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歷史(6)
- 哈佛經典講座
- (美)威廉·艾倫·尼爾森
- 3872字
- 2015-07-23 19:19:27
但這些邊界只是存在于紙上而已,因為英國并未放棄它在五大湖地區的據點。英國聲稱美國沒能執行所簽署條約中關于親英分子和債務的條款,而加拿大官方則鼓勵印第安人穿過俄亥俄河去阻擋美國人北上。同樣,在西南地區,西班牙拒絕英國把阿利根尼山脈與密西西比河之間的領土轉讓給美國,并且憑借其占據新奧爾良的優勢,拒絕交出密西西比河的航行權。在美國各個州之間的聯盟較為薄弱的時候,西班牙攛掇肯塔基和田納西兩個殖民地的領導人脫離聯邦;而且,它也像英國那樣利用印第安人阻擋美國前進的腳步。
在華盛頓執政期間,正當美國人在俄亥俄河北岸與印第安人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了。這時候,英國一方面擔心美國對印第安人遠征的目的其實是清除英國在五大湖地區保留的據點,另一方面則擔心美國會幫助法國對它發動總攻。1783年,法蘭西共和國中斷了它與西班牙之間長久的同盟關系,設法讓美國政府和西部拓荒居民先后卷入了攻打佛羅里達和路易斯安那的戰爭中。
所有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了一個結果:1794年,約翰·杰伊奉命出使英國并締結條約,英國同意放棄西部的據點。
密西西比河之爭
西班牙被英美之間的和解下了一大跳,它隨后不僅于1795年在巴塞爾與法國休戰,還通過同年的《平克尼條約》,承認了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邊界,并交出了該河的航行權。而航行權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繁榮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當地居民只有通過這條河才能把他們的剩余農產品運到市場。
到了1795年,事態已經變得十分明朗:在美國人西進的過程中,作為對手的歐洲國家不斷威脅它的北部和南部,干涉其國內政治,利誘其西部居民,美國有成為歐洲國家體制的附屬國的危險。當時的法國一方面為了維持美國對自己的依賴,另一方面為了給他的西印度群島爭得一個糧倉,于是敦促西班牙交出路易斯安那和佛羅里達,并承諾阻擋美國進入這兩個地區。
似乎在法國的決策者們看來,阿利根尼山脈最適合做美國的邊界。最終,拿破侖于1800年迫使西班牙讓出路易斯安那;在等待法國軍隊到來時,西班牙駐新奧爾良的行政長官對美國商人封閉了密西西比河。整個西部沸騰了。如今這里居住的人口已經超過了38萬,他們聲稱要武力奪取新奧爾良。就連愛好和平、親法的杰斐遜總統都暗示自己將與英國結盟,要求法國交出對密西西比河河口的占有權,并宣布,“誰占據密西西比河河口,誰就是我們的天敵”。要占領新奧爾良,就要面對英國的海上力量和美國的進攻,拿破侖認為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于是,他于1803年執意通過《路易斯安那購買案》,把整個路易斯安那省拋給了杰斐遜,為自己的國庫增加了1500萬美元的收入,還跟美國交上了朋友。而美國則領土翻倍,還擁有了北美大陸大動脈的控制權,從此踏上了輝煌之路。
深入落基山脈
美國擁有的土地越多,西進的胃口就越大。俄亥俄流域垂涎著加拿大,南方則渴望得到佛羅里達——在那里,英國影響著西班牙行政機構的決策。西部帶頭引發了1812年第二次獨立戰爭。在1814年的和談中,英國想在加拿大與俄亥俄河流域殖民地之間建立一個印第安國家作為中立區,但美國通過條約保住了它之前占有的土地。通過1818年的協定,英美兩國把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邊界從伍茲湖沿著北緯49°線劃至落基山脈,只剩下俄勒岡地區還有爭議,于是決定該地區向雙方各開放一定的年限,做到不損害任意一方的權利。
獲得佛羅里達和得克薩斯
同一年,美國正給西班牙方面施加壓力,令其交出佛羅里達。聯邦政府聲稱,《路易斯安那購買案》也包括佛羅里達和得克薩斯,于是,于1810年和1812年分兩次吞并了前者。杰克遜將軍1818年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成功地入侵佛羅里達,使西班牙明白:自己能否繼續保住墨西哥灣這塊地方,完全取決于美國的心情。另外,西班牙也希望能避免美國承認叛亂的西屬美洲殖民地,于是在1819年讓出了佛羅里達,在它與美國的領地之間劃了一條不規則的分界線,仍然占據著得克薩斯及西南地區的其他領土。接下來,在1823年,美國承認了那些起義的共和國,從此以后,美國要獲得大陸領土就只能跟墨西哥而不是西班牙打交道了。1824年,俄羅斯撤回了他對北緯54°40′線以南領土的要求。作為在此之前幾次談判的結果,同時也是為了防止將來歐洲干涉西屬美洲殖民地,1823年,門羅總統發表了著名的“門羅主義”,宣布美洲大陸不再臣服于歐洲殖民,也不接受任何壓迫與控制。
早在19世紀30年代初,美國傳教士就進入了俄勒岡地區,當時哈德遜灣公司在英國國旗下統治著該地。美國的移民者,主要是密西西比河流域那些能吃苦耐勞的拓荒者的后代,還在墨西哥的得克薩斯省建立了定居點。1836年,得克薩斯人起身反抗,宣布獨立,并請求加入美國。1842年的《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解決了東北邊界問題,卻留下俄勒岡地區的命運擱置待議。就在同一年,美國農民開始大移民,他們穿過平原和大山,到達那片遙遠的土地,美國和英國的關系立刻緊張起來。同樣,在得克薩斯也存在著歐洲利益問題,因為從得克薩斯共和國成立到它被并入美國這之間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和法國利用它們的影響力保障了它的獨立。此外,加利福尼亞也令人憂心忡忡,因為英國已經表現出了對它的興趣,而此時的墨西哥,卻已經因國內紛爭而四分五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那些偏遠的省份即將從它軟弱的雙手中喪失。
關于奴隸制的爭論打斷了美國一貫的擴張趨勢,因為就在南方發出警告說自由的得克薩斯有可能被英國納入保護之下因此要求將其吞并的時候,那些北方輝格黨人和反奴隸制人士則被奴隸制的蔓延和新蓄奴州的前景嚇了一跳,他們反對在西南部繼續領土擴張。但在1844年圍繞“收復俄勒岡,吞并得克薩斯”這個問題的大選中,蘇格蘭—愛爾蘭裔田納西州人波爾克贏得了總統職位,他代表了美國一直以來的擴張精神。根據1845年國會的聯合決議,得克薩斯被并為美國的一個州,之后波爾克宣誓就職,隨之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如果墨西哥以得克薩斯被吞并為由發動戰爭,那么要想再換回和平,它將不得不把加利福尼亞及西南部的其他領土也割讓給美國。
向太平洋進發
雖然波爾克的競選口號是“要么54°40′,要么決死一戰”,但他還是通過1846年的條約,就俄勒岡問題與英國妥協,同意把北緯49°線作為邊界線。同年,墨西哥戰爭爆發,美國軍隊在這場戰爭中占領了加利福尼亞及介于中間的一些土地。
隨著美國國旗插滿墨西哥的首都,一場占領墨西哥全部國土,至少占領更多領土的激烈運動開始了。但根據1848年簽訂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兩國將邊界沿著希拉河劃到該河河口,又從該河河口一直延伸到太平洋。為了獲得一條通向太平洋的南方通道,美國于1853年通過蓋茲登購地案進一步占據了希拉河南岸的一條地帶。
就這樣,在1846年至1853年間,美國占據了超過120萬平方英里的領土。1848年,人們在加利福尼亞又發現了黃金,后來在這個遼闊的新帝國還發現了豐富得令人難以想象的貴金屬、木材和農業資源。但最重要的卻是:美國終于在太平洋沿岸立住了腳跟,在這里,它將與這個大洋及其亞洲海岸的命運息息相關。
經過了1850年的妥協之后,南方無法再通過這些新增的大片領土獲得好處,于是它試圖通過吞并古巴來尋找新的出路,但這純屬白費力氣。不過,這些擴張地區之間的競爭所導致的內戰,耗費了整個國家的能量。在內戰結束的時候,曾經在英法兩國舉棋不定時給予北方以道義支持的俄國提議把它的領土——阿拉斯加賣給美國,這項提議并不是沒有人反對,不過國務卿西華德還是保證了1867年的條約獲得批準,通過該條約,美國增加了將近60萬平方英里的領土。
在內戰之后三十多年的時間里,美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對新吞并的這些遼闊領土的經濟方面的征服上。1892年,人口普查局局長宣布,人口地圖已無法再描繪不斷前進的移民點的外部邊緣所形成的新的邊境。殖民時代正在結束。隨著自由土地被迅速占據,美國正逐步擁有像其他定居國家一樣的條件。
海島領地和巴拿馬運河
在這一時期,一直以來的擴張運動在美西戰爭和獲得海外領土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一種新的形式。1898年美國承認古巴獨立,并且有意驅逐西班牙,從而引發了美西戰爭;但是,卷入這場戰爭之后,海軍的迫切需求使美國決定征服菲律賓群島、波多黎各以及古巴。戰略上的考慮又使其于1898年吞并了夏威夷。
簽訂1898年的和平條約之后,西班牙割讓了菲律賓群島和波多黎各,并且撤出了古巴。1902年美國軍隊撤回之后,古巴獲得了自治權。
戰爭中的一系列事件,特別是俄勒岡號從太平洋海岸出發繞過合恩角去參加圣地亞哥海戰的那次航行,推動了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由美國來開鑿海峽運河的計劃。隨著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力量的迅速增長,它在加勒比海地區新獲得的領地,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區的驚人發展,使得開鑿運河似乎成了一項迫切的需要,幾乎成了美國海岸線的一部分。在1901年的《海—龐斯福特條約》中,英國收回了1850年的《克萊頓—布爾沃條約》所設置的障礙,從而使美國獲得了法國公司的各項權利——該公司之前沒能成功地打通巴拿馬地峽。1903年,當哥倫比亞拒絕為這條運河簽訂條約時,巴拿馬爆發了革命。羅斯福總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承認了巴拿馬共和國,并從這個共和國那里得到了一份于1904年獲得批準的條約,該條約把運河區及其他各種權利都給了美國。
就這樣,美國逐步消耗西班牙帝國的漫長過程在20世紀的開端達到了舉世矚目的高潮。這些曾經弱小的大西洋殖民地已經贏得了一片橫跨美洲大陸的土地,它們還在加勒比海、太平洋以及遙遠的亞洲海岸附近獲得了一些屬國,而且準備好了通過巴拿馬運河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