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天生愛說話
說話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力,也是一個人最內在最強烈的沖動,它是如何被壓制和被剝奪的呢?我們又是如何心甘情愿地放棄了說話權利的呢?
我們知道,小孩子天生愛說話,而且無所顧忌,然而,對孩子們的嘮叨,大人們很少有耐心傾聽,更談不上給予必要的鼓勵和贊賞,相反,倒經常是漠視、譏笑甚至訓斥。入學以后,孩子的言語表達更是被強行納入成人的語法系統。他們的各種奇怪念頭和不合常規的言行不斷地被糾正。我們的文化是一個充滿著各種禁令的文化:不許大聲說話,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做小動作,不許開小差,不許看這種書,不許做這樣那樣的事……這些禁令是通過話語霸權、溫和的暴力、耳提面命的說教等等方式灌輸給孩子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于不動聲色之中剝奪了孩子的話語權力。盡管他們還在說話,但卻說著同樣的話;他們還在交往,但不是真情實意的交融;他們才十多歲,但已經暮氣沉沉,老態龍鐘……
“大聲講話法”是塑造孩子強者心理素質的方法。要使孩子逐步提高自己講話的聲音,從小鼓勵他敢于大聲講話。
告訴孩子,講話一定不要自私,一定要讓聲音到達對方的耳朵。你講話的目的是把你的意思告訴對方,可是你夠不著對方的耳朵,就等于什么也沒說。聲音達到對方的耳朵,意思才能進入對方的心中。
說話是一個人的天性,“以人為本”首先就是讓孩子說,不僅要敢說,會說,還要說好。家長的責任就是解放孩子,完善孩子的個性與人格。因此,讓孩子說不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培養孩子大聲說話要從小開始,家長教育孩子說真話,與孩子平等交流是培養孩子良好心理素質最重要的一環。
人常說理直氣壯,有理了,自然氣勢就盛,說話聲音就大,那是一種自信。沒理了,自然就矮人一等,講話聲音也小,那是一種怯弱。孩子回答問題也是一樣,學會了,有把握了,就敢大聲地闡釋,偷懶了,走私了,開小差了,沒學會,就沒把握,自己對答案本身就猶猶豫豫,又怎么敢大聲說出去呢?
讓孩子大聲說話,就是給孩子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才容易成功。大聲說話也就是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說出自己的意見是孩子有思想、有見地的標志。
一群活潑好動的孩子中總有幾個默默無語的,但這些孩子有的在家里是活潑的,甚至有些調皮。為什么一到陌生的環境里他們就變樣了呢?
經心理專家分析,孩子變了樣是因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城里的孩子又大多住在高樓,缺少玩伴。
(2)父母工作太忙,疏于與孩子交流。
(3)隔代撫養時,長輩出于安全的考慮,過于保護,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鍛煉。
(4)部分家長教育方法不當,對孩子過于嚴厲,在他們頻繁的訓斥聲中,孩子漸漸失去了跟人交流和溝通的自信。
怎樣改變這類孩子?有些家長將孩子送到培訓中心,在那里,我們看到因為不敢與人交往而來到這里的孩子們在大聲朗誦著:“當眾說話不害怕,我有想法就表達。今天丟臉不算啥,將來敢說頂呱呱。不怕不怕就不怕。”專家介紹道:“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對孩子進行放松訓練,然后通過連續鼓勵,唱祝福歌,贊美他人,雙目對視,上街賣報等活動,由簡到難,一點一點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
2.如何讓不愛說話的孩子增加自信
(1)讓孩子先交一個朋友。
孩子時常會產生“希望有一大群朋友”、“希望自己受大家歡迎”的欲望。當孩子擁有大量朋友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安定的,往往不怕失敗,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相反,孩子沒有一個朋友,在集體中像一個陌生人一樣,沉默寡言就不可避免。這時家長可鼓勵孩子去交朋友,或與老師商量一下,盡快讓孩子交上一個朋友。
(2)多讓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
如參與接待客人,使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認,從而對自己建立自信心;在招待朋友的聚餐會上,讓孩子表演一下拿手好戲,使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
(3)日常生活中,家長多與孩子進行幽默的對話與鼓勵。
家長的幽默激勵往往能使孩子產生精神上的信賴和充實感,增加與外人接觸的自信心。同時,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采取積極的處世態度,使孩子也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4)干家務活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應鼓勵孩子幫助大人干活,如每天帶孩子去采購東西,讓孩子自己挑選,滿足孩子的表現欲與成熟感。
讓孩子干家務,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制定一個切合孩子能力的標準。要避免總想自己去做,或者“重新做一遍”,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沒能力、不中用,而失去勞動的興趣和熱情。
②不要用錢引誘孩子干活。孩子干完活給他們的評價是對他們笑一笑,擁抱一下或說聲“謝謝”、“太好了”、“比上次強多了”。孩子做應該做的事就給錢,不僅有收買的意思,而且也暗示這項工作本身毫無意義。
③不要讓孩子過于勞累。干活太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社會活動,妨礙孩子的成長,并使孩子品嘗不到勞動的樂趣而厭惡勞動。
④不能把勞動作為獎懲孩子的一種手段,要培養孩子勞動的光榮感和責任感。
(5)多帶孩子到自然界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然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極大。可以帶孩子到森林去,沐浴和風,呼吸新鮮空氣;可以到原野和海濱去,讓孩子在草叢中觀察野花和小蟲,在海灘上拾貝殼,捉螃蟹,做各種游戲,以增長見識,開闊心胸。
(6)適時舉行家庭表演比賽。
讓孩子在全家人面前大聲唱歌、朗誦、表演等,對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大有好處。
請讓孩子大聲說!雖然孩子有時會亂說話,但是大人不應該在這個時候予以制止、呵斥。所謂的“引導”,千萬不要變成變相的扼殺,要平等的對待,才會讓孩子信服。
家長們要在表達問題上找到提高孩子積極性的突破口,要生動、敏銳、中肯、適度地牽引,讓孩子的積極性燃燒起來。
給孩子自由,給他們“犯錯誤”的自由,給他們反抗既存的文化和社會秩序的自由,給他們對一切被視為神圣的東西進行“褻瀆”和“冒犯”的自由。歷史上的任何進步都是基于這種“褻瀆”和“冒犯”,正是這種被視為“邪惡”的冒犯行為給那些已經僵死的社會和文化秩序帶來生機和活力。
讓孩子大聲喊叫,有時對孩子是一種宣泄和需求。教育孩子要動靜交替,在室內也不是每時每刻都不能發出太大的聲音,孩子心情高漲時,為什么不能大聲地唱一唱,笑一笑呢?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呼吸;給孩子一片空闊的天空,讓他們飛翔,不要壓抑他們的情感,讓孩子們說,讓孩子們講,讓他們開懷地笑,讓他們大膽地想……
面對眾人,張開嘴巴,說!讓孩子說出他的快樂與痛苦,說出他的憤怒和不滿,說出他的感覺和思考,說出他的個性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