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慢慢站在孩子的立場上(2)

而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1、自尊心受到傷害

現在,有些父母還是滿腦子“不打不成器”的觀念。認為“嚴”就是體罰,很少考慮孩子的自尊心,總是隨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處,諷刺、挖苦孩子,甚至有時還要對孩子動武,這樣孩子就會越大越不聽話。這種方法一旦走向極端,就是逼孩子往歪路上走。

正確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們當作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伙伴,有事商量著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居高臨下,以勢壓服。

2、好奇心受到壓抑

可以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尤其強。世界對他們來說充滿神秘和驚奇,大人司空見慣,不以為然的事物,他們都要問問、玩玩、摸摸,有時就難免會闖禍。如果父母不了解他們的好奇心,認為這是胡鬧,不分青紅皂白地呵斥、打罵孩子,就很自然地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情緒。明智的辦法就是鼓勵他們。

父母應該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不少道理。

3、父母反復嘮叨

俗話說:“話多如水。”可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偏偏要反反復復、嘮嘮叨叨個不休,就怕孩子記不著。然而如果孩子長期處于這種沒完沒了的說教當中,就會產生抵觸情緒,產生叛逆心理。即使明知道父母說得有理,他們也不樂意聽。這其實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簡意賅,留給他們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4、期望不切實際

現在父母大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往往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費苦心設計好的藍圖,硬要他們去做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其實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是一事無成。因為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提出的要求,應該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樹上的果子”,使他們經過努力,都能圓滿完成任務,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孩子就會不斷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因此千萬不要不顧其心理發育的水準強逼孩子做一些事。諸如,學識字、練鋼琴等,這種超越兒童心理發育水準的做法,很難有較大收益,甚至會適得其反,把孩子逼出問題來。

當然,對于孩子的真正叛逆心理,也是有辦法克服的,這就是心理學稱之“感化—說服—感化”的方法。這是指在說服對方之前先進行一番感化的工作。

我們發現,小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會立刻責問“你為什么要唱反調”,采用直接管教的方法。研究發現,使用這種方法,孩子在想反省之前心中便先產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所以無論多大聲地責罵他,也收不到效果。

如果是聰明的父母,他們會鼓勵孩子說“你努力了”、“你已經夠好的了”等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前期感化工作。經過這一番努力,然后指出孩子失敗的原因,這是主要的目的。最后,父母還不要忘了安慰孩子,比如說“再稍微注意一下,你就能做的更好”等。

2—5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一個特殊時期,這時孩子到了“心理斷乳期”。12—15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另一個特殊時期,又稱危險期,是孩子青春發育期。在這兩個時期,一直很聽話的孩子往往會變得不太聽話了。很多父母認為這是叛逆行為。

其實,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抓著這個時機,因勢利導鼓勵他們,對他們的個性形成很有好處。

鼓勵是孩子成功的靈丹妙藥,經常給孩子發自內心的鼓勵,優秀的孩子會更加優秀,失去信心的孩子可以恢復信心。

成人世界將“喜怒不形于色”當成一種修養到家的表現,孩子則是十足的“喜怒形于色”了。也就是說: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們的喜怒哀樂通常也都是很真實、很強烈的,往往直接地支配著他的行為。有些事情,在成人看來只是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可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常常可激起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情緒,而且伴隨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的變化。

與成人相同,孩子的情緒也有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之分。大約一歲左右,孩子的情緒開始發生改變,兩歲時就出現各種基本情緒,如憤怒、懼怕、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和愉快、喜悅、歡樂等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能起前進作用,有助于孩子潛在能力的發揮:消極的情緒則會使孩子的人格出現偏差。

一個人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對于觸發情緒反應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會越多地取決于其本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可以因為媽媽不給他一顆糖果而嚎啕大哭,也可以因為后來得到糖果而破涕為笑,這在成人眼里是不可思議的。

對孩子來說,產生情緒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當一個成人發脾氣的時候,旁觀者以好言相勸。然而,當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受到的可能是斥責,甚至會挨打。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產生的消極情緒,父母應以適當的方式給以消解。情緒一旦產生,宜疏導而不宜阻攔。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者佛洛伊德充份肯定了情緒消解對維護心態平衡的作用,他認為,講出一切來,能減輕精神上的癥狀。當孩子在遭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時,讓他能夠不受壓抑地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例如,孩子就把哭泣作為一種情緒消解的一條重要管道。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以哭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情緒,因為哭能使孩子在緊張的狀態中變得輕松了。所以有人說過,最殘忍的事莫過于不讓孩子眼眶里的淚水往下淌。

這句話并非嘩眾取寵,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只能強行壓抑自己,其內心不良的情緒體驗會變得更加強烈,積壓的能量只能傷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緒消解的一條重要管道,是孩子情緒的自然流露,但絕不是唯一的管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管道。因為用這種方式消解情緒往往不會引起周圍人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使人感到煩躁不安,這樣成人就會運用壓抑的方式加以阻攔。讓孩子學習合理消解自己消極情緒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合理消解情緒的方法和技能應該是既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又不至于引起成人不愉快的反應。

最值得鼓勵的辦法就是傾訴。因為傾訴是合理消解情緒的最良好途徑。

要鼓勵孩子學習在遭遇沖突或挫折時將心中的感受告訴他人,以尋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因為孩子對成人有很大的依賴性,成人對孩子表現出的同情和寬慰會緩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緊張和情緒不安。即使在孩子的傾訴并不合乎情理的情況下,也要耐心地聽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情緒的“風雨”過后,再與孩子細作討論。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鼓勵孩子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要讓孩子學習遇到沖突或挫折時,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引起沖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應該盡快地擺脫這種情景,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例如,孩子為了玩具而與其它孩子發生了爭執,可讓他到室外去踢一會兒球,在劇烈的運動中將累積的情緒能量發散到其它地方。

總之,宜疏不宜堵、宜鼓勵不宜壓制,這是讓孩子走出消極情緒的妙方。

讓孩子獲得積極情緒的最重要方法:欣賞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的勇氣,鼓勵他們的成功。

某幼兒園大班有一個男孩,平時經常暗中欺負其它孩子,大家都畏懼他,對他敢怒不敢言。一天教師讓大家集體創作《百猴圖》,那個專門欺負人的男孩畫了一個孫悟空,十分得意地把孫悟空剪貼在墻上。

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常受他欺負的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都畫了手拿金箍棒的孫悟空,個個怒目對視、殺氣騰騰。他們又不約而同地把所畫的孫悟空剪貼在那個小男孩剪貼的孫悟空周圍。

當大家看到那個孫悟空被一群手拿兵器的孫悟空團團圍住,顯得十分狼狽和孤立時,都高興地跳了起來。他們借助了孫悟空的手,“報復”了平時欺負自己的孩子,即使他們“報復”所選擇的是替代對象,但是也會像“報復”原來的對象一樣,達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孩子就是孩子,不是洋娃娃,不會永遠笑瞇瞇的。不管是多么小的孩子,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說,孩子不僅有歡樂,還有悲傷和憤怒。

有些孩子會自覺地借助一些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去應付壓力,來緩解自己的消極情緒。偶爾運用一些合理化現實的心理防御機制,能夠暫時緩解孩子的心理緊張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適當地、過分地運用一些嚴重歪曲現實的心理防御機制,則會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渦之中,造成孩子對社會適應不良,從而破壞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

孩子在平時所受的欺負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總是要千方百計的發泄或表現出來,當他們將自己情緒的發泄對象“栘置”,找了一個合適的替代對象時,這種做法就會產生積極的結果。當然,同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如果運用的不適當,或者過多的運用,往往會帶來消極的結果。父母對孩子的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應該采取妥善的方法進行處理。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應付各種心理壓力,消解自己的消極情緒的。如果發現孩子經常運用壓抑、自我懲罰、幻想等方式去解脫情緒的困擾,就應該及時糾正,教導他們以積極的應付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動的、消極的應付方式。因為這樣做對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父母應該妥善處理孩子的消極情緒,其基本原則是:

1、不能妄加責備

有的父母對于孩子這些消極情緒采取不管不問的態度或一味加以責備,這不是恰當的。例如,一個受到父母嚴厲責罵的孩子,當著父母的面可能會“忍氣吞聲”,可是一旦離開父母,他就可能透過破壞玩具或者欺負同伴等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由于他“移置”的發泄對象不適當,盡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暫時的滿足,但是,他的態度和行為也不能被社會所接受,有可能使他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2、不能聽之任之

有時候,孩子的消極情緒十分突出,常常會向父母提出各種要求。在這樣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遷就孩子的行為,并加以放縱。孩子只要一次達到了目的,以后如果父母加以拒絕,孩子就會用發脾氣,哭鬧等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比較理智,不要縱容孩子的這種消極情緒。

3、要多一分理解和關懷

孩子出現消極情緒是不可避免的。當這種消極情緒出現的時候,父母想辦法進行無害的引導,讓孩子的消極情緒得到充份地發泄,幫助孩子調節不良情緒,恢復內心世界的平衡。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采取壓制的辦法,這是不恰當的。研究表明,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加以壓制有害無益,不是使孩子情緒越來越壞,就是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沉默,甚至遇到事情退縮不前。對孩子的情緒不予理睬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心,孩子會對父母失望,時間長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會產生不小的隔閡。父母和孩子之間常常在感情上溝通不暢,往往會形成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

4、要多一分尊重和鼓勵

有一種觀點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相互不理解的情況不是由于沒有愛,而是父母缺乏對孩子足夠的尊重。對孩子尊重,是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之一。

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太小,沒有什么尊重可言,任何年齡階段都有自尊心,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己。父母應該明白,孩子情緒不好時,特別是當情緒很不滿時,任何批評、忠告都是聽不進去的,更不要說斥責了。在這樣的時候,孩子十分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因此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妨順著孩子的心意,對他表示充份的理解,以便平衡孩子激動的心。事情過去之后,可以心平氣和把道理向孩子講清楚。

5、寬容孩子的失誤

孩子由于身心發展水準較低,而認知能力、思維發展、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比較差,因此,犯一些小錯誤是難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對其要求過于苛刻,勢必造成負面影響,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過多地指責會使孩子常處于無地自容的境地,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觀念:如“我不行!”“我做不了!”,進而埋下自卑的種子。

可以說,孩子是在犯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如果父母對孩子有錯必究,無疑堵塞了孩子學習的途徑。降低教育效果。父母經常指責,會使漠視父母的指責成為孩子“習慣化”的行為。這樣不但對孩子自身優良品德的培養不利,而且會降低教育的效果,影響親子關系。

如果父母對孩子有錯必究,容易使孩子形成這樣一種念頭:我不是爸爸媽媽所愛的,若是愛我,爸爸媽媽不可能對我這么兇。于是從心理上疏遠了父母,影響父子、母子的感情。

經驗證明,鼓勵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對任何人而言,情緒都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孩子童年的快樂或憂愁,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情緒是什么?情緒就是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有的人比較快樂,有的人比較憂愁,快樂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憂愁就會令人黯然神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五常市| 台北市| 无锡市| 临高县| 莱芜市| 富宁县| 丰顺县| 东台市| 双牌县| 静海县| 乐昌市| 额敏县| 赞皇县| 平原县| 武宁县| 乐至县| 桃源县| 舒兰市| 胶州市| 平山县| 平安县| 青川县| 曲沃县| 新沂市| 绥阳县| 奉新县| 东丰县| 湖北省| 浪卡子县| 宿松县| 吕梁市| 榆树市| 施甸县| 巨鹿县| 海淀区| 通道| 闵行区| 周口市| 剑阁县|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