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名城魅影
- 明白點旅游地理
- 朱惟堂編著
- 18731字
- 2015-12-29 14:48:47
1.佛羅倫薩——唯美的翡冷翠
我國詩人徐志摩稱佛羅倫薩為“翡冷翠”,這個名字比“佛羅倫薩”更有詩意,一個有著如此優美名字的城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點和頂點。在佛羅倫薩,游人每時每刻感受到的都是無與倫比的濃烈藝術氣息,意大利的所有文藝精髓似乎都凝固在了這里,美得令人心醉。
佛羅倫薩位于意大利中部亞平寧山脈西麓的盆地之中,其意大利語意為“百花之城”,它的市花和標志就是一朵紫色的百合,由此亦可見佛羅倫薩的美艷之處。
佛羅倫薩是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相傳佛羅倫薩最早建于羅馬共和國凱撒時期,公元前59年這里成為羅馬的殖民地,后又被倫巴第人所統治。到了13世紀,佛羅倫薩的羊毛和紡織業興起,佛羅倫薩開始迎來一個大發展時期,成為意大利中部的重要城市。那時佛羅倫薩的政治權力由各行會控制,1282年建立起共和國,國家的權力轉移到最有權勢的貴族手中。
15世紀時,佛羅倫薩的政治權力轉移到美帝奇家族手中,一直持續了300年,美帝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羅倫薩的市徽。在這3個世紀中,佛羅倫薩的興衰都與美帝奇家族緊密相連。
佛羅倫薩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文藝復興時期了。但丁、伽利略、馬基雅弗利、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等這些光彩灼灼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都曾在這里駐足生活過。他們的作品,讓這座城市名垂千古,直到今天仍照耀著佛羅倫薩。正因為此,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的重中之重,并有了“藝術之都”的雅稱。
1861年意大利統一后,佛羅倫薩還曾作過意大利的臨時首都,1871年才遷往了羅馬。
現在的佛羅倫薩城內,多是有著一定歷史的老房子,幾乎還保留著文藝復興時期的風貌,堪稱是那個時代給現代人的獨一無二的標本。走在佛羅倫薩的街上,到處可見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繪畫。廣場里面還有很多街頭藝術家,為游人即興作畫,又成為另一道風景。
佛羅倫薩沒有什么現代化的建筑,它體現的是一種歷史的風骨。并不寬闊的街道、狹長的道路,還鋪著青石板,配上有些年頭的老店,它似乎總是在引領著游人回到歷史之中,去追尋巨人們留下的印跡。
佛羅倫薩非常適合有著細膩的藝術鑒賞力的旅行者來此感悟藝術,在每年的春秋兩季,佛羅倫薩都會迎來一個旅游的高峰。花之圣母大教堂、米開朗基羅廣場、圣喬萬尼洗禮堂、喬托鐘樓、韋奇奧宮、烏費茲美術館都是游人云集之處。
花之圣母大教堂是歐洲最美最可愛的天主教堂,這座用白色、粉紅、綠色三色花崗巖貼面的美麗教堂將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古典、優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難怪會被命名為“花之圣母”。它始建于13世紀,內部的門扇上有描述耶穌的圣尸下十字架的浮雕,其大圓頂內側瓦薩里繪制的濕繪壁畫《最后的審判》是大教堂的鎮館之寶,大廳墻壁上還有壁畫《喬凡尼·阿古托紀念碑》和為紀念但丁誕辰200年所繪的《但丁與神曲》。登上大教堂464級的臺階,還可以眺望佛羅倫薩的街景。
米開朗基羅廣場位于佛羅倫薩城東南的小山上,其中央矗立著高達4米的米開朗基羅雕塑的大衛像的復制品,描述的是大衛右手緊握,左手持投石器,奔赴戰場時的場景。夜幕降臨之時,從廣場上眺望佛羅倫薩老城區玫瑰色的老房子和花之圣母大教堂的圓頂,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圣喬萬尼洗禮堂是獻給佛羅倫薩的守護圣徒圣·喬萬尼的,這里是給佛羅倫薩兒童施洗的洗禮堂,但丁就是在這里受洗的。它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八角形建筑,共有3扇青銅大門,南門是安德雷亞·皮薩諾的作品,北門與東門是吉貝爾蒂的作品。其中東門雕塑異常精美,被米開朗基羅贊美為“天國之門”。洗禮堂內部屋頂裝飾著以末日審判、創世紀圣經故事等為主題的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鑲嵌畫,還有多納泰羅設計的教皇約翰二十三世之墓。
喬托鐘樓由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筑家喬托設計建造,鐘樓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4.45米,通高89米。整個鐘樓飾滿了彩色大理石的鑲嵌圖案。鐘樓四周的飾板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名家的作品。
韋奇奧宮曾經是以前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市政廳,建筑入口處還裝有當時的城市徽章。建筑內部的二層有佛羅倫薩共和國的會議室,裝飾的是巴扎利派的繪畫。三層精致的穹頂畫和織入了當時佛羅倫薩地圖的壁毯都很有藝術價值。
烏費茲美術館曾經是美帝奇家族的事務所,在文藝復興時期,這里曾經聚集了當時眾多精美的藝術作品,數量一度達2500件之多。現在這里仍是全世界收藏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最豐富的美術館。可以看到很多達·芬奇、提茲亞諾、波提切利、拉斐爾等繪畫大家的作品。
2.巴塞羅那——世界前衛藝術圣地
“巴塞羅那是西班牙的驕傲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如是說。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氣候,旖旎的風光,遍布的古跡,以及其藝術圣地的背景,每天都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巴塞羅那地處西班牙北部的地中海沿岸,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在西班牙的歷史上,它是比首都馬德里更重要的城市。237年迦太基人就在這里建了居民點,415年起為迦太基公國都城。11世紀逐漸興建為西班牙最早的通商口岸。1137年這里成為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聯合王國的首府,隨之變成一座極其富裕而顯耀的城市。
19世紀西班牙工業開始發展,巴塞羅那成為全國工業最先進的城市,這里也是西班牙工人運動最早興起的城市。現在,它不僅是西班牙的工業中心和最大港口,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勝地。
巴塞羅那四季分明,氣候濕潤,全年陽光明媚,素有“伊比利亞的明珠”之稱。它的美不是用來觀賞,而是用來享受的。雖然巴塞羅那的現代化程度很高,但同時它又完整地保留了許多帶有哥特風格的古老建筑,它們與高樓大廈交相輝映,互不干涉,自由發展。
巴塞羅那注定要和無數的藝術名人聯系在一起。在巴塞羅那,高迪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而且巴塞羅那人也以他為榮,因為“整個巴塞羅那都是高迪”。站在巴塞羅那市中心的任何一個地方,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游客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迪的建筑代表作品——神圣家族大教堂。
神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但是因為資金問題至今未能竣工。那是一座高大而奇特的尖頂式建筑,由位于東方的基督誕生和基督受難,西方的死亡以及南方的上帝之榮耀三部分組成。圓頂覆蓋的后半部象征著圣母瑪麗亞,12位基督門徒則是四座尖塔。整座建筑融入了高迪的全部智慧,堪稱是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雖然高迪逝世時這座教堂還未完工,但是巴塞羅那人認同了這座建筑,并選擇用它來代表自己的形象。
到了夜晚,神圣家族大教堂更是漂亮,以當地動植物形象繪制的墻面在燈光閃爍中散發出華光異彩,就好像是夜空中的流星雨,繽紛美麗,搖曳多姿。
巴特婁宮和米拉宮是高迪的另兩座偉大的作品。巴特婁宮被譽為最欣悅與最詩意的建筑。這是一座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色彩鮮艷,有著不規則的外墻面和彩色艷麗的瓷磚,給人怪異的感覺。米拉宮承襲了高迪一貫的怪異風格,整幢建筑外輪廓由曲線構成,墻面、柱面、天花板都是拉毛的粗糙面,因而整個建筑物如同在巖石中開鑿而成,像一座在起伏變化的崖壁開鑿出來的宮殿。
除了高迪,巴塞羅那也是畢加索和達利兩位藝術天才的世界。畢加索是從巴塞羅那走向世界的。1958年,畢加索在決定建畢加索美術館時,他毫不猶豫地把他的第一個美術館選在了巴塞羅那。在這座展館里畫作的陳列極為豐富,以收藏畢加索早期的作品為主。這里環境優美,墻壁和窗欞都十分華麗。
20世紀的繪畫大師達利出生于巴塞羅那,因此達利劇院博物館也成了巴塞羅那的一個著名景點,每年吸引著大批的藝術愛好者來到這里。這座又名“記憶博物館”的建筑是達利親自設計的,里面收藏著達利各個時期創作的作品。它有著非常獨特的建筑風格,里面的設計更是巧奪天工,充分體現了達利出人意料的奇思怪想。
受這些藝術大師的感染,巴塞羅那人也充滿了藝術氣息。周末的巴塞羅那廣場上,拉琴賣藝的,為人畫素描的,身涂油彩做活雕像的,還有擺地攤賣各式民間古董的,到處都彌漫著濃烈的藝術味道。
當然,巴塞羅那不僅只有藝術及藝術家的作品,它還有著許多其他的景點值得游客去一睹芳容。1992年在這里成功舉辦的第2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使得巴塞羅那聞名全球。
蒙瑟萊特修道院距巴塞羅那市區約60公里,它是巴塞羅那所在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人的精神和靈魂的守護者,自古就有很多人來此朝圣。修道院位于群山的懷抱之中,背倚怪石嶙峋的山巖,顯得寧靜而崇高。
奧運村是巴塞羅那最高的建筑物,因為臨近海邊,風景優美,現在已經成了巴塞羅那一景。而當年舉辦奧運會的主體育場也是游客們必去的地方,體育場可容納7萬人,共兩層看臺,到這里參觀的時候或許你還會想起當年精彩的賽事。
跳蚤市場是巴塞羅那的又一特色,它主要集中在圣安東尼集市外圍和大教堂廣場,后者是一個專賣古董的跳蚤市場,雖然只有星期四一天營業,但卻吸引了大批古董愛好者前來淘寶。
3.拉斯維加斯——夢想者的天堂
一提到拉斯維加斯,人們都會想到“賭城”,這里的紙醉金迷、流光溢彩吸引著全世界人的目光。其實來拉斯維加斯,不一定要賭博,僅僅這里的氣場就會讓你瘋狂,這里就是一個夢想者的天堂、精神樂園。
拉斯維加斯是美國內華達州最大的城市,其名稱來源于西班牙語“豐美的牧場”。相傳19世紀末,從美國猶他州移民過來的人發現這里是周圍荒涼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帶唯一有泉水的綠洲,由于有泉水,這里很快發展為牧場。可是,人們很快發現這里的土地非常貧瘠,不適合作為牧場,于是轉而尋求其他產業,在“空手套白狼”的僥幸心態驅使下,不少人決心通過賭博來碰運氣,于是,賭博業在拉斯維加斯迅速發展起來。
1931年,拉斯維加斯獲得了合法的賭博資格,從此,世界各地的賭徒便像當地人當年聽說有甘泉一樣如潮水般涌來。賭博業開始成為拉斯維加斯的一大經濟支柱。該城的人口也迅速增長,而且還成為平均每年接待2000萬游客的畸形繁華城市。
其實,游客來拉斯維加斯并不全是為了賭博,這里豐富的博彩、多種娛樂設施、高額的賭注、嫻熟的發牌者、賭桌旁眾多的賭客,以及拉斯維加斯大道上和它周圍散發出的活力,都是它成為大批游客向往的地方的原因。
拉斯維加斯的春季和夏季是最宜人的季節,因此這時也是游人最集中的時候。來拉斯維加斯,最重要的還是感受賭城的氣派。在這里,250家賭場和6萬多臺“老虎機”都在盡量日夜不停地運轉著,幾乎比上帝還要繁忙。不管是在豪華浮夸的拉斯維加斯大道上,還是略顯低調的老城區,或是在低檔的小型娛樂場所,拉斯維加斯都會給每個人帶來致富的希望、刺激的經歷和片刻的重要感。
拉斯維加斯的賭場集中于TheStrip與市區,TheStrip區的賭場以觀光客為主,擁有主題樂園及華麗的旅館,氣氛較為輕松,即便是賭博,下注后,坐在舒服的椅子上,輕松地觀看比賽也是一種享受。而市區的賭場則是以賭博為主,氣氛相對緊張刺激。
拉斯維加斯的自動提款機只分發面值100美元的鈔票。進入賭場時,職員會給每個人分發一個胸章,純為了觀光的人除外。賭博時的投注只有下限,沒有上限,投注多多益善。這里的賭博樣式也是多種多樣,人們可以自由選擇。
如果不賭博,拉斯維加斯也有眾多適宜觀光客的地方。拉斯維加斯大道是這里最繁榮的街道,游客在此可以看到最豪華的酒店,如果按房間數量多少計算,世界排名前25名的酒店中,有18家在這里。此外還有數不勝數的餐館與購物場所。這里燈光璀璨,賭場中眾生相盡收眼底。一到晚上,各酒店的景觀燈全開,爭奇斗艷,各有特色,把拉斯維加斯點綴成一座不夜城,豐富的歌舞秀、魔術和馬術表演,更是讓人駐足忘返。
費蒙街在豪華程度上雖比不上拉斯維加斯大道,但這里也是霓虹閃耀、賭場林立,這里的聲光秀是游客不容錯過的。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由1250萬個發光二極管燈泡構成的燈光頂篷便開始向游人展示超過1600萬色彩組合、變幻無窮的圖形。
潮野水上樂園設有6個游泳池和跳臺,以大型水上活動、游泳池及刺激的高速滑水道著稱,如果不愛賭博,這里可以說是一個納涼消暑的最佳去處。
米高梅歷險游樂園是拉斯維加斯最大、最受歡迎的游樂中心,這里歌舞表演及現場表演不停地上演,還有稀奇古怪、令人心驚膽戰的各種游戲,游客一整天也玩不過來。
拉斯維加斯的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必去五星級飯店,游客就能隨意品嘗到美食。一些當地人斷言賭城咖啡店里和賣炸玉米餅的小攤上就有本城最好的小吃。貝拉吉奧酒店傍晚的自助餐口味更是上等,而且品種豐富、價格合理。
除了賭博,拉斯維加斯還有“世界結婚之都”之稱。這里平均每年有近12萬對男女登記結婚,其中以外地人和外國人居多。在結婚登記處,可以看到一對對年輕人、中年人和老年人正在埋頭填寫結婚表,不需要出示證明文件,只要支付55美元的手續登記費,就可以輕松領到一紙結婚證書,然后在附近找個牧師舉行婚禮就可以了。
如果走出拉斯維加斯城區,則可以看到令人驚嘆的美景,連綿的山脈、森林、自然保護區、湖泊、大壩和眾多的野生生物,每一樣都吸引著游客的眼球。
4.迪拜——沙漠中的奢華之都
迪拜很年輕,但它的頭銜卻很多:“全球最大的免稅港”、“購物及度假的天堂”、“海灣明珠”、“中東威尼斯”、“世界黃金中心”、“海灣新娘”,等等。迪拜發展太快,也變得太快,它全然已經成為“奢華”、“浪漫”的代名詞。
迪拜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第二大酋長國,這里大部分地區是荒無人煙的沙漠,但迪拜市卻是一個融合了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和南亞文化的新興城市,繁榮得讓整個中東眼饞。
迪拜沒有輝煌的歷史,早期這里的居民僅以飼養駱駝、捕魚為生,間或也在海底打撈珍珠,這種傳統與落后的生產方式讓這個國家長時間內處于貧窮的狀態。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一切都變了,因為這里發現了“液體黃金”石油,大量的石油改變了迪拜,改變了這個貧窮的酋長國,迪拜也得以譜寫了一個新的高速發展的奇跡。
在石油產業之后,迪拜又大力發展商貿,這里開始成為阿聯酋的貿易中心。迪拜也顯示出了它非凡的活力。這里的每一條街道都增加了它的商業魅力。
20世紀80年代,迪拜開始大力發展旅游業,一大批現代而又時尚的建筑拔地而起,加上絕佳的體育和休閑設施,再配以景色旖旎的、綿長的沙灘海岸和溫暖的大海,使得迪拜逐漸成為了富人名流首選的度假勝地。
迪拜地處沙漠,全年降雨稀少,夏季炎熱干旱。而新年伊始則是氣候適宜、陽光和煦的時候,正是游客充分領略當地風情的黃金時間。
在迪拜,無論你是沙漠野外探險還是乘坐獨桅船泛舟河上,無論你是海濱戲水還是參觀古老的沙漠村莊,無論你是騎駱駝還是帶孩子游戲,都能夠找到合適的去處,這里沒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做不到的。
盡管位處沙漠地區,迪拜卻是一個擁有美麗街道的綠色城市,街道兩旁棕櫚成行,路中安全島上鮮花茂盛,一派熱帶島國景象。迪拜寬闊的公園是吸引游客目光的地方,大公園內有著非常漂亮的風景,適合人們在其中散步、野營和玩耍。
迪拜水上樂園是全球最先進的水上主題公園,公園以“辛巴達歷險記”為主題。園內景物多是富有中東風情的城堡、花園和船只,設有瀑布、繩梯、噴射水炮等供小朋友玩樂的設施,其間還不時穿梭穿著阿拉伯服飾的卡通人物,跟游人逗趣留影。公園內還有北美以外世界上最高最快的滑水天梯,游客可從33米高處以時速80公里的速度俯沖直下,比玩過云霄飛車還刺激。
迪拜地處熱帶,卻擁有一個世界級的滑雪村,即使是在50攝氏度的炎熱氣溫之下,游客仍能在冰上涉足。這里也有世界第三長的室內雪道,其高85米,寬85米,總面積22500平方米,擁有綠鉆、藍鉆、黑鉆雪道,滑雪巡邏甚至纜車。冰雪公園里的小山和松杉林造型也非常逼真。
穿過沙漠,在靠近阿曼的地方,是迪拜的文化圣地哈塔。哈塔坐落在哈賈山脈,擁有哈塔城堡飯店,游人可以在飯店里享受瘋狂高爾夫、游泳、射箭、獵鴿和網球等運動,是一個綜合性的度假勝地。這里還有一個新民俗公園,內設系列地下水水井,一個仿古的清真寺和一個村落。
此外,迪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使它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海灣貿易中心,這里不僅云集了許多世界上的著名公司,就連它的建筑也在創造著一個個世界之最。而且迪拜的建筑也別具一格,在整個市內幾乎找不到兩座完全相同的建筑。
迪拜塔是現在世界上真正的第一高,有160層,總高828米。建于2004年,竣工于2010年,由連為一體的管狀多塔組成,外形具有太空時代的風格,基座周圍采用了富有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幾何圖形——六瓣的沙漠之花。迪拜塔內有住宅、辦公室和豪華酒店,還有世界上最高、速度最快的電梯。在迪拜塔的123層,有一個觀景臺,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個迪拜市。
迪拜帆船酒店是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級酒店。位于延伸至海灣的一個人工島上,其外形恰似一塊迎風飄揚的風帆,僅看外形就已美輪美奐之極。它總高321米,共有56層,其內部有202套豪華的雙套房,頂層的餐廳也是華麗之極。它不只是一座酒店,也是來迪拜旅游的人一定要參觀的景點。
“世界島”是迪拜另一個標志性的建筑。這是一個依照世界地圖的布局興建的300座人工島嶼,是世界上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島嶼住宅項目。所有島嶼都按其地理位置命名,如也門、愛爾蘭等。
與香港一樣,迪拜也是一個免稅港,而且迪拜的租金和人工都便宜得多,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使得迪拜的商品變得極為便宜,迪拜也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購物天堂。來這里購物,也是很多游客的目的。而且,迪拜絕對有最完備的購物設施。
每年3至4月,迪拜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迪拜購物節,購物節熱鬧無比,無數便宜貨品、繪畫、表演、宣傳以及一些全球最低價格的東西,使迪拜全城幾乎成為一個地球村,游客在這里可以找到來自全球各地的諸如手工藝品、衣服、食物及陶器。
迪拜的商品選擇十分豐富,包括豪華商品。迪拜酋長購物中心是世界最大的購物娛樂場所之一,其面積有73個足球場那么大,里面有400余家商店和十幾家電影院,還有一個滑雪場,顧客在里邊逛上一個禮拜都很難完全逛完,不管是奢侈品,還是普通用品,這里應有盡有,它總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著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
5.米蘭——時尚天堂中的天堂
米蘭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然而,更吸引游人的是,這里的時裝享譽全球,“米蘭時尚”就是世界流行最尖端的代表。在意大利,米蘭就是最摩登的城市,無論是在街頭走走,還是逛精品店,都會讓人感覺上了一堂最棒的流行時尚課。
米蘭位于波河平原西北部,阿爾卑斯山西麓。公元前600年左右凱爾特人在這里定居,公元前222年羅馬共和國占領該地,在羅馬人的經營下,米蘭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商貿大城。4世紀時,米蘭曾短時間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當時米蘭還是歐洲第二大城,僅次于羅馬。
但是1158年和1162年在同神圣羅馬帝國的兩次戰爭中,米蘭城幾乎變為一片廢墟。在此之后,米蘭又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迅速崛起,并在藝術上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重鎮,達·芬奇和布拉芒特等文藝巨匠都曾在此工作。
1800年初期,拿破侖占領米蘭,將其定為米蘭共和國的首都。1859年后米蘭并入意大利王國,成為意大利的工業中心。
現在的米蘭,不僅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也是意大利的經濟和金融中心,有“經濟首都”之稱。這里精致幽雅的商店櫥窗、享譽世界的流行服飾、理想的購物場所、大量的文化藝術遺跡和著名古跡,都成為它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在游客眼中,米蘭就是個“氣質高雅的貴婦”,米蘭城就像它的名字“米蘭”一樣,處處散發著幽香。
米蘭氣候溫暖,四季分明,一年四季的米蘭都充滿了魅力,任何時候來這里觀光都會感到非常愉快。
毫無疑問,有很多游客都是沖著米蘭“時尚之都”的頭銜而來的。的確,米蘭人最驕傲的也是他們的時尚。意大利的時尚歷史久遠,中世紀時,這里就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裁縫師、染布匠、鞋匠、皮革匠。20世紀70年代,米蘭更是掀起了一股前衛風潮,使得這里陸續誕生了很多知名的設計師,不少時裝名店也將總部搬到了這里。
由于云集了很多世界知名品牌的“旗艦店”,因此在米蘭,可以看見滿街上走的都是拎著大包小包的“購物客”。市中心的杜莫廣場是人們最集中的地方,這里商鋪林立,熱鬧非凡。華燈初上時,更是光彩奪目,人們的購物熱情并不隨著夜的深沉而降低,反而有種越夜越瘋狂的跡象。
米蘭人在穿著方面也是很講究的,大街上的人個個都打扮得亮麗光鮮,從頭到腳都是那么得一絲不茍,男女老少都像是從時尚雜志上走下來一樣。連商鋪的店員也是一副模特兒的身段和樣子,無形中就使游客的購物情趣倍增。
為了滿足人們的購物欲,米蘭每年都會舉辦不計其數的時裝展,其中尤以10月的時裝周最為知名,每到此時,各大品牌為了搶攻隔年春裝市場,都會推出自己的精品。
在意大利人眼中,服裝是裝飾人體的復雜藝術,就好比建筑是裝飾城市的衣服一樣。米蘭的建筑藝術也是享譽全球的。這里古老宏偉的教堂、歌劇院、美術館,形成了一種新舊輝映的美麗組合。
米蘭大教堂是米蘭的地標,也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大教堂始建于1386年,歷經500年才完工。建成后的米蘭大教堂堪稱鬼斧神工,135個精雕細琢的尖塔聳入云霄,白色大理石外墻上雕刻著超過3400個大理石雕像,讓在走道上行進的人頗有宛如圣人列隊歡迎的感覺。教堂內部空間廣闊,陽光透過窗上美麗的彩色玻璃鑲嵌畫射入,光線朦朧,充滿莊嚴的宗教氣氛。教堂地下室中還保留著原址上的圣·特庫拉教堂的遺跡。爬上165層的階梯,到達教堂的頂端,可以看到3條環形大道和其間密如蛛網的街道。
教堂旁的艾曼紐二世拱廊,呈“十”字形,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頂部由玻璃覆蓋,底部用大理石鋪砌,華麗精致,被譽為“米蘭人的大廳”,內有書店、餐廳、咖啡館、名品店。
感恩圣母教堂以收藏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而聞名于世,這幅畫繪制在教堂的餐廳墻壁上,畫于1494-1498年。達·芬奇在創作這幅畫時,大膽打破了常規的繪畫技巧,創造了獨特的透視效果。
達·芬奇科技博物館為紀念達·芬奇而建,除了展示與達·芬奇有關的東西外,還有天文、農業、電子、SL車輛等20多個展室,全面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科技成果。
斯卡拉歌劇院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棒的歌劇院,有“歌劇的麥加”之稱,1778年在斯卡拉圣母堂的舊址上建成,1943年被空襲破壞,1946年又重建起來。歌劇院內演出的都是一些經典劇目,門票很貴還需要至少提前1個月預訂。
斯福查家族美輪美奐的城堡也為米蘭增色不少。據說達·芬奇也參與建筑了這座城堡,1466年建成。中間分成好幾個區域,內有市立博物館,據說還有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另外,這里還收藏有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和工藝品。
除了建筑,米蘭也是感受味之時尚的好地方。米蘭街頭隨處可見各種類型的咖啡館和餐廳,還有簡樸但不失美觀的小酒屋和家庭小餐館,各有不同的用餐氣氛,它們也因為那些休憩于此的購物者或游人而變得時尚起來。
坐在布雷那區的餐館里露天的座位上,欣賞四周的建筑,或是觀察餐廳與小酒屋里西裝華服的上班族,就能感受到米蘭現代與古典交錯的氣息。而侍者端上來的米蘭美食,也好比米蘭光鮮的外表似的,豐富而又美味無比。
6.威尼斯——迷人的水上之城
被朱自清先生譽為“海中的城”的威尼斯是個別致的城市,它的風情、它的文化,甚至于它的建筑似乎總離不開水。感受威尼斯,就像是感受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揮之不去的是久久的詩情畫意。
威尼斯位于亞得里亞海濱,由118個島嶼組成,并以177條運河、401座橋梁連在一起,以舟相通,素有“水都”、“水城”、“橋城”、“百島之城”之稱。
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于公元453年,最早由一批逃荒到這里的人在一座小島上建成。10世紀時,威尼斯迅速發展,到13世紀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威尼斯人由于貢獻了君士坦丁堡,成了地中海的霸主。14世紀前后,威尼斯已經是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了,被譽為是整個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業、貿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
15世紀前后是威尼斯最繁榮的時期,威尼斯共和國一度富甲整個地中海。而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也是繼佛羅倫薩和羅馬之后的第三個中心。威尼斯畫派的重要人物像喬爾喬涅、提香、丁列托等就誕生在這里。
16世紀開始,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海運貿易為主業的威尼斯開始衰落。1797年,威尼斯被拿破侖征服,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威尼斯共和國從此消亡。1866年,意大利統一,威尼斯開始成為意大利的一個區。
現在的威尼斯,既是意大利北部的主要港口,也是聞名全球的旅游勝地,現在這里幾乎有半數以上的人都在從事旅游業或與旅游相關的行業。這座世上獨一無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風光獨好,加上比比皆是的歷史古跡,風景如畫而又韻味十足。每年的貢多拉節和狂歡節前后都是威尼斯游人最多的時期。
威尼斯作為水城,最長的街道就是一條“S”形的大運河,在這樣的“街道”之中,小船“貢多拉”就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貢多拉是一種月牙形的平底小船,長11米,寬近1米半,以櫟木板制成,可坐六至七人。坐著貢多拉慢悠悠地轉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兩岸充滿藝術氣息的古老建筑和爬滿青苔的古老城墻似乎都能觸手可及,古時候繁榮的威尼斯生活情景都會清晰地浮現出來。
駛進主街道大運河,就進入了威尼斯的市中心,沿著這條威尼斯最長的街道,可以飽覽威尼斯的精華而不用擔心迷路。沿岸有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建筑包括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威尼斯式等,讓人目不暇接。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其中以圣馬可廣場和圣馬可大教堂最為雄偉壯觀。
圣馬可廣場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廣場,拿破侖也認為它是“歐洲最高雅的客廳”,廣場東西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總面積達1萬平方米,呈梯形。廣場四周分別被圣馬可教堂、鐘樓、新市政廳、克雷爾博物館和總督府環繞。這些建筑和諧優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動逼真。
廣場的拱廊下有各種各樣的精品店,旁邊是幾家有名的咖啡館,還有咖啡樂隊在這里演出,廣場上成群的鴿子飛起飛落,成為廣場的又一特色。廣場邊的碼頭被稱為小廣場,威尼斯的城徽飛獅就高高地站在小廣場圓柱頂端。
圣馬可廣場最美麗的時候是漲潮之時,一片潮水涌來,就好像在廣場鋪上了一面巨大的鏡子,所有建筑和雕像的影子都好似鑲嵌在了水晶或玻璃中間,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圍如織的游人,林立的商鋪,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圖畫。
圣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這是一座有一千多年歷史的老教堂,在中世紀,還是歐洲最大的教堂。這座教堂融合了拜占庭、哥特、伊斯蘭、文藝復興等各種建筑風格。教堂內部有很多優秀的壁畫、雕像,很多地方還用金箔裝飾著,看起來金碧輝煌、煞是壯觀。
除了在宗教和建筑上蜚聲世界外,圣馬可大教堂還是一座藝術品收藏豐富的寶庫,它的收藏來自于世界各地。這是由于從1075年起,來威尼斯的所有船只都在給這座教堂提供他們珍貴的“禮物”。現在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瞻仰和欣賞大教堂的人都有成千上萬。
貢多拉船行之處,處處有橋。威尼斯的橋有350座之多,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嘆息橋了。嘆息橋連接著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是來威尼斯必訪的景點之一。嘆息橋造型是早期巴洛克式風格,橋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一側有兩個小窗。
嘆息橋名稱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其中最著名的是說一名死囚在被押赴刑場時經過這里,透過橋上的窗戶看到對面房子里自己的女友擁抱著新的情人,不由發出一聲沉重的嘆息,嘆息橋因此得名。而這兒從此也成為戀人們見證愛情的地方,據稱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天長地久,電影《情定日落橋》就是在這里取景的。
當小船拐進一條條小巷時,就可以看到威尼斯最有特色的房子。這里的民房都建在木樁之上,可以說威尼斯就是一個用木樁撐起的水城。木樁經過特殊處理,在海水的侵蝕下可保持千年不壞,故而大量用于建筑之中。以至于威尼斯人也說,如果把威尼斯翻過來,那些木樁都會成為一片茂密的森林。
貢多拉劃船比賽于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天下午在大運河舉行,以慶祝秋天的開始。每到這個日子,不僅有意大利的游客,還有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客人會聚在威尼斯,一起見證貢多拉劃船比賽的盛況。
至于威尼斯的狂歡節,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它在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上旬舉行,一共持續三周,現在已是世界四大狂歡節之一。狂歡節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無論你的身份如何,只要戴上面具,你就可以完全融入一個中世紀的華麗舞臺。因為面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恣意狂歡。整晚的音樂,整晚的歡慶,每一個人在這時都會樂在其中,沉醉其中。
7.哥本哈根——離童話最近的地方
“五月晴光照太清,四郎島上話牛耕;櫻花吐艷梨花素,泉水噴去海水平。灣畔人魚疑入夢,館中雕塑渾如生;北歐風物今觀遍,民情最美數丹京。”這是郭沫若寫下的贊美哥本哈根的詩。郭沫若贊美哥本哈根,是因為它是一個童話的王國,就連它的空氣中,都飄著一股童話的味道。
哥本哈根位于波羅的海和厄勒海峽西岸,西蘭島的東北部。它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12世紀時,洛斯基勒的阿布薩朗大主教在這里修建要塞,哥本哈根從此興起。在丹麥語中,哥本哈根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貿易的港口”之意。現在,哥本哈根則是丹麥的首都,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但是,哥本哈根為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所向往,并不在于它是一個優良或繁華的港口,抑或是丹麥的首都,而在于它是一個童話的世界,它因為安徒生而聞名于世,它因為有著眾多與童話相關的景點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蜂擁而至。沒有人會老得不相信童話,這是哥本哈根帶給去那里旅行的人最好的禮物。
每年9月是來哥本哈根旅游的最佳時間,這段時間也是丹麥各大節慶活動、公共場所開放時間最長的時候。在這個月里,游客可以充分享受北極難得的長達整天的日照陽光,悠閑地逛街游覽,感受這個絕美的童話世界。
童話大王安徒生雖不生于哥本哈根,但他在14歲時就來到了哥本哈根,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大半生時間,他的眾多童話著作都是在這里進行創作完成的。
為了紀念安徒生,現在的哥本哈根連紅綠燈的標志都有著安徒生的剪影。而在古船碼頭附近,還保留有安徒生的故居。那兒至今保留著數百年前的漁碼頭的風貌。一尊壯實的漁婦石塑是漁碼頭的標志,這里有由長條麻石砌成的石階從河邊通往岸上,古樸的格調也增加了它歷史的厚重感。
故居坐落在街邊,朱紅的外墻上裝飾著白色的窗線,大門門楣上醒目地標著白色門牌大字“20”。通道中垂掛著古老的吊燈。房間內貼滿了描摹安徒生當年生活的圖畫。二樓外墻上還釘了一塊鐫著金字的白石,標志著安徒生曾在此居住。
以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為背景雕塑的“美人魚”銅像是哥本哈根的標志。美人魚的故事令人感動,人們便為小美人魚建造了一座雕像,它與人體大小相仿,高高地蜷坐在一塊巨巖之上,長長的頭發垂散著,面容羞怯,目光低垂,眉宇間還藏著幾分憂郁,一雙含著深情的眸子終日凝視著大海。
雕像完成于1913年,出自于丹麥雕塑家埃里克森之手。雕像建成以后并不順利,而且曾多次被盜或被毀。但所幸的是原鑄造模具仍保留著,使得雕像得以修復。這座雕像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人們甚至有“不看美人魚,不算到過哥本哈根”之說。
哥本哈根還有根據西蘭島形成的神話故事建成的杰芬噴泉雕塑群,相傳女神杰芬得到國王戈爾弗的同意,允許在他的地盤上挖一塊地給她。但國王只給她一天一夜的時間,挖多少算多少。杰芬把自己的四個兒子變成四頭牛,奮力將挖出的土地拉往海上,于是形成了現在的西蘭島。丹麥著名雕塑家彭高根據這一傳說塑造了這組青銅雕塑,給哥本哈根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除了這些,哥本哈根還聚集著充滿童話氣質的古堡與皇宮、鄉村與莊園。從沉淀著古老歷史的舊皇宮,到延續著皇族傳奇的城堡,比鄰坐落在這個城市中。
克倫堡是莎翁筆下《哈姆雷特》故事的發生地,這是丹麥最著名的古代軍事城堡,至今古堡里還保存著數百年歷史的炮臺和兵器,幾乎都是只能在電影里才能看到的火炮、火槍。為了紀念莎翁,古堡的一處墻面上還刻著莎士比亞的名字。每年夏天,古堡都會上演《哈姆雷特》,現在這已經成為莎翁迷們的盛會。
阿瑪林堡宮現在是丹麥王宮的所在地,由四座環繞阿瑪林堡廣場的相同樣式的建筑組成。廣場并不算大,中間是1768年建成的丹麥國王菲德烈五世的騎像。每天中午有衛兵換崗儀式。阿瑪林堡宮其中一個部分現被開辟成為博物館,對外開放。
玫瑰堡由城堡和花園組成。這兒本來只是1606年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建的花園,叫國王花園。后來在花園旁邊又修建了夏宮,到1633年正式竣工。后來國王搬走,這里又成為皇家珍寶館,展出鉆石王冠、名貴首飾和皇室收藏的象牙工藝品等。
在皇族氣質的圍繞下,哥本哈根的娛樂生活也十分豐富。主題節慶幾乎貫穿整個年度,哥本哈根人的狂歡從夏季一直持續到冬季。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每年7月的哥本哈根國際爵士音樂節。音樂節持續整整十天,屆時,從世界各地涌來的游客、樂迷、歌星會聚一地,熱鬧非凡。
哥本哈根藝術氣息濃郁,這里有阿肯藝術中心等眾多藝術博物館。從古老的古典藝術,到繽紛的現代藝術,都能在哥本哈根輕易地找到蹤跡。新歌劇院是哥本哈根新的地標性建筑,落成于2005年1月,由丹麥著名的建筑師拉森設計。劇院地上九層,地下五層,可容納1400名觀眾。該歌劇院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龐大的懸浮穹頂,其懸臂長達32米,覆蓋著四層的大廳,入口廣場可俯瞰整個海灣的美麗風光。
8.耶路撒冷——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塔木德》一書如是說。耶路撒冷當然是美的,不然它怎么會被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選做“圣城”。龐大的宗教力量使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塊磚石都具有詩情畫意,就連它的空氣中也似乎滿布著祈禱和夢想。
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中部,介于地中海與死海之間。在希伯來語中,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之都”,可“和平之都”卻并不和平,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耶路撒冷一直飽受著戰火的折磨。
據史籍記載,大約5000年前,阿拉伯迦南人的一個名叫“耶布斯”的部落從阿拉伯半島遷徙到這里定居,將其命名為“耶路撒冷”。公元前10世紀,猶太王大衛建立起以色列-猶太王國,定都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開始成為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
基督教興起后,教徒們宣稱耶路撒冷是耶穌誕生、傳教、犧牲、復活的地方,于是耶路撒冷也當仁不讓地成為基督教的圣地。
到了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又宣揚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夜游登山聆聽真主安拉祝福和啟示的圣城,于是這里開始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
在此后的歷史中,三大宗教為爭奪耶路撒冷這個地方,不知道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發生過多少次戰爭。直到今天,它也是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人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勒斯坦人爭奪的中心。在無數次的戰爭中,耶路撒冷曾先后18次被毀滅,成為廢墟后,毀城者還要用犁再鏟一遍,滅絕任何讓人懷念的種子,但它又一次次奇跡般地重建,每一次復興后依然匯聚著世上最狂熱的愛和恨。耶路撒冷,就是一座有著強烈對比與沖突的城市,一個精神永存,卻在現實的矛盾中痛苦掙扎的靈魂。耶路撒冷的魅力就來自于這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階層,同處一城。
現在的耶路撒冷,東西兩部分截然不同。西部是新城,大部分是現代化的建筑。東部是老城,比新城小得多,由一道高高的城墻圍起,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天主教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就是這樣將歷史古跡與現實生活和諧地交融起來,各種民族與文化編織出的特有城市風味,使得耶路撒冷遠甚于永恒之城羅馬,耶路撒冷便也成了不能不去之地。
耶路撒冷的夏季高溫干燥,冬季濕潤多雨。每年的4月到10月是來此旅游的最佳時機。來耶路撒冷,如果不能熟讀歷史,簡直寸步難行,這里舉目所見的都是和宗教相關的人和物。城內遍布著有幾個世紀那么久遠的建筑,居民們也穿著歷史久遠的服飾,如果不是巴以之爭,這里本該是寧靜得沒有一點歲月劃過的痕跡的。
走進舊城城門,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中世紀。無數狹窄擁擠的巷道從茫茫歷史中延伸到腳下,街道上的路石被歲月打磨得光滑照人,四周彌漫的氣味也似乎透著滄桑的味道。三大宗教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城中每一個角落,你可以輕易地在這里找到相應的教堂和殿宇。
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王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建立了猶太教的圣殿——所羅門圣殿。千百年來,這個圣殿一直是猶太人的精神支柱。可圣殿卻先后毀于巴比倫人和羅馬人手上,只剩下一座殘墻,這就是后來的哭墻。猶太人于是將哭墻當做了自己信仰與苦難的象征。
哭墻高約20米,長50米,中間屏風相隔,方便祈禱時男女有別。流落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每當回到耶路撒冷時,必然來到墻前手握經書,低聲哭泣,默默祈禱。
圣墓教堂則是基督教徒的圣殿。它原本是座小山,耶穌受難和升天就在這里。圣墓教堂是在當年耶穌蒙難的地方修建的,殿內有數根無法合抱的神柱,穹頂很高,顯得莊嚴肅穆。在審判耶穌時的猶太教堂,供奉著耶穌受難像。
苦路也是基督教的圣地,位于兩個宗教的交匯處,據說耶穌就是在這里背負著十字架游街示眾,艱難走向刑場的。這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因為耶穌在路上經歷了14件事,所以這條路也有14站。每周五下午基督徒都要舉行苦路巡游,成千上萬的人一站一站地祈禱唱經,誦讀《圣經》。
奧瑪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圣殿,緊挨著哭墻,這是一座有著金光閃閃的巨大圓頂的美麗建筑,堪稱耶路撒冷的地標。它建于699年,是伊斯蘭教最神圣的地方,同時也是猶太教的禁地。據說,穆罕默德在這里升上了七重天,接受上天的啟示。而據猶太法典,在救世主彌撒亞到來之前,圣殿不得重建,猶太子民不得踏入。整座寺院呈八角形,由大理石砌成,頂端有新月形的柱子,圓頂是用金箔制成的。從遠處看去金碧輝煌,在耶路撒冷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放射的光芒。
對于非教徒而言,耶路撒冷最吸引人的或許就是城市建筑中特有的石材了,每當黃昏,溫暖的陽光投射在城內建筑的石墻上,整個城市彌漫著黃金色的光澤,明亮而美麗,圣城之圣便不言而喻了。
去耶路撒冷,不能錯過的還有死海。死海是約旦和以色列的界海,相傳當年以色列人由摩西帶領逃出埃及后就消失在死海約旦一邊的山丘上。死海所含鹽分是一般海水的六倍,魚兒無法生存,人在其中也會浮起。死海于是因為其奇特的漂浮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眾多游人,同時因為這里的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從中提煉出的黑泥還是美容佳品。
9.卡薩布蘭卡——旋轉著白色舞曲的地方
世界上恐怕沒有哪一個城市像卡薩布蘭卡一樣因電影而聞名于世,也沒有幾部電影能把一座小城渲染得那么令人神往。因為《卡薩布蘭卡》,卡薩布蘭卡成了一個美麗、浪漫、讓人動情不已的城市。
卡薩布蘭卡瀕臨大西洋,其名稱得名于西班牙語,意為“白色的房子”。卡薩布蘭卡人認為白色代表真誠、純潔,因而他們喜歡穿白色的長袍,建白色的房子,這也是卡薩布蘭卡之所以是“白色之城”的原因。
500多年前,卡薩布蘭卡還是安發故城,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來到這里,將故城破壞。1575年,葡萄牙人再次占領該地,并將其改名為“卡薩布朗卡”。1755年葡萄牙人撤退后,又改稱為“達爾貝達”。18世紀末,西班牙人得到這個港口的貿易權,稱它為卡薩布蘭卡。20世紀,該城又落入法國手中,恢復了達爾貝達的舊稱。現在的卡薩布蘭卡為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
雖然城市名為“達爾貝達”,但在20世紀的經典愛情電影《卡薩布蘭卡》問世后,“卡薩布蘭卡”變得越加響亮,知道其本名“達爾貝達”的人反而少之又少了。即使你從未來過這里,只要看一遍那部經典的電影,或是聽一曲那首悠長哀婉的《卡薩布蘭卡》,你就不能不為之動情。
《卡薩布蘭卡》是見證愛情的電影,卡薩布蘭卡的景觀似乎也都與愛相關。因為愛,人們從世界各地跑到這里;因為愛,讓這座城市永遠保留著一絲過往的古舊與單純;因為愛,讓這座城市成為傳奇。這兒樹木常青,氣候宜人。七月到十月天氣適中,是游人來此旅游的最佳季節。
既然名為“白色之城”,卡薩布蘭卡就是名副其實的。從海上眺望這座城市,上下是碧藍無垠的天空和海水,而中間,則是一條高高低低的白色輪廓線——卡薩布蘭卡。從近處看,無邊際的白色構成了城市的主色調,居民樓鑄鐵的陽臺,別致的裝飾紋,溫柔敦厚的圓弧狀線條,雪白的高墻大院映襯著棕櫚樹的枝葉,透出一股閑情逸致的特有味道。
卡薩布蘭卡人說,雖然《卡薩布蘭卡》不是在卡薩布蘭卡現場拍攝的,但故事確實發生在這里。傳說中那個老舊的酒吧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酒店,酒店里有名為“卡薩布蘭卡”的主題酒吧,其規模、擺設和營造的氣氛和影片中的相差無幾,墻上掛滿了《卡薩布蘭卡》的電影劇照。酒吧里還不時地播放電影中的名曲,讓人感覺回到了電影之中。
在法國統治下,卡薩布蘭卡曾有“北非巴黎”的美稱,摩洛哥獨立后,對城市的規劃也注重營造一種巴黎的氛圍。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卡薩布蘭卡最著名的景點,也是這座白色之城的地標。有人說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清真寺。從海上遠眺哈桑二世清真寺錯落有致的綠屋頂,就好比是一艘巨輪泊于大西洋岸邊,它的宣禮塔高近200米,在宗教建筑物中是世界之最,遠遠高過埃及的大金字塔和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
它的禮拜大堂可以同時容納兩萬五千人禱告,禮堂中間的屋頂可以打開,迎入陽光,仰望藍天。禮拜大堂除了玻璃是威尼斯制造外,其他所有材料都為摩洛哥本土出產。但有趣的是,這樣一座從宏觀結構到最細微的裝飾處處體現著摩洛哥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其設計者卻是一名法國人。
卡薩布蘭卡市中心聯合國廣場的北面,街道狹窄密集如迷宮,有極富阿拉伯風情的集市,看著柏柏爾女人和穿著傳統長袍的阿拉伯人行走其間,別有一番感受。這里是卡薩布蘭卡的舊城區,人稱“麥地那”的城中之城。它全然沒有城墻外那大半個卡薩布蘭卡的殖民地樣貌,只有密密麻麻的磚房,同樣是一色耀眼的白。麥地那前有一個建于1910年的土黃色鐘塔,1940年曾被毀,后又重建,這座塔曾象征了殖民地政權的權威,是法國總督要人民與時并進的地標性建筑。
卡薩布蘭卡城東南1公里處的“圣人區”,是一個理想化但卻很吸引人的法國版的摩洛哥阿拉伯人社區,有時被稱為“新麥地那”。
而在海濱大街,體驗到的則是一種現代化的氣息,這兒布滿了海灘夜總會、旅館、餐廳、酒吧、咖啡店、夜總會和新式的立體電影院,各種娛樂活動應有盡有。
當卡薩布蘭卡的陽光黯淡下去的時候,那些明媚、鮮亮的顏色,藍的天空,白的房子,紅的地毯,黃褐的土墻,男男女女身上白色的衣袍也一一失去了它們耀眼的色澤。這時的卡薩布蘭卡,就是凝重的,一如那部經典的黑白電影《卡薩布蘭卡》。
10.齋浦爾——粉紅色之都
“無邊無際的粉紅中,任誰都會迷惑、迷戀、迷醉……最后迷失”,齋浦爾就是這樣一座唯美唯幻的城市,整個齋浦爾就是一個粉紅色的夢。它將印度的歷史一五一十地呈現在了來到這里的人的面前。
齋浦爾位于印度北部,首都新德里西南。18世紀中葉,齋星大君繼承了琥珀山上的城堡之后,以此為中心,設計創建了齋浦爾城,全城以長方形為主,分為六個區。在才智出眾的齋星大君領導下,齋浦爾城得以逐漸發展壯大。后來,愛好藝術的齋星王二世,曾特意下令從四方運來大量粉紅色的石頭,用以建造城里的建筑物,從而為齋浦爾打下了粉紅色的烙印。
1853年,為歡迎威爾士王公的到來,齋星王二世下令將城中所有房子臨街的一面都刷成粉紅色,外加白色邊框,因為在當地的色彩語言中,粉紅色就是好客的代表色。于是一夜之間,齋浦爾贏得了“粉紅色之都”的美稱,也使它成為印度最美的城市。數百年來,齋浦爾歷經重建和搬遷,但有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古城區卻完好地保存至今,成為印度傳統建筑藝術和民俗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現在的齋浦爾,是印度的旅游“金三角”之一,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齋浦爾風和日麗,是最適合旅游的季節。
走進齋浦爾城,就好像走進了一個粉紅色的世界。這里街道上的每一座建筑,整齊排列,刷著粉紅色的墻,粉紅色的窗,粉紅色的穹頂,甚至廁所也不例外。夕陽西下之時,殘陽如血,彩霞滿天,在既不刺眼又讓人能看清輪廓的日照之下,整個齋浦爾更是一片迷醉的粉紅。
齋浦爾的舊城城墻有七道城門,每條街道,都可通往著名的城市宮殿。城市宮殿位于市中心,與鬧市僅有一墻之隔。這是一座16世紀時齋浦爾臣服于蒙古帝國后興建的宮殿,現在馬哈拉加王族的后人仍居住在這里。宮殿主殿以大理石建成,大理石雕刻成的回廊壁面散發出柔和而極具尊嚴的光彩。主殿后面是接見廳,是國民向君主表達意見,或君主宣布大事的地方。接見廳內還有兩個世界上最大的銀壺,是當年英皇加冕時,當地君主為親身到倫敦慶賀特地下令打造的,以便盛載恒河的圣水。
現在王宮只保留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則建成博物館,收藏古代武器、地毯、繪畫等有著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物品。
齋浦爾的地標性建筑是風宮,位于皇宮后方,建于1799年。風宮的正面是一堵寬大的墻,面朝東南,上面開了954個窗口,使得宮殿內任何一個地方都能享受到風吹入的樂趣,這便是“風宮”之名的由來。如果有狂風來襲,只要把窗戶都打開,大風就會從前后相通的窗戶中穿出而不會把宮殿吹倒。因此風宮也含有屹立不倒的意思,它是印度建筑史上的杰作。
“風宮”名為“宮”,其實質意義就是一堵墻,墻后沒有壯觀大堂,沒有華麗房間,只有蜂巢般似半八角形的窗戶,用紅砂石鏤空而成。在風宮還鑲嵌著許多玻璃,每當皓月當空,整座風宮閃閃發亮猶如繁星萬點,月色如織,因此風宮又有“月宮”之稱。
齋浦爾的最北端,是享譽世界的琥珀堡。城堡建于1592年,因其由奶白、淺黃、玫瑰紅及純白石料建成,遠看猶如琥珀,故名琥珀堡。堡內的建筑物,由多個不同時期的宮殿組成,并依山勢興建,層層疊疊,極為壯觀。
琥珀堡的最深處有著名的鏡宮。拱形的門、穹頂連同四周墻面全用細密的彩色玻璃和寶石鑲嵌,這里曾是王公貴族的寢宮,只需燃起一點燭光,即可反射出千點光芒,甚至一抬頭,就能看到滿屋子的自己,堪稱世上絕無僅有的奇觀。寢宮的南端是錯落的三層、四層樓房,透過樓房的窗戶再往南看,是一個大型的古代印度法庭。
法庭沒有門,是一個高矗、寬敞、明亮、向四周開放的大廳,有四個籃球場那么大,由48根高大的石柱支撐,每根石柱都有兩人合抱之粗。這是古代琥珀城堡貴族辯論法律、議事的地方。
在琥珀堡上方的山上,有老虎堡。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牢固軍事防御設施,當年曾一次次頑強地抵御了侵略者的襲擊,捍衛了齋浦爾的尊嚴。這里現在還保留著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大炮。
齋浦爾天文臺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天文臺始建于18世紀,散布著14個主要的天文觀測器物,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日晷,每個器物都有特別的用途,有些器物至今還在被使用。院內12個三角形的小建筑代表12個星座,每個星座的角度及方向都朝著各自的星座,十分準確。一切都代表了古印度人極高的天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