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中國卷(7)

  • 古墓疑云
  • 盛琳
  • 4839字
  • 2015-08-18 10:20:39

有人根據明代的記載,提出可能是從巖頂將棺木懸吊垂下至洞穴后,將棺柩移入的。如唐以前的五溪蠻,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但三四千年前人類還未發明使用轆轤等機械,船棺僅長就近五米,形體巨大,難以控制,有的巖石突出,會將船棺撞毀,何況有的山峰本身就無法攀登。又怎么可能架棧道將船棺移入呢?

武夷山自古就有許多飛閣棧道的記載,雖然架設棧道的工程量浩大,但武夷懸崖多是單獨成峰,突兀峭拔,無緩坡可供架設。有人發現在某些峭壁間似有插孔做棧道的痕跡,但考古人員曾仔細觀察過,在陡峭的白巖峭壁間根本就沒有棧道痕跡。

那么,是否可能用搭設臺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呢?因為廣西有這樣的先例,但是且不說搭設三五十米的臺架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而大藏峰的金雞洞,下臨深潭,水流縈回,臺架又何處可搭呢?

眾說紛紜,卻未能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大概是各種手段都兼而有之?至今人們還在力圖互相說服,而四千年前的武夷族先人早已悄悄地把仙舟高高地擱在懸崖峭壁之上了,留下這個令一代又一代后人絞盡腦汁也難以解開的謎團。

重現天日的阿房宮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宮建于二千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每征服一國,就繪制該國宮室圖,在秦國都城咸陽的渭水南岸仿造宮殿,稱“六國宮殿”。相傳當時共有宮室145種,著名的有信宮、甘泉宮、興樂宮、長楊宮等宮殿。想當年,咸陽宮可謂殿宇林立,樓閣相屬,曲廊幽徑,花香景深。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發刑徒70余萬人到四川、湖北等地進行砍伐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渭河南上林苑中開始興建更大規模的宮殿——朝宮。說起朝宮,人們可能不知道,但如果提起它的別名,大概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知道,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阿房宮。

遺憾的是,由于工程過于浩大,阿房宮最終只是秦始皇心中的一座宮殿,他沒能看到自己的宮殿落成。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東巡的路上,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傳說中的仙島,解開長生不老的秘密。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阿房宮,直到漢劉邦大軍入關還沒完工。楚霸王項羽率軍入關后,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筑都被縱火焚燒,化為灰燼了。

西安市西去十余公里有一處自古遺留的夯土臺,被世人長期認為是秦阿房宮烽火臺的遺址。烽火臺是中國古代傳遞軍情的建筑。

在古時,長城沿線和西北邊疆,每隔一段距離,人們就筑起一座烽火臺。烽火臺里裝滿柴草或點燃后容易冒煙不散的狼的糞便,并派將士日夜駐守。若發現敵人入侵,就一個接一個地點起烽火報警,敵情很快會傳到軍事指揮區。

點放烽火的方法,白天和晚上不一樣。晚上點放火叫烽,白天點放煙叫燧。點放煙火是有嚴格規定的,如果來的敵軍不到1000人,就點放一支煙火,每增加1000個敵兵,就增加一支煙火。那么,這座自古遺留的夯土臺,究竟是不是烽火臺呢?

2005年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對這一遺址進行了勘探和挖掘。在挖掘中,考古人員發現遺址出土的板瓦、筒瓦的殘片的建筑時間要比阿房宮修建的時間早得多,與阿房宮沒有任何關系。而在殘存建筑部底部和中腰還有建筑物。

因此,這個建筑應為高臺宮殿建筑,其形制與咸陽宮一號宮殿相似,這也是戰國建筑形式的一大特點。可惜如今頂部已被破壞殆盡,建筑物已蕩然無存。

為了進一步地尋找阿房宮的確切地址,2005—2006年間,考古學家們對該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經過對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側30多平方公里、前后近一年的考古調查、勘探與部分發掘發現,傳說中的上天臺遺址實際上是戰國時期營建的上林苑中的一處宮殿建筑群。但是由于在20世紀40年代曾在遺跡附近挖過戰壕;當地農民在此取土及進行修筑梯田、大規模平整土地等農田基本建設,因此該遺址受到嚴重破壞。

從遺址出土的大量磚、板瓦、筒瓦和瓦當等建筑材料來看,它們沿襲了關中地區戰國時代板瓦、筒瓦上流行的紋飾和工藝,即與戰國秦上林苑一號建筑遺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的制法、形制和紋飾相同。考古學家比較了戰國朝代的邯鄲趙王的宮殿建筑遺址、燕下都東城的武陽臺等大型宮殿建筑遺址,認定上天臺建筑遺址中的夯筑土臺屬于戰國時代流行的高臺宮殿建筑。

歷史曾載秦有五苑,但秦上林苑的范圍,到宋代的學者已經很難說清楚了。然而,秦阿房宮前殿建于秦上林苑之中。這處遺址的發現也解決了長期以來關于秦都咸陽戰國朝代是否已有上林苑的問題,也澄清了長期以來將該建筑遺址作為阿房宮上天臺的訛傳。磁石門不屬于阿房宮的建筑磁石門。

相傳當年秦始皇“累磁石為之”,故稱磁石門。作為類似現代的安全檢查門,它一是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門時以磁石的吸鐵性能使偷偷隱藏刀具的人不能通過;而且通過利于磁石吸鐵的磁性來向“四夷朝者”顯示神奇,使朝拜的胡人驚恐卻步,不敢有異心,因此,這個門也叫“胡門”。為揭開關于磁石門神秘傳說的真相,阿房宮考古隊又在2007年10月對這個建筑遺址進行了挖掘。

考古學家仔細考證了該遺址出土的大量板瓦和筒瓦的制作工藝,認定該遺址建筑的時代亦應為戰國時期秦國上林苑中的一座高臺宮殿建筑,而不是一座門址,沒有門道遺跡和相關設施。它建筑的時代比秦統一以后秦始皇所修建的阿房宮要早,所以,它不屬于阿房宮的建筑。也澄清了長期以來將上林苑建筑遺址作為阿房宮磁石門遺址的訛傳。

在這次的挖掘中,考古人員也許為項羽洗清了千年的不白之冤。許多年來,項羽火燒阿房宮幾乎成了歷史常識。

《史記》上明確寫著:“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更是在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后,無限感慨地歌詠:“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如果項羽的大火真的持續燃燒了3個月,那么,在阿房宮應該留下一些痕跡。考古學家們在離阿房宮遺址不遠的咸陽宮遺址上就發現了大量的火燒痕跡。遺跡,就是都把墻白燒成了紅顏色,還有大量的木樁灰,還有因火太大把木樁燒成了硫渣,其他的建筑材料如瓦片也被火燒成了紅顏色。

毫無疑問,如果經歷過大火,阿房宮遺址也應該留存大量火燒的痕跡。但是考古人員們的探鏟一次次地探下去,每一次帶上來的只有夯土,沒有火燒過的痕跡。在這之前的考古發現和阿房宮的傳說還基本吻合,但是這一次,結果卻截然不同了。除了東西部村莊覆壓的地面以外,還在房屋和房屋之間的空地上,以及花池里、豬圈旁、廁所旁,考古人員全都進行了鉆探,都沒有發現一處有火燒的痕跡。難道這場轟動一時的大火從來就沒有發生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一位專家趙志君希望在自己的實驗室里找到答案。他把從阿房宮遺址取得的土樣帶回了實驗室。趙志君說:“假設阿房宮確實建成了,又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的話,那么在阿房宮的廢墟上就應該形成一個很厚的灰燼層。這個灰燼層里肯定有很多沒有完全燒盡的木炭,以及殘留的非常細小的炭化的木屑。”

首先,趙志君把土壤顆粒完全分散開,然后配制一些重液,通過浮選的方法把土壤中不同比重的物質分離出來,輕的物體就會浮到液體的表面,而重的物質就沉到底層。炭化的木屑比重非常小,如果阿房宮真的經歷過大火,那么土壤里包含的所有炭化木屑都會漂浮起來。若某個地方曾經發生過焚燒,那么其地層土壤中所包含碳化物的數量一定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我們把這些顆粒制成一個顯微晶片,就能看到成千上萬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炭化木屑,但是從采自阿房宮的土樣來看,沒有發現這個現象,頂多只能看到二三十個炭化木屑的個體。

趙志君的顯微鏡解開了一個謎團,卻帶來了新的問題:楚霸王項羽為什么在燒了咸陽宮之后,偏偏放過了規模更加雄偉的阿房宮呢?考古人員又勘探了所有附近的區域,卻只在夯土臺的南側發現了路土的痕跡。最后,考古人員給項羽為何沒有火燒阿房宮給了一個驚人的解釋。

這個解釋結束了那些流傳千年的阿房宮傳說——阿房宮的建設只是完成了地基,它最終沒有全部建成。實際上,70萬人的勞力在4年的時間里也只是完成了一座夯土臺基,而余下的那些設計精妙的建筑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現在,從考古發現來看,阿房宮永遠留在了秦始皇的夢幻之中。這座傳說中壯美的宮殿并沒有被項羽焚毀——那是因為它從來就沒有建成過。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的阿房宮大火也是杜撰出來的。圍繞著千年阿房宮眾多的謎題,終于在今天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一個道士打通的千年歲月

在敦煌莫高窟16號窟入口通道的旁邊,有一個小門,這就是17號窟,即著名的敦煌藏經洞了。在莫高窟大大小小近五百個石窟中,最吸引人的恐怕就要數這窟中之窟了。

故事的起源要追溯到宋朝。北宋時,由于科技的進步,大量新的寫本印本經典涌入敦煌。于是,當時的管理者在敦煌各寺院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藏書清理活動,清出了一大批重復的、殘舊不宜再用的和一些曾流行而現在則已很少有人再讀的經卷和其他文化典籍。他們把這些典籍和各寺院以前剔除的經卷、典籍和積存多年的過時文書,廢紙以及舊的幡畫,多余的佛像等集中在一起。

按照我國的習俗,書紙是不能隨便亂丟的,他們將這些書、紙、畫、文書等捆好,放在第17窟中。第17窟是第16窟甬道中廢棄的耳室,只有幾平方米大,他們將這些捆好的書紙放入洞中,用泥封了洞口,再在上面繪上壁畫。當這批人去世后,這個廢品庫就一直不被人所知了。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個叫王圓祿的道士幾經周折來到了敦煌,就在此住了下來,成為莫高窟的看守人。作為一名虔誠的教徒,他多年致力于莫高窟的清沙與修補。他找來姓楊的先生在洞窟內抄經文。

1900年5月26日,楊先生按照王道士的安排,在南區的第16號窟甬道抄經文。他在甬道中安置一案,背壁而坐。抄經之暇,習慣用芨芨草棍點煙,而且常將點完煙的草棍順手插在背后墻壁的裂縫中。那天他插草棍時感覺縫子很深,再用手敲敲,咚咚的聲音使他覺得墻后好像是空的,也許藏有什么秘密。楊先生就把這件事偷偷地告訴了王道士。

當晚,王道士與抄經人悄悄地來到16號窟,兩人敲擊甬道墻壁,有空音傳出。他們懷疑里面是空的,他們撬開發出空響的那段墻,發現一扇關閉的小門。他們清去封門的全部泥塊,打開門,鉆過一段過道,眼前的景象把王道士和楊先生驚呆了:在一個高約2.4米,寬約2.7米的小貯藏室中,堆滿了無數白布包。每個白布包中裹著十幾卷古老文書。有的布包下還有絹幡佛畫,以及古代木刻印刷品、銅木法器等等。塵封近千年的藏經洞被出現了。

沉睡900余年的敦煌第17號窟就這樣無意中被挖掘出來了,一個埋藏在地下900余年的奇跡就這樣公之于世了。宋代人作為廢品處理掉的東西,過了900年后,可不是廢品了,它成了罕見的瑰寶。室內蘊藏著包羅萬象的珍貴古文獻文物,堆積如山,總計有五六萬件。

王道士意外地發現了藏經洞,由于文化水平太低,他對藏經洞的價值一無所知。他隨便取了幾卷文書送給當時愛好古物的敦煌知縣汪宗瀚,又宴請了幾位官紳前來參觀。官紳們雖然誰也都說不出個子午卯酉,但一致認為此乃古物,應予以保存。

1902年,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做了甘肅省學臺。汪宗瀚將王道士送給他的北宋乾德六年的水月觀音像、寫經等一些敦煌藏經洞文物送與葉昌熾。葉昌熾大喜,在其碑刻學名著《語石》中有所考訂,并以藏經洞藏品極為重要,立即建議甘肅省府將藏品全部運到蘭州以便保管。但因要花費五六千兩銀子,竟無人理會。

1904年3月,甘肅省藩臺向敦煌知縣汪宗瀚下文,命將藏經洞藏品進行清點,就地封存。在主持查封時,汪宗瀚又隨手拿走幾件精品,以贈新疆、甘肅的一些官員,藏經洞文物開始外流。

1907年3月12日早晨,第一個西方探險家斯坦因頂著依然刺骨的寒風來到敦煌。斯坦因出生于一個匈牙利猶太人之家,他在21歲時就取得了博士學位。

1905年,在印度政府和大英博物館共同資助下,斯坦因到中國進行第二次考古活動。剛到達敦煌,他并不知道藏經洞之事,后從一名烏魯木齊商人口中聽到線索,便立即從敦煌縣城出發,越過十幾公里沙漠,來到莫高窟。當他看到藏經洞上新安的木門,多少有些失望:掌握鑰匙的王道士又為修整石窟化緣去了。但其中國“師爺”蔣孝琬多方打聽到的消息又使他充滿了希冀,據說藏經洞的“文書”能裝滿幾馬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溧阳市| 社旗县| 南乐县| 阿瓦提县| 顺昌县| 海城市| 宁国市| 乳山市| 合江县| 文昌市| 临高县| 益阳市| 布尔津县| 泸西县| 丁青县| 大名县| 云和县| 株洲市| 淮北市| 女性| 漳平市| 彭阳县| 上栗县| 和硕县| 广水市| 冀州市| 许昌市| 天全县| 宜兰市| 池州市| 钟祥市| 黄龙县| 淅川县| 大渡口区| 定西市| 东源县| 顺平县| 乌兰察布市| 绥德县|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