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讓孩子從小就懂得“長幼有序”,為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
- 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 張振鵬
- 3573字
- 2015-12-29 10:35:31
前面已經提到:要在孩子心中種下“長幼有序”的種子,培養他“長幼有序”的意識。在這一節中,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懂得“長幼有序”,還要引導他為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讓孩子擁有謙虛、恭敬的人生態度,讓孩子具備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為什么一定要遵循“長幼有序”呢?
《大學》中講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币粋€人必須懂得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先,什么是后,這種有條不紊的秩序就近于“道”。事實上,“道”就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我們都要按照這個法則做事,才不會有所偏差。
天地萬物的運行都是有一定的次序、規律的,比如,木星要走木星的軌道,它不會走到火星的軌道上去。如果打亂這個次序、規律,就會導致混亂。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今天這個社會沒有遵循“長幼有序”這個“道”,那么長幼的次序就會變得混亂,父母將不是父母,孩子將不是孩子。就像前段時間某電視臺播出的一檔談話節目一樣,談話的主題竟然是“我給兒子當孫子”。節目中,兒子變成了“爹”,而真正的“爹”卻變成了兒子的“孫子”,這是多么可悲、可嘆而又無奈的事??!
所以,我們一定要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遵循“長幼有序”這一禮節,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的事情。
“長者先,幼者后”是為了讓孩子擁有謙虛、恭敬的人生態度。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觀念:孩子還小,所以優先照顧他,處處以他為中心。我們回憶一下,孩子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吃飯的時候,做父母的會把第一口菜夾給誰?是父母,還是孩子?一般來說,父母都會把第一口菜夾給孩子,而爺爺奶奶也不甘示弱,爭著給孫輩們夾菜。
這樣的情景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個夾菜的先后次序將決定我們教育的成敗,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當我們把第一口菜夾給孩子時,這個先后的次序就顛倒了。
一旦顛倒了先后次序,就不符合禮儀,不符合教育的規律。因為孩子會認為:在家里,我就是最大的,我可以為所欲為,所有的人都要為我服務。這樣,我們就給孩子種下了傲慢、無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態度。如果我們一直這樣溺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會很傲慢、沒有禮貌、不能禮讓他人,自然也不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小培養,所以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落實“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不論是飲食,還是坐立行走,一定要遵循“長幼有序”的禮節,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雖然這個禮節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但是它卻決定了孩子是否擁有謙虛、恭敬的人生態度。
如何教導孩子落實“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當我們買了好吃的東西時,首先要想到自己的父母,可以親手拿給父母吃,也可以讓孩子拿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吃。這樣一來,在吃東西的時候,孩子就會先想到長輩,會請長輩先吃,然后再自己吃。
當我們吃飯的時候,要把好吃的飯菜端到靠近父母的地方,要先請長輩入座,把第一口菜夾給長輩,這樣,孩子就會效仿我們的行為,學著給長輩夾菜,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吃自己喜歡的食物。
另外,我們也要讓孩子知道,主位是正對著門的位置,無論是在什么場合,都要把主位讓給年高、德高、位高的人坐。因為當他們坐在主位時,就可以掌握整個場合的狀況,以便招呼所有的人。
如今,我們經常在馬路上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爺爺奶奶在后面幫孫輩們背著書包,緩慢地跟在后面。這樣的行為是顛倒的,我們一定要糾正。當孩子與爺爺奶奶一起外出時,我們要引導孩子把爺爺奶奶照顧好,可以走在他們的旁邊,攙扶著他們緩步而行,不可以自己走得很快,把爺爺奶奶拋在后面。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乘坐公交車或地鐵時,要引領孩子主動往里走,以免堵在門口妨礙了后面的乘客上車。在乘車的過程中,遇到老年人、孕婦、帶小孩的人,我們要引導孩子主動讓座。
孩子在落實這些行為的過程中,謙虛、恭敬的人生態度就會越來越扎實。這樣,當孩子將來走上社會之后,也一定會具備彬彬有禮、謙謙君子的風范,懂得恭敬身邊的每一個人。如此,他的人生、事業就一定會越來越順利。
凡事都要懂得變通,并不是事事都要死板地遵循“長者先,幼者后”。我曾經聽一位朋友講,他經常去各地參觀訪問,有時候,接待他的人會非常恭敬地說:“您先請?!钡?,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他根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情況,應該往哪邊走,應該坐在哪里。
其實,面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應該懂得變通,長者不一定在任何場合都要最先。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先做一個引導。比如,進門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先長輩一步把門打開,然后請長輩進來,如果這時候也要死板地“長者先”,就變成了長輩為晚輩開門,顯然就不妥了。
所以,我們要教給孩子具體的方法,比如,當與長輩一起進出房門、車門、電梯門時,要先上前幾步,幫著開門、打開車門、按住電梯開關,請長輩進入或走出;如果長輩是第一次來到一個地方,就需要走在長輩前面,給長輩帶路;如果前面的路不好走或非常黑暗,就要先長輩一步,探一下路,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下,再請長輩走。
另外,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讓他走在我們的后面可能會發生危險,那我們就應該讓他走在我們的旁邊;讓他按著電梯的門請我們先走可能會有危險,那我們就應該讓他先走??傊覀儗W習《弟子規》絕對不能學呆了,要視情況的不同而靈活應對。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當長輩呼喚其他人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代為傳喚。
“呼”當呼喚講,“即”當立刻講,當長輩有事呼喚人的時候,我們應該立刻代為傳喚,如果被叫人不在的話,我們要趕快向長輩報告,說此人現在不在,可以主動詢問一下,看看有沒有什么需要代勞的地方,能代勞就代勞,不能代勞就代為轉告。這一連串的行動,體現了我們恭敬長輩、服務長輩的一種態度。
在古代,一戶家宅很大,有前廳還有后院,長輩所居住的房間可能與孩子所居住的地方相距較遠。如果長輩想要找人,可能要走一段路,才能找到那個人。所以,在那時候,如果有人聽到長輩的呼喚,一定會立刻代長輩來傳達,把被叫人找來。如果被叫人當時不在,就會馬上回報長輩,看看有什么吩咐。也就是說,凡是長輩交代我們去做的,我們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的情形回報給長輩。
然而,現實狀況卻令人擔憂。我們在學習“父母呼,應勿緩”中已經講過了,現實生活中,父母呼喚孩子,孩子不馬上答應,甚至會回應“干嗎”。對于這樣的孩子,他又怎么會代父母去傳喚其他人呢?
孩子叫不動,是結果,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我們沒有及早給孩子扎下“父母呼,應勿緩”、“長呼人,即代叫”的根基。所以,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我們就要訓練孩子隨叫隨到、隨傳隨到。
我們要告訴孩子: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任何一個集體中,當長輩呼喚某人時,都要立刻替長輩去傳喚,如果被叫人不在,或者暫時不方便回應,則要馬上走到長輩面前說明情況,可以這樣說:“爸爸,他現在不在(或者是他現在不方便來到您身邊),請問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幫忙做嗎?”能幫忙做的就要盡力去做,不能做的就要等被叫人回來或方便時,提醒他去找長輩。
有時候,孩子會接到找我們的電話,這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接聽長輩的電話。比如,我們可以這樣教孩子:接到電話后,要說“您好,我是××,請問您是……您要找哪位”,如果對方說找媽媽,當媽媽在身邊時,要說“請稍等”,然后去找媽媽接聽電話。當媽媽不在時,要說“我媽媽現在不在,有什么需要轉告的嗎”,如果對方把轉告給媽媽的話告訴了你,你就需要記下來,等到媽媽回來后,再轉告給媽媽;如果對方希望等到媽媽回來再說,你就需要記下對方的電話,等媽媽回來后,提醒媽媽給對方回電話。
當孩子養成了這種恭敬長輩、服務長輩的習慣后,無論走到哪里,便都能常常恭敬他人,常常為他人服務,自然能得到他人的歡迎和喜愛。
除了等待長輩的呼喚之外,還需要主動體察長輩的需要。
在落實這句經典的過程中,除了等待長輩的呼喚之外,我們要多一份關懷,主動體察長輩的需要,進而替他們解決。平日里,我們要時常詢問長輩的生活需求,看看有沒有需要買的東西,有沒有需要做的事情,如果和長輩生活在一起,我們要經常察言觀色,如果長輩顯得郁郁寡歡,或者顯得沒有精神,我們就要主動去詢問一下,看看長輩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或者有什么心事。然后,再根據長輩的具體情況,及時給予幫助。
當我們能做到時時關懷長輩、時時體察長輩的需要時,在無形中,孩子也會向我們學習,懂得關懷長輩,詢問長輩的需要。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些關照長輩的細節教給孩子,讓他懂得如何去做。這樣,當我們身體不舒服時,不用我們跟孩子說,孩子也會主動問我們哪里不舒服,并盡心盡力地照顧我們。
教子箴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遵循“長幼有序”的禮節,不做任何越禮的事情。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根據具體情況,看看是否先禮讓長輩,千萬不要把《弟子規》里的教誨學死了,一定要應對自如。我們要長存恭敬長輩、服務長輩的心,當長輩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一定要盡全力去做,讓長輩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