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許多國家的親身實踐已經證明了,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擁有的最有效的資源配置工具。因為市場機制總是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消耗和最簡單的形式把資源配置的信息傳遞給相關的決策者,而這相關的決策者并不需要通過學術的判斷,而只是要以最基本的“利己”為目的,就能做出最佳的決策。因此,只要這個經濟活動能被市場調節好,政府就沒有必要插手,此時政府插手反而會適得其反。在市場經濟中,無論是消費品的分配問題,還是生產要素的配置問題,甚至是經濟發展的問題,市場機制基本上都可以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圓滿解決。由此可見,市場經濟要讓政府進行干預的概率并不大。但是市場機制同任何一部精密的機器一樣,并不是完全不會出現故障的,它有可能會在某些環節上失靈。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又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對于這個問題達成的共識就是,政府進行干預的范圍要嚴格控制在市場失靈的范圍內,如果超過了這一范圍,政府干預的行為就是多余的了。
關于我們為什么需要政府干預的回答有兩種。第一種是,市場需要靠政府來保護。因為只有在公民的權益得到保障、社會安定的情況下,市場才能運行。如果勞動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他們又怎么能去勞動呢?如果商店營業的時候不能保證安全,也不能保證顧客會付款,那么商店又怎么會提供商品和服務呢?社會上的每一個主體都是要靠政府來保證合法權益的。而第二種回答是,因為市場經濟規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干預經濟一般是為了兩種結果:效率和平等。通俗地來說,大多數政策的目的要么是想把經濟蛋糕做大,要么就是要改變蛋糕的分割,讓它更趨向于公平。
看不見的手不能確保對于經濟成果的分配是完全公平的。市場經濟只根據人們生產商品的能力和生產出的商品的受歡迎程度來給予報酬。為什么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隊員的收入比世界上最優秀的舉重運動員高得多呢?其實只是人們愿意為看籃球賽花比看舉重比賽更多的錢。市場機制的調節并不能保證每個人的衣食住行,許多公共政策的存在就是為了實現更平等的福利分配。
盡管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資源的配置十分有效,但是市場也有它失靈的時候,此時市場便不能再有效地配置資源了。
曼昆告訴我們,市場失靈有可能是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而其中的一個就是外部性。外部性是一個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福利的影響。外部性的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污染問題,一個人或一群人造成的污染卻影響了處在同一環境中的其他人的生活品質。這時就需要靠政府制定法規來限制這小部分人對環境的破壞。
市場失靈的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市場勢力。市場勢力所指的就是某一個或一群人不會受到市場機制影響的狀況。曼昆教授給我們的例子是:假設村子里只有一口井,而每個人都是需要水的,但這口井的所有者就不會受到缺水的競爭的影響。所以市場經濟的“看不見的手”就不能以競爭來限制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資源的索取。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設計公共政策來將這種競爭重新約束得正常起來。
雖然政府干預的目的都是好的,是想要改善市場經濟出現的不公平的,但是它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總是能如其所愿。有時政府干預的政策雖然動機很好,但是決策者掌握的信息卻是片面的,而有時政策的制定只能對一部分人有利。學習了經濟學之后,它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什么時候政府制定的政策能促進市場的公平效率,而什么時候又是不行的。
對于我國來說,在政府干預的過程中,國有企業所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說國有企業是政府干預的物質基礎。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適當的比例時,對政府干預的有效性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經濟蕭條時,政府可以利用國有企業緩解一定的就業問題,可以通過調整國有企業的經營來調節供求等。
在20世紀末香港匯市和股市遭受重創的時候,香港政府的及時出手,就巧妙地避免了一場經濟大動蕩。
1997年10月22日,國際股市炒家賣空港匯和港股,這就導致了外匯市場上港幣的拋售壓力驟增。第二天,香港股市恒生指數就暴跌了1100點,跌幅達到10.4%。據統計,到1997年10月28日這短短一周內,香港股市的損失累積竟達到了1000億美元。這還不算結束,在1998年的1月、4月、8月,港匯港股又遭到了同樣的打擊。1998年8月11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數跌破7000點,8月13日收盤于6600點的歷史最低位。
此時,香港特區政府開始了保衛戰——香港金融管理局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動用外匯儲備買入港幣以維持港幣對美元的匯率不變;其次,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大量買入股票為股市托盤,當月股票市場的成交量高達790億港元,比467億港元的歷史最高紀錄還高出了70%;1998年8月28日,香港特區政府調高了銀行間拆借利息率,以增加國際股市炒家賣空港匯港股的成本。
雖然特區政府對股市的直接干預遭到了西方社會的猛烈抨擊,但我們仍不能否認它的成功。由于香港特區政府及時有效的干預,不僅香港股市沒有崩盤,香港地區的市場經濟體制也躲過了一劫。
政府干預并不是強制性的,相反采取的主要是指導性的計劃,它的目的是保護競爭、反對壟斷。如果政府干預政策是強制性的,那么就不利于受制約的企業去適應多變的市場條件,也會造成不公平的情況。就像戴高樂所說的:“計劃能補償自由的缺點,而同時又能使它失去優點。計劃不能壓制首創精神,不能壓制競爭和損害合理的利潤。”由此可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要有度的限制的,不能多也不能少,只有在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而且市場調節無法發揮作用的時候才能干預,以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當干預過多時,對市場經濟造成了過多的限制,反而弊大于利。
另外,政府干預還要有明確的計劃,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所采用的政府干預手段是不同的。每個時期都有必須重點防范的方面,政府干預的計劃需要與經濟發展的腳步高度同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府干預是必要的、有效的,才能促進經濟向好的方向轉變。另外,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也表明了,政府干預在經濟起飛時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想要克服經濟起飛前的障礙,只有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很明顯是不夠的,只有適度且有效的政府干預才能幫助此時還稚嫩的市場步入正軌,從而保證經濟起飛的完美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