天地會、清水教、義和團等組織的主要裝備,從而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武術與傳統文化結合,產生了許多武術流派,誕生了近百種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查拳、太祖長拳、洪門拳、翻子拳、螳螂拳、虎拳、鶴鳴拳、少林拳等,多在清代形成。武術名著有:《手臂錄》、《拳經·拳法備要》、《內家拳法》、《萇氏武技書》、《六合拳譜》、《太極拳譜》等。另外,對武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明清時期,隨著火器在軍中的出現,使得武術與軍事武藝逐漸分離開,并在更廣闊的民間開花結果,從而迎來了武術的集大成發展時期,使得武術文化的完備形態在此期間最終形成。主要標志是:武術拳種流派的形成;武術內功的形成;武術套路的形成;內家拳的出現,以及對武德的明確要求等。
三、近代武術發展概況
近代中國,時局動蕩,戰火不斷,在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武術雖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在“強國強種”理念的號召下,武術曾一度興盛。它的發展特點有二:一是以城市為中心,推動武術的普及和發展,二是在近代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武術開始沿著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演化。由于備受外國列強的欺辱,許多有識之士倡導“強國強種”。一些社會名流和教育家,廣攬武術人才,出面組織以推廣和研究武術為宗旨的武術組織,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1910年,上海成立的“精武體育會”。1911年在北京成立北京體育研究社,同年在天津成立的中華武士會。1915年4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北京體育研究社許禹生等提出的《擬請提倡中國舊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議案,國家明令“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于各師范學校養成之”。至此,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武術,正式進入學校教育,成為學校體育課程中的一項內容。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國術館”等,為社會培養了許多武術專業人才。1924~1935年,歷屆全運會上武術都被列為正式競賽項目。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第11屆奧運會表演。這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運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
然而,舊中國處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影響,武術受到嚴重的摧殘,到解放前夕,它已經淪落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從1957年開始,國家體委組織部分武術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像。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余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武術事業迅速發展。武術已進入各級學校,挖掘、整理出許多武術遺產。武術沿著科學化、規范化和社會化的方向健康發展。我國武術正在走出國門,并迅速在世界范圍推廣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武術管理體制的形成與完善
現代體育文化形態的特征就是高度的社會化和組織化。新中國成立后,武術運動的發展同樣表現為高度的組織化,使得武術大踏步地走出國門,并迅速在世界上推廣開來。1952年設立了民族形式體育研究會,195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國武術協會,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1994年下發了《國家體委武術協會更名為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通知》。
(二)武術競賽體系的形成與完善
1953年11月在天津舉行了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競賽大會,1985年國家體委頒布、實施了武術運動員等級標準,1990年第11屆亞運會起武術成為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1998年第13屆亞運會上,散手列為正式競賽項目。
(三)武術在學校的普及與推廣
1956年,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就有武術內容,1987年,全日制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明確把武術列為基本項目,全國體育院系均把武術列為必修課程,紛紛開設武術選修課,教育部在制定本科體育課程指導綱要時把武術類列為六類主干課程之一。
(四)武術的社會化與市場化發展
1983年全國有各類武術輔導站3570多個,1987年各種武術館、校有1萬多個,全國習武人數多達6000萬,并于1997年,國家體委頒布實施“中國武術段位制”,將武術段位定為三級九段,初級一段、二段、三段,中級四段、五段、六段,高級七段、八段、九段。中國武術段位制的實施無疑使全民的武術鍛煉更為規范。1987年,國家體委提出了“開發武術資源”的口號和“以武養武”的思路,“武術搭臺,經貿唱戲”,使武術運動的社會化與市場化的道路越走越寬闊。
(五)武術在國際上的傳播與交流
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把武術推向世界,擴大中國武術在海外的影響,對顯示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發展國際上的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都有深遠的意義。1985年8月在西安舉行了第一屆國際武術邀請賽,1990年10月國際武術聯合會在北京成立,1991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每四年一次。1999年6月國際奧委會通過決議,承認國際武術聯合會為“被承認的聯合會”。
(六)武術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
1952年國家體委設立了民族形式體育研究會,1983~1986年全國開展大規模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查明全國拳種129個。1986年成立了中國武術研究院,1987年成立了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1997年武術學科首先在上海體院招收武術博士研究生。
目前武術科學研究正向多學科、多層次的立體型研究深入發展,武術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技術體系的理論建設已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