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經濟崛起與國學復興
- 國學管理
- 申明
- 2327字
- 2015-10-27 17:50:14
時下,國學的熱潮正涌動于媒體鮮亮的版面,大學的講堂,甚至小學和幼兒園的誦經聲中。頂級名校如北大、清華、復旦及中山等都面向管理者和企業家開設了自己的國學速成課程,并且都報出了天價學費;而一些小學校也翻出了塵封已久的《三字經》、《弟子規》之類蒙學讀物,在全球化聲浪甚囂塵上的今天大聲誦讀起來。這一切無不昭示著今日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復歸的熱情。
實在來說,我們都是中國人,都在中國的土地上與同我們一樣喝著長江黃河水、流著中國血的同胞或籌劃、或協作、或競爭著種種事情;當我們在尋找某種問題的原因或答案時,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歷史、投向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典籍,因為那畢竟是滋養了世世代代中國人的文化和傳統。說它好也罷,說它壞也罷,它都是你無法躲開的東西,我們必得從它當中生發出新的動力和方法。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國人開始重新思考我們古老文化的常新動力,新一輪的國學復興即緣發于此。而管理者和企業家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中國做管理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是絕然行不通的,而是要像共產黨那樣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因為我們是在中國做事情、辦企業。國人的舉手投足、言談舉止無不深深打上中國式的印跡,那是多年的文化積淀形成的———你想躲都躲不開!我們必以相應的中國式應對這種中國式,才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連“洋人”們都知道要進行本土化經營,并且在某些程度上比我們做得還好。
如果我們深翻老祖宗留下來的國學寶庫,就會發現這中間儒家的東西占了很大的比例。因為中國歷來的統治者都是講究“外儒內法”的,那對外的儒家一直是大講特講的,并以此作為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主要依據。自打漢武帝定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后,儒家就成了正統的意識形態,被其后的歷代統治者一路高捧著直到現在,致使國人不知不覺地全都被打上許多儒家烙印。我們現在來檢視這些烙印,發現許多東西即便在現代也還是光輝閃閃的。德國的大社會學家麥克斯-韋伯研究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時,曾得出一個著名結論,即認為資本主義之所以在西方得以長足發展,全在于基督教中的清教徒有一股子“兢兢業業、克勤克儉、頑強進取”的精神。我們用韋伯的結論反觀中國的儒家傳統,發現這正是儒家所一貫強調的,這也正是儒家倫理能為現代企業所用的地方。儒家的講求集體主義、尊卑有序、進取入世、自我克制、孝悌之道,以及“仁、義、禮、智、信”,“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等,對于當前的管理者和企業家構建自身企業的企業文化都仍具有很大的借鑒和啟發作用。
存在于傳統及文化深處的中國式管理的那些方法與思路,在今天的現實背景下有多少還在起作用,這是我們在寫作此書時經常要追問的問題。誠如前文已有論及的那樣,傳統總是通過現實頑強地表現自己,并且總是在當事人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作用。另外,作為中國人,無論他的企業做得多大,中華文化深處的東西總要在他的身上發揮作用;我們觀察到,李嘉誠的言論總是不自覺地打上中國文化的烙印,而據說張瑞敏最愛讀的書也是老子的《道德經》。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中發揮作用的那些方法和實踐,到今天有哪些是值得繼承的?又有哪些是必須批判和加以揚棄的?這是本書的根本目的所在。毋庸諱言,集權統治如果能有一個英明偉大的君主(英明是指他必須具有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足夠理智,而偉大是指他必須具有最起碼的道德良知,這是一切好的管理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兩條),那實際上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管理辦法;但是,我們在實踐中卻失望地觀察到,沒有幾個皇帝同時具有如上提到的最基本的兩條,那是必然的人性使然,因為“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在歷史中又觀察到,拋開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不談,中國式管理在一些具體問題和事務的處理上,確實有它巧妙和管用的地方,而且有些環節還真的讓我們拍案叫絕,不得不佩服老祖宗解決問題的“巧奪天工”。對這一部分,我們當然應該好好地繼承并加以發揚光大;而且從被管理者的角度看,那樣的處理方法仿佛也特別讓他們受用。特別地,一個在根本上講不通的管理機制,在實踐上卻能堅持幾千年,這一事實就更讓我們叫絕,它的延續、它的存在必然有它合理和成功的地方,這是我們在本書中要深刻挖掘和研討的地方,也正是本書的目的所在。關于這一點,葛荃說得很清楚:
中國古代的君主政治從本質上看是野蠻的,因為它剝奪了人們的相對獨立性和自由思維的權利,專制把人變成奴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古代君主政治又包涵著理性,這些政治理性代表著君主政治的歷史合理性層面,往往由那些所謂“明君賢臣”體現出來,因之,中國歷史雖然戰亂頻仍,亂政、暴政不絕于書,但畢竟也有“治世”。歷史的舞臺上固然貪佞充斥,但也時有清官、賢佐、忠良的身影。他們代表著官僚士大夫之中的正人君子,是士人的正面形象。
由于中國從來就沒有什么民間組織,所以在寫作中國式管理時,我們只能從王朝統治中尋找相關資料,所幸,中國人在千百年的王朝統治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教訓,其成敗得失的案例,足以為我們現在進行公司管理及治理時借鑒和參考,而且,誠如我們上文所言,中國人的基本人性及文化背景雖然處在文化昌明的21世紀,但其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似乎沒有太大變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管理沒有新東西”。所以前世的經驗教訓就仍有其合理利用的價值,而且有時還非常管用。
一百年前的國父孫中山曾經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切傳統的、民族的東西無不經受著時代及普世價值的拷問,國學甚至管理也不能例外。讓我們謹記一位偉人曾經說過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我們的具體管理實踐中加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作 者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