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致考生和家長
書名: 呂老師教你填志愿:學校篇作者名: 呂迎春本章字數: 848字更新時間: 2016-01-14 15:32:05
“我這個分數能報什么大學,能學什么專業?”
“到處都是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它們的區別在哪里?”“沒聽說過這個學校呀,它原來叫什么名字?”
每年高考期間,我都會收到無數個這樣的咨詢和疑問,考生和家長的語氣中充滿了焦慮和期盼,同時,也向我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能否給考生和家長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大學!
是啊,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關鍵是看它的優勢和特色。有特色的高校才有質量,有特色的高校才能發展,有特色的高校才有競爭力!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高等學校只有數百所,人們一聽學校的名字,就能大概知道它的辦學層次、特色和屬地。況且,每個考生所能報考的院校,絕大部分都是當地的省屬院校,而面向全國招生的外地院校則屈指可數,最多也就幾十所。1999年,全國高校管理體制實行了“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重大改革,各種各樣的大中專院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開始不斷升格、合并、搬遷、易名,致使目前的大學數量已經達到2415所(截止到2010年)。這么多學校,別說我們一般人看了眼花繚亂,莫衷一是,就連“術業有專攻”的高考專家恐怕也一時很難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于是,作者就萌生了為考生和家長編寫一本如何在填報志愿時選一所有特色的高校的書,這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本書的由來。
入選本書的高校,雖然沒有北大、清華那樣的顯赫名氣,也沒有復旦、浙大那樣的整體實力,卻能夠在某一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或是有獨特的辦學理念和風格,或是有獨特的學科和專業,或是有獨特的培養模式,或是有獨特的社會地位……一句話,不求全能,但求一專。
由于篇幅所限,本書只選了100所特色鮮明的大學,而且在介紹中,只能“取其一點,不及其余”,還有許多比較有特色的高校被忍痛割愛。考生和家長如果能從本書有限的資料中得到一些“舉一反三”的啟示,作者將會感到無限的欣慰。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劉輝、吳琦玲、李慧芳、李素芬、楊海波等老師參加了書稿的統籌、校對、整理及文稿輸入等工作,一些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給予了合作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