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歷史(5)

最后,可能有人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文藝復興時期是否不僅僅是一個暴風驟雨的時期,也不僅僅是聯系中世紀與現代的一個紐帶?如同很多時代,它是一個過渡期,但在這一時期本身之中也產生了輝煌的成就。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只要回憶一下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就行了:彼特拉克、薄伽丘、阿里奧斯托、馬基雅維利、拉伯雷、蒙田、卡爾德隆、洛佩·德·維加、塞萬提斯、莎士比亞,但丁亦在這一行列中——他以自己在與維吉爾、荷馬并肩時所表現出來的沉靜而威嚴的自信,為自己贏得了應有的地位。

法國大革命

羅伯特·馬特森·約翰斯頓[10]

從1789年5月5日到1794年熱月[11]9日,在這短短五年的時間里,法國大革命聚集了人們所能想象到的一切最戲劇化的事件、最深的反感和恐懼、最大的振奮與榮耀以及最沉重的沮喪。在這場革命中不存在折中主義,人們找不到平衡,喪失了辨別能力;一切都是極端的,既有饑餓、殺戮、壓迫和暴政帶來的痛苦,又有創造歷史、攀登到一定高度看到自由與改良滿載著希望出現在地平線上所感受到的狂喜,兩者交融奔突,使人類情感以最熱烈的方式噴薄而出。正是因為這樣,法國大革命比歷史上的任何其他時期都更令讀者著迷。它為我們展現了什么是高貴,什么是卑劣,展現了我們內心一直處于萌芽狀態卻多半無法表露的一切。

大革命中的強烈反差

要描述這樣一場運動是多么困難!就連博愛仁慈的卡萊爾,都沒能捕捉到這樣一個不幸的場景:在一個灰蒙蒙的秋日,天剛亮,一個可憐的女人在巴黎空蕩蕩的街道上流浪,因饑餓而深陷的眼眶里充滿了絕望,她一邊麻木地敲打著一面鼓,一邊悲傷地念叨著:“面包!面包!”這是多么赤裸裸的情感!而后來,正是像她一樣命運悲慘的人們把波旁王族徹底趕出凡爾賽宮,使巴黎重新成為法國的首都,也使整個法國歷史終于脫離了兩個世紀以來的軌道。描述這場運動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這種無處不在的強烈反差。

米拉波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他的墮落一直令我們不解,但他同時又是一個擁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總能透過時間的迷霧精準地預見未來。夏洛特·科黛——一個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年輕村姑,卻把刀子插進了馬拉的心臟,她那英勇的身姿,照亮了一場可怕危機的最深處。

大革命的歷史

關于法國大革命,有一個事實非常令人好奇,不過如果反復思考的話,似乎又很正常,這就是:所謂優秀的法國大革命史是不可能存在的。已有的三本引人注目的書,作者分別是米什萊、卡萊爾和丹納。不論是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這三本書都注定成為永世傳頌的杰作。然而,在現在看來,這三本書不管是在事實陳述、寫作手法還是思想意識方面,都沒有一本令人完全滿意;而且也沒有絲毫跡象表明有哪部稱得上偉大的法國大革命史將會在近期面世。相反,歷史學家們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場運動無窮無盡的細節與各式各樣的角度上,從每一個細節或者角度里找出一個研究對象,使自己既心甘情愿為之拋灑汗水,也不枉費自己的才能。以此為榜樣,或許我們在這里最好探討一下法國與英國對大革命的反應,特別是與此相關的兩本名著——伏爾泰的《英國書信集》和伯克的《法國革命反思錄》。

思想的變革

18世紀初葉的人們見證了一次法國思想潮流的大變革。路易十四去世后,奧爾良公爵[12]腓力二世成為執掌權力的攝政王。他令輝煌壯麗的凡爾賽宮威嚴掃地[13]。作為統治者,他既不在乎盛大的場面,也不拘泥于細小的禮節,滿腦子小聰明小伎倆,同時又是一個浪蕩子。他專注于享樂,哪怕別人批評他有傷風化;他賭博,鼓勵股票交易投機;他放松輿論監管,解除了路易家族對當時的朝臣和偉大文人的束縛。于是,法國的作家們就立即開始在政治諷刺和政治批評這個廣闊的戰場上沖鋒陷陣。1721年,孟德斯鳩憑著他的那本《波斯人信札》打響了第一槍;1734年,伏爾泰緊隨其后,發表了《英國書信集》。

勇敢的伏爾泰

孟德斯鳩對舊秩序的猛烈抨擊沒有遇到什么阻礙,只是因為他“用來調味的辣椒醬足夠多”,正好滿足了攝政王那腐化的口味。而對于伏爾泰來說,情況就比較糟糕了。他的書甫一出版即獲罪,當局下令逮捕他,要把他關進巴士底獄。出于安全的考慮,伏爾泰不得不逃出巴黎。不過,以現代讀者的眼光來看,《英國書信集》毫無疑問是十分溫和的。

只有牢牢記住法國當時的政治獨裁的狀況,才能明白作者的勇敢。伏爾泰在書中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描繪了自己對英國的印象,不過他的做法有點像扔球——把球投向一個目標,然后試圖在球反彈回來的時候抓住它。他在書里寫的是英國,心中想的卻是法國;他在前者的習俗和制度中尋找能衡量本國習俗和制度的東西。

總體來說,對于自己探訪的這個與法國隔海相望的陌生民族,伏爾泰評價頗高,雖然他同時也順理成章地得出了這么一個結論——他們的哲學、自由和氣候會使人患上憂郁癥。在他眼中,英國人知足常樂,國家繁榮昌盛、秩序井然,政府機構健全,君主制受到議會制度的完美制衡,最重要的是,在面對信仰和批評時表現得非常寬容。伏爾泰對此大加贊賞,并號召本國國民積極效仿這個在他看來最值得欽佩的楷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總是很明顯地回避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問題,傾向于繞道宗教去祈求寬容。

大革命的英國視角

半個多世紀后,我們在伯克身上看到了與伏爾泰最強烈的反差。伯克蔑視一切,斥責一切;他總能預見未來時代的糟糕與混亂。這時候,大革命已經爆發。但是它所帶來的好處已經不那么明顯了,形勢越來越混亂,國民議會還故意組織破壞行動,以打擊不問世事的波旁王朝。看起來法國很可能會進入無政府狀態。伯克認為,是長期以來持續不斷的殘暴統治與治國無方導致了這樣的結果,而這種局面似乎比以前的統治狀態更加要不得。他已經步入老年,與年輕時相比就更加保守了[14]。他覺得英國奧蘭治的威廉親王和輝格黨人發動的光榮革命大概是最佳的革命形式,英國的議會制度則是最理想的政府組織形式。巴黎的無序狀態和國民議會采取的破壞政策震驚了他,傷害了他,于是他起來攻擊它們,撕咬它們。他承認自己的確沒有宣判的權力:“我并沒有假裝我自己像其他一些人那樣對法國了解得那么準確”,于是他局限于擔任辯護人的角色。他反對大革命的訴狀在歐洲宮廷回蕩,令所有心存疑惑的人心服口服,直至今日,這依然是對近代法國的締造者們最有力的控告。伯克的書大獲成功,一部分是因為在它出版后緊接著便是“恐怖統治時期”[15],這似乎恰好證明了作者的論述是正確的;但最重要的是,本書華麗與高貴的風格,雖然多少有點過于浮華。關于這一點,下面這一個例子就夠了。

伯克眼中的“絕代艷后”[16]

“而今,距我于凡爾賽宮初見法國王后——當時的太子妃,已有十六七載;自此以后,定然沒有比她更美好的倩影使這個星球光彩奪目,可是,她的到來似乎并未喚起這里的人足夠的同情心。我看到她從地平線上款款而來,裝飾這個高貴的星球,為之帶來歡聲笑語——這座星球像晨星一樣閃耀著,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壯美的風景和歡樂的笑聲。天啊!這是怎樣的一場革命啊!我要擁有什么樣的靈魂,才能對這其中的崇高和墮落都視若無睹!我做夢也想不到,當她把尊貴的頭銜賜予那些來自遠方、擁有熱烈而恭敬之愛的人們時,竟不得不攜帶解藥去抵抗他們內心藏匿的邪念;我做夢也想不到,居然在有生之年,在一個勇士之國、貴族之國、騎士之國,目睹這樣的災難降臨在她的頭上。我想,若是有人用羞辱的眼光看她一眼,也本應該有千萬把寶劍為她出鞘。但是,騎士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詭辯家、精打細算和機關算盡的時代繼之而來,歐羅巴的輝煌已經煙消云散。”

就這樣,伯克傲慢地俯視著法國的災難,而伏爾泰則艷羨地仰慕著英國的繁榮。而我們,作為一個世紀之后走來的后人,在承認他們身為文學家的杰出造詣時,或許也能感覺到,作為思想家,他們也許離自己的思考對象有點太近了。伯克的論據始終是令人敬佩的,卻不那么令人信服;而伏爾泰對英國人大加贊揚的依據,卻經常建立在對他們的明顯的誤解上。

美國領土的擴張

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17]

擴張一直是美國的生存法則。通過那些記載了美國領土兼并過程的條約,我們可以領略到這個國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獲得自己的物質基礎的。整個歐洲加在一起才足以比得上它所擁有的土地面積和資源。如果把美國地圖平鋪在同樣比例的歐洲地圖之上,使舊金山對準西班牙海岸,那么就會產生以下景象:佛羅里達州占據巴勒斯坦,蘇必利爾湖毗鄰波羅的海南岸,新奧爾良位于小亞細亞海岸的下方,而北卡羅來納海岸則幾乎能與黑海東端重合。整個西歐都將位于1783年美國的西部邊界——密西西比河西側。這些條約見證了美國是如何一步步獲得相當于黑海西岸所有歐洲國家面積總和的國土的。

新國家,新邊界

自從1763年《巴黎條約和胡貝圖斯堡條約》簽署之后,美國便不再擔心來自法國的進攻,13個殖民地宣布獨立。美國違背了西班牙的意愿,甚至頂住了獨立戰爭中法國盟友的壓力,通過1783年條約,從英國那里拓展了本國的邊界,使得領土沿著五大湖四周延伸,西至密西西比河,南至佛羅里達,另外還獲得了密西西比河的自由航行權。西班牙則從英國手中收回了它在以往戰爭中征服的佛羅里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山县| 板桥市| 通江县| 盐池县| 密山市| 甘孜县| 洞口县| 柘荣县| 静乐县| 衡山县| 凭祥市| 连平县| 平阳县| 稻城县| 广灵县| 南投市| 横山县| 镇康县| 西和县| 威远县| 固镇县| 湟源县| 惠来县| 宜城市| 镇康县| 棋牌| 宁安市| 资源县| 日土县| 吉木乃县| 江阴市| 天全县| 阿克苏市| 东阳市| 台北市| 黎城县| 特克斯县| 凯里市| 玉田县| 尚志市|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