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子商務年鑒(2011)
-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編
- 2181字
- 2018-12-28 19:00:37
第5章 市場信用環境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社會信用環境建設是電子商務發展中關鍵的環節。為加快推進我國電子商務社會信用環境建設,一方面需要整個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另一方面需要整頓和規范電子商務市場秩序。同時,也需要重視電子商務投融資環境的建設。
5.1 銀行與社會信用環境
5.1.1 銀行信用環境
我國一向重視信用體系建設。近年來,從信貸征信起步,各地區、各行業積極探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2011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已被明確列為“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專項規劃。
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大力推進《征信管理條例》出臺進程。先后組織開展了全國征信市場情況調研,召開研討會聽取市場主體與國內外專家意見,對《征信管理條例》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配合國務院法制辦修改《征信管理條例》,并準備《征信管理條例》的相關審議材料。
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統一運行的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中的重要基礎設施,在中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該系統已于2006年正式建成,并實現全國聯網運行。截至2010年年底,該系統已分別為近1700萬戶企業和7.77億多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累計查詢量達到1.52億次,個人征信系統累計總查詢量達到8.12億次。調查顯示,僅2010年第三季度,商業銀行利用征信系統,拒絕高風險客戶信貸業務申請661.9億元,預警高風險貸款480.7億元,清收不良貸款47.3億元。
隨著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檔案信息和農戶信用檔案不斷充實、完善,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農戶貸款難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國累計補充完善中小企業信息213.4萬戶,已有25.7萬戶補充完善信息的中小企業取得了銀行授信意向,其中14.8萬戶中小企業獲得了銀行貸款,貸款余額27501億元,累計獲得貸款總額50519億元。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全國已有2455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戶信用檔案建設工作,2157個縣(區)已建立農戶信用評價體系。全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共為1.27億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并對其中8037萬農戶進行了信用評定。
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開展了對廣東云浮、陜西延安、河北廊坊等地的實地調研,推進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同時,創新工作方式,開展中小企業和農戶信用信息采集、更新和應用工作,推進中小企業和農戶信用檔案建設。中國人民銀行還聯合團中央青農部召開工作會,在2010年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按“一省一個”的原則,全面推進“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試點創建工作。截至年末,全國共建立農戶信用檔案1.43億戶,其中,評定信用農戶9360萬戶,獲得銀行貸款的農戶近8185萬戶,貸款余額1.52萬億元;補充完善未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中小企業信息226.54萬戶,其中,取得銀行授信意向的企業36.36萬戶,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21.66萬戶,貸款余額4.28萬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運行3年多來,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金融機構的廣泛歡迎,登記量和查詢量持續增長,在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成效突出。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量已經超過28萬筆,累計查詢近36萬筆,其中中小企業累計登記筆數達到16.49萬筆。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為保護質權人利益提供了支持,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不動產資源有限問題,成為適合中小企業的一種新型擔保方式。
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完善征信系統功能。一是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覆蓋范圍繼續擴大。截至年末,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分別收錄有8.05億自然人和1809.2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的信息,開通查詢用戶19.8萬個和12.6萬個,全年累計查詢2.41億次和0.69億次。二是作為服務中小企業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動產融資登記公示系統運行平穩,登記量和查詢量顯著上升,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和融資租賃業務中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年末,應收賬款系統累計發生登記50.18萬筆,查詢64.00萬筆;融資租賃系統累計發生登記4.72萬筆,查詢1.27萬筆。
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制訂了信用評級業務管理制度,完善信用評級違約率檢驗系統功能,對系統全部數據進行了核查、校對和數據重報,提高了系統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信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總經理聯席會議制度和信用評級報告專家評審委員會制度的實施,對于指導信用評級機構開拓市場、創新業務,進一步拓寬信用評級的業務品種、推動信用評級報告的應用,啟動小額貸款公司信用評級試點工作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1年全年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共完成信用評級業務4.92萬筆,較上年同期增長14.97%。
5.1.2 社會信用環境
2011年10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是加強社會誠信建設的重大舉措,對于優化信用環境、維護正常秩序、促進社會和諧具有積極而長遠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強調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近年來,我國從信貸征信起步,各地區、各行業積極探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然而,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比較滯后,社會誠信缺失問題依然很突出,人民群眾十分不滿。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任務艱巨,迫在眉睫。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以社會成員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和應用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設,抓緊制定《征信管理條例》及相關配套制度和實施細則;推進行業、部門和地方信用建設,盡快改善各行業、部門、地區的信用環境;建設覆蓋全國的征信系統,大力推動信用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互聯互通;強化監管,完善信用服務市場體系,規范發展信用服務和評級機構;加強政務誠信建設,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同時,還要大力培養社會誠信意識,不斷提高全民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