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明清:最專制的中樞神經
- 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
- 許倬云
- 4253字
- 2016-01-07 10:11:06
朱元璋擊敗群雄后興師北伐,從蒙古人手里取回了中國的本部,又建立了漢人王朝。明太祖從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起家取得天下,他自己覺得像漢高祖,因此,明代的體制有不少是仿照漢制,可是也有它自己的特色。比如,像錦衣衛這種以太監組成的特務機構就是漢代沒有的。
重建文官系統
明代重新建立一個文官系統,仿照漢代的察舉制在各處羅致國子監監生①,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職務。第一批的文官其實并沒經過考試,直接在職務上實習。很快明代恢復了科舉制度,從秀才一直到進士,三個階段連續考試,晉用考生中成績最好的考生??擅鞔婆e制和漢唐甚至宋代的制度都不太一樣,它有明文規定各地的配額,尤其是劃分南榜、北榜的政策,使得南方考生不會超過北方太多。各個州縣也有一定的配額,即使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縣,也會有人才被錄取。這個安排,顯然是為了取得各地的代表在政府之中擔任職務。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一個政府的效率高低,既取決于神經中樞的效率,也取決于地方回饋給中央的訊息周全和準確與否。明代設計的這種科舉制度,相當于今天民主制度選民意代表,普遍地能在全國各處都有替當地發言的人物。
①國子監監生 國子監,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國子監學生稱監生。
明代的中央政府,本來也是有內閣和各部,上面一個宰相,皇帝只是委任宰相辦事而已??墒侵煸安惶湃稳?,同時并起的伙伴,不管文臣武將,到了晚年幾乎被誅殺一空。當然,朱元璋也廢除了宰相,自己直接管轄六部。這種制度,神經中樞必定相當空虛,因為一個人不可能顧全所有的國事。到了明成祖時代,用了一批官職不高的讀書人擔任他的內閣學士,用今天的話講是組建了一套秘書班子。這些人有起草詔書、替他先閱讀奏章以及做摘要的任務,但決定權在皇帝自己。于是,內閣首輔①慢慢成了真正的宰相。此外,從明成祖開始,皇帝信任宦官,任命他們擔任內外的特使職務,在外監軍的都是宦官,他們也管理各種屬于皇室的財政單位。對內,慢慢地皇帝不太信任已經成為宰相的內閣學士,在宮內就設立了任用宦官的內廷秘書處,也就是所謂的司禮監,由司禮監的太監在內廷替皇帝讀奏章、寫詔書。這兩批人基本上都沒有制度上的權力,但是他們代表了皇權。明代皇權獨尊,超越過去的漢唐和宋代。明廷的臣子,皇帝要殺就殺,要打就打,全無尊嚴可言。
這樣的一個中央神經系統,其實是不健全的。即使有相當周延的訊息回饋系統,兩大系統之間配不上套也不行?;实圩约壕驮O了以宦官為主的情報網—錦衣衛和東廠,直接刺探民情、監督官員。
①內閣首輔 明成祖命官品較低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入午門內的文淵閣當值,稱為內閣。仁宗以后,內閣權威漸高,入閣者實際掌握宰相權力。明人習稱內閣首席大學士為首輔。
思想控制鞏固皇權
明代科舉以考核舉子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為主,但是朱元璋最討厭孟子,認為孟子“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觀念不利于君主專制。因此,明代科舉所用的四書五經是挑選過的簡本,刪除了許多不利于皇權的章節。經典的解釋,也以朱子的注疏為主,以保證綱常不變。這樣子選取的舉子,當然都是今天所謂的“乖乖牌”,對皇帝只有效忠,不敢懷疑。儒家思想的僵化,可能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至于王陽明想要重新解釋儒家,卻不能與官學的系統對抗。清代完全承襲明代的科舉制度,也承襲了明代對儒家思想的僵化控制。本來是以人性為主,強調人格也強調公平正義,具有革命性的儒家,從此以后成為統治者的工具。這一印象一直延續到“五四”,儒家一直被人看做維護官家權威的思想系統,真是冤枉了孔子、孟子。因此,明代的官員論志氣和操守,都是順從多于抗議,直到明代晚季東林黨興起,才有儒生站起來反抗政府??墒沁M入清代,又一次打擊了儒生的反抗精神。
明代的兵制,一方面承襲了唐代的府兵制,另外一方面也承襲了遼金元征服王朝的駐防制度。設立的衛所遍及全國,在邊境為國防需要,在要地是為了牢牢地控制住地方。這些衛所,都有世襲的軍官和兵士,在一定的地點,政府劃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自己耕種,養活自己。到了戰爭的時候,從各地衛所抽調軍人,再從中央都督府派遣將領,統帥各處調來的衛所單位。這樣子的兵制,將不專兵,國家也不需要另外支付養兵的費用,但仔細審查其精神,明代的衛所制度還是為了防范軍人起來奪取政權的危險。
因此,不論是文官制度、考試制度還是兵制,明代的設計都是為了鞏固皇權,不容許其他的力量來挑戰政府的權力。在中國歷史上,明代和繼承明制的清代,都可說是幾千年專制政權演化到最強大、最集中的時期?;实劾卫蔚卣莆兆×藝覚C器,不管文臣武將,都沒人可以從皇帝手上奪下權力,可是皇帝權力卻淪落到宦官手中。明代開國以來,有三個能干的皇帝:太祖、成祖和成祖的孫子宣宗(成祖的兒子身體太胖了,做了三個月皇帝就死了)。論宰相,在明初有三楊①號為賢相,其實也只是稱職而已,并沒有太大的作為。萬歷朝的張居正是個能干人,可他的權力是通過宦官挾皇帝以號令,他本身就是一個利用專制政權體制的人,掌握了一輩子的權力。
明代儒生的風氣,各位可以從《儒林外史》看到一些諷刺的故事,一個本來有崇高理想的儒家系統,在明代變成了伺候專制皇帝的工具。宋明理學強調君臣倫理,也強調內在道德修養,但是士子對于真正的經世濟民的方法,卻沒有學習的機會,更沒有發展的可能。于是,“平日袖手談心性,臨難一死報君王”,他們讀書讀得迂腐,對于百姓的生活、國家的安危,反而使不上氣力。今天我國重新把孔子搬上臺面,我希望不要又一次糟蹋了儒家!
①三楊 即楊士奇、楊溥、楊榮。從明宣宗即位起,歷宣德、正統兩朝,三人同時以大學士輔政,人稱“三楊”。
明代亡于流寇
明代亡于流寇,這個大規模的叛亂也是因為民不聊生,其特性和過去王莽時代的銅馬、赤眉①,東漢的黃巾、唐代的黃巢其實是一樣的。中國王朝的覆滅,不是經過內亂就是經過外患。王朝掌握的資源和管理的方式,在治世和亂世其實并無太大差別,治世可以抵抗得了外患,也不發生內亂,亂世卻是外患內亂相尋而至。其情形都是因為百姓日子過不下去,而官方不知如何改進,往往又因為外患而加賦、加稅,使得百姓日子更難過。政府不知道在亂事剛剛萌芽時就采取適當措施,當然是因為信息反饋的系統出了問題,也可能因為神經系統不知道怎么應付反饋的信息。
明代的例子最為清楚。蒙古的威脅始終沒有消除,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②就是一個不該發生的外患,明帝國幾乎因此覆亡。清朝剛開始不過是一個小小部落,明代的邊將不能實時地安撫,反而不斷地騷擾和敲詐,終于激成大變?!斑|餉”③繁重,政府財政不足以應付,不斷加稅也不斷地征兵,而衛所軍隊已經腐敗,不能擔任起作戰的任務,政府不得不從各處少數民族調動部落兵,這些都是既花錢又不得好處的措施。終于,被解散的一批驛卒加上饑民,蜂起為所謂的流寇。流寇雖然力量龐大,卻實在是因為饑餓,才不得不起來造反。單看流寇活動的地區,一到江淮以南富足的地方,流寇就不存在了;甚至于有些流寇的小部隊,出現在幾個南方的大城市旁邊時,很快就消失了,就因為在大城市附近,饑民可以找到安生的地方,不用再參加民變。由此可見,以饑民為主體的流寇,只要經濟過得去,就不會釀成如此大禍。
①銅馬、赤眉 指銅馬軍和赤眉軍,二者均是王莽統治末年的農民起義軍。
②土木堡之變 指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所俘的事件。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貴族也先率軍分四路攻明,英宗率軍與瓦剌作戰,被俘于此。
③遼餉 明末遼東駐軍餉項,又指為籌此軍餉加派的賦銀。
清朝的二元體制實行得最為徹底
明代大規模的民亂顛覆了王朝,關外的滿族人漁翁得利,以二十四萬“八旗”取得了天下。清代既是征服王朝,又是繼承明代的專制王朝,雙重嚴峻的特性使清代成為中國最專制的一個朝代,臣子不再是國家的公務員,而是皇帝的奴隸。在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開疆辟土,用漢人地區的錢糧支持滿洲八旗的部落兵,而取得了蒙古、西藏、新疆和臺灣。連年征戰,擴張了帝國的疆域,其幅員確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比起漢唐,清朝掌握的領土更為具體,而不是西域小國或是邊外松散的羈縻州府??墒乔宄幚砼c蒙古、西藏和新疆的關系,是和漢人地區的治理方式不一樣的,清朝實行的也是一個二元體制?;实勖磕暝诔械陆右娒晒磐豕⑽鞑乩锖托陆贁得褡宓氖最I,那是一個滿洲大汗的游牧朝廷;關內十八省,則是滿族皇帝統治的中國。這種二元體制,屢次在中國歷史上出現,而在清朝這一代實行得最徹底,也可以說維持了比較長時間的穩定。
清朝的神經中樞比明代更為專制,雖然皇帝周圍不一定有宦官弄權,卻一定有皇室成員加上滿族官員與漢官共同組成的內廷。甚至于六部,也由滿員和漢員兩個班子共同管理部務。這種從上到下一條鞭到底的二元體制,卻是過去的王朝未有過的制度,也代表了征服者牢牢掌握每一個層次的權力。清代的地方官員從省級到縣級,每一級都有不同資格的文官,代表不同的力量,有的是皇親國戚,有的是滿洲旗人,也有的是皇帝自己的私人奴隸(包衣),摻雜著科舉出身的儒生和保舉出身的吏員。這個非常復雜的地方官員群體,回饋信息的管道也非常復雜。因此,中央接收到的訊息,在中央不同的部門就會有不同的意義。在“康雍乾”時代,滿洲人本身的團結性和對滿洲文化的認同感,還使得中央系統至少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康雍乾”以后,滿洲人的一致性在漢化過程中逐漸淡化,中央神經系統已經不能有效地處理問題,政府的效率近于癱瘓。
今天讀小說的人,常常稱“康雍乾”為盛世,其實所謂盛世只是敗壞的開始。這三個皇帝統治的時期已經將中國的資源揮霍凈盡,滿族自己的八旗也已敗壞,而以募兵編成的綠營始終不是一個有效的軍事組織。儒生代表儒家思想,如前所說,在明代已經是專制集權的工具;清代以征服者無情的壓制和有意的收買,使儒生成為政權工具,連帶使得儒家思想僵化。一個僵化的文化系統,一個逐漸癱瘓的政府權力結構,清政府已不能夠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當然也就不能適當地處理忽然面臨的壓力。單單比較康熙、乾隆兩朝的情形,就可以看出端倪??滴跄苡辛α空鞣晒?、取得西藏,也相當有效地征服了新疆;但是乾隆一代號為極盛,卻花了很大力量才取得大小金川和臺灣。于是在嘉慶以后,清政府不再能有效地處理“川楚教亂”①;而道光以后,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的戰事,使中國開始了將近兩個世紀的厄運。
清朝這一個看上去很興旺的大帝國,其實有一半以上的歲月,是走向衰退,而不是穩定地維持一個大國的聲威。
①川楚教亂 即“川楚白蓮教起義”,乾隆末年四川、湖北的農民大起義。白蓮教支派混元教的傳布,在起義中起了組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