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物流法與其他法律部門
物流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相互關系的理論研究,對于建立和完善物流法體系、協調物流法與其他法律部門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1.4.1 物流法與民商法
物流法與民商法的關系是物流法與其他法律部門劃分問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物流法中大量的法律規范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民商法。物流法律關系主要包括物流組織關系、物流行為關系和物流經濟關系等。在物流組織關系中,其關系主體主要表現為各種物流企業、生產商、銷售商,這些關系主體本身就屬于商事主體的范疇。而物流行為從一定角度看也是一種典型的民事行為或商行為,因此調整因物流行為而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自然屬于民商法規范。總之,民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物流法的基本,沒有民商法中一些基本原則、原理和制度,物流法律制度就無法相對獨立存在。可以說,物流法的大部分法律規范本身就屬于民商法的法律規范,物流法的相當內容由民商法法律規范構成。物流法與民商法具有極緊密的聯系。
但是,物流法畢竟不是民商法,其具有與民商法不同的特征。例如,物流企業的設立、變更、終止等除了要符合符合民商事法律規范的一般性規定,如商事組織、商事登記等制度外,還要符合物流法領域,尤其是各個物流環節(包括物流組織的采購、運輸、儲存、包裝、加工、配送等)的特殊法律規范。此外,民商法都是以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規范為主構成的法律,即使商法帶有一定公法色彩,這也僅是極小的一部分。但在物流法中,雖然調整平等主體間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但是物流法中還包括很多不平權關系下的法律關系。因此,物流法并不是單純的民商法。
1.4.2 物流法與經濟法
狹義的經濟法是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國家宏觀調控法”、“國家參與法”等法律規范為中心,體現國家權力對經濟交易行為予以干預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物流業作為一個新興而獨立的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物流業的發展不能單靠物流業自生自滅,它需要政府運用法律對物流業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和適當干預,以引導、促進和規范物流業的發展。政府的調控和干預不能再采取計劃經濟下通用的手段和方式,而是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經濟法律規范的方式加以實現的。因此,物流法離不開經濟法,物流法中有不少經濟法法律規范,物流法法律規范中包含部分經濟法規范也是物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不能因此而將物流法歸入經濟法的范疇。兩者有以下區別:第一,在調整對象上,物流法調整物流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平等物流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關系,也包括一定的行政主體與物流當事人之間的關系。而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則偏重政府調控和干預而涉及的社會關系,對于平等主體間的關系除個別出于維護市場秩序的目的而予以規范外,其余則不予涉及。第二,在調整方法上,物流法更多地適用民商法領域的“意思自治原則”,而經濟法則信守“國家統治原則”。第三,在體系構成上,物流法主要包括物流主體法律規范及與物流環節相關的法律規范等。經濟法則以價格、金融、稅收、投資及公平交易等為內容。
1.4.3 物流法與行政法
物流法兼有私法規范與公法規范的內容,而其公法規范的內容則主要體現為行政法律規范。兩者具有以下區別:第一,行政關系是根據國家意志產生的,是國家權力運用的結果,而物流活動中形成的關系則更多的是基于各主體意志而產生的,是其自愿行為的結果。第二,行政法律關系中至少有一方為國家行政管理機關,而物流法中則僅有一部分關系涉及行政主體。第三,行政法中行政主體的權力是與其職責結合在一起的,不可任意放棄,而物流法中主體的權利很多數情況下是主體個人意志的結果,一般可以由主體依照自己的意愿加以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