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智慧全書:不可不知的160個生活原理
- 吳卉 吳靜 陳庭文編著
- 1530字
- 2018-12-27 17:31:52
近因效應
心理小故事
李夫人至死不見漢武帝
在漢朝,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病重,漢武帝親自去看望,李夫人卻用被子蒙住頭不讓漢武帝見。李夫人的姐妹都責怪她不該這樣對待皇帝,她說:“以容貌侍奉人的女人,一旦沒有了姿色,別人對她的愛戀也會隨之消退,沒了愛戀,往日的恩義也就忘了。現在我病著,容顏憔悴,皇帝見了一定嫌棄,就不再回想當初的恩愛。我死之后,他就不會再任用我們的弟弟,之所以不想見皇帝,就是因為想將自己的弟弟長遠地托付給他。”李夫人直到死,也沒有讓皇帝見到。李夫人死后,漢武帝想著最后一次見到李夫人的樣子,果然對她思念不已,因為那時候的李夫人容貌美麗。后來,漢武帝一直重用她的弟弟。
心理學解釋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比較重視“最新”的信息,而相對忽略“舊”的信息。有關研究表明,最后一次所形成的印象往往具有對先前印象的覆蓋和對總體印象的定格作用,具有長久的、定型的影響力。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近因效應。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最新獲得的信息往往起優勢作用,換句話說,最近的信息對認知的影響相對比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對比較深刻。李夫人很好地避免了近因效應帶來的影響,給漢武帝留下的是之前的姣好形象。
近因效應的消極作用似乎有點不近情理,往往因為新近的一點否定印象就把以往的感覺全部推翻,但是事實的確如此。老劉是一個有著十幾年工齡的骨干工人,表現一直很好,工作勤懇、勇于創新,在車工班內威信很高。廠里原本要把他提拔為干部,但由于近期老劉出過一次廢品,車間就覺得老劉工作技術有問題,決定不再提拔他。事實上,廢品的出現也許只是因為太過疲勞偶爾的失誤而已。
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續期還生疏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的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也同樣重要。第一印象使人們產生首因效應,而在交往的后期,這一過程已經摻雜了各種信息在里面,在雙方已經彼此熟悉的情況下,又有另一種心理效應——近因效應發揮作用。
利用近因效應可以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避免消極的后果。一場晚會,或許前面的節目并不精彩,但最后時若亮出“壓臺戲”,精彩的片斷會在觀眾的腦海里留下十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這樣,相對枯燥的晚會也會被后面的“新鮮感”沖淡了,最終留下的是最后那一點令人回味無窮的感覺。
美國某職業棒球隊的一位名投手,因為某一個后進球員的失誤,氣得他當場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然而在比賽之后,他還是上前拍拍那個后進球員的肩膀說:“不要難過,我知道你也盡了力,好好加油吧。”這種打他一巴掌之后趕緊再給揉揉的做法,能使他忘記前面的一掌之痛。在忍不住打了別人一巴掌后再給一顆糖,雖不至于完全冰釋前嫌,但至少可以化解一下憤懣。
與他人交往應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應有一個良好的結尾,要做到善始善終。最后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對方的腦海中保留很長時間。多年不見的朋友或老同學,在自己腦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讓你生氣,談起生氣的原因,無非就是最后一次見面時不愉快的場面。
開誠布公是處理負面效果近因效應的原則。近因效應強烈而持久,能夠淡化以至抹去先前的印象,當它出現負面效果時,由于近因效應一般發生在熟人和朋友之間,對方對你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毫不隱瞞、開誠布公地闡述自己的看法,同時聽取對方的見解,在尊重以及友好的氣氛下可以扭轉局面。
智慧點撥
近因效應既然是一門結尾的藝術,那么,在人際交往中就應該特別注意“結尾”。比如與朋友的分別,應該是在融洽、熱情的氣氛中進行,堅決避免不歡而散。不僅如此,還應該給予對方良好的祝福,表達自己在分別后會時常掛念對方,這樣,你的形象會在朋友的心中美化起來,并長久地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