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
- 北京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工作研究會
- 9239字
- 2018-12-27 20:36:14
國外工商管理教材的主要特點及其啟示
摘要:本文通過對國外若干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會計學、企業管理、技術管理等三個工商管理類二級學科下設的20余門核心課程共80種教材的分析,揭示了國外工商管理教材在內容上有五大鮮明特點、在教材形式和視覺效果上也有較為明顯的十大特色,進而對國內工商管理教材的編者與出版社提出了八項方向性建議。
關鍵詞:國外,工商管理,教材特征,啟示
本項研究在教育部1997年公布的工商管理一級學科范圍內,選取會計學、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與歐美的技術管理學科對應)三個覆蓋面較大的二級學科所設的核心課程教材,以及管理學、管理經濟學等工商管理學科基礎課程教材,選擇McGraw-Hill、Thomson South-Western、Thomson Learning、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以及Pearson Education等國際著名出版機構,就其圍繞20余門課程所出版的80余本教材進行分析。
1.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文主要從教材理念,內容、形式、輔助材料以及教材被采用情況等幾個方面,對所選取的國外教材進行分析。
(1) 教材理念。理念是教材的靈魂。教材的理念就是作者的理念。教材作者的理念不同,必然對教材目的、目標、內容、素材選取、體例的考慮不同,進而也就會影響作者所編寫的教材的綜合情況。故研究教材,就需要考察特定教材所反映的理念。
(2) 教材內容。教材內容即由一系列知識點及其內在聯系所反映的教材的知識體系。教材內容不同,選取的素材即不同,進而適應的教育層次、教學對象也就不同。特別是,當今工商管理實踐與研究發展非常迅速,知識的新穎度、前沿性,以及與實際聯系的緊密程度即成為是評價工商管理教材的重要指標。基此,我們設計了5個指標來考核教材的知識點,即知識寬度、知識深度、知識新度、知識的前沿性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程度。每個指標按1~7分進行評定。
教材內容的素材來源是應考察的另一個方面,包括理論來源、方法來源和案例來源。教材中理論及方法來源主要考慮作者以往的教材、他人同類教材、學術期刊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案例來源主要考察作者以往的教材、他人教材或教學資料、學術期刊以及作者自己編寫。最新的學術期刊一般能反映本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同時也能提供新的理論成果。而專著或同類教材一般反映的是較成熟的理論。
(3) 知識的表現形式。知識的表現形式即通過什么方式來表述和傳遞知識,包括定性與定量各自的比例、具體方法講解和實踐在總篇幅中所占的比例、案例的個數、圖表的數量、習題(包括課內練習題、習題和思考題)的數量等。針對教材編排是否規范,我們另外對教材的引文注釋、參考文獻以及名詞索引進行了考察。
(4) 視覺效果。教材的第一印象來自其視覺效果,首先映入讀者眼中的是其編排、印刷和裝訂效果。翻開一本教材,會發現不同教材在版面設計、圖片色彩以及篇幅長短方面的考慮各異。閱讀起來也會感覺其語言風格不盡相同,有些教材語言平實,有些教材則行文活潑。
(5) 輔助材料。除主體教材外,一些教材還為配合教學設計了輔助材料,例如隨書所附的光盤、多媒體課件(包括網站資料)、習題及答案、教學指導書、實驗指導書等。工商管理教材的最大特色就是案例,有些教材還專門配備了案例集。豐富的輔助材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6) 被使用情況。教材被采用情況能反映市場特別是教育界同行對教材的認可程度,多次再版的教材一般是受到師生較多認可的教材。
(7) 綜合評價情況。在組織若干人員翻閱相關教材后,即需要對教材的整體情況給出評價。這首先是教材的科學性,即對教材的編寫理念、選材和結構設計等方面給出總體評價;其次是先進性,即對教材所反映知識的新穎度、前沿性進行評定;第三是適用性,主要考察教材理論聯系實際的情況,以及教材所適用的范圍等。這三個指標均可按1~7評分。
2.國外工商管理教材主要特點
借助前述分析框架,我們對國外相關出版社圍繞20余門課程所出版的80余種教材進行了分析。分析發現,這些教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2.1 教材理念與內容
(1) 圍繞教學理念選擇和組織知識點。這些出版社就一門課程推出不同作者的教材,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選擇空間。如McGraw-Hill出版公司出版了多位作者的“運作管理”教材。Thomson出版社最近幾年出版的“創業管理”教材至少有5個版本。不少國外教材采用副標題來表達本書的理念。如Edward M. Knod和Richard J. Schonberger編寫的《運作管理——應對客戶需求》(Operations Management:Meeting Customer's Demands,McGraw-Hill出版),表明作者對滿足客戶需求的重視,同時在內容編排上也始終圍繞這個理念。還有Martin Christopher編寫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與改善服務的策略》(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Pearson Education出版),作者在前言中特別指出,現代物流要通過信息技術和集成物流管理,同時實現降低成本,從而提高客戶服務能力。
相對于很多國內教材立足于全面闡述學科的相關理論,而國外教材作者基本圍繞自己的理念來選擇和編排知識點,故不同作者編寫的同一課程的教材在內容、選材和結構上特色各異。例如,同樣是“技術管理”教材,Robert A. Burgelman的教材(McGraw-Hill出版)立足于企業技術戰略的制定與實施,通過經典文獻介紹企業技術管理的相關研究,同時提供大量案例,要求學員通過案例分析提高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適合MBA和碩士生使用。而Joe Tidd等的“技術管理”教材(John Wiley & Sons出版)的主題是“整合市場、技術和組織變革”,按市場、技術和組織三個維度來組織相關理論與方法,由于作者研究科技政策,書中介紹了國家創新系統等政策理論,適合碩士生及研究人員使用。
(2) 注重更新內容。國外很多教材不斷推出新的版本。如O. Ray Whittington和Kurt Pany編寫的《審計原則及其他保障服務》(Principles of Auditing and Other Assurance Services)至少再版了14版次,已成為美國較為經典的審計教材。被稱為美國項目管理“圣經”的Harold Kerzner編寫的《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出版)至少已推出了第8版。Stephen P.Robbins編寫的《管理學》(Management,Prentice Hall出版)也出版到第8版,被美國800多所大學和其他國家多數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所采用。Jeffry A Timmons編寫的《建立新企業》(New Venture Creation,McGraw-Hill出版)被評為美國“創業學”的經典之作,從1977至2004年共出版了6版,哈佛、百森等商學院均采用此書作為教材。
(3) 緊密聯系實際。相對國內教材側重于理論闡述,國外教材更注重實用性。即采用大量真實案例,包括經典案例和最新案例,以及實際咨詢工作的經驗總結,這對培養學生認識現實經濟生活的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如Roy D. Shapiro和James L. Heskett編寫的《物流管理》(Logistics Strategy:Cases and Concepts,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出版),該教材充分利用哈佛商學院的案例資源,編入30個詳細的案例,篇幅從10頁到20頁不等,提供了詳盡的數據和資料,讓學生通過對這些真實案例的分析討論,認識商業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再如,Jeffry A Timmons編寫的《建立新企業》(New Venture Creation)中,每章都有案例,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指導過程與相關練習題。每章結尾列出了相關網址,以便于學生進一步了解現實社會的相關情況。另有一些教材,還針對所附案例提出一些問題,或附一些商業文摘,以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相關問題。
在工商管理領域,生產運作、會計、審計以及電子商務等更多地屬于操作層面的問題,故國外這類教材十分注重培養讀者、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以講解方法為主,并輔以豐富的案例與作業。例如,William. J. Stevenson編寫的《運作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McGraw-Hill出版)以對實際操作的指導為方向,凡涉及數學方法,皆有詳細的過程講解、公式和圖表。且每章都有多個短篇幅的專欄,力圖通過實例增加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每章結尾都有若干習題,并附有詳細的分析和解答過程。類似的是,“電子商務”類教材往往會截取大量著名站點的網頁、圖片,用以說明網站界面的設計特點和操作方法。
(4) 注重介紹本領域的相關研究及前沿領域。國外很多教材對學科內的研究成果、研究動態皆有所介紹。如Joe Tidd等人編寫的《管理創新》(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ohn Wiley&Sons出版),該書每章結尾有總結和深入閱讀材料,在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進行描述,類似一個簡短的理論綜述。還有不少教材在全書最后列出本領域相關專著,以方便感興趣的讀者進一步研究。再如,William.J.Stevenson編寫的《運作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McGraw-Hill出版)中提出了運作管理領域新的研究方向,如基于時間的創新、制造戰略、制造與環境、全球化、敏捷制造等問題,但沒有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闡述。
此外,國外教材對所引用的觀點、數據及案例都注明出處,書中有大量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這一方面是為了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同時規范編排格式,另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教師和學生深入研究時查找相關資料。從參考文獻的類型看,國外教材注重從學術期刊中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參考文獻中大部分是學術期刊。與之相比,國內教材一般參考文獻很少,大部分是同類教材或專著。客觀地看,書籍反映的一般是較成熟的理論,而最新的學術期刊一般能反映學術研究的前沿和熱點。以學術期刊中的文章為參考文獻,更能反映教材對前沿知識的關注和吸收。
(5) 詳盡的案例資料。融入大量案例是國外工商管理教材,尤其是美國教材的一大特點。有的教材以案例分析為主,有的教材配有專門的案例集。例如,Richard J. Schonberger編寫的《運作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McGraw-Hill出版),其配備的光盤上還有案例的影像資料。此外,有些教材以一個大案例貫穿始終,力圖使學生對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如O. Ray Whittington和Kurt Pany編寫的《審計原則及其他保障服務》(Principles of Auditing and Other Assurance Services),全書以“凱斯通計算機網絡公司”作為貫穿始終的案例,這無疑有利于讀者對現實企業的審計過程有個全面、系統的了解。
美國教材中的案例一般較長,信息量比較豐富,對背景資料以及各種數據的介紹比較詳盡,以Donald F. Kuratko和Richard M. Hodgetts編寫的《創業管理》教材(Thomson Learning,2004)為例,每章結束后有1~3個小案例,基本為文字描述,篇幅在1~3頁左右,每個案例有3個思考題。每篇(包括3到4章內容)結束后有一個大案例,篇幅一般有10頁,有的案例引用的文獻高達80多篇。最長的一篇案例是關于商業計劃的,有近70頁,案例中有33個表格和12張圖,數據、模型、過程圖表和背景資料十分詳盡。通過此案例,學生可以對編寫商業計劃進行實際操作模擬練習。還有的教材配合案例編寫了練習題和思考題。如Michael E. Hattersley編寫的《管理溝通》(Management Communication)全書有23個案例,每個案例后都有相關分析和思考題。Stephen P.Robbins編寫的《管理學》(Management,Prentice Hall出版)每章都涉及5個以上專業案例,且每篇還有一個綜合案例,以對全篇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另外,歐洲國家出版的教材中的案例一般篇幅較短,多數是輔助理解相關理論的專欄專欄。而在美國哈佛大學,教師編寫教材時,會充分利用哈佛商學院的案例庫,還有教師在教材中收錄了教學中MBA學生編寫的優秀案例。
(6) 教材作者。前述國外教材作者除了大學教師外,還有經驗豐富的咨詢人員或商業管理者,如《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Implications and Profi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作者Allan Afuah博士曾在美國硅谷與128公路擔任過工程師和管理者。他們在教材中引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另外,一些作者在授課的同時,也在為企業提供咨詢,他們編寫的教材能夠在理論知識深度和與實際聯系兩方面找到很好的平衡點,如Donald F. Kuratko和Richard M. Hodgetts編寫的《創業管理》(Thomson Learning,2004)。
2.2 教材表現形式
(1) 結構較自由。國外教材不拘泥于全面介紹某個專業領域的系統理論,只會根據教材的理念和教學需要搭建相應的知識框架。這些教材一般是先將全書分成幾大篇(part),每篇由幾章(chapter)構成。當然,也有少數國外教材結構較為過散,不適合初學者。
(2) 在“前言”中表白教材的理念與特色。國外教材“前言”一般包含豐富的信息。除了介紹該教材的寫作目的、主要內容外,還包括關于作者自己情況的介紹和對出版社的推介,強調本書與眾不同之處。有些教材還會說明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前沿和熱點問題,全書的結構框架、教學或自學的方式方法等。目的是使讀者通過前言可以對全書有整體的了解,并能對該學科有個基本的認識。如果對以前版本有所增減,在前言中也會說明。例如,Jeffry A.Timmons的《創業學》(Entrepreneurship)第6版前言中,詳細說明了第6版在第5版基礎上每章增加和刪除的內容。總體上看,國外教材的“前言”部分在介紹書的內容時側重于介紹書中“有什么”,將書的特色以及作者的理念詳細地傳達給讀者。一般不會對本書的水平“怎么樣”給出評價。
(3) 圖表表達效果突出。國外教材較多的采用圖表。尤其是在介紹某些理論時,常以邏輯關系圖、步驟示意圖等使得相關內容更為清晰、有條理。有些書的圖表甚至占到全書篇幅的1/4。有些教材涉及到繁瑣的數學分析和計算,例如運作管理、工程經濟學等,都輔以圖表來進行說明。還有教材在頁面中配有卡通畫或照片,這顯然比通篇文字敘述的效果更好。
(4) 書后多列有專有名詞索引。這通常會標出英文簡寫,以及在本書中出現的頁碼,有些教材還給出該名詞的解釋。目的是方便學生查找相應的專有名詞,并能快速獲得該詞匯的信息。例如,Richard J.Schonberger編寫的《運作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McGraw-Hill出版)如引用專用名詞,通常會在本頁邊上空白處給出英文簡寫和解釋。再如,Donald F. Kuratko和Richard M. Hodgetts編寫的《創業管理》教材(Thomson Learning, 2006),全書結尾對近300個專用名詞與術語進行了歸納、解釋;此外還有人名索引,以便讀者快速查找。
(5) 輔助資料形式豐富。不少國外教材配備了教輔資料,如光盤、多媒體教學資料、教學指導書以及習題集等。其中,配備習題集或習題解答書的主要是一些以方法講解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如“項目管理”和“工程經濟學”等教材。近年來國外工商管理教材還有另一個趨勢,即由作者或出版社建立相應的“學習網站”。如William. J. Stevenson編寫的《運作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在推出第8版時增加了“學習網站”。學習網站除了提供本領域的最新動態外,還有很多補充的教學資料和案例。它會及時獲得更新和補充。有的教材輔助網站還為教師提供教學用的PowerPoint課件。有些“在線學習中心”為學生提供課程學習軟件以及電子版習題。
(6) 展現真實場景。國外教材注重利用照片、案例及錄像等形式來描述真實的商業場景。如《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A Managerial Emphasis,9th,Prentice Hall出版,1997)選用了大量真實的企業照片。每章開始及案例都配有來自不同國家企業的真實照片,以描繪某個具體操作的真實情形。每篇結尾還有照片及相關說明,以描繪本部分講述的內容,強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此外還有錄像案例,教師可用錄像案例,配合照片案例,來總結本部分的主要內容。
2.3 視覺效果
(1) 排版講究。國外教材普遍重視版面設計,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字體和字號,或不同的背景,但多變中又能體現出統一的風格,排版活躍而不雜亂。其中,美國出版的教材比較注重版面的變化。教材版本尺寸較大,一般在頁面的左邊留出較大的頁邊距,以方便讀者閱讀時做筆記。標題、正文與案例采用不同的縮進值和字體,有時還采用陰影或不同色彩突出多樣性。大部分教材在書前都會注明正文字體大小。再如,歐洲出版社的教材版面相對整齊,四周邊距均勻,行間距的設置比較講究,有些教材將重要的觀點用文本框插在頁面中,既不顯得擁擠,也不很稀疏。即使全頁都是文字,視覺效果也很好。
(2) 結構編排規范。國外教材力圖為學生提供一種友好的風格,以學生為導向,提高內容的可讀性,并希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每章開始時都會列出“本章學習目的”和“主要知識點”,章節結尾對全章內容有所總結。引文注釋一般標注在頁面底下或本章結尾。參考文獻一般在每章最后或者全書后面。如Thomson South-Western出版的《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 Traditions & Innovations, 5th),每章都包括學習目標、章首章尾的小案例、新聞小貼士、小節以及練習材料。頁邊空白處用黑體字列出段落中的重要名詞,并對重要段落提出問題,以引發學生回顧和思考。
(3) 語言生動。美國很多教材的語言比較生動,作者往往以“提問”等方式引發讀者思考。文字較偏口語化,通俗易懂。尤其是案例中采用生活化的語言,目的是讓讀者分析案例時猶如置身于現實商業社會之中。不少教材每章開始會插入一段“業內知名人士評論”,或者是代表性觀點,以增加讀者的興趣。有些教材還會在書中引用 Fortune 等期刊中某些精彩的商業新聞或評論。
(4) 印刷精美。國外教材多采用防酸紙張印刷,紙張較厚,手感很好。如Mc-Graw Hill出版的“運作管理”,大量采用彩色印刷,正文部分采用白底黑字和彩色標題,有大量彩色照片、圖片及表格,還配有卡通畫,視覺效果很好。
2.4 營銷特色
國外教材出版社營銷方式多樣化,網絡是其之重要的營銷渠道,同時很重視自身網站建設。網站除了對出版物的詳細介紹外,還提供多種資源。最為普遍的是學習網站,如Prentice Hall出版社網站上,有Instructor Support和Student Support,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除了提供相關輔助資料外,還有3個數據庫(EBSCO Academic Journal、Abstract Database和New York Times Search),以方便教授和學生查找文獻。此外,Thomson learning的網站上還有互動學習、職業指導等。國外教材一般都不標注價格,同樣的書來自不同的銷售渠道,即會是不同的價格。國外教材更新速度快,為了鼓勵教授采用新版教材,除了注重內容的更新外,McGraw-Hill出版公司還為老顧客提供優惠,如購買該出版社的教材,并在該公司網站注冊,將來就可以半價購買新的版本。
3.國外教材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
3.1 特色化的編寫理念
不同教材應有各自的側重點和特色,使不同層次的使用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材。作者應該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學經驗來組織教材內容,不要過多地拘泥于傳統的“大而全”的結構體系。除大學教師外,還可以邀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業界管理人員、咨詢專家和研究人員等參與教材的編寫。因為他們可以為教材注入許多新的理念和觀點。國內教材一般與課程同名,所以很多同類教材的書名相同。作者可以通過增加副標題來體現自己獨特的教材編寫理念和視角。此外,在編排設計上,要方便師生的使用。例如,列出每章的學習目的、要點、結論,以及參考文獻出處、名詞索引等。這些形式上的東西,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作者編寫教材的理念,諸如是“為寫教材而寫教材”,還是緊密圍繞教師和學生的需要來編寫教材。
3.2 明確對象定位
工商管理教育各個層次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不同,對教材的知識面、深度、側重點也不同。客觀上,不是適用范圍越寬的教材就越好,也不是所有教材都需全面歸納和介紹某個學科的理論框架。例如,面向大學低年級的入門教材,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概念、基本方法要交待清楚;面向MBA的教材,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和練習應該是繽紛復雜的真實場景的描述;面向研究型研究生的教材,要深入分析和比較已有的研究成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國外部分經典教材提供教材使用上的彈性,在理論體系上十分寬泛,同時還包含豐富的實踐性內容,教師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篇章,而不一定講授整本書的內容。這對國內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3 注重內容更新
工商管理的實踐和理論研究發展十分迅速,優秀的工商管理教材應該不斷更新內容,持續推出新的版本。新版教材的改動至少應該包括:(a) 刪除過時的理論、方法和案例;(b) 體現師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c) 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研究的前沿動態;(d) 從實踐中增加新案例、新問題;(e) 增加新的教學方式和輔助工具,如案例錄像資料、電子課件及網絡教學工具等。推出新版本時,新版本“前言”中要對其中的變動進行簡要介紹,以求方便老版本使用者進行選擇。
3.4 提高案例質量
案例是工商管理教材的特色。在內容上,美國教材的案例是對現實商業社會的真實描述,對背景資料以及各種數據的介紹比較詳盡,信息量豐富。對這些來自業界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外教材的案例除了書面形式外,還有錄像等形式,還為案例設計了啟發性的思考題。特別是,高質量的案例多數來自于學校自建的“案例庫”,或者是教師收集的MBA報告。鑒于目前國內不少商學院開始建立“案例庫”,多年的MBA教育也積累了不少優秀的報告。一些上市公司透明度高,編者可以通過公開渠道獲得企業的各種報告,也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因此,今后國內工商管理教材編寫應注意從中開發質量更高的案例。
3.5 緊密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目的,優秀的工商管理教材應該緊密聯系管理實踐。對于面向具體操作層面的課程,諸如“生產運作管理、供應鏈物流管理、會計、電子商務”等,教材應避免通篇都是概念、原則、步驟等描述性文字,而應該設計大量的方法講解和過程分析。尤其是涉及到數學方法時,應該設計有現實背景的例題和練習,以幫助學生掌握實際操作方法和分析技能。而對于面向決策層面的課程,諸如“戰略管理、技術戰略”等,教材應通過理論分析和案例分析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介紹各種理論的同時,還應向其交待研究背景和適用范圍。對所有的工商管理教材,取材于真實商業實踐的案例,都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有效橋梁。目前,在真實場景中展開有關的理論學習,是國際工商管理教材編寫的新趨勢。國內的教材編寫至少應有一個真實具體的大案例貫穿全書,使學生在接觸新知識的同時,了解相關理論在現實社會中的適用情景。
3.6 提供形式多樣的教學輔助資料
充分利用網絡提供豐富的教學輔助資料,是近幾年國際上的新趨勢。國外作者或出版社為教材建立學習網站,除了提供與教材有關的教學資料,如課件、考題、閱讀資料、案例、練習等外,還提供本領域最新的新聞、研究動態、研究成果。有些網站還提供相關的數據庫或討論區,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使用。而目前國內教材電子版的教學資料多數僅僅是隨書附一張光盤,里面有PowerPoint課件、電子版閱讀材料等。因此,國內教材編寫今后也應在這方面有所改進。
3.7 充分利用“前言”表述教材特色
國外教材“前言”的信息量豐富,除了寫作目的、主要內容外,一定會強調作者的理念和教材的精彩內容。在介紹教材特點時,只介紹其中“有什么”,而不會給出“怎么樣”的自我評價。如果是“再版”,作者還會說明“所做的修改”,以體現新版書的“新穎程度”。相反,目前國內很多教材的“前言”多是空洞的評語,甚至是自我吹噓。今后國內教材也應該就此借鑒國外教材的做法。此外,“前言”中還應對作者的學術成果和經歷有所介紹。
3.8 改進教材編排設計
國內教材還需要在版面編排設計上向國外學習。一是要強調體例規范。引用觀點要注明出處,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專有名詞索引等要與正文相對應。二是要充分利用圖片、照片和表格,傳遞文字以外的信息,同時增強教材的視覺效果。三是要以學生為導向,營造友好的界面,適當設計一些欄目,如學習目標、理論要點、小結以及標注重點等。四是在排版上要有所變化,如標題、正文與案例應采用不同的縮進值和字體,可以采用陰影或不同底紋突出重點。但需要說明的是,國外教材固然印刷精美,裝訂考究,但必然導致教材成本增加、價格提高,國內教材在這方面也沒有必要過度地效仿國外。
參考文獻
[1] Edward M. Knod,Richard J. Schonberger. Operations Management: Meeting Customer’s Demands. McGraw-Hill,2001.
[2] Martin Christopher.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 2nd. Pearson Education Ltd.(英), 1998. (1992年出版第1版)
[3] Robert. A. Burgel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cGraw-Hill(美), 2003. (機械工業出版社中譯版)
[4] Joe Tidd,John Bessant, and Keith Pavitt.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John Wiley & Sons Ltd.(英、澳), 2001. (清華大學出版社中譯版)
[5] O. Ray Whittington, Kurt Pany. Principles of Auditing and Other Assurance Services. McGraw.Hill, 2004
[6] Harold Kerzner. Project Management: A System Approach to Planning,Scheduling and Controlling, 7th. John Wiley & Sons, 2001.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第七版的中譯本《項目管理:計劃、進度和控制的系統方法》)
[7] 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 P. Robbins). 管理學(第四版). Prentice Hall, 1997. (中譯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8] Jeffry A Timmons.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6th. McGraw-Hill, 2004.
[9] Roy D. Shapiro, James L. Heskett. Logistics Strategy: Cases and Concepts.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美), 1998.
[10] William J. Stevens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McGraw-Hill.
[11] Donald F. Kuratko, Richard M. Hodgett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ocess, and Practice, 6th. Thomson Learning, 2004.
[12] Charles T. Horngren, Srikant M. Datar. Cost Accounting: A Managerial Emphasis. 9th. Prentice Hall, 1997. (哈佛大學商學院推薦教材)
[13] Jesse T. Barfield,Cecily A. Raiborn,Michael R. Kinney. Cost Accounting: Traditions & Innovations, 5th. Thomson South-Western, 2003.
[14] 說明:本文提及到的教材皆為本文的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