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平王的使臣見到了伍尚,說:“你父親是耿直忠誠的大臣,楚平王現在已經查清事情的真相,知道你父親沒有謀反,所以,現在已經被赦免了,而且大王已經封伍尚為鴻都侯,伍子胥為蓋侯,楚平王讓你二人到郢都領賞。”
伍尚、伍子胥接到父親的手書后,立即明白了楚平王的用意,伍子胥對哥哥伍尚說道:“我們去了只是落入楚平王的圈套,父子三人同死,根本救不出父親來,有何益處?不如你我逃到其他國家再圖將來為父親報仇。”
伍尚說:“我怎會在乎封侯呢?我只不過是十分想念父親,我知道楚平王拿父親做誘餌,想讓我們自投羅網,如果不去見父親,我們就會違背了對父盡孝的禮節。所以,為父盡孝的事情我來做,而為我們報仇雪恨的任務就交給你了。”伍尚說完就和伍子胥揮淚而別。
伍奢在牢中得知伍子胥果然不肯來,不由得長嘆道:“楚國從此有難了……”
伍子胥逃出楚國,得知太子建正在宋國避難,于是前往宋,打算輔助太子建從宋國借兵奪回楚國政權。不料當時宋國正發生政變,內亂不止。向宋國借兵恐怕是遙遙無期了,于是,伍子胥跟著太子建轉投鄭國。鄭定公出于本國利益,利用太子建急于借兵的心理,偷偷設計害死了太子建。然后威脅伍子胥要幫助他滅掉楚之后平分楚地。伍子胥覺得他只是要為父兄報仇殺了楚平王,而不是要滅掉楚國。所以,伍子胥不愿意這樣做。
隨后,伍子胥保護了太子建的兒子勝乘黑夜逃出鄭國后,白天躲藏,晚上趕路。雪上加霜的是,勝畢竟只是一個少年,經過這段日子的亡命奔波,已經勞累成疾行動不便。幾天后,他們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然而,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伍子胥想不到什么計策,最后他愁得一夜間頭發都白了。也許真的是天無絕人之路,在這時,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
東皋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人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的伍子胥因為頭發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人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卻有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這時江面劃來一條漁船,一個打漁的白發老翁主動把伍子胥擺渡送過江去。
過了江,脫離了危險,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現在送給你,也算是略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連這些都沒有放在眼里,難道會要你這把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帶著勝,沿途乞討,進入吳國棠邑。吳公子光乃是伍子胥舊識,他將伍子胥引見給吳王僚。吳王僚聽過伍子胥的名聲但是不知道他的本事有多大,所以只封伍子胥為上大夫。
過了一些時日,伍子胥發現吳王并沒有真正重用自己的意思。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己不受重用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公子光在吳王左右屢進讒言的緣故。
原來,公子光并不想伍子胥為吳王所用。為人機敏的伍子胥進而醒悟公子光有篡位之謀。于是和公子光說:“只要你答應將來為我發兵楚國,我可以幫助你順利奪取王位。”公子光一口答應了。
隨后伍子胥推薦了大力士專諸去行刺吳王僚。公子光送給專諸一把削鐵如泥的匕首,匕首叫魚腸劍,只有三寸長。在刺殺死吳王僚后,公子光自立為王,稱為吳王闔閭。
吳王僚的兒子慶忌,當吳王被刺殺后,躲藏在衛國。為了斷絕后患,伍子胥親自派勇士要離給闔閭,要他刺殺了慶忌。刺殺成功后,伍子胥成了功臣。
于是,伍子胥請求闔閭發兵攻楚。吳王闔閭卻推卻說,“現在,我還缺少一個領兵的大將。”
伍子胥說:“我有一個多年的故交,叫孫武,齊國人,他行軍布陣,運籌決戰的能力可以說當世無雙,我愿意請他來為您效命。”
吳王大喜,禮聘孫武來到吳國。
過了不久,楚平王病危,臨死前楚平王召集群臣:“我死后,由公子軫即位,他年紀尚小,你們要好好輔助,我殺了伍奢父子,現在伍子胥在吳國,他肯定不會善罷甘休要來為父報仇的,你們一定要防范吳國啊。”楚平王死后,公子軫即位,人稱楚昭王。
伍子胥在吳國得到楚平王的死訊后,放聲大哭。他恨楚平王死得太早,他不能親手砍下楚平王的人頭,來為父親和哥哥報仇。
四年后,伍子胥終于勸說成功闔閭去攻打楚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一路取得勝利,一直打到楚國的都城郢都。
伍子胥回到楚國郢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打探楚平王墓在哪里。但是,因為楚平王死前怕伍子胥會挖掘他的陵墓,所以告訴他的兒子,在自己下葬后,一定要把知道自己陵墓方位的工匠全部殺掉來防止伍子胥報仇。伍子胥四處派人打探楚平王葬在哪里,但是都毫無消息。
最后,伍子胥派人把棄城逃跑卻被抓住的楚昭王帶上來審問:“快說,你父親那個老昏君到底葬在哪里?如果不說我就殺死你!”
楚昭王說:“我父王已經死了那么久,他的身體早已經腐爛消失了,我父親殺你父兄是他的過錯,人死不能復生,還是請你放過已經在黃泉的人的尸骸吧。雖然你不能報仇雪恨,但是父債子還,你對我父親的怨恨,我來償還吧。要殺要剮,隨你的便。我無話可說!”
伍子胥看楚昭王什么都不肯說,怒氣沖沖地叫人用鞭子拷打楚昭王。最后,楚昭王終于忍受不了痛苦,告訴了楚平王埋葬在東門外廖臺湖處。伍子胥立即提著楚昭王到了廖臺湖處,讓昭王指名了下葬的具體地點,然后挖出平王的棺木。
過了三個時辰,士兵終于把棺木挖了出來,伍子胥看到這棺木是上好木材所制,且密封極好,所以,士兵們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棺木卻仍是紋絲不動。
“走開,我來!”伍子胥生氣地喊道。只見他“嗖”的一聲從腰間抽出一把寶劍:這寶劍可謂削鐵如泥,乃是伍家祖傳之寶。他舉起寶劍,將一腔悲憤化作無窮力量,砍了下去,原本極為堅固的木材在劍下顯得不堪一擊,劍落之處,木屑亂飛,七劍落完,棺板盡去。
經過一番刀斬斧砍,一具尸體終于呈現在光天化日之下。這具尸體由于埋了一段時間了,已開始腐爛,面目也有些模糊。但伍子胥一眼就認出這正是他不共戴天的仇敵:楚平王。
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伍子胥看到了楚平王的尸體,多年的怨恨涌上心頭,不禁怒氣沖天,他一腳踏在楚平王的肚子上,右手拎起楚平王的人頭,眼睛盯著楚平王的臉,譏誚地說:“看看吧,是誰聽信了奸臣的讒言啊,不明道理就殺了我的父親和兄弟啊?是誰讓他們含冤至始不能瞑目啊?想不到楚平王,幾年后你會落到我的手里,雖然你已經死了,但是我絕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說完,伍子胥就抽出自己的九節銅鞭 一下,兩下,三下……五百下。直抽得楚平王的尸體肉爛骨碎。鞭撻完楚平王后,伍子胥還不能息滅心中的怒恨,他提著楚昭王來到江邊說:“我父親和哥哥被殺后竟然被你們拋尸到深江中,現在作為害死我父兄的仇人,我也會讓你們嘗嘗這個滋味。”
說罷,伍子胥就把楚昭王和費無忌殺死投擲到江里祭奠父親和哥哥的在天之靈。看著仇人的尸體被拋棄到江中,伍子胥嚎啕大哭:“父親,哥哥,我終于替你們報仇雪恨了,從現在開始,你們終于可以安息了。”
武夷山高有懸棺
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后的“閩越族”文化,綿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而其中最讓人為之著迷的是武夷山上的懸棺。
武夷山曾屬甌地。古時有過閩甌、越甌等稱,秦漢之際又分為東甌、西甌,武夷山則屬于甌人的活動中心。春秋末期,西遷的西甌人統一了嶺西,延續至今的就是壯族。而壯族自稱自己是“疍人”的后裔。
關于壯族的起源,還有個原始故事:說是一位孤獨的老太,收養了一個短尾人。她死時,這個短尾人刮起了一陣狂風,把老人的遺體送到了懸崖之上。因為,短尾人是不凡的龍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來掃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節。
這是關于甌人的故事,說明了甌地武夷山的懸棺葬俗似有很密切的聯系。“龍子”是疍人的自稱,這個短尾人就飽含了疍人的圖騰崇拜印跡。宋代的祝穆曾經寫道:“混沌初開,有神星曰:圣姥母子二人來居此山。眾仙立為皇太姥圣母。”
圣母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母子兩人居于山中,與上述那個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對應么?同源于古越疍人——“疍”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帶有明顯的母系社會的痕跡。這故事中所表現的葬俗,其實是出于后人對先人的崇敬,也就像人們所普遍猜測的那樣,極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這種禮遇,因為這種祭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這種葬俗必然與當時武夷民族意識有關。郭沫若先生考察時曾提出,這是一種屬于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懸棺數千”,那時,懸棺可能布滿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巖壑,免受風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條件。為什么要把它高擱在懸崖絕壁之上?
有的人提出,這是為了表達后人對死者的虔敬;有人提出,是部落酋長為了顯示身份、顯示勢力、顯示與眾不同的一種方式,其中也有子民們臣服的意識;有人以為這是為了保護尊者的遺體不受野獸的侵擾,以保佑亡靈平安無恙;有人以為這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識的體現,是為了使亡者的幽靈更便捷地升入天國等等……
那么,武夷山上的懸棺葬俗對其他地方的殯葬風俗有多大影響呢?武夷山作為懸棺葬俗的發源地,為學術界所公認。隨著武夷人的遷徙、文化的交流,這種葬俗竟波及到南方的十四個省、區,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它的影響甚至波及到東南亞。
武夷懸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時代,這種葬俗在春秋、戰國時候的江西貴溪得了充分的發揮,留下了許多遺物,有的仿屋宇造型,還出土了大量先進的紡織器材及織品,與武夷先民高度發達的紡織技術可謂一脈相承。
先秦時同屬甌地的浙江省的臨海在東漢時還有懸棺葬的習俗,是安家族人所尊奉的習俗;而在臺灣都蘭,也有屬于先秦時代的巖棺遺物;湖南有楠木洞,石縫中有船,俗稱仙人所居沉香船的地方;貴州安順有牛角苗者,“人死,用棺以窯藏,掛于巖上”的風俗;而這種懸棺葬俗,在四川分布最廣。三峽有所謂“兵書寶劍匣”;在龍河兩岸,隨處可見“鑿巖為穴,置棺以葬”的巖棺;在小三峽一帶則又可見以棧懸棺;而珙縣境內現存的懸棺之多可謂全國之最。
近年來,考古人員又在武夷山東部的松溪縣,發現了一個“棺木洞”,內藏三四百具明清時代的棺木。由于數千年的發展,這種葬俗文化的內容因而顯得格外豐富。棺形由船簡化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
武夷船棺以其神秘性和獨特性吸引了千百年來的無數過客。它的形制是什么樣的?考古人員在武夷山的觀音巖取下的一號船棺殘長3.54米,寬0.56米,高0.78米,棺內空長2.16米,棺的頭部和尾分別向外延伸,各有一洞,棺底兩端向上翹,有明顯的船形。棺蓋頭部伸出,頭略翹。那么,這樣沉重的船棺又是怎么放進山洞里的呢?
《晉安逸志》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說:一個叫游三蓬的青年是秦國人,年少的時候就成為了孤兒。一天,游三蓬正在和弟弟打漁,在一個叫泊梅溪的渡口遇到一個請求渡船的老翁,老翁穿著破爛,游三蓬問老人想坐船到哪里去?老翁回答:“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將大宴群仙,所以我要參加宴會,不知道你們想不想跟我一起去呢?”兄弟兩個聽到老翁說的話,很高興地答應了,老翁就讓兄弟兩人閉上眼睛,坐在舟中不要睜開眼睛,兄弟二人閉緊了雙眼,聽著耳邊想起了大風,感覺就像在飛一樣。不一會,老翁叫他們睜開了眼睛,而他們則已經到了很遠的地方了。
武夷民間還傳說“有個仙人乘舟渡月而來,船馬上就到達地面了,結果被一個女子看到了,于是,仙人就變成白鶴飛走了,而把船留在了這里”。
同樣盛行懸棺葬的四川珙縣,傳說是神鷹變成黑衣力士用手托舉升上陡壁。三峽附近則傳說:“昔人于江上斗龍船,忽飛起置今處”,說是自己飛上去;廣西則記載:“人謂神巫有奇術,能將棺木深夜飛升……”;《太平廣記》中則寫道:“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這些故事,其實都是人們對這個千古之謎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附會。傳說畢竟只是傳說,它代替不了事實,也代替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
嚴峻的生活,強悍的習性,獨特的信仰,再加上他們的勇敢和智慧,武夷族的先人為了讓死者享受永久的冥福,他們在峰巒溝壑間,舉行了一次又一次隆重的葬禮,在武夷山上留下了這些永恒的祭奠。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頂,下至崖谷,都至少有數十米之遙,而所處的峭壁大多陡峭,而令人們根本就無法攀援。武夷族先人是用什么方法將船棺放進巖洞之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