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四大產茶區(qū)的歷史
閩北烏龍
閩北烏龍產自福建(原崇安縣)武夷山區(qū),是閩北烏龍茶品種之總稱。
烏龍茶最初起源于武夷茶,是北苑茶的一種,北苑茶又是福建最早的貢茶。
史書記載,北苑茶是中國茶葉發(fā)展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閩龍啟元年(閩王王審知之子王延鈞年號,公元933年),建州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市),當時有位茶園園主張廷暉,在鳳凰山(今建甌市東風鎮(zhèn)境內)經營方圓15公里的茶園。因戰(zhàn)事頻繁,難以為繼,就將茶園全部獻給閩王,作為皇家茶園。茶園地處閩國北部,故稱“北苑御茶園”。所產之茶稱“北苑茶”,上貢閩國和后來的南唐。北宋時貢茶生產南移到北苑,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趙炅年號,公元977年)在鳳凰山設漕司行衙,置北苑御焙,派漕臣督造北苑御茶。北苑貢茶以龍鳳圖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團茶,又稱龍鳳茶、龍團鳳餅或龍鳳團餅、建溪官茶等。當時先后有龍鳳團、小龍團、密云龍、龍團勝雪等幾十個品種。民間私焙也隨之興起。鼎盛時期,有官私茶焙1336處。
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說:“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至唐朝末年建安茶小有名氣,元符年間上貢茶餅1600餅,宣和年進貢4710餅,上貢品種有40多種。蘇軾《葉嘉傳》稱:“武夷茶移植到建安后遂有‘北苑’之盛況”。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詔罷造龍鳳團餅,官焙衰亡,團茶向散茶演變。從五代至明代,北苑茶上貢四朝(五代的閩和南唐、兩宋、元、明),歷時458年,是中國茶葉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
元代大德六年(1320年)設置御茶園于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邊,制龍團5000餅入貢。此時武夷茶已單獨入貢,名聲從此日漸擴大。
清布衣文士王草堂在《茶說》中記載:“武夷茶采后,以竹筐,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陽羨山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紅半青。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越發(fā)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贝擞涊d說明了武夷茶的傳統制茶工藝。
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徐火勃《茶考》中記載:“山中土氣宜茶,環(huán)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以種茶為業(yè),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內矣。宋元制造團餅,稍失真味,今則靈芽仙萼,香色尤清,為閩中第一?!庇谑秦曨~累增,崇安貢茶達470.5公斤,約占全國貢茶總量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史籍中留下的種種記載說明了烏龍茶制造技術與歷史上的武夷茶制造技術是一脈相承的??梢哉f,烏龍茶約始于16世紀的明代,盛行于清代。明代是我國制茶技術發(fā)展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在技術上有較多創(chuàng)新的時期。一反把茶葉碾碎或雜以其他香料的制法,而是保持茶葉原有的形、色、香味,把綠茶蒸青改為炒青,并推動了烏龍茶等其他茶類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與此同時,閩南安溪在歷史上選育和繁殖了不少適制烏龍茶的優(yōu)良茶樹品種,并在制造技術上精益求精。
總之,福建南北茶區(qū)為烏龍茶的誕生、發(fā)展,以及相繼向閩南、廣東、臺灣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貢獻。
閩南烏龍
安溪縣地處福建省廈(門)漳(州)泉(州)金三角地帶,全縣面積3057.28平方千米。安溪自古就有“閩南茶都”之稱。是我國著名的烏龍茶主產區(qū),產茶歷史已有1000多年。據史料記載,至少可以上溯至唐朝末期,到了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安溪茶葉便作為一項重要商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18世紀初,安溪茶的生產已有較大的規(guī)模,尤其是1725年前后,鐵觀音的發(fā)現和推廣,更使安溪茶葉成為烏龍茶的突出代表。那時安溪的茶葉生產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奠定了安溪茶葉在烏龍茶生產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安溪也因而成為聞名遐邇的名茶之鄉(xiāng)。
據《安溪縣志》記載:“250多年前,安溪人在東南亞各國開設茶行100余家,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并較為完整的產供銷體系,產品暢銷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緬甸、越南、印尼、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p>
解放前,安溪鐵觀音曾先后三次在國際性優(yōu)質產品評定中獲得金獎。
改革開放以來,安溪烏龍茶無論是規(guī)模、質量還是銷售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在規(guī)模上,全縣茶園面積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4.2萬畝發(fā)展到目前的25萬畝,年產量由7000噸發(fā)展到1.5萬噸,產值由6000萬元增加到3億多元,均居全國第一,是全國最重要的烏龍茶生產基地。
閩南烏龍茶能夠成為茶葉家族中的佼佼者,得益于安溪境內峰巒疊嶂、泉甘土赤、云霧繚繞、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得益于安溪茶農千百年來智慧凝聚的、獨有的精湛制茶工藝。
隨著烏龍茶的誕生和發(fā)展,在安溪這塊鐵觀音飄香的土地上逐步形成了古老獨特、絢麗多姿的茶文化。歷代的文人逸士留下了許多贊美閩南烏龍茶的詩篇,民間也留傳著大量茶葉生產和茶農生活的傳說、歌謠和諺語,并形成了一套十分講究的品茶技藝。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安溪的茶文化也在不斷向高層次邁進。
廣東烏龍
廣東省,簡稱粵,是我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廣東位于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
廣東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具有高溫多濕的氣候條件,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地理環(huán)境得天獨厚、極適宜茶樹生長。廣東是我國華南地區(qū)的主要產茶省份之一,也是我國烏龍茶的主要產區(qū)。廣東烏龍茶良種資源豐富、采制工藝精良、茶葉質量超群、風味多樣、名優(yōu)茶亦多。
廣東烏龍產于廣東東部地區(qū),產茶歷史悠久。主要產地為:廣東省汕頭地區(qū)的潮安、堯平、陸豐等縣,現梅縣、惠陽等地也開始產茶。主要品種有: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廣東烏龍、廣東鐵觀音等。其中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最為有名。鳳凰單樅按照香型不同又可分為密蘭香型、芝蘭香型、黃枝香型、肉桂香型、通天香型等。鳳凰水仙又分單樅、浪菜、水仙三個品級。廣東烏龍品質特征與閩北烏龍類似,外形呈條形,挺直,緊結;干茶色澤青或黃褐,似鱔魚皮色;湯色橙黃、發(fā)亮,沿碗壁有金黃色彩圈的品質更好;滋味醇爽回甘;花香明顯、濃郁,葉底肥厚柔軟,葉片四周紅,中間黃,這是其主要特點。
當代學者已將潮州的產茶史追溯至唐代。民間盛傳宋帝南逃時路經鳳凰山,口渴難忍,侍從們從山上采下一種葉尖似鷦嘴的樹葉,烹制成茶,飲后既止渴又生津,故后人廣為栽種,并稱此樹為“宋種”或叫“鷦嘴茶”。明朝嘉靖年間的《廣東通志初稿》記載:“茶,潮之出桑浦者佳”,當時潮安已成為廣東產茶區(qū)之一。清代,鳳凰茶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列入全國名茶。20世紀90年代以來,潮安茶區(qū)茶園面積不斷增長,茶葉品質也有很大提高。1982年起,鳳凰茶多次被評為全國名茶。
廣東烏龍茶的加工方法源于福建武夷山。因此,其風格品種與武夷巖茶有些相似,外形呈條形。
臺灣烏龍
臺灣島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千米)、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亦尾嶼。
臺灣烏龍最初源于福建。相傳清朝咸豐年間,臺灣的南投縣鹿谷鄉(xiāng)有個秀才叫林鳳池,到福州省城赴考。中舉后,他在福州的宗親設宴為他祝賀,并邀請他游覽武夷山。沿途丹山碧水,風光旖旎,比起那日月潭和阿里山,另有一番情韻,令他流連忘返。盤纏用得差不多了,這時才想起離家趕考時母親囑咐的話:“考中懸榜,回臺定要帶點東西答謝鄉(xiāng)親故舊!”船資已經有限,還能帶什么回報鄉(xiāng)親呢?飲茶給了他啟發(fā),于是他買來了一捆36株原本由建甌北苑貢茶流傳到武夷山的矮腳烏龍茶茶苗,帶回鹿谷鄉(xiāng)分送鄉(xiāng)親。鄉(xiāng)親們高興地視靈芽為靈氣,把這些茶苗種在風光秀麗的凍頂山上。后來林鳳池當了朝廷命官,進京面君時,就將這新移植制成的茶進獻給光緒皇帝,光緒品嘗了凍頂茶后龍顏大悅,便以山名賜名為“凍頂茶”,這就是凍頂烏龍茶的來歷。凍頂烏龍茶享譽海內外已有百余年,已經成為臺灣名茶。
臺灣農學教授吳振鐸先生(原臺灣茶葉改良場場長)調查過臺灣七處烏龍茶樹形態(tài)及其木質結構,與福建省的烏龍茶樹對比后,認為與閩北矮腳烏龍茶樹最為接近。1990年9月,他帶領了一批研究人員直奔建甌的桂林村,深入訪問古代北苑故地的老茶農,經專家學者的反復對比、分析、研究,證實建甌東峰鎮(zhèn)桂林村現有一片一百多年歷史的矮腳烏龍茶樹,正是臺灣青心烏龍、凍頂烏龍的親緣樹,終于找到了祖家!當地政府和福建茶葉學會為此聯合立碑以紀此事。
1881年(清光緒七年),臺灣烏龍茶遭受世界茶業(yè)市場不景氣影響,再加上臺北的五家洋行認為臺灣烏龍茶價格昂貴、無利可圖、中止收購,致使烏龍茶有價無市,陷于困境,號稱清代烏龍茶業(yè)之“碰壁時代”。當時,臺北一般茶商鑒于烏龍茶之市況,日趨不景氣的市場,于是迫不得已將臺北大稻埕一帶滯銷的烏龍茶大部分運往福州,改制“包種茶”,普通稱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吳福源先生亦渡海來臺,獨資經營“源隆號”茶莊,開始制造這種具有花香的包種茶,此為臺灣烏龍茶改制包種茶之由來。不久,泉州府安溪縣的商人王安定、張占魁兩人合辦“建成號”茶莊,從事經營包種茶之販賣。包種茶在臺灣也就漸漸與烏龍茶并駕齊驅了。
臺灣茶風頗盛,現有茶藝協會15個,茶藝館400余家。然而,臺灣茶葉生產趨勢一度很不妙,據《國際商報》消息:一向有大量茶葉出口的臺島,1987年開始要進口茶葉了,當年進口530噸,到1989年,年進口茶葉增至1100噸,其后每年增加進口,以濟市場缺茶之急。斯里蘭卡和印度紅茶乘機大量擠進臺灣市場。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格局呢?據說主要原因是茶園面積減少,物種的變異退化,導致茶葉產量減少造成的。就說凍頂烏龍,凍頂山在南投縣(南投是從臺中市分出來的小縣),因為有日月潭和阿里山的幽雅風景,成為人們療養(yǎng)的好去處。如今臺中的休閑區(qū)域擴大到南投,那里大片大片的茶園被吞噬。南投的埔里一帶本來生產紅茶,質地和品位比從斯里蘭卡進口的紅茶優(yōu)厚,然而進口紅茶以低于當地市價的價格大量傾銷,埔里的茶業(yè)如遇洪水般一沖而垮。如此種種,自然要引起那些有良心的茶商園主們的憂慮,于是他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大陸,想到了尋根訪祖,想到了返祖繁衍。一批批臺商查源尋祖,從臺島尋覓到武夷山,又從武夷山尋覓到建甌。1989年先是洪木聯先生,隨后又有多批臺商直奔建甌北苑貢茶故地,考察并與國營鳳山茶場洽商簽約。1989年秋天到1990年春季,鳳山茶場按照凍頂烏龍葉片緊結,其狀如珠的外形,和清香淳厚的內質要求,采矮腳烏龍葉片試制清香型烏龍茶一舉成功,使許多臺商敬佩不已。自1991年開始,鳳山茶場已投入批量生產,并經香港源源不斷地輸入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