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教孩子有智慧地與兄弟姐妹 同學相處,輕財忍言
- 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 張振鵬
- 6893字
- 2015-12-29 10:35:31
出則弟——教孩子學會與兄弟姐妹、同學及長輩相處的禮節
孝道是善事父母,也就是父子之間的愛;悌道是善事兄長,也就是兄弟之間的愛。可以說,孝悌是愛的教育,而悌道又是孝道的延伸。“悌”是形聲、會意字,從心、從弟,本義為“善兄弟”。出則弟,是說要用悌道對待兄弟姐妹和長輩。
《孝經》中講道:“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理順,莫善于悌。”意思是說,教導人民愛他人,沒有比教孝更有效的了;教導人民尊敬他人,有節有度,沒有比教悌更有效的了。可見,對于一個人來說,悌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悌道包含了禮節的教誨,這就需要我們教孩子學會與兄弟姐妹、同學和長輩相處的禮節。
宋朝的一位哲人曾寫過一首詞:“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這首描述兄弟情誼的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我們不僅要給孩子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樣子,還要教導孩子與兄弟姐妹、同學和睦相處,相互敬愛,不要因財、物而傷了手足之情。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姐妹是同氣連枝,是陪伴我們一生走過最長路的親人。
在家庭中,除了我們的父母之外,兄弟姐妹就是我們最親的人了。兄弟姐妹就好像是同一顆大樹延伸出來的樹枝一樣,其實都是一體的。而且,與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往往比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還要長。因為我們與父母的年齡相差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與兄弟姐妹年齡相仿,相處的時間幾乎是從小一直到老。
我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其實,朋友就是兄弟姐妹。而且,我們總有一天要離開自己的孩子,而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只有他的兄弟姐妹。可以說,兄弟姐妹是陪伴孩子一生走過最長路的親人,正所謂“手足之情,既長且久”。所以,我們一定要教導孩子“兄道友,弟道恭”,讓他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讓他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兄弟姐妹之間要長愛幼,幼敬長,要相互友愛,相互恭敬。
“兄道友,弟道恭”中,“道”即相處之道,“友”即友愛,“恭”即恭敬,大概的意思是說,做哥哥(姐姐)的要友愛自己的弟弟(妹妹),這樣做才符合為兄(姐)之道;做弟弟(妹妹)的要恭敬自己的哥哥(姐姐),這樣做才符合為弟(妹)之道。可以說,“兄道友,弟道恭”就是愛的具體表現。
“兄道友”中的“友”是一個智慧的符號,就好比是兩只手疊在一起,意味著團結的意思。兩只手合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正如俗話說的“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團結就是力量”。因此,我們要教導孩子,無論在哪里,都要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團結在一起,心往一處湊,勁往一處使。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應該如何教他們做到兄友弟恭呢?今天,絕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又該如何教他做到兄友弟恭呢?其實,無論是多么大的孩子,他都不會離開集體而獨立生活,他會跟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相處,也會跟學校的同學、朋友相處,還會跟小區里同齡的孩子相處,等等。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帶孩子與同齡人相處,在點點滴滴中傳遞給他與這些同齡人的相處之道。
首先,我們要灌輸給孩子這樣一個觀念:只要是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因為,我看到很多這樣的現象:當孩子們聚在一起玩的時候,往往沒有長幼觀念,都是直呼其名,這樣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傲慢、目中無人的壞習慣,不利于培養他的恭敬心。
所以,當我們帶孩子與小區的小朋友玩時,要先詢問一下其他小朋友的年齡,再與自己的孩子比較,比他年齡大的,我們就要讓他叫“哥哥”、“姐姐”;比他年齡小的,我們就要讓他叫“弟弟”、“妹妹”。這樣一來,我們就在孩子心中種下了“長幼有序”的種子。當孩子進入學校之后,他就會根據這樣的方法,把同學的年齡與自己的年齡比較,也就有了“學長”、“學姐”、“學弟”、“學妹”之分。
然后,我們要教孩子有智慧地與兄弟姐妹相處。我們要時刻提醒孩子,作為哥哥姐姐,要懂得友愛弟弟妹妹,在生活上,要多關心和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起居;在學習上,要多幫助和輔導弟弟妹妹的功課。作為弟弟妹妹,要懂得恭敬哥哥姐姐,由于他們的經驗豐富,要多聽他們的安排和指導,而不應蠻橫無理地頂撞他們。
當孩子與兄弟姐妹相處的時候,我們要善于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看他有沒有做到兄友弟恭。如果做到了,我們則要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讓他明白自己的這種行為是對的,他就會做得更好;如果沒有做到,我們則要及時提醒他,讓他明白自己哪里做錯了,應該如何去做,但要注意提醒的場合和態度,盡量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孩子,最好是心平氣和地在私底下提醒他,不要引起他的反感情緒,而是要讓他從內心里接受我們的教誨。
如果孩子從小懂得了與兄弟姐妹的相處之道,也落實在了日常生活中,他的恭敬心、愛心就會油然而生。那么,無論孩子將來進入哪一個集體,我們都不用為他擔心、操心,他一定能與周圍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自然也會深得周圍人的歡迎和喜愛。所以,從小就教導孩子做到兄友弟恭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我們要教孩子做到兄友弟恭,我們首先要做到兄友弟恭,正如我上面提到的那首詞中講到的“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無論我們是與親兄弟姐妹相處,還是與朋友、同事相處,都要做到兄友弟恭,這不只是為了給孩子做個好樣子,更是做人的根本。
平日里,我們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恭敬、友愛兄弟姐妹,不要與兄弟姐妹斤斤計較,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兄弟姐妹的壞話。相反,我們要恭敬、友愛兄弟姐妹,要多說兄弟姐妹的好話。當我們真正用自己的言行做榜樣時,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自然就會懂得如何與兄弟姐妹相處了。
當然,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同事、朋友的不好,以免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
兄弟睦,孝在中
懂得平等相待,才能兄弟和睦。對父母的孝心也包含在其中。
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父母內心就會感到寬心,自然很高興,這就是在盡孝。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經常和兄弟姐妹吵架,總讓父母在中間為難,讓父母為我們操心,我們還算是孝子嗎?前面已經講到了“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父母希望我們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我們就應該努力做好,讓父母滿意,這才是孝子應該做的事情。
《大學》中有一句話:“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就是說,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就能教化全國的人和睦相處。可見,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家庭就能和睦,社會也就和睦了。
兄弟姐妹和睦是結果,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平等相待,只有平等相待,才能贏得和睦。我認為,這里的平等相待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父母對子女要平等相待。如果父母偏心,喜歡這個孩子,不喜歡那個孩子,那么孩子的內心必然會不平,不平就會產生糾紛。無論是自己的孩子之間,還是孩子與同齡的小朋友之間,我們都要盡量做到平等對待,讓他們感受到公平,這樣他們的內心就會平衡,自然就會和睦相處了,正所謂“心平氣和”。
其二是兄弟姐妹之間要平等相待。我認為,這是和睦相處的原則之一。比如,在一個集體中,如果某一個人做不到平等相待,喜歡挑撥離間,整個集體就會出現不和諧的音符,領導就會為此擔心、操心。所以,我們要提醒孩子,無論是誰,都要平等以待,不要因為他人有錢有勢就巴結,更不要因為他人沒錢沒勢就瞧不起,正如《弟子規》后面講到的“勿諂富,勿驕貧”。這樣一來,孩子就能與周圍人和睦相處了。
當孩子和兄弟姐妹有摩擦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用這句“兄弟睦,孝在中”提醒孩子,并告訴孩子,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就是在盡孝。然后,我們要教導孩子從自身找原因,讓他對照《弟子規》看自己是否做到了兄友弟恭。但凡一個有孝心的孩子,都會馬上找到自身的原因,然后請求兄弟姐妹的原諒,與兄弟姐妹和解。
“睦”,除了兄弟姐妹要和睦之外,還包含了人與人之間要和睦。其實,父母最擔憂我們的,不是我們能掙多少錢,而是我們的生活是否幸福和樂。所以,在一個家庭中,“睦”是非常重要的。夫妻和睦,才能帶給雙方的父母安慰,帶給子女幸福;兄弟姐妹和睦,才能讓父母高興。推廣開來,我們周圍所有人都應該和睦相處。
然而,我發現,如今很多夫妻都鬧得不可開交。夫妻不和睦,會給雙方父母帶來很大的擔憂。而且,夫妻兩人不和睦,將會帶給孩子最大的傷害,使他無法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談何教導他“兄弟睦”呢?
夫妻不和睦,對父母是不孝的表現,對子女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既然選擇了成家,就要把這個家經營好,夫妻兩人就要和睦相處,懂得彼此包容、尊重,上孝父母,下教子女。
而且,我們把家庭經營好,夫妻兩人和睦相處,就會給孩子營造一種幸福和樂的家庭氛圍。孩子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長大,他的身心便是健康、和諧的。在我們和諧相處的影響下,孩子自然就學會了與周圍人和睦相處。
財物輕,怨何生
與錢財比起來,兄弟姐妹的情誼更重要。
我們看“財物輕,怨何生”,這個“怨”從哪里來的?從“財物”上面來的,如果我們把錢財和物品看得太重,就會你爭我搶,自然就會產生怨。相反,如果我們都把錢財和物品看得輕一些,不要你爭我搶,哪里又會產生怨呢?
當今社會,很多兄弟姐妹在父母百年之后,不是想著和睦相處,讓父母在九泉之下安心,而是想盡方法爭奪家產,甚至為了家產而大打出手,導致反目成仇,上法庭,打官司,真是讓人可悲可嘆啊!
《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到:“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也就是說,一家人切忌打官司,只要打官司,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吉祥的,會敗家,甚至是家破人亡。
當兄弟姐妹為了家產而爭奪的時候,他們就忘記了孝順父母,忘記了友愛兄弟姐妹。實際上,這是重財輕義的表現。所以,我們要時刻灌輸給孩子這樣一種思想: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能因為財物而傷害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
錢財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資源,如何灌輸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呢?錢財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我們把一生的奮斗目標定位在錢財上,那么我們一生將會為錢財而到處奔波,就變成了錢財的奴隸,會活得很累、很辛苦。相反,如果我們把錢財看得很輕,具有駕馭錢財的能力,就會避免因為追逐錢財而產生怨恨,就會獲得快樂。
古人常把“財”比喻成水,因為水是流動的,而且流動的水能保持清澈、暢通。如果把“財”占為己有,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將來就會發臭。那么,把“財”占為己有又有什么意義呢?
《大學》中講道:“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當我們把錢財緊緊攥在自己的手里時,就會失去他人的支持;當我們把錢財捐給有需要的人時,我們就能凝聚力量,獲得支持,因為我們贏得了人心。有人曾說:“一個人最大的恥辱就是在巨富中死去。”所以,錢財要用到當處,花在該花的地方,千萬別死攥在手里。
在平日里,我們要把正確的金錢觀灌輸給孩子:金錢不是人們唯一的追求目標,金錢不是萬能的,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要懂得知足,要把多余的錢用到有意義的地方,幫助社會上的人渡過難關。比如,我們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慈善活動,給災區捐款捐物,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捐書本,等等。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孩子的正確金錢觀就形成了,他自然就不會把錢財占為己有。而且,我們根本不需要教孩子不去爭搶,他自然就會把錢財看得很輕,那么“怨”自然就無從生起。
孩子懂得了這些,他又有什么好計較的呢?對于自己的兄弟姐妹,讓一些錢財,又能怎樣呢?難道還不應該嗎?
推廣開來,我們還要引導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財物輕”中的“財物”包括金錢和物品,對于孩子而言,我們更要教他學會與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孟子》中講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欣賞音樂所獲得的快樂,不如和大家一起欣賞音樂快樂。簡而言之,就是告訴人們要懂得分享。
然而,對于如今的獨生子女而言,家里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他一個人的,他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慢慢習慣于獨占一切,獨享的意識和自私的心理就會不斷滋生。所以,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首先,我們要糾正孩子的一種觀念:與人分享就意味著失去。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分享并不是一種失去,而是一種獲得。如果你不愿意與人分享,你的快樂就沒有人與你分享,你的憂愁就沒有人與你分擔,他人也不會主動與你分享。如果你愿意主動與人分享,你就會吸引很多的兄弟姐妹,受到他們的歡迎和喜愛,他們也愿意與你分享。
在平日里,我們應該讓孩子走出去,讓他在集體中學會與人分享。當孩子與兄弟姐妹、同學、朋友相處時,我們要引導他把自己的玩具、食物、學習用品等物品分享給大家。當孩子把自己的物品分享給大家時,他就能體會到分享所帶來的那份快樂。這樣,他就能理解分享的意義,使自己成為一個樂于分享的人。
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追求物質的享受。我們都知道,古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因為古人有家道,有家風,家業的傳承是一代接著一代的。歷史上有很多傳承千年的家道,如“孔子的家族綿延2500多年而不衰,范仲淹的家族綿延1000年而不衰”,足以成為后人稱贊的典范。我們還從沒有看到過物質富有而沒有德行的人可以讓家族綿延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而不衰,可以成為后人稱贊的典范。
孔子的家族、范仲淹的家族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是因為他們重視德行教育,教導后代子孫做有德行的人,而不是讓后代子孫去追求物質的享受,追求財產的富足。我們要想讓自己的家族綿延不衰,就要重視德行的教育,把孝悌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同時,我們要告訴孩子:一個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追求那些所謂的物質享受。
言語忍,忿自泯
人與人最簡便的交流方式是言語,說話的藝術是一門相當高的學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離不開言語,而言語也是最簡便、使用頻率最高的溝通方式之一。前面已經提到了,孔門四科包括: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僅次于德行。這足以見得言語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同樣要表達一個意思,甚至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個人的態度、語氣、語調是不一樣的。前面提到的“怡吾色,柔吾聲”,就是在告誡人們:說話的態度要誠懇,聲音要柔和,并且要和顏悅色。如果孩子“怡吾色,柔吾聲”地與他人交談,相信一定會帶給他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又怎么會發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呢?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言語忍,忿自泯”中,“忿”即生氣、憤怒,“泯”即消失,整句的意思是說:彼此的言語包容忍讓,生氣、憤怒自然就會消失了。其實,兄弟姐妹之間的紛爭,很多時候都來自于一些瑣碎的小事,結果爭到最后變成了陌生人,甚至是仇人。相信誰也不愿意走到這樣的境地,但是事情擺在面前的時候,心中的怒火就控制不了。
我們都知道,在溝通的過程中,人們都希望對方多說好話。那么,當我們說話時,就要特別注意,不能因為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就大聲呵斥,這樣會使矛盾無中生有,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正如《論語》中講到的“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言語不可不慎。
因此,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我們都要引導孩子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即使對方做得很過分,言語非常激烈,也要忍一忍,往后退一步,那么彼此的怨恨就不會產生了,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何教導孩子做到“言語忍”呢?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說話非常柔和、態度很誠懇,對方還好意思沖我們發火嗎?但凡一個有修養的人,即使他有一肚子的火氣,面對一個態度誠懇、語氣柔和的人,也不好意思發泄自己的怒氣。我想,這就是我們要教孩子做到“言語忍”的原因之一吧!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孩子做到“言語忍”呢?
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到“言語忍”。我們在平日里也都看到了,夫妻之間發生口角的現象非常普遍,可能很少有一輩子沒有吵過架的夫妻。其實,大多數的口角都是因為言語不能容忍,結果傷了對方的心。更可怕的是,這一切都被喜歡模仿、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的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中。
作為父母,我們在家里的言行舉止,講話的態度、語氣,都要特別注意。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生口角,即使真的發生了令人無法忍受的事情,也要克制自己,先忍一忍,然后在私底下解決。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與他人和睦相處,自然就不會有爭執。
其次,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們都要引導孩子做到“言語忍”。我們要時刻提醒孩子,在與兄弟姐妹、同學、朋友交流時,不能說不禮貌的話、埋怨的話、生氣的話,要多說好聽的話、鼓勵的話、忍讓的話。如果他人的話語傷害到了孩子,我們則要勸導孩子,不要以惡言惡語回擊,而是先忍一忍,不要指責他人,而是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說了不好聽的話,才引起他人說出傷人的話。然后,我們要引導孩子等對方的情緒平穩之后,找機會交談一下,請求對方的原諒。
有句話說:“掌控情緒,才能掌控未來。”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也應該把這句話教給孩子,讓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掌控自己的未來。
教子箴言
一個人如何與兄弟姐妹相處是個大問題。當然,兄弟姐妹包括所有與自己同齡的人。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友愛、相互尊重,做父母的就會安心。兄弟姐妹之間能夠看輕財物,就不會為了爭奪財物而產生怨恨。兄弟姐妹之間懂得忍讓、包容,就不會產生矛盾、沖突。這不僅需要我們以身作則,還需要我們教導孩子在生活中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