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試試看
“孩子,別害怕,試試看,說不定你會做得很好呢,先試一試,就算失敗了也不要緊。”
現代父母雖然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但是卻習慣了對孩子說“不許……”和“一定要……”并不善于用“試試看”三個字。通常,家長們習慣用命令的口吻,而不是用鼓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有時非但不鼓勵,反而在孩子主動要求做某事的時候一口回絕,并不多加思考,只能說,這種父母的做法非常不明智,把孩子鍛煉自己的大好機會白白毀掉了,還嚴重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當不會洗碗的孩子總想躍躍欲試時,別對他說:“不行!你會打爛碗的!”而是給他一個盆,放上幾只碗,讓他洗個夠;當不會掃地的孩子總來搶你的掃把時,別簡單地拒絕:“去去去!越幫越忙!”而是給他一個小掃把,讓他掃個夠,即使他真的把地掃得一團糟,也不必太計較,在贊揚了他“真能干,會幫媽媽掃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地面收拾干凈;孩子要吃辣椒,不用擔心他被辣著,嘗試一次后他自然會選擇以后還要不要吃;孩子去摸菠蘿,用不著告訴他上面有刺,只是在他大喊疼痛的時候對他說:“真能干,發現了菠蘿會刺手。”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難免因為擔心失敗而有許多猶豫和顧慮,這個時候,是最需要父母給予鼓勵的。父母說一句“試試看嘛!”會讓他輕松不少。至少讓他明白,結果好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努力的過程。那種過于嚴肅與正式的氣氛也可能因這句話而被打破,孩子的緊張心理也能夠慢慢消除。
時常給孩子機會做他沒有做過的事,他的經驗和閱歷就會慢慢豐富起來,對自己也逐漸產生了信心。同時也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苛求結果。你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一次嘗試獲得經驗,鍛煉能力,建立自信。結果只是一個形式,最實質的內容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否真正受益。所以,在你鼓勵孩子的時候,不要強調他一定得成功,那樣只能給他更大的壓力。第二,不論孩子失敗與否,都要對他的勇敢嘗試給予贊揚。盡管孩子做得并不好,作為父母,你應該對孩子說:“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這么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做父母的,不要吝惜你的稱贊。它對于孩子的意義,是讓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試試看”三個字暗含了“你能行”、“我相信你”和“失敗了也沒關系”三層意思,孩子是能夠從父母的話語和眼神中感覺出來的。這三層意思,一是肯定了孩子的能力,二是表示了父母的信任,三是表明了結果并不重要。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毫無心理壓力,而且興致被調動起來,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也就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水平。經常這樣鼓勵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鍛煉機會。他在不斷的嘗試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再遇到什么事情,不用父母說,他都會主動去嘗試。這是一個很有益的循環。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成熟。
孩子的教育和培養,父母的作用巨大,大多數孩子的智商和能力都是相差不多的,所以還是看父母如何正確引導了,想想我們自己還不是一樣,在受到朋友鼓勵和支持的時候,自己不僅做事情有熱情,而且還非常開心,所以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鼓勵,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孩子做得好壞與否已不是最主要的。在生活中,要讓孩子有機會嘗試、鍛煉。我們要相信孩子,在行動中鼓勵他們。
每個孩子生活環境的不同,家長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同齡的孩子在學習能力、生活自理上就會存在差異。看到孩子表現突出,家長會情不自禁地叫好,看到孩子能力偏差時,也不要灰心和指責,而同樣要用恰如其分的話語鼓勵孩子。
例如:讓孩子發碗、發勺或唱歌講故事時,有時可以用“激將法”。對孩子說:“這件事你可能不會。”當孩子反駁說:“我會!”家長要順勢說:“試試看,好讓我相信。”孩子們被激得積極性很高,做事既主動又認真。就連平時能力差的幼兒,也高興的表現自己,能力明顯提高得快。
對孩子要耐心,新的技能要教給孩子,教了方法之后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對膽小、依賴性強的孩子,要鼓勵孩子“試試看”,或用激將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同時,家長要耐下心來,具體的去指導孩子。在家里,可以陪孩子一起畫畫,可以和孩子比賽穿衣,還可以一起聽故事、彈鋼琴。在指導孩子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技能,切忌一切包辦代替。
2.孩子,錯了沒關系
要告訴孩子,錯了沒關系,只有這樣,孩子才敢于嘗試。
我們想象一下,假如你這個做家長的在工作上出了一點差錯,領導對你大發脾氣,把你臭罵一頓,你會是什么心情?要是領導并沒有過于指責,而是給你機會去改正錯誤,挽回損失,你又會是什么心情?如果你對此有切身的體會,那么,請不要為難你的孩子,請你也給孩子一次機會,請你學會對孩子說:“錯了沒關系。”“孩子,沒關系,這只是一件小事,媽媽知道你是無心的。”“錯了沒關系,下次別再犯就行了。”這樣簡單的話,比任何話語都更能激勵孩子。
人的一生,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總結出了這個道理。然而,大人們往往用它來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來原諒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則”,為什么大人們常常偏袒自己,而對孩子那么苛刻呢?這太不公平了吧?
“我早就說過你做不來的,看看,現在吃到苦頭了吧?”“你為什么老是犯錯誤?就不能聰明一回嗎?”父母們最會這樣責罵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錯,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具體怎么回事,斥責的話就說出口了。孩子難道就愿意犯錯誤嗎?其實,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錯誤是件多么平常的事。只是,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基于這樣的原因,即使是有把握的事,孩子也不敢去嘗試了。
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穩妥,不犯錯,可是他們又不能接受孩子通過“試錯法”去積累經驗、鍛煉能力,而是在一邊潑冷水,甚至說風涼話,使孩子沒有機會獲得新的體驗。
家長要學會以寬容之心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過分的寬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該寬容的時候,我們決不能過于苛刻。
孩子做錯了事,你一句“錯了沒關系”,會讓他心里輕松很多。父母的寬容會讓孩子心生感激,他會努力去改正錯誤來作為對這種寬容的回報。此時,你也是給了他改過并獲取成功的勇氣。孩子不是木頭啊,他懂得感情的回報。
不過,僅僅是一句“錯了沒關系”還是不夠的。寬容也不是無條件、無原則的,它也有個度。在你諒解了孩子的錯誤時,也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他為什么錯了,該如何去改正。你必須讓孩子明白,做錯了事沒有關系,但必須了解犯錯的原因,并且及時改正。這樣,孩子就會在嘗試中改正,在鼓勵中成長。
也許有的父母擔心這種寬容會讓孩子無所顧忌而犯更多的錯誤。其實,一個孩子怎么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受著父母的影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逐漸地告訴孩子哪些事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錯再來告訴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寬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錯誤,那就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教育不當了。3.孩子,你能行“總有一天你能學好的,媽媽相信你。”
“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
“好吧,你來試試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做父母的,內心里都有一個潛意識,覺得孩子小,對孩子做事不放心,對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夠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于保護孩子的心理,不讓孩子去嘗試他沒做過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么,家長就說“你怎么行”之類的話。
“媽媽,讓我來切菜吧。”
“爸爸,我出去買東西吧。”
有時,孩子會向父母提出類似的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表示反對,開口就說:“你太小了,做不了。”因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難以做好,父母要花許多時間來指導,還要替他們收拾爛攤子。同時,也擔心孩子的安全。這樣想,的確沒錯,但是經常如此,對孩子將產生怎樣的影響,父母想過嗎?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他們的話能造就一個孩子,也能毀掉一個孩子,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道理了。試想,當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時候,父母總是說“你不行的”、“你做不好”這類的話,孩子本來潛在的能力或許就從此被遏制了,永遠無法發揮出來。到最后,孩子自己很可能產生這樣的錯覺:“我真沒用,什么都做不了。”長期下去,他會慢慢對事物失去興趣,那個時候,也許就真的“什么也不會做”了。
還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遠都是難以捉摸的。有時,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許,會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這比在父母的指導下去嘗試更危險。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后成為一個什么事都不敢做,甚至畏首畏尾的人嗎?
如果不,那么就別吝嗇你的鼓勵和賞識。
教育理論上,有一種賞識教育。父母可以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這樣的話應該經常說:
“孩子,你能行的,媽媽相信你。”
“好吧,爸爸讓你來,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時候,不妨給他機會去嘗試。當然了,也許某些事對孩子來說有一定的危險,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訴孩子做事的步驟、技巧和注意事項,并在一旁靜靜觀察,就能有效避免事故的發生。這個過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靜,并且做個絕對的“局外人”。一切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這是個鍛煉孩子的好機會,結果如何并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沒做好事情時,給他潑冷水,說“我就說過你做不了”這樣的話。明智的做法是幫他找原因,鼓勵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嘗試和努力中,的確能學到不少東西,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這便是你對孩子不吝鼓勵的結果。
賞識和信任,是激發孩子興趣的一個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讓孩子潛能得到發揮的契機。你試試就知道,這不是一句空話。
對孩子的賞識要發自內心。
很顯然,并不只是對孩子說句“你能行”就算是對孩子的賞識。賞識是一種建立在對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了解的基礎之上的看法。說得簡單些,它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裝出來的。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過,遺憾于孩子的短處,而對他的長處卻視而不見?
你是否在嘴上說著“你能行”的時候,心里卻還是很不情愿讓孩子嘗試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一邊說“你能做好”,一邊忍不住地伸手幫忙?
如果是,那么只能說,這種賞識是你討好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要讓孩子學到什么東西。
怎么才叫發自內心的賞識?就是你對孩子說“你能行”的時候。
永遠學不會對孩子放手的父母,不僅自己累,還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鍛煉機會,記得讓孩子試試看,你將會看到孩子成長的飛躍。
家長,讓我們放開雙手,讓孩子們自由、快樂地嶄露才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