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文明之光(1)

  • 明白點旅游地理
  • 朱惟堂編著
  • 9502字
  • 2015-12-29 14:48:47

1.長城——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

偉大的革命領袖和導師毛澤東曾說過:“不到長城非好漢。”只有像毛澤東一樣見過長城雄偉面貌的人才知道,長城有怎樣一種豁達豪邁的胸襟。只有像毛澤東一樣登臨過長城的人才知道,長城代表的是怎樣一種文化和精神。

長城位居塞外,依山而建,它俗謂萬里,卻又不止萬里,其總長度達七千多公里,接近一萬五千多里,如一條巨龍般在崇山峻嶺之間沿山脊蜿蜒曲折。如此浩大的工程并非是在某一個朝代,由某一個君主單獨建造的,它的故事綿延幾萬里,橫亙數千年。

追溯到春秋戰國,先民們就開始修筑長城來防范和抵御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曾著力北逐匈奴,又征調全國的民夫將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長城連接起來,構成一道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防御體系。在沒有現代運輸工具和建筑機械的情況下,要修建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難怪因為長城,還流傳出來凄美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此后,歷朝歷代都將長城作為一項重要工事來修建,從不懈怠。這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幾千年來歲月的錘煉鑄就了長城的偉岸,也使得它位列于世界七大奇跡之林。

作為一座見證中國歷史的實物豐碑,長城本身就蘊藏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內涵,除了城墻、關隘、城臺和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筑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等名句,至今響徹天籟,傳唱不絕。

長城這個集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豐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地方,已經成為了東方、中國的標志,其深層的文化意味超越了建筑本身,更多地寄托了中國人的自我身份認定的強烈意識。到長城旅游,與其說是觀景,不如說是尋找一顆中國心。

長城全程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八個省、市、自治區。從旅游的角度來看,季節不同,長城的韻味也不同,秋季蕭瑟,長城肅殺之氣最為濃郁。在長城各段中,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司馬臺、嘉峪關等地則最具美感。

八達嶺長城距北京市區約70公里,歷來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隘,史稱天下九塞之一。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其嶺口的關城建于明代,東西兩面各有關門,西面的關門刻有“北門鎖鑰”四字,意為這里是北京門戶,一旦八達嶺失守,北京將首先受到嚴重威脅。八達嶺長城墻體由巨大整齊的條石筑成外壁,城上有磚砌女墻和垛口,每隔約一里,設有敵樓、烽火臺等設施。1986年,八達嶺長城被評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1992年又被評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第一名,2007年,八達嶺長城正式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居庸關長城位于北京昌平郊區的峽谷中,距市區50公里,為古代北京的西北屏障,長城三大名關之一。這里山巒起伏、山花遍野,既有陡峭的長城,又有雄偉的關隘。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皇帝也在此御筆親題“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此外,在居庸關附近還有五郎廟、彈琴峽、穆桂英點將臺、詹天佑銅像等諸多景觀。

慕田峪長城位于北京北郊的懷柔縣境內,明朝名將戚繼光曾在此建關駐防。這里地勢山巒重疊,長城依山就勢,建筑在山脊和谷口,兩側均有垛口,城樓多建在外側陡峭崖邊,易守難攻,敵樓密集,并出現了三座敵樓相并列、三道長城匯于一樓和長城修筑在奇險的山巒之巔等奇觀,是明長城的精華部分之一,自古即有“危嶺雄關”之稱。

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密云北的金山嶺上,全長五千多米,有敵樓三十五座,是至今仍保留長城原貌的一段古長城,集“驚、險、奇”于一身,這里危巖險澗、孤峰險樓、陡壁險梯、懸空險墻隨處可見。如果說長城是一個奇觀的話,那司馬臺長城則是“奇中之奇”。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關關城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2.秦始皇陵兵馬俑——世界第八大奇跡

“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完秦陵兵馬俑后如是說。秦陵兵馬俑自從被發現開始,就吸引著全世界游客的目光,因為秦陵的兵馬俑不論從規模還是數量上,都是無可比擬的。

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距古城西安市30多公里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兵馬俑的發現純屬偶然。1974年3月,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一些碎陶人。經考古學家鑒定,這些碎陶人是秦始皇時期留下的遺跡,從此拉開了兵馬俑發掘的序幕。

7月份,考古學家用“洛陽鏟”鉆探遺址范圍,隨著鉆探范圍的擴大,不時有“此處有俑”的消息開始傳遞,坑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最后探明這個俑坑呈長方形,面積達一萬余平方米,考古隊稱這里為“一號坑”。一號坑內總共埋藏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以車兵為主體,共9個車兵和步兵組成的聯合編隊,共同排列成一個龐大的主體軍陣。

不久,考古隊又在一號坑東北側約20多米處,發現了另一個兵馬俑坑“二號坑”。二號坑平面略如曲尺形,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坑內有4個獨立方陣組成的大型軍陣,有戰車89乘,駕車陶馬356匹,騎兵鞍馬116匹,各類武士俑約1000余尊,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

1976年5月中,考古學家又在一號坑的西北側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坑“三號坑”,此坑的面積比一、二號坑都小,只有500余平方米。該坑呈“凹”字形,內有戰車1乘,馬俑4件,武士俑68件。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據推測該坑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

后來又勘探出一個“四號坑”,但由于這個坑尚未完全建成便被廢置,故而一般并不提及。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見證了秦始皇時期的非凡國力。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帝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為今天統一的中國描繪了一個雛形。秦始皇深感自己的偉大,于是在他在位期間,做了很多讓人毀譽參半的事,設置兵馬俑即是其中之一。

據史籍記載,公元前247年,秦始皇一即位,就開始征調全國的勞動力為自己修建皇陵。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陵完工。陵墓仿都城皇宮的布局而造,墓內極為奢侈,“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又“墓內設機弩矢,以防盜掘”。由于種種原因,秦始皇陵至今尚未開始發掘。

至于兵馬俑,其制作原因卻未見有史載,所以流傳下來很多說法:有人認為這是以秦始皇陵為京師,它是京師外圍用來保衛京師的宿衛軍工;有人則認為它是秦始皇用來顯示自己不世功業的紀念碑;還有人認為兵馬俑根本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不管兵馬俑是怎么來的,至少它已真真正正地被發掘出來擺在了人們面前。而且,從三個坑被整理完備成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它布局嚴整、結構奇特的壯觀景象,就使這兒游客如云了。

三個兵馬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均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地穴式坑道建筑。兵馬俑的塑造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發式、手勢各不相同,人像表情刻畫入微,游客甚至能分辨出人物的相貌年齡,揣摩出每個武士俑不同的心理狀態。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30歲上下的兵馬俑,略蓄胡須,手持長戈,目光凝視遠方,表情肅穆,仿佛背負著重要任務一般。從服飾上判斷,很可能是一名千夫長。這些俑的逼真造型體現了秦代時的高超雕塑技藝水平。

在兵馬俑博物館,還能看到兩組形體較大的彩繪銅質車馬,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結構最復雜、制作最精美的銅鑄馬車,也是兵馬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兩乘銅馬車用近7000個零部件組成,出土時雖然已經破爛不堪,但經過精心修復,現已基本恢復原貌。這兩乘馬車是按照實用車的二分之一縮小制作的,其造型逼真,工藝考究,與兵馬俑交相輝映,為秦始皇陵增添了新的光彩。

為便于游人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采光良好,游客可從檢閱臺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二號坑由于是最為復雜的一個坑,因此這里設置了上下兩層參觀廊,游客可俯視二號坑全貌。

二號坑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內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第二單元位于俑坑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每列8乘,共有8列。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觀賞性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兵馬俑還有著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國內外學者、專家都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雕塑家眼中,它是雕塑藝術的精品;在軍事家眼中,它展示的是我國古代的軍事文化;在史學家眼中,它是研究秦朝歷史的直接證據;在陶塑藝術家眼中,它又是陶塑藝術史上的瑰寶。

因此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兵馬俑帶給世界的都是一個奇跡。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

3.龐貝——化石之城

歌德告訴人們:“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災難像龐貝一樣,帶給后人如此巨大的愉悅。”在世界上,也許只有龐貝,才能以瞬間的毀滅為代價,穿越千年的時空,用化石的方式將一座古代城市完整地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龐貝城位于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那不勒斯附近,維蘇威火山腳下。和秦始皇陵兵馬俑一樣,龐貝城的發掘也充滿了偶然性。

18世紀初的某一天,一群意大利的農民正在維蘇威火山腳下勞碌著。忽然,農夫的鐵鍬似乎碰到了什么金屬物,仔細看后,發現那竟是一堆古錢幣!

很快,這個消息不脛而走,有更多的人來到這里尋找金銀財寶。直到有人挖出一塊石頭,上面刻著“龐貝”的字樣。通過意大利科學家的考究,大家才知道,這里就是曾經被維蘇威火山爆發后的火漿掩埋了的羅馬古城——龐貝城。

龐貝城所在地區風景如畫,氣候溫和。公元前6世紀,羅馬人就在這里修建了城市,并開墾土地,種植橄欖、檸檬、葡萄等農作物,生活美滿幸福。但美中不足的是,城北有一座休眠火山——維蘇威火山。

公元79年8月24日,龐貝城像過去一樣,迎來了又一個盛夏的黎明。25000多居民陸續走出了房間,人們各自忙碌起來,城市蘇醒了。

上午8點左右,街道上已是車馬如流,人群熙攘。好一派熱鬧的景象。可誰能想到,這一切竟是這個繁華都市的末日圖景呢。

5個小時后,即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點,龐貝城附近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巨大的火山灰噴涌而出,頃刻之間,整個龐貝城被淹沒在死亡的火山灰下。

在這場災難中,有2000余人喪生。如果不是一個幸免于難的16歲少年把當時目擊的災難情景寫成文字寄給了羅馬的朋友的話,后人恐怕就難以了解龐貝城毀滅時的景象了。

現在,龐貝城又重見天日,但這里的一切卻已經成為一個古羅馬城市的遺址,它展現給游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宏偉的場景,更是一個個被凍結的瞬間,還有那已經逝去千年的活生生的生活場景。

龐貝夏季較為濕熱,冬季則是來此旅游的最佳時間。在游客眼中,龐貝就是一個“天然歷史博物館”。它占地約1.8平方公里,四周是堅固的石砌城墻,總長4800米,設有8座高大的城門。城里縱橫方向各有兩條筆直平坦的大街,呈井字形把全城分成9塊地區。每個城區又有許多小街小巷縱橫相連,路面都用碎石鋪成。大街鋪的是石板,寬10米,非常平整。街道兩旁還鋪有人行道,設計十分合理。

街道的十字路口,有雕花石塊砌成的水池,里面盛著清涼的泉水。池里的水是從城外的山上通過渡槽引入城中的。大街兩旁有酒館、商店、水果攤、手工作坊等。一家商店墻上寫著出售衛生用具和好酒的廣告;另一家商店墻上寫著橫幅標語“水果商販支持普里斯庫擔任高級行政官”。在一個面包作坊,1900年前烤好的面包如今仍舊放在烤箱中。

大概當時的人們已有養狗的風氣吧。今天在有的別墅地面上,還可清楚地看到用馬賽克拼成的狗像,旁邊還有提醒來客注意的“小心狗咬”字樣。除了赤貧人家,龐貝城的一般住家都有水管,設有浴室……

龐貝的娛樂業具有羅馬特色,在公共浴室的墻壁上,可以發現世上獨一無二的色情壁畫。在古城一條主要街道的轉彎處,還有一個畫有生殖器官的路標。經考證,公元前龐貝古城就有妓院,這個圖形路標就是告訴人們妓院的方向。

城內最宏偉的建筑物,集中在城西南的一個長方形廣場四周,這里是龐貝城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殘存的雕花精致的大理石門框、祭壇和高出地面三四尺的青石地基,讓人可以想象出這座廟宇當年的雄偉壯麗。政府大廈的議會廳、辦公室十分寬敞明亮。法院是一座長方形的兩層建筑物,設有法庭和牢房。它的另一半樓房,分給了商人,作為進行交易和訂立貿易協議的場所,東方的香料、寶石、中國的絲綢,非洲的象牙,都在這里議價成交。

龐貝古城中最使人震驚的是那些受難者的石膏像。當年火山爆發時,來不及逃走的人們被泥石流吞沒,窒息而死。時間久了,人體就枯干了、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空殼。考古學家將石膏漿灌到里面,制成了很多和真人一樣大小的石膏像。這些石膏像逼真地反映了當時遇難者的各種神情,許多人絕望地掩面哭泣,一個小女孩緊緊地抱著媽媽,一個乞丐茫然地站在街頭……

“盡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龐貝城出土的一只銀制飲杯上刻著這樣的話,相信刻出這句話的龐貝人并不知道死亡在即。這只銀杯被挖掘于存放葡萄酒的房間內,同時被挖掘出的還有橫躺在酒杯旁的一具女性的遺骸。

這就是龐貝,它向人們完整地展現出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城市的真實面貌。盡管龐貝古城如今還只向游人開放了三分之一,其余部分還埋在地下。但目睹過龐貝遺址的人,卻無不為其不可思議而震驚。

4.蘭毗尼——佛祖誕生地

蘭毗尼也許是寂寞的,但是,也只有寂寞的蘭毗尼,才能保有其他圣地中少見的恬適靜謐與清澈安詳;包容人們在其中沉思異想;才能保護那位千年前忍受著陣陣劇痛的皇后,產下將為世間點燃明燈的圣者。

蘭毗尼,位于尼泊爾蘭毗尼專區的魯番德希縣,距印度只有20多公里。蘭毗尼在梵文里是“可愛”的意思,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故得名為“蘭毗尼”。

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蘭毗尼。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他的母親摩耶夫人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妻子。相傳摩耶夫人在45歲時才懷胎。按照印度的習俗,婦女要回娘家分娩,于是摩耶夫人趕回娘家。但走到蘭毗尼,她手扶一棵無憂樹生下了釋迦牟尼。據說摩耶夫人選擇蘭毗尼生子,正是由于蘭毗尼的寧靜祥和感染所致。

自此以后,蘭毗尼即作為佛祖的誕生地享譽世界,成為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朝拜之地。因為佛教的關系,蘭毗尼也成為見證中國和尼泊爾兩國友好交往的地方。早在公元406年,東晉高僧法顯為尋找佛祖降生地,就曾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蘭毗尼附近的迦毗羅衛城,成為訪問尼泊爾的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公元635年,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經,也曾專門來到蘭毗尼朝敬。

法顯和玄奘的游記中記載了蘭毗尼當時佛教興旺的場面,也正是根據玄奘游記的敘述,考古學家在蘭毗尼找到了早已被霹靂擊倒,埋于地下的阿育王石碑,從而證實了這里確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

蘭毗尼現在雖只是一個不大的村莊,可它卻依然美麗如初,這里綠樹成蔭,景色如畫。當然,最吸引游人的還是與佛祖誕生有關的歷史遺跡。

蘭毗尼遺址共占地約770公頃,分為三個部分。一為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廟等遺址為主的花園圣地;一為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院區;一為以種植樹木為主的綠化區。

佛祖誕生的花園圣地呈方形,四周以鐵柵欄圍住。圣園的東南角有一株巨大的菩提樹,樹干需七八人才能合抱,綠色華蓋參天而立。據傳釋迦牟尼之母用手抓住樹枝從腋下產下佛祖的那株無憂樹就在這附近。只是時光如梭,當年的無憂樹早已枯死,取而代之的這棵菩提樹便成了人們朝拜的對象。蘭毗尼園也因此與佛祖初轉法輪的鹿野苑、佛祖成道的菩提伽耶和佛祖涅槃的拘尸那城婆羅雙樹林并稱為佛教的四大圣跡。現在來到蘭毗尼的很多游客都愿意在樹下打坐留影,效仿當年佛祖修行的遺風。

菩提樹旁有一池清水,相傳摩耶夫人見花園中奇花異草,池水香潔,便下車游園洗浴。水池旁邊豎牌也有標示“摩耶夫人生佛之前,曾在此處沐浴”。

離水池向北不遠,矗立著高7.79米,周長2米多,呈圓柱形的阿育王石柱。阿育王是古印度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印度最為著名的一位古代君王,有“偉大的阿育王”之稱。阿育王篤信佛教,曾在公元前251年到蘭毗尼朝圣,并立下石柱。石柱上刻著以古印度北部方言普拉克利語刻寫的敕文,言明石柱為阿育王在對蘭毗尼進行朝拜后證明此處為佛陀誕生地而豎立的。

摩耶夫人廟是遺址的核心區,這是一個白色方形兩層建筑,是在聯合國蘭毗尼開發委員會倡導支持下發掘與新建的。廟內安放著摩耶夫人誕生佛祖的石雕。石雕下方有一清晰可辨的腳印,據說這就是佛祖誕生時落地的地方。廟內另有一組石雕群,雕有小釋迦牟尼和他的母親、姨媽及兩位印度女神。廟南有一些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擺放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寺內墻上還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彩色壁畫。

出了圣園,就是寺廟區了。現在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里建起大小不一、風格各異的佛寺。其中最顯眼和規模最大的當數2000年5月落成的中華寺,這里氣度不凡:琉璃瓦、朱紅墻,碧綠的草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有著濃郁的中國佛寺本色。大殿中央巨大的佛祖塑像金光煥發,法相莊嚴。正殿大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先生的一副對聯:“此地最莊嚴歷經數劫塵復現光明大世界,蓮座擁祥云運廣長舌相即是婆娑極樂國”。

寺廟區的常駐僧人并不多,但各國僧人間相處十分融洽。每每月圓之時,僧人們都要聚集在阿育王石柱周圍輪流誦經,而無論哪個寺廟有活動,都會主動邀請其他國家的僧人參加。

在蘭毗尼以西27公里的地方,是當年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的王宮所在地梯羅拉廓特。這里有當時王宮、佛塔、寺院的遺跡。最為著名的是悉達多太子出家時走出的東門。在梯羅拉廓特的東北尼吉拉瓦,有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石柱的兩個碎片。此外還有薩嘎哈瓦和阿羅拉廓特等古跡。

蘭毗尼擁有如此眾多的佛教遺跡,使它當仁不讓地成為一個佛教徒參覲和懷想的地方。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長途跋涉來到這里尋覓佛跡和參謁佛祖。在尼歷的五月,蘭毗尼還會舉行盛大的廟會,當地人把佛祖像放置在一輛裝飾華麗的木輪大車上到處巡游,佛徒們云集在此朝覲。寺廟中經聲不絕,香霧繚繞。

5.佩特拉——玫瑰色的石頭宮殿

英國詩人約翰·威廉·貝根說:“令我震驚的唯有東方大地,玫瑰紅墻見證了整個歷史。”這個玫瑰紅墻,就是寓神秘、美麗、奇幻于一體的約旦古城佩特拉。

佩特拉位于約旦西南,靠近摩西河谷,通過一條狹窄且危險的峽谷與外界相通。如果不是身臨其境,也許所有人都無法想象,在這茫茫大漠中突然冒出的群山中,還隱藏著這么一座古城。

佩特拉在希臘文中是“巖石”的意思,圣經《舊約全書》稱其為“塞拉”,意思也是巖石,這是因為佩特拉幾乎完全是在巖石之上雕刻而成,并以巖石的玫瑰色彩而聞名于世,因此佩特拉又有“玫瑰紅城市”之稱。

佩特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史前時期,最早的阿拉伯游牧民族納巴泰人約在公元前6世紀時進入該地,并在這兒鑿巖為城,建立了首都佩特拉。當時,這個地方越過阿拉伯谷地向西直通地中海港口,是阿拉伯商隊東西貿易的隘口,納巴泰人由于控制了貿易通道,變得強大而富有,佩特拉也得以日漸繁榮,鼎盛時期人口一度達到3萬人。

由于佩特拉易守難攻,唯一的入口是一條狹窄的山峽。幾個強盛的帝國如希臘、羅馬曾經幾次侵犯該地,但均無功而返。公元106年,羅馬軍隊采用“斷水計”,切斷城內水源,才艱難占領該地,使之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羅馬人手里,佩特拉繼續擴建,一直是東西商路的重要中心,也曾一度是羅馬東部省城的佼佼者。此后,佩特拉又先后被拜占庭、伊斯蘭帝國統治,在這里留下了各種風格的建筑。

但是,佩特拉的好景不長,隨著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南北商路被打通,貨物可直接從蘇伊士一帶進出,佩特拉便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漸漸衰退。1500多年前,一場地震更是加劇了佩特拉的災難,大多數居民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僥幸存活的人也逃離了此地。到636年,佩特拉被徹底廢棄,成為一座空城,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1812年,一個叫約翰·路德維格·布克哈特的瑞士探險家才重新發現了它,當看到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石頭城”時,布克哈特驚呆了:2000多年前經過無數工匠雕琢的佩特拉,氣勢磅礴,雄偉壯大,這里不僅有美輪美奐的古典建筑,險峻、幽深的峽谷,更有奇石怪峰,絢麗的色彩和古城本身傳奇般的歷史。

佩特拉還是傳說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藏寶地。而在《圣戰奇兵》等眾多電影中,佩特拉又成為主要的取景地。2007年,佩特拉被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4月的佩特拉氣候溫和,是來此旅游的黃金季節。佩特拉主要參觀景點包括蛇道、卡茲涅宮殿、陵墓群、古羅馬劇場、女兒宮等。

蛇道是佩特拉的門戶,長近1500米,最寬處不過7米,最窄處僅能通過一輛馬車。兩邊石壁高70米至100米,峭壁上的巖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砍斧削。順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石壁上還有兩條水槽的遺址,有的地方還殘留著陶制水管。順著這條天然通道蜿蜒深入,可以直達山腰的巖石要塞,轉過這段峽谷,美輪美奐的佩特拉古城就在眼前。

卡茲涅宮殿完全由堅固的巖石雕鑿成形,具有典型的古希臘后期古典式建筑風格,正面寬27米,高40米,分上下兩層。每層門前都有6根直徑2米多的巨大圓柱支撐著,構成堂皇的柱廊。二層有三組高大的亭柱雕刻,中間一組為圓形,共有九尊羅馬式神像浮雕,現在雖已殘缺,但仍不失本來神韻。正殿后壁是深入到山體中的石室,內有壁畫和圣像。壁畫的色彩雖然暗淡,但粗獷的線條依稀可辨,粗糙中還透露著精致。圣像雕鑿在巖柱上,圣母、天使和帶翅的武士均栩栩如生。卡茲涅宮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鑿在巖石壁里,陽光照耀下閃爍著粉色、紅色、橘色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神奇無比。

史書記載,卡茲涅宮殿刻鑿于公元前1世紀,是納巴特王國阿爾塔斯三世的陵墓。據說,當時的納巴特王國繁榮富庶,作為國王的陵墓,這里面藏有無窮無盡的寶物。因此一直以來,卡茲涅宮殿又被稱為“法老的寶庫”。

卡茲涅宮殿旁的陵墓群大小不一,均鑲嵌在沿途山壁上,坐落在半山腰的大墓穴有幾十米高,有的還與多間石室相連。在山腳有很多幾米高的小墓穴,用來裝殮小孩和老年人。

從卡茲涅宮殿往前,就是古羅馬劇場遺址。劇場開鑿在山坡上,舞臺和觀眾席也都從巖石中雕鑿而出,看臺是階梯式扇形,有34排座位,能容納3000多人,劇場周圍有4根粗大的石柱。

古劇場往前有長近2公里的開闊地段。這里是佩特拉城的中心,街道比較整齊,依山修建有神廟、宮殿、澡堂、宅屋。在羅馬人占領時期,街道兩旁曾修建有高大的廊柱,因此有“廊柱大街”之稱。目前,這里挖掘出有上、中、下三個古老市場。

女兒宮是古城山腳下一座具有拜占庭風格的古廟建筑。相傳當年城市水源缺乏,國王下令若有人能引水入城,便以公主相許。后來有一位建筑師成功劈山筑渠引水入城,果然娶得了美麗的公主。國王為此專門修建了女兒宮供他們居住。

來佩特拉的游客,如果愿意,可以買回一種很有名的紀念品——沙瓶。它是將當地巨大完整的巖壁石塊研成細粉,再把不同顏色的石粉分門別類,注滿玻璃瓶,多彩的粉末能勾畫出各種圖案。這個時候,古老、神秘、雄偉的佩特拉似乎也變得輕盈靈巧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安县| 大关县| 封开县| 措美县| 宜昌市| 茶陵县| 洛宁县| 大同县| 密云县| 墨江| 丰原市| 满洲里市| 苏尼特左旗| 南部县| 上林县| 阿荣旗| 益阳市| 桃园市| 枣庄市| 黎城县| 临武县| 台东县| 沧州市| 丰顺县| 紫云| 怀远县| 横山县| 包头市| 伊金霍洛旗| 海阳市| 胶州市| 阳东县| 曲靖市| 五台县| 南溪县| 仪陇县| 夏津县| 和龙市| 丹巴县| 象州县|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