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
- 北京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工作研究會
- 4字
- 2018-12-27 20:36:11
北京大學
生物學本科基礎課程教材的研究與持續建設
摘要:文章介紹了自恢復高考30年以來北京大學生物學本科基礎課程教材的研究與持續建設的成果。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學院為單位有計劃有組織編寫生物學基礎課程教材,適時地配合了教學改革的需求。文中所列舉的在2005—2008年期間重點修訂出版的6本教材全部是國內同類教材中發行量最大的,促進了高等學校的精品課程建設,對國內生命科學本科基礎課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生物學,本科基礎課程,教材,精品課程建設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本科基礎課水平與質量是本科教學中最核心的問題;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1.本科基礎課程教材建設的歷史回顧
1.1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材建設的歷史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系)本科生基礎課教材建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50年代初。早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年,中國遺傳學的先驅者李汝祺先生和植物生態學的先驅者李繼侗先生就于1950年分別編寫了《生物學綱要》和《普通植物學上編》,并由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發行,奏響了新中國生物學教材建設的樂章。在此之后,由北京大學一批教授編寫的《生物學史》、《達爾文學說基礎》、《動物的進化》、《人體及動物生理學》、《昆蟲毒理學(上、下)》、《脊椎動物學》、《植物學》,以及翻譯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解剖學及形態學實驗》等20余種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在20世紀50年代出版發行,極大地促進了新中國高等教育生物學的教學,培養了一大批新中國的科研、教學和建設人才,對中國的生物學高等教教育發展起到了深遠和不可磨滅的作用。
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20世紀60年代,北京大學生物系仍然出版了以張景鉞教授編寫的《植物系統學》為代表的12本教材,為追蹤世界生物學的發展,提高生物學本科教學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的70年代是國家高等教育受到極大沖擊的年代,即使在那個非常時期,生物系的教授們不顧受到的沖擊,仍然編寫出版了《生物化學實驗指導》、《基礎生理學》、《植物生理學》等14部各類教材,為國家生物學的人才培養做出了令人尊敬的貢獻。
恢復高考以來,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了恢復和高速發展時期,振興中華成為高等教育者奮斗的極大動力。與此同時,國際上生命科學的發展異軍突起,引起世界轟動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在這種形勢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組織編寫了一大批反映現代生命科學知識的教材。自1978年至1990年代末,共編寫出版了60種各類本科生教材。其中,沈同、王鏡巖教授等編寫了在全國生物化學教學中產生了極大影響的《生物化學(上、下冊)》一書,這本教材不僅在20世紀80年代影響了改革開放后的一代學子,而且直到現在,該書和之后的修訂版一直被全國各高校廣泛采用,影響經久不衰。
1.2 基礎課程教材建設的分析與理念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生物學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開始出現很大變化。教育部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6 + 1”基礎課體系(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再加動物生理學或植物生理學)被大多數院校采用。在這之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材的編寫重點即圍繞這8門基礎課開展。在老一輩學者和一批從國外學成歸來的年輕學者組織參與下,至20世紀90年代末,編寫出版了《細胞生物學》、《現代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上、下,第2版)》、《普通生物學:生命科學通論》、《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遺傳學》等34部包括實驗指導在內的一大批教材,有力地配合了高等教育的改革。2000年至2004年編寫出版和修訂出版了《細胞生物學(第2版)》、《現代分子生物學(第2版)》、《發育生物學原理》、《普通生態學(第2版)》、《生物化學(上、下,第3版)》等近28部教材。
生命科學作為帶頭學科之一進入了21世紀后,學科的迅猛發展帶動了與相關學科的融合,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滲透作用在進一步加速,對生物學本科專業設置和教材改革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04年起,學院組織了一批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教授對生物學本科基礎課體系和教學內容及之前出版的教材進行了調研和分析,調研收集研究了全國70余校生物科學專業的培養方案,并對北京大學生物學專業的課程體系的演變進行了梳理,發表了“國內宏觀生物學教學的現狀和思考”等論文,還先后在2006年和2007年兩屆“高校生命科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上做大會發言,得到全國同行的好評。在研究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與高等教育出版社一起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普通生物學等生物學本科基礎教材進行了比較研究,從教材內容的遴選、教學重點的確定、圖表的設計等方面分析了國內外教材的特點,找出與國外優秀教材的差距與優勢。結合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具體目標,召開了多次各類研討會,最終確定了以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規劃為前提,以國際一流大學廣泛采用的最新教材為藍本,以持續修訂培育精品教材為目標的編寫方針,再次對生物學本科基礎課教材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編寫修訂。重點編寫修訂出版6部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本科基礎教材:①《細胞生物學(第3版)》,②《生物化學教程》(第3版的精要版),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3版)》,④《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2版)》,⑤《動物生物學(第2版)》,⑥《遺傳學(第2版)》;以及其他18部本科教材。
2.最近五年教材建設的主要成果
根據教育部1997年生物學專業設置修訂以后的本科教學需要,以學院為單位有計劃有組織編寫的生物學基礎課程教材,適時地配合了教學改革的需求。在30年的本科生基礎課教材的持續建設中,以下6本都是目前生物學本科生基礎課教材,也都是通過第一版,第二版,甚至第三版長期被各高校使用后,獲得高度認可的教材。目前,這6本基礎課教材全部是全國同類教材中發行量最大的。
這些教材的主編均是有長期教學科研經驗的資深教授,參編的教授和副教授也至少有十年以上的教學科研經歷,并熟悉國外的同類課程教材。在30年的教材編寫和修訂中,一批中青年教授、副教授陸續加入,形成了一支可以持續的寫作隊伍,為每隔3至5年修訂,為精品教材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帶動了一批相關的重要后續課程教材的編寫,如一批相關課程的本科實驗指導《生物化學實驗原理和方法》和《發育生物學》、《現代生物技術》等。
《細胞生物學(第3版)》: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主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細胞生物學教材。第1版于1995年出版,累計印刷8次共9.6萬冊,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著作類,1999);第2版于2000年出版,累計印刷16次共35.1萬冊,是“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臺灣九州圖書公司于同年購買了本書的繁體中文版版權。2002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材一等獎。第三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保持上一版內容精煉、教學適用性強等優點,并根據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發展,簡化了對細胞形態結構與功能定位的描述,將重點轉移到細胞重大生命活動及其分子機制的研究上來。教材反映了學科發展前沿,結合了北京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細胞生物學”的教學改革成果,以及細胞生物學重點學科團隊的科研成果;插圖精美,版式活潑,語言精煉。自2007年出版以來,被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內百余所高校選用,并被多所院校和研究所列為考研指定教材。已重印3次共7.5萬冊。
《生物化學教程》:王鏡巖、朱圣庚、徐長法主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本書在國內使用面最廣的生物化學教材——《生物化學》(第3版)(上、下冊)的基礎上編寫?!渡锘瘜W》(第1版)在1997年獲國家教委科技教材獎二等獎,是一本適合生命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本科生學習需要的較為簡明的生化教材,并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渡锘瘜W》第1版、第2版和第3版是我國發行量最大,最權威的生物化學教材,影響經久不衰。其中《生物化學》第1版印數8萬套,第2版印刷16次,印數17.9萬套,第3版印刷11次,印數為28萬套,總計發行已達53.9萬套。目前,生物化學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課程,在醫藥、農林、工學、材料等多個學科的本科生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書作為《生物化學》的簡明版,在內容的取舍上仍遵循系統、完整的原則,突出基本概念、當代成就、重要的探究方法和富有啟發性的例證,并適當地聯系人類的健康與疾病以及醫藥和工農業的實際,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興趣。本書適合于目前生物化學課程學時調整的現狀,具有較好的教學適用性,2008年6月一經出版,便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蘇州大學等國內不同類型的院校選用本書,新版4個月內已發行1.0萬冊。
《現代分子生物學(第3版)》:朱玉賢、李毅、鄭曉峰編著,“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第1版是國內首本全面介紹分子生物學的教材,填補了國內分子生物學課程和教材的空白,1997年第一版累計印刷7次,累計印數4萬冊。該版獲得1999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科技著作)三等獎和第四屆國家圖書提名獎。2002年7月第2版正式發行,被多所高等院校選作分子生物學教科書和考研指定參考書,在推廣和普及分子生物學知識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累計印刷13次,共14.9萬冊。上述兩版教材的繁體中文版權分別于1997年和2003年由臺灣藝軒圖書公司購買,成功輸入臺灣和香港市場。第3版于2007年11月出版,出版不到一年已累計印刷3次共4.7萬冊。新版的修訂中突出強調了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和原理,幾乎包括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所涉及的全部重要領域,突出最新的研究進展,使全書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學術價值。本書語言流暢,圖片精美,雙色印刷,被浙江大學、四川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普遍使用。
《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2版)》:吳相鈺主編,“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第1版由已故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陳閱增教授主編,并于1997年出版《普通生物學——生命科學通論》教材。書的內容全面新穎,可讀性強,反映了當時國際上生物學教材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涵蓋了生物學科七大部分,促進了生物學人才的培養工作。自出版以來已經累計印刷22次,共計26.8萬冊。2002年起學院組織全面修訂第一版,為紀念陳閱增先生的貢獻,第2版命名為《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2版進一步突出了生物界是一個整體這一特色,反映了當代生命科學大的發展趨勢和生物學全貌。第2版自2005年出版以來,已累計印刷4次,累計印數14.9萬冊。該書的繁體中文版由臺灣藝軒公司在臺灣和香港地區銷售。2006年《陳閱增普通生物學》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被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選作生物學專業基礎課教材,也是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指定為中學生生物學奧賽的唯一參考書。本書第3版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預計將于2009年上半年出版。
《動物生物學(第2版)》:許崇任、程紅主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第1版于2000年出版以來,就被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多所重點大學的動物生物學課程選為教材,并被多所院校列為考研指定教材,對動物生物學課程的改革和建設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該書第一版累計印刷12次,累計印數6.6萬冊,并于2002年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該書第二版的編寫在原有基礎上,結合北京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動物生物學”建設,以及國內外的科學研究成果重新編寫。該書體系與國際上最新同類教材的體系安排基本一致,反映了本學科較新的進展?!秳游锷飳W(第2版)》2008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首印4000冊,出版2個月后又加印8000冊,一年內累計印刷3次,累計2.3萬冊。第二版已被評為國家精品教材,是目前國內高校使用最廣、發行量最大的動物生物學教材。
《遺傳學(第2版)》:戴灼華、王亞馥、粟翼玟主編。第1版1999年出版,內容系統而完整,既重視基礎又反映了遺傳學的新成果與發展前沿,填補了當時遺傳學基礎課教材缺乏的空白,成為遺傳學領域的品牌教材之一,被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選作遺傳學教材,累計印刷13次共10萬冊。該書第2版根據遺傳學學科的發展和教學實踐經驗,進一步增加遺傳分析的比重,更為深入地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論述了遺傳物質的本質、傳遞、變異、表達與調控等基本規律和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圖文并茂的方式和深入淺出的風格贏得了廣大師生的歡迎,是國內影響力較大的遺傳學教材之一,自2008年1月出版以來,已累計印刷3次共2.4萬冊。
3.教材建設有力推動了生物學本科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
上述教材出版后,對國內生命科學本科基礎課的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有力促進了高等學校的精品課程建設。一批使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編寫教材的課程被評為省市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全國已在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普通生物學、遺傳學六門基礎課中,評出了總計20門國家精品課,采用上述教材的就有10門,作為主要參考教材的有3門。
這些生物學基礎課教材一直是國內大學選用最多、發行量最大的教材。這些生物基礎課程的教材從1980年起,陸續被各所大學廣泛采用,逐漸成為目前國內生物學本科教學中重要的教材。其中部分教材被臺灣等圖書公司購買了版權,也在臺灣和香港高等學校的生物學教育中產生了一定影響。經過30年不間斷的教材建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解決我國恢復高考后生物學基礎課教材空白的急需,并逐漸在教材體系和內容上與國際通行教材的接軌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孫茂竹《管理會計學》(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周平《新編日語2(修訂本)》學習指南【課文重點+詞匯剖析+語法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814俄語翻譯與寫作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劉笑明《日本國家概況》(第三版)課后習題詳解
- 貨幣金融學
- 重金屬鉻堆存場地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與修復
- 水下無線光通信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
- 組織行為學
- 光電檢測技術及應用
- 中國人形象規律教程:男性色彩與風格分冊(第2版)
- 非線性算子控制及其應用
-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研究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359日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高鋼《新聞寫作精要》筆記和課后習題(含典型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