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慢慢站在孩子的立場上(3)

毫無疑問,快樂可以給孩子帶來歡樂和幸福,孩子的幸福對父母來說是最重要的。憂愁會給孩子帶來苦悶和痛苦,孩子的痛苦對父母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父母應該明白,孩子童年的快樂或憂愁,都會給孩子形成極大的影響。

那么,情緒是怎樣產生和形成的呢?我們來聽一聽專家的說法:

1、布里奇斯的理論

加拿大心理學家布里奇斯的情緒分析理論是比較著名的理論。她透過100多個嬰兒的觀察,提出了關于情緒分化較完整的理論和零到兩歲孩子情緒分化的模式。

布理奇斯認為:初生嬰兒只有皺眉和哭的反應。這種反應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活動,是強烈刺激引起的內臟和肌肉反應。3個月以后,嬰兒的情緒分化為快樂和痛苦。6個月以后,孩子的情緒又分化為憤怒、厭惡和恐懼。此時孩子如果眼睛睜大,肌肉緊張,這就是恐懼的表現。

12個月以后,孩子的快樂分化成高興和喜愛的情緒。18個月以后,孩子的情緒又分化出喜悅和妒忌:24個月以后,孩子就已經具備了懼怕、厭惡、憤怒、妒忌、痛苦、激動、快樂、歡樂、興高釆烈等各種情緒了。

與布里奇斯的理論相一致,兒童心理學家斯皮茲提出了情緒分化的兩個最明顯的表現:2—3個月,嬰兒開始發生社會性微笑;2—6個月,嬰兒對人的表情,比如微笑,做鬼臉或是人戴上假面具,都會產生微笑反應。孩子對動物,如小狗、小貓等都會用微笑來反應。對非動物,如光、鈴、積木、球等,就不會有反應;7—8個月,孩子開始認生。在這個階段,當陌生人接近時,或是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焦慮情緒。

2、林傳鼎的理論

中國心理學家林傳鼎在1947—1948年一共觀察了500多位出生后1—10天的嬰兒,并將這些資料歸納為54種動作。

根據林傳鼎的觀察,新生嬰兒已有了兩種完全可以分辨清楚的情緒反應,即愉快和不愉快。兩者都是與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表現。

不愉快反應是自然動作的簡單增加,為所有不利于機體安全的刺激所引起。飽滿的反應和不愉快的表現顯然不同,它是一種積極生動的反應,增加了某些自然動作,特別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動作,這種動作也能在嬰兒洗澡后觀察到,這就說明了一種一般愉快反應的存在,它是一些有利于機體安全的刺激所引起的。

林傳鼎提出,從出生后第一個月的后半月到第三個月末,孩子相繼出現六種情緒,用情緒詞匯來說,可稱作:欲求、喜悅、厭惡、憤怒、煩悶、驚駭。這些情緒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和不愉快的輪廓上附加了一些東西:主要是面部表情。而驚駭則是強烈的特殊體態反應。

4—6個月已出現由社會性需要引起的喜悅、憤怒,逐漸擺脫同生理需要的聯系,如對于友伴、玩具的情感。

從8歲到入學前,陸續產生了親愛、同情、尊敬、羨慕等二十多種情感。

我們知道了情緒發展的一些情況,那么父母如何走進孩子的情緒世界呢?

簡單地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從出生時開始。孩子1歲之內情緒的發展對孩子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可以說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孩子剛生下來幾天,親人們都去看小孩子,媽媽可能會說:“你們看小寶寶笑了,他多開心!”

孩子這時有情緒嗎?他會開心嗎?孩子此時的情緒還沒有媽媽所認為的那樣明顯,而僅僅有一種原始的激動狀態。父母的責任就是根據孩子的情緒發展,順應孩子的情緒去訓練孩子的健康情緒,克服孩子不良情緒的發生。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了解到人類的情緒與人出生后的心理健康關系十分密切。

其要點如下:

1、情緒是人格形成的基礎和重要構成的部分。

人格的健康,首先就是一個人的情緒狀態。人格是由人的行為和內心體驗所構成的。《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林黛玉心中所體驗到性格是豐富、細膩而多彩的。而賈寶玉則不可能體驗到林黛玉的情感,賈寶玉的情感就是簡單、粗獷。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這就是孩子出生后到2歲左右這個關鍵的年齡階段,兒童情緒的分化和發展所奠定的基礎。

一個在幼年時期經常體驗到焦慮的孩子,長大之后他的心理就不可能健康,他的情感就不可能好。這樣的孩子即使不是一個精神病癥的患者,也會是一個一生中永遠伴隨心理陰影的孩子。因此,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在焦慮中過日子。即使家庭里面有什么難處,也不要讓孩子染上焦慮的情緒。

2、積極情緒對兒童心理活動具有良好的動機作用。

精神分析學派最重視情緒研究的。精神分析學上認為:情緒是人類本能內驅力的滿足。研究證明,情緒在兒童心理活動中具有很強的動機作用。情緒是心理活動的伴隨現象,在人類心理活動中的作用是其它心理過程所不能代替的。簡單地說,情緒是人類認識和行為的喚起者和組織者。

這些理論可能比較艱深,但是很有指導價值,簡單一點地說,心情不好的時候,人是不會主動地去做很多事情的。孩子也是一樣,甚至比大人更敏感。大人可能會用他的認知能力和意志力去克服不良情緒,而孩子卻受情緒的擺布。因此父母要設法調節孩子的健康情緒,讓孩子快快樂樂去看書、畫畫、唱歌,主動向幼兒園的老師說“老師好”等。

3、良好情緒發展是孩子一生社會能力的基礎。

一個人的社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能力,首先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主要依靠情感。人們見面的問候語就是這種交流最明顯的證據。這些話語中雖然沒有什么具體內容,但是這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式。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成人與成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70%靠情感、30%是靠語言。

孩子的情況怎樣呢?1歲以前的孩子一般不會說話,但是,不能說他們不會與人進行交流和溝通。1歲以內的孩子學會用情緒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必須會笑,孩子必須經常笑,孩子必須笑得比較甜。孩子要對父母笑,對他認為高興的事物笑。1歲左右的孩子,周圍的其它人(包括陌生人)抱他,他都會高興地讓別人抱。只需一會兒,孩子就跟抱他的人“混”熟了,又笑又跳,十分高興。這個孩子就具備良好的與人交流和溝通的社會能力。這樣的孩子誰都喜歡,這樣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孩子得到鍛煉的機會就更多,社會能力就會越強。

如果一個孩子,別人抱著他,他的表情淡漠,一會兒就哭起來了。這樣的孩子社會性情感發展就不會好,他不會用情感去和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的孩子誰也不愿意抱,就會形成一種慣性循環,到了三、四歲時,出去經常躲到爸爸媽媽屁股后面,這種后果的主要責任在父母身上。

父母必須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注重孩子的精神健康。

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對長大后成為一個精神正常、品行良好的成年人是十分重要的。現在很多父母都在開發孩子的智力方面不遺余力,而不注意孩子的精神健康,這是很危險的。專家指出;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父母必須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十分注重孩子的精神健康。

在討論少年兒童的心理疾病之前,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些兒童心理發展的知識。一般來說,孩子在出生后第6個月就會有選擇性地微笑,8個月時開始“認人”,與母親的短暫分離會引起焦躁不安,這些就是孩子早期心理活動的表現。孩子對父母的感情依賴貫穿于他的全部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潛在的影響。

一周歲的孩子已經與母親建立了緊密而牢固的關系,與父親及其它關系親近的人也有了很好的感情交流。

周歲時,幼兒已開始希望討父母的高興。這一時期是幼兒學走路、學說話的階段。幼兒已能控制自己的行動,記憶力、想象力、思考能力。對事物好奇心增強,模仿能力迅速增長,已經初步具備喜怒哀樂的情感活動。但是這個階段,孩子常常是情緒的“俘虜”,孩子的喜怒哀樂通常是很真實的,也很強烈,往往直接地支配著他的行為。因此在這個階段孩子容易形成一種最常見的心理疾病:焦慮。

心理焦慮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癥狀:

1、素質性焦慮

這種孩子的神經系統往往發育不健全或受到了損傷,因此對外界的環境變化反應比較敏感。研究表示,有的孩子因為父母本身有焦慮的表現,給孩子樹立“模仿性”的對象,孩子模仿父母形成素質性焦慮。

孩子模仿父母的焦慮,父母又對孩子的焦慮表現出焦慮的反應,這樣就造成了周期性的惡性循環。由于父母子女之間的焦慮相互推動,焦慮常常會越演越烈。父母必須明白這一點,用理性來強制自己的焦慮,否則后果就嚴重了。

2、境遇性焦慮

由于孩子的生存環境中發生突發性事件,如意外事故、災害等,孩子的心理難以承受,長期擔心這種災難會再次突然降臨頭上,所以整天惶惶不可終日,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但這類孩子的癥狀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消失。面對這種情狀,大人要對孩子細心照料,讓孩子從“危難”中安全地走過來。

3、分離性焦慮

孩子當與親屬特別是與母親分離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父母出門,孩子既擔心父母,也害怕獨自一個人留在家里,一個人睡覺,所以常常會產生心煩意亂,無心學習等焦慮現象。這種孩子還時常有睡眠障礙,如做惡夢、講夢話、食欲不振、腹痛以及多汗、頭昏、乏力等癥狀。

4、期待性焦慮

孩子看到新聞中災難的報導而害怕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然而如果是因為下面的原因,那就不是正常的現象了:

例如,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怕達不到預期目標和要求,怕受到責怪而感到焦慮不安。或者因為有些學校管得很嚴,如課程的設計、作業的分發等超越了孩子所能承受的限度,孩子擔心完成不了老師安排的任務而受懲罰,因而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等情緒。除此以外,有些家庭常常鬧糾紛,父母及長輩們把孩子作為傾訴自己心中不滿的對象,經常向孩子訴苦等等。這些都容易使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

有心理焦慮的孩子常常對學習缺乏信心,嚴重的還可能影響智力水準的正常發展。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常常表現出退縮行為。這種孩子的依賴心很強,辦事一般優柔寡斷,如果長期這樣,孩子就可能形成抑郁陰沉、自卑感強等方面的人格特征。

這是一個人各種心理特征形成雛型的階段。關于幼兒這一時期心理活動的發展,意義十分重要。因此,對焦慮的孩子應該進行矯正。

矯正的主要方法有:

1、創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父母應該為孩子創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與和睦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家庭環境中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焦慮的孩子可以減少焦慮癥狀的出現,情緒會得到比較好的發展。

2、教育方法上循序漸進

父母應該特別注意改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父母端正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是預防和矯正孩子焦慮的關鍵。作為一個教育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教育的出發點。父母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水準,透過孩子自己的努力達到目標,千萬不要揠苗助長。如果這樣,孩子就可以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避免因為父母的期望過高而讓孩子產生焦慮情緒。

3、透過身體語言鼓勵孩子

對于小孩子來說,身體和身體的接觸會使他們產生一種心靈相通的感覺,而讓他們有一種安全感。所以,在言語獎勵的同時,若能再以動作輔助,更容易使孩子感動,使他們的行動更加積化。

“握握手”就是一種輔以動作的獎勵手段。從形態加以分類,它屬于態度親切的獎勵方式。另外,一邊摸孩子的頭、一邊鼓勵他,往往為他們帶來一種受到依賴者關愛的喜悅。“拍肩膀”會使孩子產生一種和父母相依的真實感。

可是如果有目的、有計劃地給予獎勵,最好先讓孩子明白“好孩子,爸爸媽媽才這樣鼓勵他哦”,才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研究發現:爸爸媽媽的手仿佛一條管道,愛和關懷藉此流到孩子身上。同時,由于孩子肩頭承受的重量,也使他們心田深處留下印象,仿佛爸爸或媽媽的手一直停在他們的肩頭上。不過,這種方式最好在私下獎勵的場合使用,尤其是對于過分敏感的孩子。

可見,在孩子成長期,最擔心的就是與社會隔絕。不但是社交能力,連認知能力、判斷能力、魄力等等都和社會交流有關。

總之,特別是對于那些患有焦慮癥的孩子來說,適當的關懷與鼓勵就像陽光對于小草那樣重要。

情商是人的一種生存能力,做人的本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岑巩县| 随州市| 平顶山市| 华亭县| 岐山县| 曲松县| 宝丰县| 饶河县| 梅州市| 车致| 桑日县| 沅陵县| 武宣县| 肥城市| 丽江市| 靖安县| 白玉县| 芜湖市| 昌吉市| 呈贡县| 衡南县| 准格尔旗| 灵武市| 曲阳县| 巴彦淖尔市| 乌苏市| 泾川县| 涿州市| 泰安市| 苍南县| 通河县| 天祝| 西贡区| 抚州市| 枣庄市| 桂阳县| 云南省| 潜江市| 嘉荫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