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整頓,1974-1975(2)
- 鄧小平時代
- (美)傅高義
- 4450字
- 2015-08-04 10:04:38
中央軍委的常委會1975年2月5日才正式恢復,承擔著領導軍隊日常工作的職責。常委中的激進派在數量上完全被鄧小平和葉帥的支持者所壓倒。
在常委的支持和毛的批準下,兩位領導人陸續使25000名前軍隊干部中的很多人重返工作崗位,鄧小平說,他們是在林彪時代受到了誣陷。他指示說,要讓受到誣陷的人回來工作,有病的要給看病。他說,清查工作要盡快進行,但不必公開。12在接手新的工作之前,鄧小平已經在明確思考軍隊現代化的問題。1975年1月14日,即上任剛過一周,他就指示部下著手制定改進軍事裝備和軍需物資的五年規劃和十年規劃。13規劃內容包括修理和改造舊裝備,以及生產缺失的零部件,這些都是在“文革”中被嚴重忽視的工作;還要研發導彈和其他現代裝備。14像毛澤東一樣,只要一提到美國撤出越南后蘇聯日益增長的威脅,鄧小平就會動怒。他擔心美國政府失去民意支持,不再愿意堅定地對抗蘇聯。他也擔心1974年8月取代尼克松的福特總統缺少尼克松對戰略問題的深刻理解,不能像尼克松那樣隨時準備對蘇聯的任何新威脅做出妥善的反應。因為美國如果不向蘇聯施壓,蘇聯在亞洲就可以隨意進行擴張,它已經在中蘇邊境部署了100萬軍隊。
鄧小平深知,美國是唯一能夠全面抑制蘇聯的大國,因此每一次會見美國官員時他都會敦促他們對蘇聯采取更強硬的立場。毛澤東不必擔心鄧小平會像周恩來那樣在跟美國打交道時示弱。1974年4月和11月鄧會見基辛格時,不但提醒基辛格注意蘇聯的侵略行動,還不斷諷刺他在對付蘇聯的攻勢時縮手縮腳。15事實上,鄧小平指示他的外交部官員,特別是中國駐聯合國及安理會代表黃華,每次見到美國人都要批評他們對蘇聯的立場不夠堅定。
在1975年,占用鄧小平最多精力的軍隊問題是裁員。軍隊的臃腫造成預算緊張。現役軍人超過600萬,比1966年多了20%。16中國需要對文化水平不高的軍隊高層干部進行裁減,培養了解現代技術的新一代領導人。裁軍是一支現代、穩定的軍隊能夠長期發展的最關鍵的第一步。但是鄧小平也知道,如果戰爭迫在眉睫,那就不可能大幅裁軍。毛澤東說過戰爭不可避免,鄧小平并沒有挑戰這個觀點,但是他確實說過,中國能在未來若干年里減少戰爭的危險。
軍隊的任何問題都不像裁軍那樣引起了強烈的抵制,一個領導人假如沒有鄧小平在部隊里的地位和強硬作風,就會知道這項工作幾乎不可能完成。每年都有大量復員軍人回到地方后找不到工作。當時還沒有新的市場機會,政府財力也有限。安置工作也一團糟,造成大批轉業老兵抗議他們沒有得到適當的安置。
鄧小平裁軍工作的要點是制訂新的編制表,然后把需要裁減的名額分配到全軍各個單位。早在1975年1月14日,鄧小平就在總參的一次干部座談會上宣布,要制訂出規定各單位人數的新編制表。17新的編制表完成后,空軍和海軍不會減少員額,但是陸軍要裁員。此外,技術專業的崗位也不會減少。有些地方的軍隊人數要大幅減少,但是像新疆一類敏感地區,軍隊編制還要增加。18新的編制表完成后,由各單位負責實施具體的裁軍工作,確定哪些人要保留,哪些人要裁撤。19就像他一向處理有爭議的問題那樣,鄧小平不但下達指示,而且說明他的理由。他解釋說,國家財力有限,能讓錢用于現代武器系統的唯一辦法就是減少人員開支。即便是那些擔心自己被裁掉的人也很難反對鄧小平的這個理由。
為了減少對裁軍的抵制,鄧小平加大了為復員和轉業軍人找工作的努力。盡量安排退休的部隊高層干部在地方黨政機關或國營企業工作。普通軍人主要安排到農村擔任公社干部,還有一些人轉業去了工廠。20政府干部被要求負責在當地為老兵安排工作。
鄧小平利用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召開的軍委擴大會——這個大會因林彪事件而拖延了4年——為裁軍計劃尋求支持。一些軍官為避免削減自己單位的人員而提出特殊要求,但計劃并未發生多大改變。21會議確定了3年內減少兵員160萬的目標,其中包括大約60萬名軍官。22新的編制表一完成,軍隊立刻開始選拔各級領導班子。鄧小平為新領導班子的面貌定出基調,他說,新當選的干部要能夠運用新技術改進常規裝備和先進武器,能夠通過科學分析提高指揮和管理水平。要增加訓練和學習,以便提高干部素質,幫助他們制定適應未來條件的戰略。需要有關心部隊、能夠改進軍民關系的政治干部。23中國的武器已經嚴重落伍,財力又十分有限,因此鄧小平要求把錢花在刀刃上。軍委擴大會剛一結束,來自400多家國防工業大廠的領導干部就在7月20日到8月4日召開會議,根據提高技術水平的新工作重點對他們的工作責任進行評估。24軍委擴大會召開幾周后,宣布了中央軍委的新成員。毛依然允許激進派控制宣傳工作。“四人幫”中最老練的張春橋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但鄧小平仍然擔任總參謀長,葉劍英保留了對軍委的領導權。大多數中央軍委常委都是能與鄧小平和葉劍英合作共事的有經驗的軍隊干部:聶榮臻、粟裕、陳錫聯和梁必業。
鄧小平及其盟友有效地抑制著激進派。在軍委擴大會上,級別最高的激進派王洪文和張春橋都沒有公開發言。“四人幫”試圖控制人事任命權,把他們以后可以用來打擊對手的人事檔案搞到手,但是沒有得逞。張春橋仍擔任總政治部主任,因此控制著宣傳,但他完全不掌握人事任命權。鄧小平和葉帥在軍隊中得到的支持要大大高于張春橋,他們決定工作日程,并且在下級的任命中起著主導作用。25鄧小平也恢復了部隊的培訓計劃。1966年之前的101所軍事院校,在“文革”中大多數都被關閉。有些院校破敗不堪,無法重新開學。但是也有一些院校雖然不再教學,但教員仍住在校園里。還能教學的有經驗的教員又被請了出來,讓他們修訂教材,重登講臺。
與學校相比,大多數高級軍事技術研究所在“文革”中受到了保護(甚至一些民用研究所也被置于國防科工委的保護之下)。但是,由于既沒有大學的支持和新畢業生的輸入,又缺少民用研究機構提供的相關支持和與國外的技術交流,中國的軍事技術已遠遠落后于潛在的敵人。研究機構需要重整旗鼓,葉帥在1975年勸說已退休的張愛萍重新出馬幫助他工作,在組織軍事科研方面,張愛萍是最有經驗的高級軍官之一。
有兩個研究和開發機構鬧派性十分嚴重,因此需要給予特別關注:一個是主要從事核武器開發的二機部,另一個是研究彈道導彈的七機部。在1974年,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3次試驗均以失敗告終,這使得批評這兩個部的領導很容易得到政治上的擁護,但是對激進派的支持并沒有消失。26“四人幫”的追隨者在其中一個部下面的一個工廠中仍很活躍,他們貼出了聲討張愛萍只抓生產的大字報。
5月19日,鄧小平在訪法回國后的次日參加了負責軍工技術的領導干部聶榮臻(他也是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同志之一)在七機部召開的會議。鄧小平的講話十分強硬,他說,政府不能再容忍派性,領導人必須在6月30日以前消除一切派性,7月1日之后大家要合作共事,不然就對他們不客氣:一定嚴加懲處。
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同意后,鄧小平和葉帥監督著這兩個問題嚴重的部門進行整頓,仍然鬧派性的人被開除,建立了組織科研工作的新領導班子。27從1975年第四季度到1976年,作為裁軍工作的一部分,編制表中正式取消了46.4萬個崗位。當然,有些人想方設法留在了自己的崗位上,但葉帥和鄧小平已經盡其所能落實了他們的裁軍計劃,新的領導班子也已選出,待時機到來便能在他們的部門和隊伍應用現代科技。28總之,在1975年,鄧小平和葉帥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大多數人的支持下,在恢復紀律、裁軍、為改進部隊的教育和技術水平鋪平道路方面,都取得了可觀的進步。
地方整頓的戰略:徐州鐵路局
為了在地方整頓上取得突破,鄧小平采取了抓典型的方式,這既能迅速增加生產,又能鼓勵其他單位。他在打游擊的年代就認為,打一些勝算在握的小仗,可以鼓舞部隊準備打好大仗。1975年,很多因為不能完成生產指標而受到批評的工廠都抱怨它們的物資供應不足。運輸是一個明顯的瓶頸。假如能在交通運輸領域初戰告捷,是不是既能增加生產,又能為其他領域樹立成功的先例?
中國在1970年代中期還沒有現代高速公路系統,貨運基本依靠鐵路。因此當鄧小平致力于改善運輸時,便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江蘇北部的城市徐州,這里是東西鐵路大動脈隴海線和南北鐵路大動脈津浦線的交會點。在1975年3月之前,徐州鐵路局已經有21個月沒有完成裝貨和發車指標。自1967年1月起,那里的造反派之間的武斗幾乎從未間斷。
1975年的形勢既糟糕又麻煩。擔任徐州鐵路分局局長的造反派頭頭顧炳華能搞到武器,頑固抵制外人對他的控制。自1966年以來,顧炳華和造反派就占據著火車站附近的物資局大樓,將其作為他們個人的物資儲備和供應倉庫。當公安局前來抓捕一些工人時,顧炳華的同伙強行拘留了公安干警。顧炳華的同伙甚至一度奪取了徐州市黨委的辦公樓,把市委干部拘禁起來。29毛澤東堅定支持鄧小平整頓鐵路的工作,部分原因是他本人經歷過一次因混亂而造成的延誤。1975年2月3日他要乘專列從長沙前往杭州,但保衛干部無法保證專列的安全,使他直到2月8日才得以成行。30前造反派頭頭王洪文現在也贊成打擊造反派。他支持壓制徐州,是因為他作為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明白上海需要鐵路的供應。
毛澤東和王洪文的支持使鄧小平能夠對徐州采取迅速果斷的措施。此時萬里已經擔任了鐵道部長。作為他早先采取的步驟之一,鄧小平早在1975年1月上任之前便推薦了素以攻克難題聞名的萬里擔任鐵道部長。萬里在早年負責領導包括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在內的天安門廣場周邊建設項目時就曾受到毛澤東的表揚。31“萬里”這個姓名的意思是“一萬里”,所以毛曾開玩笑說,這個人“真是日行萬里啊”!因此,當1974年12月毛澤東和周恩來在長沙開會時,他們很快就同意了對萬里的任命。
1975年1月萬里上任時,鄧小平對他說,要“盡快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改變鐵路現狀。32他讓這位新鐵道部長抓緊準備一份有關徐州問題的報告,在他擔任副總理10天后,就聽取了萬里的匯報。萬里說,關鍵問題是派性,問題太復雜,解決起來需要半年時間。鄧小平說,形勢太嚴重,不能等那么長時間。
幾周后的2月6日,鄧小平召集紀登奎和王震聽取了萬里有關盡快解決徐州問題的方案匯報。在這次會議上,粗魯莽撞、對鄧小平忠心耿耿的王震將軍提出派軍隊過去。萬里說,徐州很多干部擔心口頭指示可能很快有變,因此他請求中央發一個書面文件,授權他彈壓控制徐州鐵路樞紐的革命造反派。鄧小平下令馬上起草這樣一份文件。
為了響應鄧小平發出的制定文件解決鐵路難題的號召,29個省市自治區負責工業和交通運輸的書記從2月25日到3月5日在北京召開了會議。與會者一致認為徐州的問題最嚴重,必須首先解決。他們希望當年第二季度就能讓鐵路貨運恢復通暢。33會議結束后,立刻根據會議的討論出臺了中央9號文件,標題是《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34這份得到毛澤東批準的文件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問題,概要說明了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這份文件表明,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北京領導層完全支持萬里在徐州的工作。
9號文件把全部的政治和軍事權力集中到了萬里和鐵道部手中,從而打破了徐州鐵路樞紐管轄權重疊的死結。當時,位于江蘇西北角的徐州鐵路樞紐靠近山東、安徽和河南邊界,管理權涉及所有這4個省的干部,他們分管著從治安到鐵路管理與維護的不同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