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智慧全書:不可不知的160個生活原理
- 吳卉 吳靜 陳庭文編著
- 1364字
- 2018-12-27 17:31:52
首因效應
心理小故事
人們為何不能原諒他
曾經因為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妻子,在網上引起一片憤怒的教師李忠在被開除公職后不久,又受聘于本市某學校,并擔任該校的理科教研室主任。就當他準備在某大學禮堂公講人文關懷及當年如何考上某名牌大學時,網絡輿論再次將他推向風口浪尖。
當時,網民之所以憤怒,并不完全因為李忠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妻子,而在于他后來發表的一番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虐妻”言論。網民們普遍認為,你可以不高尚,但你不能褻瀆高尚,這是一個基本的道德底線,而李忠恰恰突破了這條底線。
事實上,李忠已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千夫所指不說,賴以養家糊口的工作也丟失了。目前,這所學校聘用李忠,對他來說應該是一場及時雨,我們也不能因為李忠曾經的言行就否定了他的教學才能,就讓他永遠窮困潦倒下去。況且,在后來的日子里,無論是因為輿論壓力還是重新認識的緣故,李忠也向公眾真誠地道歉,并且也以世人的道德規范了自己對待妻子的行為。
因此,客觀地說,對于后來的李忠,我們應該寬容以待。但是,廣大的網民并不買賬,開始在網上號召人們抵制公講,甚至發出抵制聘用他的那所學校的號召令。最后,迫于輿論的壓力,該學校只能無奈地解除了與李忠的聘用關系。
《左傳·宣公二年》中有言: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為什么人們就不能原諒李忠呢?
心理學解釋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首因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為了研究首因效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道,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后15道,然后讓一些被試者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者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
這個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的順序決定了認知的效果。最先輸入的信息所起的作用最大,最后輸入的信息所起的作用較小。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內在原因。
首因效應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后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釋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
事實上,首因效應的產生與個體的社會經歷、社交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如果個體的社會經歷豐富、社會閱歷深厚、社會知識充實,則會將首因效應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過學習,在理智的層面上認識首因效應,明確首因效應獲得的評價,一般都只是在依據對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質的特征基礎上而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在以后的進一步交往認知中不斷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說,第一印象并不是無法改變或難以改變的。
智慧點撥
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我們可以利用首因效應,注重儀表風度、言談舉止,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這種印象會左右對方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里對你的判斷,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為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