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認識幸運(3)
- 幸運不是天生的是設計出來的
- 王平
- 4694字
- 2015-08-17 19:02:42
有這樣一個童話。一片枯葉,它曾經以自己的本色隱沒于大樹的盛裝之中,給炎熱的日子平添一抹綠意。可是,秋天到來時,在瑟瑟風中,它日漸難看了,終于有一天,從高高的枝頭飄落到了地上。那一刻,它不由得發出最后一聲嘆息:“唉,可悲的命呀,現在的我一無用處了!”恰好那時,一只小蟲子經過,看到前面的落葉,二話不說,就鉆到了它的下面。“多厚實的被子!”小蟲子發出由衷的贊嘆,“這一冬天不用發愁了,到時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覺。”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生活賜予了我們不同的際遇與角色。懂得自己的幸運,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本身是一種豁達。一位父親曾這樣教導女兒: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答案在于:放眼蔚藍的夜空,就能看到閃爍的星星;緊閉雙眸,眼前則只能是一片黑暗。關鍵在于我們對幸運和幸福心態的掌控。
主觀認識上的幸運與否,不僅影響當下的幸福,也影響著我們今后的運氣與幸福。積極的心態,能滋潤心上之花,吸引帶給自身幸福的能量。而消極的心態,如毒素般侵蝕著我們幸福的根源,排斥我們渴望的成功、快樂、財富和健康,甚至奪走生活中已有的一切。
正如《舊約·圣經》所書:“你做出了某種宣言,對你就成為不變的事實。”當我們拋棄那些陳舊的、布滿灰塵和沙土的倒霉信仰窗簾時,一束澄明燦爛的光芒會飛射進來,照亮心里的所有角落,以前我們不知道這些光芒的存在,但是這之后,我們會成為自己命運的舵手,在攀登頂峰的路上,是自己那艘船的船長,掌舵的人是自己,這艘船駛向的是自己要去的地方。
困境的價值
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順利,總會遇上一些麻煩的事情和阻擋我們前進的障礙。上帝是公平的,在關上一扇門時,會為我們打開另外一扇窗。一個障礙,就是一新的已知條件,只要我們愿意,任何一個障礙,都能夠成為一個超越自我和卓越的契機。
鋒利的牙齒,敏捷的身手,強壯的身體,所有這些優勢使鯊魚成為了海洋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然而,在很久以前鯊魚卻是海洋里唯一沒有魚鰾的魚。缺少了魚鰾,鯊魚不能任意地在水中上浮和下沉,因此,鯊魚只有靠不停地游動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不沉到水底。也正是由于不停地游動,鯊魚造就了一身強健的體魄,成為了魚類中的最強者。
可以說,沒有魚鰾的鯊魚是不幸的,因為這種身體上的劣勢,鯊魚隨時有可能無法在海洋中生存下來。然而鯊魚又是幸運的,由于這種先天的劣勢,鯊魚在艱苦的環境下,不斷地改變自己,不僅擺脫了劣勢,而且成為了海洋的霸主。
在人類生活里,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困境,進而獲得成功,這樣的例子也不乏陳舉。美國柯達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時,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視力正常的人一進入暗室,猶如司機駕馭著失控的車輛一樣不知所措。針對這種情況有人建議:盲人習慣于黑暗中生活,如果讓盲人來干這種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達公司經理下令:將暗室的工作人員全部換成盲人。
在暗室里工作,盲人遠遠勝過正常人,真可謂善于以短變長。柯達公司巧用盲人這一行動,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給公司增加了利潤,而且給公眾留下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良好印象。很多高素質的大學生,研究生和專業人才,都爭先恐后地到柯達公司效力。
缺少了魚鰾的鯊魚、與正常人相比有巨大缺陷的盲人,在表面上,生活設置了諸多通往成功的缺陷。但是,在成功者的眼里,所謂“困境”的條件是不可改變的,結果卻由他們決定,因為,他們以主觀積極的姿態,掌控了命運。
運氣的“馬太效應”
“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我還要加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馬太效應在資源分配中無處不在,包括“機遇”這種資源。而且,獲得機遇與喪失機遇的人比例并不平衡,有一個80%和20%的黃金法則:世上20%的人是富人,80%的人是窮人;20%的人有目標,80%的人愛猜想;20%的人把握機會,80%的人錯失機會。20%的人如何能辦到,80%的人不可能辦到。對于渴望獲得幸運和成功的你而言,重要的是了解運氣的“馬太效應”法則,了解為個人制造累積效應的方式和破除遞減效應的秘訣。
馬太福音中的寓言
馬太效應來自于《圣經》中的一個故事。《新約·馬太福音》里記載:
一個國王要去遠方,臨行之前就叫了仆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管理。按著各人的才干,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5000兩,一個給了2000兩,一個給了1000兩。領5000兩的仆人,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5000兩。而領2000兩的仆人,也照樣另賺了2000兩。但那領1000兩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過了許久,那些仆人的主人回來了,又把他們叫到跟前,和他們算賬。那領5000兩銀子的仆人,又帶著另外的5000兩銀子來,說:“主啊,你交給我5000兩銀子,請看,我又賺了5000兩。”
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你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2000兩的仆人也來了,說:“主啊,你交給我2000兩銀子,請看,我又賺了2000兩。”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你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1000兩的仆人,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最厲害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1000兩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在這里。”
主人沉下了臉,申斥他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應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1000兩來,給那有1萬兩的。”
國王還告訴身邊的人,“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我還要加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K﹒Merton)提出“馬太效應”這個術語,寓意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個人和企業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原理,關系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歸根到底,“馬太效應”反映了資源分配的一種累加效應或者遞減效應。
機遇資源的馬太效應
機遇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在特定時空內對實現目標有利的意外的偶然的客觀條件。對于人們來說,機遇是一種資源。機遇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公平的、客觀存在的。
然而,每個人獲取機遇的能力具有極大的差異。命運只會告訴我們一條道路、一扇窗,而不會用一把秤來衡量我們最終得到的機遇是否完全平等。20%的人抓住了機遇,并且更容易抓住機遇,形成馬太效應,根本原因在于優秀的人,更容易卓越。而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后退的人,只能眼看著機遇溜走。
人們都渴望邂逅一段浪漫溫暖的愛情。有兩個年輕人,同時遇到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孩。“天啊,她簡直跟我夢中的女孩是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同時發出了這樣欣喜的驚呼。
兩個年輕人同時向女孩表達了心中的愛慕,其中一個人年輕有為、風度翩翩、氣宇軒昂,他對未來有著積極自信的心態,相信自己一定會幸福成功,而另外一個年輕人,他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一無所知,對未來也是一籌莫展。如果你是那位女孩,你會選擇誰?雖然說愛情有時候盲目,愛情不應該是功利性的,可是有一個法則永遠適用:美好的事物總容易被美好的事物吸引。
假如你的夢想是成名,如果已經是名聲在外的人,必然有更多拋頭露面的機會,傳媒也更愿意采訪、報道和邀請你做廣告,而你將因此而更出名。
你受的教育越高,就越有可能在高學歷的環境里生活和工作。你將更有可能接觸到那些睿智的、成功的人士,從他們身上學到可貴的品質、精神,或者是得到旁人只能艷羨的機會。
毫無疑問的,我們的生活被劃分成了很多個圈子。在每一個圈子內,頂尖人物都享受著空前的優厚待遇,擁有著最佳的機會。在足球界、籃球界的流行運動里,在建筑、雕刻、繪畫等視覺藝術里,在電視談話節目、廣播、政壇里,總有較少比例的人,占據了聚光燈的焦點,成為專家或是超級明星。不僅僅是金錢報酬,名氣、聲譽、更多的機會也源源不斷的向他們而來。
因為他們的實力,已經被公眾所證實。而在各種圈子內的認可和知名度,會帶給人更多的權利,有時就是機遇。如一句古語所說,多財善賈,長袖善舞。你擁有的資源越多,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成為人生的贏家。
客觀看待機遇的馬太效應
如果你意識到了機遇馬太效應的存在,而你正好處于運勢不佳、困頓潦倒的狀態,人們不肯雪中送炭,是否就意味著你可以終日感嘆世態的炎涼和自己的無能為力?
不是的,生命教給我們的終極智慧是:懂得一個法則后,不是完全的屈服于它,而是去主動的利用它,順應法則好的一面,并且努力破除不良面的影響。
★首先你應該考慮的是:你已經擁有了哪些資本?
有一個窮人,對神仙總是十分虔誠。神仙被他感動,決定幫他一把。
于是神仙在他面前顯靈,把路邊的一塊磚頭一指,變成了金磚,送給他。可是這個窮人不滿意。神仙又把手一指,叫一尊大石獅變成金獅,一并送給他。可是他還嫌太少。
神仙問他:“你要怎樣才能滿意呢?”
這個人支吾了一陣,說:“我想要你的這個手指!”
這個寓言除了說明人性的貪婪,還說明了,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本”,就無法擁有“點石成金”的本領。我們需要有夢想,但是夢想實現的第一步,是思考并仔細衡量我們手中掌握了哪些資本,這與不切實際的美夢存在根本區別。
★其次要學會合理、聰明地運用我們已經擁有的資本。
任何一顆參天大樹都由一顆微不足道的種子長成,即使是占據IT世界壟斷地位的微軟,最初也只是一家小公司。唐諾·川普建立了一個價值上億美元的王國,曾經瀕臨破產,然而他今日的身價比以前還要高。山姆·沃爾頓在破產時是一無所有的,當他創立公司時,他個人正在接近破產的局面。然而,他不但把他失去的錢財都賺了回來,到他去世的時候,他已經成為美國的首富了。
偉大的成功者在實現個人價值之初,并不是已經擁有了命運賦予的寶藏。他們成功了,是因為他們努力挖掘了自身已經具備的資本,聰明的“點石成金”。
此外,我們生活在一個互相聯系的社會,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實現馬太效應,就要學會利用身邊的馬太效應。
從前,有一個神射手。他到山里去尋找獵物,森林里的野獸見他來了,全部逃得無影無蹤,只有高傲的獅子向他挑戰。神射手朝獅子射出一箭,說:“這僅是給你一個警告,你可以從中知道我的厲害。”
獅子被射中受了傷,嚇得驚慌逃竄。狐貍勸獅子要勇敢些,不要輕易示弱。獅子回答說:“他的一支箭都這么厲害,我還怎么能夠經得住他本人的打擊呢?”
當我們面臨強大的對手,我們沒有對手那樣鋒利的爪子和牙齒,要如何去戰勝?記住:善于借助外物是一種大智慧。
運氣可以遺傳
不幸的父母會在子女的頭腦里,不斷地記錄自己的不幸。子女們會依據兒時被灌輸的思想,重復那些招致不幸的行為模式。不幸的命運往往可以遺傳,所指的并非金錢、財富、名譽,而是一種不幸的價值觀。
不幸的復制
韓國女作家南仁淑在《二十幾歲,決定女人的一生》中寫道:小時候,我聽著媽媽“我們總是沒有財運!”的話長大。有好幾次,父母投資房地產后,不見房價立即上漲,就賣掉了。可是賣掉后的幾年里,那里的地價就漲了很多。媽媽總是嘆氣說:“我們沒有發財的命。”
拜他們所賜,我長大之后,成為不貪錢財,“清純而善良”的少女。不知不覺中,在生活的每一個岔路口,我都選擇了貧困和不幸。我也就和媽媽一樣,認為自己是命中注定沒有福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