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經營策略想要事業成功,先“經營”好自我(2)
- 李嘉誠經營策略:人情特色的獨門生意經
- 馬芳芳
- 2516字
- 2015-08-18 01:26:53
商紂王荒淫無道、暴虐殘忍,一次作長夜之飲,昏醉不知晝夜,問左右之人,“盡不知也”,又問賢人箕子。箕子深知:“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于是亦裝作昏醉,“辭以醉而不知”。
戰國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廣結天下豪杰,廣納天下賢才,“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擁有足以與魏王抗衡的政治實力,魏王也不得不讓他三分。可是當他公然“竊符救趙”,違背魏王的意志,解救了正遭受秦兵壓境威脅的趙國,建立巨大功勛之后,卻使魏王難以容忍,“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秦國馬上施以離間之計,促使魏王剝奪了信陵君的實權。魏王擔心信陵君威望猶在,有朝一日會東山再起,仍然視作心腹大患。信陵君為此“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減輕魏王的戒懼。
韜晦之術在漢代以后的所有做人術中發展最為充分,許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韜晦的歷史。那些看似胸無大志,實際暗藏殺機的身邊人,無不以弱者的形象做出強者的舉動。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所謂俊杰,并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沖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是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聰明者。
圣人、智者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已經領悟到最深刻的卑微,具有無私的品質,并且放棄了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個性。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神圣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他奉獻,卻從未想到索取;他努力工作,卻從不為過去感到遺憾、后悔,而且永遠不索求回報。
4.做一個大寫的“人”
無論你多么了不起,為了成就大事,一定要與人為善,放下身段。其實我并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想要成為一個“大人”,就要放下身段。
李嘉誠說:“人們贊譽我是超人,其實我并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只敢說經營的還可以,我是經歷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后,才領會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在某些方面比別人高明,但是,愛擺架子的人在這一點上似乎就不怎么高明了。這樣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要高明得多,比別人有能力得多,從而就擺出盛氣凌人的架子,讓人難以接受,而產生人際關系上的反作用。
其實,像這樣的人往往不得人心,即使別人表面上服從于他,也是因為對他的懼怕,因此那不能算是真服,因為那不是心悅誠服。而以德服天下,他人才能心悅誠服,那才是真服。
魏文侯是先秦時期一位有雄心的國君,以朋友的身份和賢人相處,從來不擺領導的架子。魏成子向魏文侯推薦:段干木才能出眾,平生不為功名利祿所引誘,一直隱居在西河鄉下,不愿出來做官。于是魏文侯親自帶著隨從前去聘請。在段干木的門前,魏文侯親自叩門,但段木干不想出來做官,他翻過后墻躲避起來。
第二天,魏文侯遠遠地把車子停在村外,下車步行到段干木的門前求見,段干木又躲起來不見,這樣整整一個月,魏文侯每天都親自前往求見。段干木看到魏文侯這樣真心誠意,很受感動,只好出來相見。魏文侯又請他一同乘車回國都共商國事。從此,魏文侯以待客之禮款待段干木,以師事之,而段干木也盡力輔佐文侯治理國家大事。
又如,劉備為給關羽、張飛報仇,興百萬之師來討伐東吳。孫權從闞澤言,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三軍抗劉。消息傳來,劉備問陸遜是誰?馬良說是東吳的一位書生,年輕有為,襲荊州便是他用的計。劉備大怒,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張飛報仇。馬良勸諫道,陸遜有周瑜之才,不敢輕敵。劉備卻嗤笑道:“朕用兵老矣,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用兵打仗之道,重的是誰能把握戰機,深諳謀略,與年齡無關。劉備自稱“朕用兵老矣”,夸口自己經歷的戰爭多,謀略周全,這是不切實際的狂言。“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他譏諷陸遜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看不起陸遜,這是輕敵的思想,是未戰先敗了一陣。后來,陸遜用計火燒連營,令劉備吃了大敗仗。
劉備這個教訓啟示人們,在考慮問題時,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擺進去。按自己的職務看問題,就會少了客觀性,多了盲目性,這樣考慮問題就不周全,處理問題就會產生誤差,脫離實際,造成損失。劉備說他“用兵老矣,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兩句話連起來,還歸結于他愛擺領導的架子,因此釀成了千古遺恨。
為什么有的人不愿放下身段、愛擺架子呢?這是由于在一些人的內心深處,形成了濃厚的等級觀念,將人分為上中下幾等,覺得官當得越大,似乎就越是高人一等。他們如要當上官,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顯示出比別人高出一等的地位,常擺出一副官樣的領導,其威信就會越小,就容易成為孤家寡人。
過分地突出自我,藐視他人的存在,嚴重脫離群眾基礎,這不是成功者的作派。要想被人們接受,獲得成功,還是少擺架子為好。
據《戰國策》記載:魏文侯太子擊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老師田子方,擊下車跪拜,子方不還禮。擊大怒說:“真不知道是富貴者可以對人傲慢無禮,還是貧賤者可以驕傲?”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對人可以傲慢,富貴者怎敢對人驕傲無禮?國君對人傲慢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會失去領地。只有貧賤者的計謀不被別人使用,行為又不合于當權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嗎?到哪里不是貧賤?難道他還會怕貧賤?會怕失去什么嗎?”太子見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說了,魏文侯感嘆道:“沒有用田子方,我怎能聽到賢人的言論?”
富貴者、當權者自身本來就容易有驕傲之勢,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為統治者,如果不能禮賢下士,虛心求教,他就可能因為自己的驕矜之氣而失去政權,富貴者則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財勢。
5.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識,就不能發展任何別的東西。”美國經濟學家哈比森說。所以我們要不間斷地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這樣就不至于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李嘉誠認為:“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填充新知識,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不然你就會被那些擁有新知識的人所超越。”
少年時的李嘉誠,就顯示出與眾不同。只是他的社會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樓打工時,常常利用短暫的空閑時間默讀英語單詞。他怕遭到茶客恥笑和老板訓斥,總是靠著墻角,迅速地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飯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給自己定下最低目標——不遺忘學過的單詞。
大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重要的還是勤奮。他年少位卑,骨子里卻有股不屈的傲氣,渴望出人頭地,像舅父,像茶樓遇到的大老板,干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