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引言:資源枯竭,一百年來最大的商機(1)
- 資源革命:如何抓住一百年來最大的商機
- (美)斯蒂芬 馬特 保羅
- 2365字
- 2015-07-17 11:30:38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正是百年難遇的絕佳商機,而且它才剛剛開始。
這是我們在2006年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曾讓我們為之震驚。此前多年,我們一直在為部分全球頂尖的科技、工業和能源公司擔任咨詢顧問。
這個結論在當時并不太受歡迎。出于對自然資源的擔憂,傳統觀點堅持“我們都即將死去”的論調。環保領域人士堅信,污染和氣候變化已經讓這個星球注定走向毀滅。無數的書籍和公開報告都提出,銅、鐵和其他能源(其中包括在眾多電子設備上使用的稀土金屬)都處在“即將耗盡”的軌道上。我們對石油的預計同樣如此。經濟領域人士擔心,當石油價格沖到200美元/桶時,這個世界就將走向毀滅。銀價達到30美元/盎司,金價1500美元/盎司,銅價7.72美元/千克,鋁價2000美元/噸,鋼鐵900美元/噸,玉米每蒲式耳6美元,小麥每蒲式耳7美元,不管是哪一種,都會讓市場為之驚恐。許多商界人士都甚感悲觀,不知全球經濟將走向何方。
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財富在激增,這進一步加深了人們的擔憂,因為這數十億人口很快將擁有前所未有的巨額收入并進行消費。全球人口將會對自然資源產生前所未有的需求,而這些資源正在逐漸消失。
但我們卻得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結論。增加的25億中產階級將會帶來什么機遇?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整合將會如何改變資源使用的方方面面?通過分析這兩個方面,我們發現了革命性變革的機遇所在。能源、交通、建筑、水、農業、金屬和其他所有主要商品領域內都將出現生產力的急劇提高。對能源領域而言,這意味著產量的增加、消耗量的減少。這些變化不僅會影響到主要商品的制造商們,還會影響到電力、燃料和天然資源的大用戶,或者是為資源密集型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公司。換言之,這些變化對在世界各國占比很大的企業而言都相當重要。
我們不是要面臨資源稀缺帶來的危機,而是會遇到一個改變全球經濟格局的機遇,一個會帶來數萬億美元利潤的機遇。
事實上,下一輪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而且,它在規模和速度上都讓此前的工業革命望塵莫及。在這次工業革命中,管理企業將會變得更加艱難。革命始終都是困難重重的。但只要能采納必要的新方法,經理人就能在資源的使用效率上實現突破,抓住明日的巨大增長機遇,創立在下個世紀引領全球經濟的卓越企業。
我們的論點相對而言比較簡單:
·對信息技術、納米材料科學、生物學的詳細了解,外加工業技術和基礎設施,這些綜合起來大幅提高了生產力。
·發展中國家在追求高生產力的經濟增長,以便能為25億新中產階級提供支持,這意味著其中蘊含了百年來最大的財富創造機遇。
·要抓住這些機遇,就必須掌握新的管理方式。
我們清楚前方存在眾多挑戰。按照目前的發展路線,世界經濟將會遭遇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加劇,環境污染問題加重,政治出現僵局以及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德國等強國之間再次出現摩擦等。
要容納這些中產階級新成員,就必須進行大量的建設工作,因為商品價格將會上漲,供應鏈也會遇到挑戰。變革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已經迫使眾多公司走向破產;還有一些公司認為自己是在倒退,而不是前進。污染程度正靠近讓人窒息的程度,且在發展中國家尤甚。
末日預言,將被資源革命打破
許多個人、公司,甚至國家都試圖去抵制新的工業革命。人們對革命總是會產生一種抵觸心理。盧德派(Luddites)曾破壞蒸汽機,以圖扼殺第一次工業革命,盡管這種新機器提高了生產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讓歐洲擺脫了無盡的貧困。政治僵局和兩次世界大戰也曾試圖阻止第二次工業革命,而這次工業革命最終奠定了20世紀經濟產出急劇增加的基礎。
唱衰者始終如影隨形,不斷重復著那些讓人灰心喪氣的論調。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之時,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曾預言革命就要結束。19世紀末期,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也附和馬爾薩斯的論調,盡管當時第二次工業革命正要開始。羅馬俱樂部(Clubof Rome)也曾預測20世紀末將會出現可怕的經濟崩潰。
從經濟和科技的角度來看,這些唱衰者都錯了。這次資源革命所帶來的資源生產力將足以讓發展中國家的25億新中產階級成員享受到清新、干凈的空氣和水以及整潔的城市。而在過去的100年里,只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才享有這些福利。同時,這次工業革命也將為那些聰明人創造突破性的經濟機遇,只要他們能夠去發現這些機遇。
耗費十年,資源生產力引領趨勢
盡管我們幾人從未一起合作過,而是在2006年各自分別得出了這個樂觀的結論,但我們都是麥肯錫公司(McKinsey)的合伙人,也了解彼此。我們匯集了多方的力量和幫助,建立了一項業務,該業務現已發展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生產力咨詢業務(Sustainability and Resource Productivity Practice,簡稱SRP)。參與這項努力的人中有石油、天然氣和其他重工業領域的能源專家,也有長期以來相信創新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專家。
我們與同事們一起,開始了繁重的分析工作,這也是麥肯錫公司的特色。我們分析了所有相關科技和重要的天然資源的學習曲線和成本曲線,研究了各行各業可能受到的影響,并且探究了變革將會如何在全球各大城市、國家和地區出現。第一份參考學習的資料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能源生產力報告》(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Reporton Energy Productivity),由馬特與麥肯錫董事斯科特·奈奎斯特(Scott Nyquist)和戴安娜·法瑞爾(Diana Farrell)共同編撰。這份報告提出,人們有機會借助既有科技將全球能耗降低25%,而且需求峰值會在石油生產峰值之前出現。換言之,盡管許多人擔心石油生產量已經達到巔峰,或是即將達到巔峰,但對石油的需求也將達到巔峰,并且會在石油生產量下滑之前搶先開始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