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別急于告訴孩子答案
- 鼓勵孩子50招
- 金曉星
- 2710字
- 2016-01-15 10:06:30
談起教育,現代的父母基本上都反對那種填鴨式的灌輸。提起灌輸,便會與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接受能力以及孩子的痛苦聯系起來。很多父母都已經意識到灌輸的危害性,并開始采取讓孩子在快樂和游戲中學習的方式。這當然是一種教育的進步。
可是,有時候這種灌輸會喬裝打扮,它戴上“快樂”的面具,披上“游戲”的外衣,讓人輕易不能察覺其灌輸的本質。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孩子不足兩歲,看到色彩鮮艷的套塔很有興趣,便坐在地板上玩起來。孩子媽媽坐在旁邊準備指導她,并告訴她先套大的,再套小的。孩子剛剛套上兩個圈,當然是沒有按照大小次序,媽媽及時阻止:“這樣不對,要先套大的”,語氣當然也是溫和的,并把套錯的圈拿下來。然后拿起最大的那個圈給孩子:“你看,這個藍色的最大,我們先套這個。”孩子接著套下去,只要孩子套得不對,孩子媽媽就會立刻指出錯誤,并幫助孩子糾正,而孩子套對的時候,媽媽當然也絲毫不吝惜表揚和夸獎。這樣,孩子在媽媽的幫助下很快就套好了。當孩子媽媽鼓掌并夸獎她能干的時候,孩子笑了,但他的眼神里好像少了點什么。
整個游戲過程中,孩子似乎沒有怎么不快樂,但這種做法是不是仍然是一種灌輸呢?
讓我們來一步步揭開灌輸的面紗吧。
孩子學會了嗎?孩子在媽媽的教導下也許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套塔,但孩子可能不過是記住了套塔的順序,雖然,孩子的記憶力的確是驚人的,但是這并不是真的有了大小的感覺甚至概念。
孩子快樂嗎?游戲中,媽媽好像沒有強迫孩子,孩子也笑了,看起來是快樂的。但這種快樂是來自游戲本身的快樂還是贏得掌聲后的快樂呢?實際上,成人通過心理暗示和不恰當的鼓勵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孩子,采用的辦法是:套錯了就會被糾正,而按大人的方法則能獲得夸獎。
孩子感興趣嗎?媽媽只是從大人的效率觀出發,想盡快把大小的概念和知識傳輸給孩子,但卻沒有給孩子自己摸索和犯錯誤的機會。孩子的興趣在這種狀況下能持久嗎?果然,孩子玩了兩分鐘,就有點厭倦了。
媽媽的這種方法與灌輸在本質上又有何區別呢?
看到孩子已經興致索然,家長應該這樣說:“來,媽媽陪你玩一會兒。”先給她按照正確的順序套了一遍,而其間媽媽應該有意地先拿錯一個,“唉呀,套不下去了,我們換一個試試。”示范過后,媽媽讓孩子自己套。當孩子拿錯的時候,媽媽不要阻止她,只是說,“好的,試試看……嗯,不錯,套上了,好像有點小。”無論她是否愿意換,媽媽都讓她繼續下去。等全部套完,就說,“不錯,這是一種套法。這里還有兩個沒套上,我們換一種方法來套,怎么樣?”此時,孩子的興趣又上來了,自己開始擺弄起來,試試這個再試試那個。見他開始專注和投入了,家長就不要再說話了,同時用眼神示意孩子,但媽媽不要糾正他。而當孩子總是試錯的時候,為了避免他出現煩躁情緒,家長可以拿起正確的那一個:“試試這個,怎么樣?”對于一個快兩歲的孩子,這個游戲其實不難,雖然以前沒玩過,但孩子擺弄一會兒很快就找到規律。當孩子成功地套好后,再看看孩子的眼神,那種眼神看起來會很有光彩。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你每告訴孩子一個答案,就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在不恰當的時候告訴孩子答案,實質上就是強制性的灌輸,即使是在快樂和游戲中把答案告訴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問到各種各樣令人困惑的問題:
“彩虹是什么?”
“小孩子為什么生下來就不能回去了?”
“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一定要上大學嗎?”
家長經常會被這些問題搞得很尷尬,然后立刻開動腦筋,想出一個合適的答案。他們給自己的這種壓力其實沒有必要。通常在孩子提問題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讓成人作為一個回應者來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探索他們的想法。
急于給孩子答案,對他們沒有幫助,就像是我們在替他們做腦力勞動。把孩子的問題反問回去,讓他們做進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幫助的:
“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你是怎么想的?”
我們甚至可以重復他們的問題。
“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們可以稱贊孩子提的問題:
“你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哲學家問了幾個世紀的問題。”
不必急于回答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和問題本身一樣有價值。當孩子提問題,首先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愛問為什么?例如:孩子會問,媽媽你這衣服是哪兒買的?有的家長會馬上告訴他在服裝店。現在我們換另一種方式去回復他:“你說呢?媽媽的衣服會是在哪兒買的?”把問題推回給孩子自己去思考。也許孩子會說出幾個答案,我們不要馬上否認他的答案,因為這樣會打擊他繼續思考的信心,應該鼓勵他繼續思考,讓他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答案,讓孩子有成就感。
年輕的爸爸媽媽都“望子成龍”,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愿給孩子“智力投資”,卻偏偏忽視了既省錢又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幫助孩子思考。
當孩子提問題的時候,幫助他學會自己思考,是最有益的。每一個“為什么”都是孩子對事物的緣由或目的的想象,每一個“怎么樣”都是孩子對事物發展過程與機理的思考。孩子問“是什么”時,父母往往可以隨口解答,但當孩子進一步探求事物之間的關系而提出“為什么?”時,就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深入淺出地給予解釋,甚至有些問題可以暫時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議,讓孩子去觀察和動手驗證,這樣收效會更大。有條件的話,可多給孩子創造些親身體驗的機會,如在節假日帶孩子去旅游,讓孩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增長各方面的知識。睡覺前,父母可以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讓他們看一些畫冊、兒童讀物等,并從中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解答。使孩子的想象力更豐富,眼界更開闊。
孩子在大人們給他的“標準答案”中汲取知識,卻也會在大人們的固有思維中漸漸喪失掉寶貴的想象力。也許你會為孩子的每次回答正確為榮,或者為孩子的標準答案而喜悅,但你很可能培養出的不過是大小相同、規格相同、顏色相同的“機器”。如果孩子在將“1”想象成筷子、傘、筆、梯子或者人時,媽媽能讓孩子的想象力自由馳騁,不束縛,不糾正,甚至和他一起“胡思亂想”,別使一個剛剛識字的孩子就掌握所謂的“標準答案”,那么孩子的想象力也許不會早早地消失殆盡。
在更多的空閑時間里,還可以利用游戲這一途徑讓孩子自己尋求答案。孩子是在游戲中長大,在游戲中滿足求知欲的。當他們熱衷于游戲活動時,父母應盡量幫助他們,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游戲材料,如小紙片、種子、泥土、小剪刀、積木、水、沙、顏料、空紙盒等,讓他們開動腦筋去做,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弄臟衣服而約束他們。在游戲之前,還可以給孩子介紹各種工具、材料的用法,并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他們自己先解決,實在解決不了時,才給予一些幫助。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體驗生活,學會思考,發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