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經營策略想要事業成功,先“經營”好自我(1)
- 李嘉誠經營策略:人情特色的獨門生意經
- 馬芳芳
- 4965字
- 2015-08-18 01:26:53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力爭上游,雖然辛苦,但也充滿了機會。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有雄心壯志,立下遠大目標,用熱忱激發自己干事業的動力。
1.船長的理想,似船的人生
理想如晨星,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李嘉誠祖籍潮州,潮州地區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潮汕又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人大批移居海外,始于明清,而潮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則在上世紀中葉,潮人極富有冒險精神和開拓意識。
李嘉誠生活在這種大的文化氛圍之中,盡管接受的是傳統教育,但他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在潮汕,處處流傳著海外游子創業致富的傳奇故事,雖說歷經艱辛,但仍能構成潮人涉海闖蕩的原動力。
李嘉誠從小就酷愛讀書。據其堂兄李嘉智回憶說:“嘉誠從小就像個書蟲,見書就會入迷,天生是讀書的料子。他去香港辦實業成為巨富,我們都感到吃驚不小。”
從教的父親李云經從小就教育李嘉誠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氣、有毅力。他不僅僅教給嘉誠知識,更教給他許多做人的道理。對于這些,李嘉誠從小就銘刻于心,終身不曾忘卻。深受父親的影響,李嘉誠也一心向學,如果不是風云突變,李嘉誠會沿著求學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也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
雖然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由于父親早逝,家境陷入貧困,為了全家人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去從商。
李嘉誠后來回憶說,從商之初,他的理想依然是“賺一大筆錢,然后再去搞教育”。
深受父親的教誨,李嘉誠從小就立下大志: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李云經是一個很有學問的知識分子,盡管他很疼愛自己的兒子,但他知道,過分的溺愛只會害了孩子。他把自己心中的慈愛,轉化成另外的形式表現出來。
李云經喜歡帶著兒子去看海。他認為,海的浩淼、海的雄壯,能夠使孩子的心胸博大,讓他的生命充滿激情。
有一次,李云經領著小嘉誠到了汕頭的海邊。他一邊指著港口來往如梭的巨輪,一邊給李嘉誠講著生活的道理。
李嘉誠一邊似懂非懂地聽父親講述,一邊用他那大大烏黑發亮的眼睛,好奇地看著藍天下波光粼粼的大海,看著萬噸巨輪。他簡直弄不懂這深深的水,怎么可能穩穩地浮著這么大的船,而且還是鐵的,他太佩服船長了。
他認為能讓這么一條大鐵船穩穩地浮在海面上的人,一定是個大英雄。于是他向著大海,向著那艘萬噸巨輪喊道:“爸爸,將來我也要做大船的船長!”
李云經疼愛地撫摸著他的頭發,高興地說:“好孩子,有志氣!阿誠,做一個船長不容易,他必須考慮很多、很全面的問題。”然后,父親又極其認真地告訴李嘉誠,“你看,現在天氣很好,是難得的晴天。但是,出海后,風暴來了怎么辦呢?做船長的,就要提前想到,就要提前做一切事情。而且,阿誠,要記住,做任何事情就像做大船的船長一樣,既要預先準備好一些事情,又要隨時準備應付突然來臨的一切事情。”
從此以后,船的形象,船長的意識緊緊地伴隨著李嘉誠奮斗的一生。李嘉誠從小就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條船,把他馳騁商場的李氏王國比作一條船。所以,他很自豪地宣布:“我就是船長,我就是這條行進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長。”
“在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是李嘉誠在看不見硝煙卻戰火熊熊的商場上,給自己定下的座右銘。
這短短的15個字,卻是李嘉誠在幾十年的商海打拼中總結出來的。從20世紀40年代替人端茶倒水的小雜工,到初露鋒芒的工廠推銷員;從50年代獨樹一幟的小廠長到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大王,再到80年代戴上“超人李”的桂冠,最后一躍成為香港首富和全球超級富豪,他始終銘記著這15個字。
2.艱難困苦,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給一個人,必定要首先困苦他的思想意志,勞累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身體肌膚,使他身受貧困,拂逆、擾亂他的作為,用來使他內心警覺,性格堅忍,增長他不具備的能力。
孟子的這段話非常著名,兩千多年來一直激勵著有志之士克服艱難困苦,成就偉大的事業。我們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個人要想干成大事業,擔當大責任,必須從精神到肉體都受到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磨煉則是一定的。為什么呢?因為安樂的境遇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直至死亡;而艱難困苦的境遇則使人奮發,從而求得生存和發展。也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還一口氣舉了六個古代的大賢為例:舜發跡自田地中間,傅說舉自筑墻的人中間,膠鬲舉自魚鹽販子中間,管夷吾任用自獄官手里,孫叔敖騰達自隱居的海邊,百里奚崛起自市井。可見,艱難困苦乃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問題僅僅在于,你能否經受得住艱難境遇的考驗和磨煉。
李嘉誠來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北伐雖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中國依舊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世界經濟經歷長久繁榮后,接踵而來的是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
處于天涯一隅的潮汕也已不太平,報章不時以醒目的標題,刊登山河破碎、日寇暴虐的消息。父親轉入郭壟小學任校長,整日憂心忡忡。母親莊碧琴篤信佛教,敬香拜佛,祈禱佛祖保佑家人鄉人平安。
1937年7月7日,日軍憑借著囂張的氣焰及先進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國的半壁山河。不久,潮州淪陷于日軍的鐵蹄之下。日軍一面大肆燒殺掠搶,一面四處張貼安民告示。城區的居民惶惶不可終日,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們紛紛逃出城外,去山鄉農村投親靠友,躲避戰亂。
1939年6月,日寇占領庵埠,執教多年的李云經(李嘉誠的父親)徹底失業。他攜李嘉誠回到潮州城家中。李嘉誠小學尚未畢業,升學無望,又不敢隨意走出家門,只好躲進藏書閣讀古書。時事紛亂,李嘉誠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他尤喜歡文天祥、陸游、岳飛、辛棄疾等人的詩詞,深深領悟到其間的真諦與憂憤。
太陽旗在潮州城頭獵獵飄揚,逃避戰禍的人絡繹不絕。乃父之心甚于其子,李云經常與城里的知識分子相聚一起,秘密商議抗日大計。不少知識青年投奔抗戰前線或敵后游擊隊。李云經上有老母,下有妻子兒女,未能邁出這一步。他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萬分愧疚。
1940年年初,李云經攜妻帶子逃到澄海縣隆都松坑鄉,寄住在姨親家。不久,又輾轉逃到后溝,投靠在后溝小學任教的胞弟李奕。兄弟見面,李云經沉痛地說:“我逃荒失業,生活無著。一家人打瘧,沒醫沒藥,禍不單行,苦不堪言。”這一年,李嘉誠祖母因驚嚇和貧困而逝世。
1940年冬天,李嘉誠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隨父母踏上去香港的艱難旅程。這時,重鎮和大道大都被日軍占領封鎖,海路不通,日本軍艦在粵東沿海水域橫沖直撞。李云經一家只敢走崎嶇的山間小路,穿越平原地帶則在夜間行動。寒冬臘月,陰冷潮濕,淫雨霏霏。他們不敢也無錢住客棧,或露宿荒山野地,或在山村好心人家的茅屋借宿。他們穿越一道道日軍封鎖線,所幸的是,沒有一次遭遇日本兵。山路上,不時遇到背井離鄉的難民,他們或來或去,何處是可以安生的樂土?皆感到茫然和絕望。
李嘉誠說:“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拼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并且很可能達到成功。”
李嘉誠從小就喜歡讀書,經常在父親的書房里點煤油燈看書,很晚才睡覺。如果不是時局動亂,他可能會繼續沿著求學治學的路走下去。可是,老天并沒有給他過多的學習機會。
在全家逃難到香港后,他進了香港一所中學讀書。那時香港還未被日軍占領,學習條件比在老家好多了,但是,李嘉誠并未因此忘記了學習的重要性。為了能讓李嘉誠上學,他的父親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全家人省吃儉用給他籌學費。在他的父親生命垂危之際,為了能支付李嘉誠的生活費,父親寧愿不治療、不住院。家人的支持和父親的行為,讓李嘉誠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更加刻苦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不僅學會了說廣州話,還能聽懂英文課,用英文進行答題解題了。每當李嘉誠向父親匯報學習情況時,父親總是流露出寬慰的笑容。
后來由于父親病逝,輟學的李嘉誠來到茶樓打工,每天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回到家后,他還要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由于學習太用心,他經常會忘記時間,以至于想到要睡覺的時候,已到了上班的時間。他的同事們閑暇之余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在啃,時間長了,厚厚的一本《辭海》被翻得發了黑。后來他到舅父的中南公司做學徒,白天做工,晚上的時間全由自己掌握。這時,李嘉誠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利用工余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盡管李嘉誠有十分強烈的求知欲望,但卻為沒有教材而發愁。因為他的工資微薄,既要維持家用,還要供養弟妹上學,根本沒有多余的錢用來買教材,李嘉誠只能買舊教材。
當李嘉誠回首這段往事時這樣說道:“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面對嚴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里是那樣的窮,我只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新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每當談起這件事,李嘉誠都非常興奮,好像比賺了幾億港幣還要高興。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財富人生百事樂,總憑知識鑄輝煌。”古往今來,知識日益成為財富的代名詞。中國廣為流傳的《勸學》詩歌,無不折射出令世人奉若珍寶的財富之道。比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等等。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領悟到:“書籍是打造創富平臺的奠基石,知識是瞭望財富世界的探照燈。”
正如商業社會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晚餐。”等待少年李嘉誠的,將是更大的磨難。這些磨難為李嘉誠的成才打下了基礎,李嘉誠經過了艱難困苦,終于成為了一代商界俊杰。香港改寫了李嘉誠的人生之路。數十年后李嘉誠重返家園,昔日跟隨父母逃難的單薄少年,已成為蜚聲世界的巨富。
3.做人不要太“精明”
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歡和你交往,那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俊杰,能夠正眼看待現實,不浮躁,不虛妄,敢于直面人生的悲歡遭際。
李嘉誠說:“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讓人聽你的。”
消除了自私自利思想的人,能表現出客觀、永恒、無限的精神,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得到世世代代的人的尊敬。那些能以神圣的謙卑放下架子的人,他不僅清除了自身的自私品性,還把自己無私的博愛精神奉獻給別人,使他的才能受到極度的尊崇,并掌握人的精神世界。
所有否定個人的奢華享受和回報,拒絕世間權力之爭的人,能夠真正領悟超脫個人的客觀真理。比較他們的生活和信念,你可以發現同樣的純樸、自我犧牲和謙卑,還有他們實踐并宣揚的高尚品德與愛。他們遵循同樣不變的原則,并付諸實際以消滅罪惡。
人生在世能減少一些麻煩,就多一分超脫世俗的樂趣。如交際應酬減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困擾;閑言亂語減少,就能避免很多錯誤和懊悔;思考憂慮減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聰明睿智減少,就可以保持純真本性。假如不設法慢慢地減少以上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千方百計去增加這方面的活動,那就等于是用枷鎖把自己的手腳鎖住。
東漢的西域都護班超直到70多歲高齡,朝廷才允許他退休。接替他的任尚向班超請教對治理西域的經驗,班超忠告他說:“興一利不如除一弊,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要他以簡易寬和為主。任尚覺得這是老生常談,就拋之腦后,還對人說:“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后來不過4年,任尚因過于嚴苛急躁,失去與邊疆民族的和睦關系,導致西域各國紛紛叛漢來攻打他,任尚退到班超精心經營的疏勒根據地,靠疏勒人的保護才撿回性命,但西域的土地卻全盤丟失了。可見求大同、存小異,才能真正把握全局。班超經營西域達30年,得到西域各民族人民的欽佩和擁戴,使漢朝揚威異域直達中亞細亞,因功拜定遠侯,正是依靠這一要領,可見這乃是英雄人物處世的方法。
在中國古代做人術中,“大智若愚”演變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
樂毅率燕軍踏平齊國,田單又率齊人大破燕軍,功成名就之時,卻是遭君王猜忌之日。那些見過大風大雨的“過來人”對老子的名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理解格外深刻,因而每當身處一些“特殊關系”的微妙場合,或者在面臨生命威脅的緊要關頭,韜晦一方無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