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英格蘭和羅馬人(2)
- 狄更斯講英國史(第一卷)
- (英)查理斯·狄更斯
- 3823字
- 2015-07-28 16:31:16
盡管如此,布立吞人卻不愿屈服。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發動起義,數以千計的人犧牲了,死時手上還拿著武器。他們一有機會就反抗。這不,又有個名叫蘇維托尼烏斯[30]的羅馬將軍來了,他向被視為圣地的安格爾西島(后來叫做莫納島)[31]發起了猛烈的攻擊,還把德魯伊教的成員關進他們自己的柳條籠子里燒死,用的燃料也是教徒們自己的。可是,即便有他在不列顛,還帶領著戰無不勝的軍隊,布立吞人也照樣起義。定居在英格蘭的羅馬人在掠奪布立吞王后博阿迪西亞[32]的財產時遭到了她的抵抗,這位王后是諾福克郡[33]和薩福克郡[34]統治者的遺孀。羅馬軍官卡圖斯[35]一聲令下,王后受到了鞭笞,她的兩個女兒則在母親的面前慘遭凌辱,丈夫的親戚們也淪為了奴隸。為了報復這一次的侮辱,怒氣填胸的布立吞人不遺余力進行了反抗。他們將卡圖斯趕到了高盧,毀掉了羅馬人的財物,還把他們逐出了倫敦不過那時倫敦還是一座貧困的小鎮,只是個做買賣的地方罷了。幾天之內就有七萬羅馬人丟掉性命,有的被吊死,有的被燒死,有的被劍刺死,還有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于是蘇維托尼烏斯加強了自己的軍隊力量,前來攻打布立吞人。后者也壯大了自己的部隊,在已被對方強勢占據的土地上向蘇維托尼烏斯的兵馬發起了瘋狂的進攻。在布立吞人發起第一波進攻之前,博阿迪西亞一面駕駛戰車在軍隊間穿行,一面發出呼喊,要他們向壓迫者無法無天的羅馬人復仇。她的秀發隨風飄揚,腳下躺著兩個受傷的女兒。盡管布立吞人進行了殊死搏斗,可還是在大屠殺中敗下陣來,傷心的王后服下了毒藥。
可是,布立吞人的精神卻沒有遭到摧毀。蘇維托尼烏斯離開之后,布立吞人就朝他的軍隊發起進攻,收復了安格爾西島。過了將近二十年之后,阿格里科拉[36]來了,他再次奪走了這個地方,并花了七年時間來征服這個國家,尤其是現在被稱作蘇格蘭的地方。可是反抗活動依舊無處不在。那里的人民,也就是古代的蘇格蘭人,同他展開了最為血腥的搏斗。人們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只為不讓他們被阿格里科拉囚禁。參戰的人那么多,直到現在蘇格蘭的某些小山還被說成是戰士們墳頭的石塊堆起來的呢。三十年之后,哈德良[37]又來了,人們照樣反抗他。一百年左右之后,塞維魯[38]來了,布立吞人像猛虎般把他那雄師鐵騎打得潰不成軍,在看到數以千計的敵人在沼澤和濕地里喪生之后歡聲雀躍。卡拉卡拉[39]是塞維魯的兒子兼繼承人,有那么一段日子,他是征服蘇格蘭人的最大“功臣”。可這個人依靠的不是武力,因為他知道暴力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他把一部分土地歸還給蘇格蘭人,還讓布立吞人享有和羅馬人一樣的特權。從那以后,和平的日子持續了七十年。
然后,新的敵人又出現了。那就是撒克遜人[40],他們是一個生性暴烈、以航海為業的民族,出身自萊茵河[41]北岸的國家。萊茵河是一條流經德國的偉大河流,岸上種著最好的葡萄德國葡萄酒就是用它們釀成的。撒克遜人坐著海盜船,開始登陸高盧和不列顛海岸,掠奪那里的東西。一個叫卡勞修斯[42]的人趕跑了他們。這個卡勞修斯也不知是比利時人還是布立吞人,反正他是被羅馬人任命到這個地方來,布立吞人第一次在海上作戰也是由他帶領的。可是這次失敗以后,撒克遜人卷土重來。又過了幾年,蘇格蘭人(當時的“蘇格蘭人”指愛爾蘭民族)和北方民族皮克特人[43]開始頻繁入侵不列顛南部。接下來的二百年中,這些襲擊活動隔三差五地不斷重演。與此同時,羅馬皇帝和首領換了一個又一個,布立吞人民也對羅馬人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擊。最后,羅馬皇帝霍諾留[44]統治期間,羅馬對世界各地的影響力迅速減弱,她需要所有士兵都留在國內,于是羅馬人只好徹底放棄征服不列顛的希望,紛紛離開了。而布立吞人還是一如既往地用自己英勇無畏的態度抗擊敵人,自始至終不曾改變。因為就在不久前,他們才剛剛攆走了羅馬地方官,宣布自己是一支獨立的民族。
從尤利烏斯·凱撒第一次入侵島嶼,到羅馬人一去不復還,五百年的時間過去了。在那段日子里,羅馬人雖然引發了激烈的戰爭跟可怕的流血,但也為改善布立吞人的生活條件做出了不少貢獻。他們鋪設了寬闊的軍用道路,修建了堡壘,還教會了布立吞人怎樣穿衣服,怎樣武裝自己,效果比他們原先強多啦。布立吞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為了抵擋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入侵,阿格里科拉用泥土砌了一道長城[45],從紐卡斯爾[46]延伸到過了卡萊爾[47],全長70多英里呢。哈德良曾對它進行加固;而塞維魯發現這道墻亟需修繕之后,又用石塊修補了它。
最重要的是,在羅馬統治期間,基督教通過羅馬人的船只首次傳入了不列顛,讓那兒的人們學到了偉大的一課:要成為上帝眼中的好人,他們就必須像愛自己一樣去愛自己的鄰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魯伊教的成員們宣稱,信仰這一套實屬罪大惡極,并且大肆詛咒所有的基督教徒。可是,德魯伊教的祈福沒有給人們帶來半點好處,那些人的詛咒也沒有產生任何惡果,而且即使沒有他們,太陽也會升起,雨水照樣降臨,當人們發現這些的時候,便開始覺得德魯伊教的成員不過是凡夫俗子罷了,他們的詛咒和祈福都沒有什么意義。從那以后,德魯伊教的弟子數量銳減,教士們也紛紛改行。
講到這里,英格蘭在羅馬統治下的歷史就接近尾聲啦。人們對于這500年間發生的事情了解得并不多,可還是發現了某些遺跡。工人們在挖開地面、為住房或教堂建造房基的時候,經常會找到一些銹跡斑斑的錢幣,它們曾經屬于羅馬人;農民用犁翻動土地,或者園丁用鐵鍬鏟泥土的時候,也會發現羅馬人吃飯時用過的盤子、宴飲時用過的酒樽、還有他們曾走過的路面等等,都已經破碎不堪了。可羅馬人挖出的水井,至今都沒有干涸;羅馬人鋪好的道路,也變成了我們公路的一部分。在一些古戰場上,還能發現布立吞人的矛頭和羅馬人的盔甲,它們在戰斗中猛烈的撞擊力下脫落,如今都已腐爛,混在了一起。羅馬人駐扎過的地方現在長滿了草,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累累土丘幾乎隨處可見,那里埋葬著大批的布立吞人尸骨。在諾森伯蘭郡[48]的荒山野嶺中,塞維魯的那堵墻上,盡管青苔和野草已是泛濫成災,可那遺跡卻仍舊頑強地延伸著。夏日里,牧羊人會帶了自己的狗兒躺在上面打瞌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陣也依然挺立,緬懷著那個不列顛尚不知羅馬人為何物的古老年代;而當時的德魯伊教徒們,就算用最神奇的魔杖,也無法在荒涼的海岸沙灘上留下這樣的碑文。
[1]指耶穌基督(Jesus Christ),根據《圣經》記載,大希律王(一說是古羅馬凱撒奧古斯都大帝)要求百姓們全部辦理戶口登記手續,所有人都必須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去。約瑟屬于大衛家族,于是他帶上已懷身孕的妻子瑪利亞從拿撒勒去伯利恒。到達伯利恒時,天色已晚,所有的客棧都住滿了,他們只得在一個馬棚里棲身。這天夜里,瑪利亞生下一個男孩,由于馬棚里找不到干凈的地方,約瑟和瑪利亞只得把孩子包好,放在馬槽里,這孩子就是耶穌。(譯注)
[2]腓尼基人(the Phoenicians)是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以航海和經商著稱;他們生活在今天地中海東岸相當于今天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曾經建立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代國家;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是腓尼基城邦的繁榮時期。(譯注)
[3]康沃爾郡(Cornwall)位于英國英格蘭西南端,是世界上最具歷史的產錫區;北面和西面瀕臨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峽,首府為特魯羅(Truro)。(譯注)
[4]肯特郡(Kent)位于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北臨泰晤士河河口灣,東瀕多佛爾海峽,西北與大倫敦毗鄰,首府梅德斯通(Maidstone)。(譯注)
[5]布立吞人(Briton)6世紀以前居住在不列顛島南部的的凱爾特民族。(譯注)
[6]這件事情在愛爾蘭神話中被稱為第六次入侵,由米爾(Míl)的兒子們率領;他們戰勝了愛爾蘭神話中的神族Tuatha déDanann并逼迫他們退居地下。現在的愛爾蘭人被認為是米爾的后代。(譯注)
[7]英文中的馬(horse)的詞源為h·rsa,相傳霍薩(Horsa)與亨吉斯特(Hengist)是第一批遷到不列顛的朱特人領袖,兩人于499年來到肯特時,頭頂的旗幟上有一匹奔騰的白馬,因此白馬就成為了肯特的象征。(譯注)
[8]德魯伊教(Druidism)是西方世界最古老信仰之一,信徒崇拜大自然,并將橡樹視作至高神祇的象征,他們把寄生在橡樹上的槲寄生看作一種萬靈丹,認為它具有神圣的療效。相傳德魯伊教的儀式和教義都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只依照慣例口頭傳授。所以很多歷史學家經過歷代研究和探索,對德魯伊教依然所知甚少,絕大多數有關德魯伊教的資料還是來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獻。羅馬時代以后,由于基督教的控制,人們逐漸淡忘了德魯伊教。但是到了公元1717年,一名自稱德魯伊大祭司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約翰·托蘭又重建了德魯伊教,而后的亨利·荷力恢復了其古代教條,使其成為類似于共濟會的慈善團。近代的新德魯伊教組織則大多以德魯伊教為載體,傳達一些更現代的觀念,例如信仰自由、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譯注)
[9]高盧(Gaul),指現今西歐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北部、荷蘭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國萊茵河西岸的一帶。(譯注)
[10]任何文化中具有宗教意義的叢林都可以稱為“圣林”,其特點由于文化差異而各不相同。(譯注)
[11]索爾茲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是英格蘭中南部的白堊高原,占地300平方英里(780平方公里)。大體位于威爾特郡內,小部分位于漢普郡內。(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