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性的弱點(6)
- 羊皮卷
- 卡耐基
- 4289字
- 2015-12-28 10:20:42
無論是逃避問題還是對問題過分執著,實際上只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問題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么糟,至少沒有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只要采取積極正確的態度,問題就會得到解決。這樣,我們也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另一種情況是,問題的確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所能解決的范圍。對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樂觀一些,就像楊柳承受風雨一樣,我們也要承受無可避免的事實。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要樂于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的總經理凱勒說:“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況,只要想得出辦法能解決的,我就去做。要是干不成的,我就干脆把它忘了。我從來不為未來擔心,因為,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影響未來的因素太多了,也沒有人能說清這些影響都從何而來,所以,何必為它們擔心呢?”
憂慮就像無處不在的病菌,它時刻準備著侵入你的體內。因此,我們必須對它提高警惕。
改掉憂慮的習慣
19世紀的美國著名作家梭羅曾說過:“一件事物的代價,也就是我稱之為生活的總值,需要當場或長時期內進行交換。”
換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以生活的一部分來付出代價,而付出得太多了的話我們就是傻子。這也正是美國作詞家吉爾伯特和作曲家蘇利文的悲哀:他們原是一對很好的搭檔,他們知道如何創作出令人快樂的歌詞和歌譜,卻完全不知如何在生活中尋找快樂。他們寫過很多令世人非常喜歡的輕歌劇,可是他們卻有辦法控制他們的脾氣。他們只不過為了一張地毯的價錢而爭吵多年。事情的過是這樣的:蘇利文為他們的劇院買了一塊新的地毯,當吉爾伯特看到賬單有錯時,大為惱火。為這件事他們甚至鬧至公堂,從此兩個人至死都沒有再交談過。
他們的合作是這樣的,蘇利文替新歌劇寫完曲子之后,就把它寄給吉爾伯特而吉爾伯特填上歌詞之后,再把它寄回給蘇利文。有一次,他們一定要一起到上謝幕,于是他們站在舞臺的兩邊,分別向不同的方向鞠躬,這樣才可以不必見對方。他們就不懂得應該在彼此的不快里訂下一個“到此為止”的最低限度而林肯卻做到了這一點。
有一次,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林肯的幾位朋友攻擊他的一些敵人,林肯說:“們對私人恩怨的感覺比我要多,也許我這種感覺太少了吧;可是我向來以為這很不值得。一個人實在沒有時間把他的半輩子都花在爭吵上,要是那個人不再擊我,我就再也不會記他的仇。”
卡耐基告誡人們,要在憂慮毀掉你之前,改掉憂慮的習慣。他為人們列出以下幾條規則:
(1)讓自己不停地忙著,憂慮的人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否則只在絕望中掙扎。
(2)不要讓自己為一些應該丟開和忘記的小事煩心,要記住:“生命太促了,不要再為小事煩惱。”
(3)讓我們看看以前的記錄,問問自己,我現在擔心發生的事情,可能生的概率如何?
(4)適應不可避免的情況。
(5)任何時候,我們想拿出錢來買的東西和生活比較起來不算好的話,我們先停下來,用下面三個問題問問自己:
①我現在正在擔心的問題,到底和我自己有什么樣的關系?
②在這件令我憂慮的事情上,我應該在什么地方放下“到此為止”的最低限度——然后把它整個忘掉。
③我到底應該為這個東西付多少錢?我所付出的是不是已經超過它的價值呢?
走出憂慮的人生
如果你不能坦然面對憂慮,并處理好這個問題的話,它將最終控制你,使你陷入毫無意義的自怨自憐中,甚至陷入絕望。
如果你一直為憂慮所困,但又不知原因所在,那么它就會毀了你的生活。生活中很多人會莫名其妙地感到煩惱,而他們自己并不知道原因何在。事實是他們為擔憂而擔憂,或者為可能會有痛苦而擔憂。這種體驗一直困擾著他們,甚至他們并不真感到憂慮時,也在為它擔心。
把這些消極的念頭拋棄吧!想一想這些憂慮占用了你多少精力,如果這些精力被用在做積極的、對生命有益的事情上該有多好。
偶爾的擔心和自我懷疑是正常的。在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或第一次約會時,一定程度的擔心將增加人的警覺性。但如果有人說你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你將得不到這份工作或這次約會將是個悲劇——你就會極度緊張,進而發展成為憂慮。一旦憂慮破壞了你的自信,它就會變成一股有麻醉作用的力量。
實際上我們的憂慮大部分來自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擔心,即那些現在還不存在的事。而實踐證明這些事情大多不會真的發生,也就是說我們的憂慮大部分都是多余的。
一旦你為某事困擾,自己幫助自己吧。讀書、尋求建議、找朋友傾訴。這是明白處境并克服它的開始,你會把它拋開的,一次是這樣,以后永遠都能這樣。
驅除憂慮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理會它。因為如果你老是想著這些憂慮,它們就會陰魂不散地縈繞在你的腦海里。許多人一直想著他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往往這些事情就會發生。
何不把這些不想發生的事情拋諸九霄云外,而把你的心靈空間,留給那些希望發生的事呢?
你應該學習使你的心神集中在你想做的事情上。當你的內心浮現出明確的標時,就是你開始產生信心的時刻。當你培養出信心時,就能夠召喚出無窮智來幫助你,實現你的明確目標。
只有善于運用信心,加上堅定不移的行動和明確的目標,才能走向成功。
我們無法做到一產生憂慮就自行調節或消除,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你是難左右這些事情的。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所擔憂的事情往往不是你所想象那么可怕和嚴重,也許想想辦法,或者變換一下環境,某些憂慮就變得毫無必要了。
杰克是一位年近50歲的公司職員,他總是擔心自己被老板解雇而無法養糊口。他整日憂心忡忡,因此體重開始下降,經常失眠,還經常生病。于是,找到了一位心理咨詢專家,在心理調適過程中,專家向他明示,憂慮對改變自己的處境來講是無濟于的,并指導他如何保持心情舒暢。但杰克是個頑固憂慮者,他感到自己有義務每天可能發生的災難擔憂。
幾個月以后,他所擔憂的事情終于發生了——他被解雇了,而且這是他有以來第一次失業。然而,不到三天,他又找到了另一個工作,薪水更高,更加合自己的興趣。他不再憂慮了,而是將時間精力全部投之于工作中。由于他的力和敬業,他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因此,你完全沒有必要為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憂慮,你完全有能力走出憂慮生,只要你能夠相信你自己。
建設幸福家庭的根基
學會體貼對方
現代家庭夫妻矛盾的產生多數是由一成不變的夫妻模式所導致,矛盾的出現多半是對夫妻生活模式不滿的結果。而要解決這種家庭矛盾,冷靜、耐心、體貼是最不可缺少的。
夫妻之間產生敵意后,需要配偶用關懷體貼去化解。當你發現配偶工作很多,沒有時間與你交流,忙得不可開交;或者不像往日那樣“熱情”時,要體諒、同情、關懷對方,并注意把握分寸,最好別開玩笑,不要糾纏不休。這個階段,遇到對方落淚、憂傷、痛苦,甚至有時對你斥責幾句時,不要計較。一句話,你要像對待病人一樣耐著性子。體諒對方的任性是暫時的,只是一時的“病情”所致。必須懂得,這種感情的休眠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快就會結束。
學會體貼對方,必能使你很快化解家庭矛盾,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充分理解對方
理解是家庭生活的潤滑劑,它可以在家庭成員間有效地避免矛盾發生,增進感情。聰明的人懂得在家庭中充分運用理解的指揮棒。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這點,那么請向恩瑪莉學習。
恩瑪莉的丈夫是英國偉大的政治家狄斯累利。而狄斯累利是在35歲時,才向比他大15歲且頭發花白的恩瑪莉求婚的。
這件事聽起來有些好笑,也夠矛盾的。而后來的事實證明,恩瑪莉的婚姻在所有平淡無奇的婚姻史中一個最充滿生機的婚姻。恩瑪莉雖然既不年輕,也不人,更不聰敏,她說話時常發生文字或歷史的錯誤,令人發笑。例如,她不知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哪一個在先,對服裝的興味古怪,對房屋裝飾的趣味奇異但是恩瑪莉在婚姻中最重要的事情——處置男人的藝術上的確是一個天才。
恩瑪莉沒有用她的智力與狄斯累利對抗。當他整個下午與機智的公爵夫人鉤心斗角地談得筋疲力盡后回到家里時,恩瑪莉的輕松閑談使他心情愉快,成他獲得心神安寧,并沐浴于恩瑪莉敬愛的溫存中的最佳良方。那些與他的年長人在家度過的時間,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她是他的伴侶、他的親信、他顧問。每天晚上他由眾議院匆匆回來,都會告訴她日間的新聞,而無論他做什么恩瑪莉從不相信他會失敗。
30年來,恩瑪莉為狄斯累利而生活,但反過來說,她是他的女英雄。在她后狄斯累利才成為伯爵;而在他還是一個平民時,他就勸說維多利亞女王擢升瑪莉為貴族。所以,在1868年,她被封為畢根菲爾特女爵。可見,充分理解恩瑪莉獲得了幸福的家庭生活。戴爾·卡耐基說:“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學事情就是不要干涉他們自己快樂的特殊方法,如果那些方法不激烈地與我們相突的話。”如果你希望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樂,就不要試圖改造配偶,而要充理解他(她)。
不要把工作帶回家
面對各種工作與生活對家庭形成的挑戰,你必須給家庭生活一些空間、一氛圍,盡量讓工作與家庭保持平衡。當你把家庭也當作一種工作場所后,你便有更多的時間來表達與家人的親情和愛,更沒有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空間。這時你一定要問問自己,家庭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好好想想工作與家庭的關系。
如果說家庭是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生活的空間,一片可以獨處而不受任外界干擾的凈土,那么,你最好不要把工作帶回家。雖然家不是與世隔絕的世桃源,但是任何一個溫馨的家庭都會由于繁重工作的“踐踏”而變得不再和諧。請看下面這則例子:
艾森伯格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商人,雖然他很敬業,雖然他認為“家與辦公室將走向融合”,但是他從不會在妻子面前為一天的工作而表現出任何沮喪,也從不會丟下女兒去寫自己的文書。他經常會抱著女兒,給她講《白雪公主》等許多童話故事,女兒會聽得非常入神。
一次,他卻意外地將工作帶回了家,那也是他印象最深的一次。“那次,女兒繼續讓我給她講一些童話故事,起先我只想哄她入睡,這樣我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份工作計劃。可是,她并不放過我,我只能沖著她大聲喊:‘你這個討厭的小東西,到底有完沒完?快去睡覺,我還有工作要做!’女兒委屈地哭了,她告訴她的母親,我對她是多么不友好,所以,妻子與我吵了一架。妻子最后問我:‘你認為家庭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回答她說:‘給我一點點時間,讓我把工作做完。’最后妻子雖然原諒了我,但是我突然間意識到,工作開始侵占家的空間與時間,對和諧的家庭生活正在形成威脅。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將工作帶回家過,我的家庭又恢復了原來的和諧與幸福。”
家庭需要的是愛,并不是工作。當你忙碌了一天后,希望自己回到家里時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如果整天都讓緊張的氣氛充斥著自己的家庭,你還會有高漲的工作情緒嗎?還會有充沛的精力加班加點嗎?不論你的事業是否成功,你都需要為家庭付出一份真愛,因為除了家庭,沒有誰會永遠支持你走得更遠、走得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