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輕視——不信任
- 尊重兒童權利·譯言古登堡計劃
- (波蘭)雅努什·科扎克
- 4274字
- 2015-07-27 12:05:16
從小到大,有一種觀點一直伴隨著我們:大的總比小的重要。
“我是大個子。”站在桌子上的孩子沾沾自喜。
“我比你高。”和同齡人比個頭的孩子洋洋得意。
踮起腳尖卻仍舊夠不到著實令人沮喪,小小的腳步實在難以跟上成年人的步伐。笨手笨腳、用盡全力爬上椅子、擠上汽車、邁上樓梯,夠不到門把手,看不到窗外,不能自己掛衣服、摘不下墻上的東西,因為實在太高了。人群中他們被淹沒,被遮擋,被推擠。做個小孩子真是不舒服、讓人沮喪。
人們總是尊重和贊美那些個頭更大、占據更多空間的東西。而小的——平庸無奇。小小的人兒,小小的需求,小小的歡樂和憂愁。
令人印象深刻的從來都是:雄偉的山峰、參天大樹。
我們總是說:“偉大的舉動,偉大的人物。”
而孩子是那么小,那么輕。我們必須俯身或是蹲下來,才能和他一般高。
更糟糕的是,孩子是柔弱的。
我們可以把他們舉起來,拋向高處,不顧他們的反對把他們放到任何地方,我們可以強行制止他們的行動,使他們的努力付諸流水。每當孩子不聽話,我們都可以動用強力。我們可以說:“別走開”、“別動”、“讓開”、“交出來”。而他知道,他必須照辦;不知他曾作過多少次徒勞的嘗試,才最終明白、屈服、放棄。
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時候,在何等特殊的環(huán)境下,才敢推搡、拉扯、毆打一個成年人。而每天又有多少毫無由頭的巴掌落在孩子身上,他們的胳膊被用力拉扯,被擁抱和愛撫弄得渾身生疼。
無助感導致了對于力量的敬畏;每個人——已經不僅僅是成年人,就連稍微年長和略顯強壯的人——都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不滿,用武力滿足要求,強迫身邊的人臣服,都可以毫無顧忌地傷害他人。
我們用自己的行為,教會了孩子蔑視弱者。糟糕的教育,令人遺憾的預言。
世界的模樣已經改變,人們已經不再依靠肌肉的力量完成工作、防御敵人,不再依靠力量奪取土地、森林、海洋,滿足欲望,保衛(wèi)安全。人類有了新的奴隸——機器。蠻力失去了唯我獨尊的特權和價值。智慧和知識贏得了更多的尊重。
思想家的陋室,變成摩天大廈。圖書館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書架逐漸不堪重壓。越來越多的人跨進了智慧的殿堂。
博學之人創(chuàng)造世界、發(fā)號施令。由數字和符號組成的象形文字一次次把新的發(fā)現拋給人類,為人類的潛能提供證據。所有成就都要爛熟于胸、領會理解。
寒窗苦讀的歲月不斷增長,世界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學校、考試和鉛印的文字。而孩子只是小小的、柔弱的,他的生命的軌跡尚短,還未曾讀書,無知無能。
有這樣一個危險的話題:如何劃分掠得的土地,怎樣分配任務和所得,如何管理這個被我們占領的星球,要建造多少廠房,才能滿足渴望工作的雙手和頭腦;如何讓蕓蕓眾生服從命令、遵守秩序;面對險惡的念頭和瘋狂的個體,要如何自我保護;如何用行動、休息和娛樂充實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如何避免麻木、厭倦和無聊。如何才能讓人類和睦共處、增進理解,何時又該把人們分隔開來;哪里需要推進和鼓勵,哪里又應該制止;哪些事情需要支持,哪些又應該壓制。
政治家和立法者們小心翼翼地嘗試,卻一再犯錯。
而人們卻替孩子做好了安排和決定,但是有誰會幼稚到去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同意,他們又能有什么可說的呢?
除了智慧和知識以外,圓滑世故成為人們爭奪生存權和影響力的另一個手段:靈敏地嗅出風向,把誠信撇到一邊,一切都以獲取高于價值的回報為目標。財富堆積如山、唾手可得,令人興奮而招致嫉妒。于是我們更要善于識人,因為我們要面對的不是圣壇,而是充滿險惡、實實在在的人生。
而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課本、皮球和洋娃娃,但他能感覺到有種重要而強大的力量,沒有他的參與,在他之上,掌管著悲歡離合,決定著獎懲予奪,并有可能把他徹底摧毀。
花朵孕育著未來的果實,小雞會長成下蛋的母雞,奶牛可以貢獻牛奶。然而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努力、開銷和關愛:能否開花結果,真的不會付之東流?
年輕的生命總是令人不安,我們必須花很長的時間等待,才能知道他們是否能成為我們年邁時的依靠,盡孝養(yǎng)老。但是那些足以使生命之樹枯萎、消亡的干旱、寒潮和冰雹,我們不是早就見識過了嗎?
我們尋找預言,渴望預見未來,得到保證。對于未來的不確定,使我們變本加厲地輕視現狀。
年輕生命的價值小得可憐。只有法律和上帝才會對所有的生命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我們照料著孩子,為他遮風擋雨,保證他的生活和教育。而孩子只需心安理得地獲取;他們的一切都是我們給予的,離開我們,他們還能做什么?
全部都是我們,唯有我們,一切都要靠我們。
我們通曉成功的捷徑,為孩子指明方向、提供意見。我們揚長避短。我們確定方向、不斷改進、孜孜不倦。孩子卻可以無所事事,所有的一切都要由我們來完成。
我們對孩子發(fā)號施令,并要求他服從。
作為道德和法律上負責任的個體,我們見多識廣并能夠預計行為的后果,我們是孩子行為、動作、思維和想法的唯一審判官。我們下達命令,并監(jiān)督他們按照我們的意愿和想法完成,我們的孩子,我們的財產——生人勿近。
(情況的確發(fā)生了變化,一點不錯。家長的意志不再是唯一的權威,社會監(jiān)督正在小心翼翼地成形。悄無聲息,不知不覺。)
乞丐可以隨意處置人們的施舍,而孩子則無權自行處置任何東西,他手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平白得來的,這一點他必須非常清楚。
我們不準孩子弄壞、折斷、弄臟,不準隨意贈送,不可以因不情愿而拒絕。他們必須接受,必須知足。所有的一切都有指定的位置、固定的時間,必須小心翼翼、物盡其用。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孩子們才對那些一文不值得令人驚訝、惹人生憐的零碎小東西特別地情有獨鐘:那些被我們丟棄的鞋帶、小盒、珠串,只有這些才是唯一真正屬于他自己的寶貝。
既然坐享其成,孩子就必須聽話,就得懂得討人喜歡:他盡可以去央求、去哄騙,唯獨不準蠻橫要求。沒有任何東西是屬于他的。一切都是我們出于慈愛的無償給予(孩子和成年人的這種關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富翁和情婦)。
孩子的一無所有和物質上對成年人的依附性,導致了兩者之間不對等的關系。
我們輕視孩子,因為他一無所知,有太多的事情他都想象不出,感覺不到。
孩子不曉得成人世界的艱難和兇險,不清楚我們那些興奮、厭煩和消沉的情緒從何而來,不明白是什么擾亂了平靜、破壞了情緒:他還未曾經歷成年人的災難和失敗,總是易于被蒙蔽和誤導。
在孩子眼中,生活是單純而容易的,有爸爸,有媽媽,爸爸掙錢,媽媽養(yǎng)家。至于何謂背信棄義、爾虞我詐,他們還一無所知。
孩子衣食無憂,還感受不到強烈的誘惑和震撼——還是那句話,他們一無所知,缺乏判斷能力。而我們卻能猜透他們的意圖,一眼便能把他們看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識破他們小小的伎倆。
又或者,是我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孩子只是我們所看到的模樣?或許他們對我們有所隱瞞,悄悄地忍受著痛苦?
我們開墾荒山,砍伐樹林,捕殺獵物。人類的村莊不斷擴大,吞噬著從前的森林和沼澤。我們不斷把足跡留在新墾的土地上。
我們征服了世界,我們使用鐵器和牲口,奴役有色人種,世界各民族間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不公與貧困仍舊當道,大同世界遙遙無期。
相形之下,孩子的疑慮和不滿就顯得無關緊要了。
在孩子的簡單民主的世界中不存在等級觀念。汗流浹背的工人和饑腸轆轆的同伴令他們心痛,氣喘吁吁的馬兒和刀俎下的母雞令他們生憐。他們與小狗小鳥為伍,同蝴蝶花朵為伴,在石礫和貝殼中找到樂趣無限。他們不知道,靈魂乃是人類的專屬。
我們輕視孩子,大概因為他們來日方長。
我們能感到自己的舉步維艱,行動困難,觀察力和感覺日益遲鈍。而孩子蹦蹦跳跳,東張西望,充滿好奇,刨根問底,既可以隨隨便便地流淚,也能為一點小事歡天喜地。
秋陽值千金,而在春天,即使烏云蔽日,到處仍舊一片生機盎然。隨便一點什么,就能讓孩子開心不已,無須刻意。我們總是匆忙地、不假思索地支開孩子。我們總是無視孩子生命的豐富多彩,輕視他的歡樂,只因為那份快樂來得過于容易。
我們的光陰如流水,而孩子有的是時間,一切都還來得及,他們可以等待。
孩子不是戰(zhàn)士,不能保衛(wèi)祖國,盡管他們與祖國一同承受煎熬。
我們無須詢問孩子的意見,因他們不是選民,沒有威脅,不會要求,一聲不響。
孩子柔弱、幼小,惹人憐憫、仰人鼻息,要長大成人尚需時日。
他們的仁愛、魯莽和小小的脾氣,統統可以被忽視。
他不過是個乳臭未干的小毛頭,將來會長大成人,但不是現在。一切都還為時尚早。
照看孩子,必須全神貫注;照看孩子,不能留他獨自一人;照看孩子,必須寸步不離。
孩子會摔倒,會磕碰,會受傷,他會弄臟屋子,把水弄灑,撕毀、折斷、破壞、隨手亂扔、丟三落四,或是起火災、引賊入室。他制造的麻煩既傷害了自己,也殃及了我們和他們的玩伴。
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給他們任何私自行動的機會——我們大權在握,褒貶予奪。
而孩子不知饑餓,不覺口渴,精力旺盛,也因此完全能夠廢寢忘食,不眠不休。
他們要這樣多久?何時為止?答案也許是:永遠。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有所改變,但我們的不信任非但不會減少,反而與日俱增。
孩子本末不分。他不曉得秩序和有系統的工作為何物。心不在焉時會遺忘、輕視、忽略。他什么都不懂——一切都留給明天去負責吧。
我們要教育孩子,手把手帶領他,揚其天賦,抑其惡習,糾正、講解、警告、防止、強迫、斗爭——與他的古怪靈精、喜怒無常和固執(zhí)任性斗爭。
我們得讓他學會小心謹慎,懂得害怕和不安,教他辨別善惡美丑。
因為只有久經生活歷練的我們,了解世界上有多少兇險、陷阱、陰謀,以及致命的際遇和災難。
面對孩子,我們清楚,即使最大的謹慎也無法確保萬無一失,更有疑慮重重的人覺得,一切努力都只為了問心無愧——為了在孩子出現不測時,至少不必自責。
孩子喜歡在嬉戲中尋求刺激,對惡習總是驚人地趨之若鶩。他容易受誘騙,總是選擇最糟的例子模仿。
正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我們渴望給孩子最好的,希望為他鋪平道路,將我們全部的生活經驗傾囊相授,毫無保留:而他們卻心不在焉。我們清楚什么會對孩子構成威脅,因為我們記得自己曾受過的傷害——但愿孩子可以躲過,能夠避開,不必經歷。
“你得記住”、“你知道的”、“你要明白”。
“你會相信的”,“等著瞧吧”。
而孩子依舊充耳不聞。仿佛是故意,又仿佛是頑皮。
我們必須監(jiān)督孩子聽話,督促他完成任務。因為他總是大膽地追逐錯誤,選擇歧途。
我們要如何包容他們那些愚蠢的惡作劇、可笑的怪誕行為,還有那令人費解的爆發(fā)。
這些可疑的小小的人兒。表面順從、無辜,實際上刁鉆無比、詭計多端。
他能巧妙地逃過控制,麻痹我們的警覺,巧言哄騙。他們有用不完的借口、說辭,能瞞天過海,謊話連篇。
不可靠的家伙,惹人生疑。
我們對孩子輕視且缺乏信任,于是心生疑慮,于是百般責難。我們來做一個惱人的對比:他們就如同喜歡滋事挑釁的、醉酒的、叛逆的、迷惘的家伙。我們要如何同他們共處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