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教父母學會上網
  • 鄭志剛等編著
  • 3字
  • 2018-12-28 13:18:42

初級篇

第1章 電腦學習緒論

本章首先闡述電腦、互聯網等數字化新技術對長者有什么用,解決“為什么學”的問題,然后明確教學內容,通過難度分級的形式,使長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基礎選擇自己喜歡的和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回答了一個老年人最常問的問題——“我能學會嗎?”接著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講解了常見的學習障礙和解決辦法,明確學習中常見的困難,做到心里有數,最后對教育教學活動提出了一些建議。

1.1 為什么學

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合理使用電腦和互聯網對長者的身心均有好處(Shuya Pan et al.,2010),對豐富長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長者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中介,他們的智慧和經驗筑成了社會的生命線,他們的潛力是未來發展強有力的基礎。而電腦和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學習可以彌補體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優勢如虎添翼,以其積累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可以做出價值無比的貢獻(章明,1996)。

1.1.1 身心健康,生活幸福

互聯網上的健康信息可以幫助長者增強生命質量(Felicia A. Barrett,2009)。在互聯網上可以找到各種健康信息,例如如何合理地選擇鍛煉方式,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在互聯網上可查找哪些醫院有糖尿病專家門診,各醫院高血壓專家門診的醫生情況,有合適的可以直接在網上掛號,與專家預約看病時間,避免了長時間排隊之勞苦。從醫院開回藥后上網查查是否對癥,對康復期間的注意事項等內容也都可以找到滿意的答案。

使用電腦和互聯網可以刺激長者的認知力。這些認知力主要包括長時記憶、短時記憶、執行功能、可視化搜索、信息處理、注意力(Ordonez TN,et al.,2010)。科學家通過比較讀書與使用互聯網對大腦的影響發現,在互聯網上搜索信息會比讀書更強烈地激活前額皮層。大腦中的前額皮質可以使我們面對復雜信息時快速做出決策(Ordonez TN, et al.,2010),也有助于人類自我反省。

學習對于長者的幸福也非常重要(Bo Xie,2012)。電腦學習為個人成長提供了一次好機會,這樣的機會也是影響心理幸福的重要因素(Ryff, Carol D, 1995)。后半生的學習能夠彌補年齡增長而帶來的負面變化,有助于長者的身心健康、社會交往和生活豐富(Bo Xie et al.,2009)。

1.1.2 網上交流,盡享天倫

互聯網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可以幫助長者找到有同樣興趣或共同語言的新朋友,從而減輕退休帶來的孤獨感和疏離感(Ordonez TN, et al., 2010)。與子女聯系、交流,找到共同話題,是許多長者學習的動機之一——能與孩子們視頻聊天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機(Sergio Sayago, et al.,2011)。

通過調查問卷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長者經常與隔代人通過發郵件、視頻聊天聯系,而且奶奶(外婆)比爺爺(外公)要頻繁,因為這樣既省電話費,又能更豐富地表達感情(Sergio Sayago, et al.,2011)。

張先生的女兒在美國,以前一封信在路上起碼走 10 天,現在每天都發電子郵件。外孫出生后,女兒十天半月就傳小家伙的照片過來,雖不在身邊,老兩口也能看著外孫日漸長大(曉梅. 2004;Sergio Sayago et al.,2011)。

對子女在外地甚至國外的長者來說,如今電腦一天也不可缺少。他們大多數上了寬帶網,每天發電子郵件,面對面通視頻電話,組成了虛擬的家庭世界。

兒子在美國的倪先生,每到兒子下班時間,就通上視頻,屏幕上立刻出現兒子住的房間,父子倆說上幾句后,就讓視頻掛著,一個屏幕里,一個屏幕外,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就像在一個房間里一樣——倪先生每天都有兒子下班回到家中的感覺。

有些子女即便與父母同在一個城市,也往往搬出去“另覓新巢”。退休在家的父母想與子女交流,就必須找到一種方便的途徑。互聯網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電子郵件、QQ等被長者用來與子女交流。此外,互聯網還可以使父母與子女對社會信息的接收保持同步,相互之間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話題(陳銳等,2010)。

長者一般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網絡站點,最受長者歡迎的網站有以下幾種:一是綜合性的老年人網站,二是老年人社區論壇,這些網站有的是老年機構或組織開辦的,有的是商業機構開辦的。

這些網站的架構基本上都是以興趣愛好為分類依據,設立旅游、健康、花鳥、美食、戲曲等板塊。在這些網絡社區中,老年人發言踴躍,很容易找到有共同興趣的朋友,并與朋友經常保持線上聯系,或者在論壇中唱和響應、自得其樂。

網絡用共同的興趣愛好把老年人連接起來。通過各種社交網站,長者們不僅結識了新朋友,有的還在網上找到了自己兒時的伙伴。

1.1.3 與時俱進,快樂分享

當今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為了保持對社會的敏感認知,長者有必要重新社會化。長者重新社會化的途徑當然不僅僅是網絡,但網絡卻是最為便利的,而且網絡總是與時代最前沿的潮流形影相隨。長者可以通過接觸網絡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年輕,跟上時代的步伐。互聯網讓老人離社會更近,讓老年人與時代同步(陳銳等,2010)。

“搬著板凳看電影,守著天線看電視”是一代人的記憶。有時放映的地方不在自己村里,大家便會拿著小板凳走上那么一段路去觀看。前面人多看不到,只好到幕布后面看。晚飯過后,把電視機往院子里一擺,就會有很多同村的人來看。一到要看電視的時候,就得有人去守著天線,然后不停地轉動,直到電視接收的信號清晰一點才可以。用現在的話講——那是相當的熱鬧。

互聯網讓長者兒時“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夢想成為現實。“在網上看電視劇沒廣告!”周奶奶對上網看電視劇特別熱衷,她說:“有事要忙就按‘暫停’,回來一按‘播放’就能接著看,甭提多方便了。”(姚瑤,2010)

1.1.4 社會財富,不成負擔

積極老齡化以“積極的老齡觀”代替“消極的老齡觀”。

積極老齡化導致人類老齡觀的兩大變革:一是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的重大成就,老年型社會象征著人類社會的成熟,在人口日趨老齡化的過程中,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人口老齡化可以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老齡化的社會同樣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老年人口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老年群體絕不應該成為社會的問題和包袱,他們的經驗、智慧和創造力是整個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挖掘老年人的潛能,是建設未來美好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積極老齡化將有利于消除老年歧視主義的不利影響,使老年人生活更加舒適、更有尊嚴、更有價值,這是人類老齡觀的重大變革(李雙玲等,2011)。

科技的日新月異是當代老年人升值的福音。中國大教育家孔子曾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過六十,才掌握了較多的客觀規律,這是積累知識和社會生活經驗的結果。有了這些積累,正是到了運用、發揮、創造的人生新階段,正是大開花、大結果的時期,特別是,高新技術在生活領域內的廣泛應用,彌補了老年人體力上的不足,使老年人的智力優勢如虎添翼,為了使老年──人生歷程中的“金黃的秋天”成為施才展智的黃金時代(章明,1996)。

通過網絡,老年人不僅豐富了晚年生活,還能為他人獻策獻計。有很多熱心腸的老年人認真回答網民的各種問題,既有指路、景點介紹、醫療保健、養鳥種花等實用知識的交流,也可分享親身經歷,與年輕人娓娓談心(姚瑤,2010)。回憶,不是因為那個時代有多美好,而是因為那時年輕。經歷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跡,是生命的過程,是一種財富。通過撰寫回憶錄等多種方式,長者可以分享人生體會和經驗,不僅可以梳理自己一生所走過的路,也可以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

趙慕鶴是長者學電腦的榜樣。他近 100 歲才開始學電腦。60 歲的退休鄰居開玩笑說:“老趙,你都快要入土了,還學什么電腦?”。趙慕鶴說:“可是,我現在還活著啊!我知道我可以的!”

趙慕鶴40歲當學校工友,75歲當背包客,暢游英、德、法,93歲到醫院做了兩年義工,95 歲考上研究生,98 歲拿到碩士學位,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100 歲時,他的書法作品被大英圖書館收藏。101 歲時,他在香港舉辦書法展,并且成為暢銷書作者!

活著必須創造奇跡!

1.2 學什么

開卷有益,但需明確目標。電腦、互聯網博大精深,計算機專業的博士也在學習電腦和互聯網。站在長者的角度,要學習什么取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求。本節按照有用性原則,分類列舉了主要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難度,如表 1-1 所示,“難度”一欄中的數字越大,表示難度越高。

表1-1 長者學電腦的基本內容

1.3 能學會嗎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勝利。這一思想對于長者學習新技術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才能敢于學習,不至過高估計學習困難而放棄學習。許多長者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敢學,學習之前就已經投降了。要堅信“一切新技術都是紙老虎”。“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是克敵制勝的現實保證。只有在戰術上重視,才不至因過低估計困難而產生麻痹輕敵思想,才能在每一個具體知識點的學習中,采取謹慎的態度,講究學習的藝術。

無數的研究和實踐已經證明,只要堅持“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這一思想,人人都能學會電腦。但由于年齡、教育背景、經驗等差異,每個人達到熟練運用會有快慢。每位長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掌握適當的方法,充分利用身邊的老師、家人和朋友等外部支持。而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根據易用原則,掃清長者學習中的障礙,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使長者在開始學習時能獲得自信,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最終掌握技術,學會學習。

長者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這么大年齡了,還學什么呀?”在這句話中,“年齡大”,僅僅指的是日歷年齡。其實對于每個人,都有四個年齡:日歷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文化年齡(杜鵬等,2006)。

日歷年齡:自出生開始的生存時間長度,通過日歷來表示時間。日歷年齡并不必然導致老化的發生,如同鐵在雨里會生銹,銹與時間有關,但并不只是時間造成的。

生理年齡:表示一個人在其最長存活年限里處于什么位置。生理年齡可用器官系統等的功能來衡量,是用于標明個體健康方面的標志。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延緩衰老,反過來,疾病會導致迅速衰老。

心理年齡:是人們在適應環境變化需求方面心理能力的功能性標志,包括記憶、智力、情感、動機等維持自尊及自我控制的能力。

社會文化年齡:是指相對于所處的社會文化中的其他成員來說某個人所扮演的角色。社會文化年齡可以通過行為習慣(如服飾、習俗、語言、人際關系等)來判斷。

一個 80 歲學電腦的學生,如果從智力方面來看,他屬于年輕人的心理年齡。在認識心理年齡時,人們容易產生很多誤解。例如,多數人認為進入晚年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必須衰退。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心理年齡的判斷標準。如果某個人的行為方式比同齡人超前,人們就會認為這個人的社會文化年齡更年輕一些。例如,80 多歲的長者玩微博,表示他的社會文化年齡是年輕的。因此,日歷年齡大并不是問題,關鍵是心理年齡和社會文化年齡是否真的大了。

1.4 障礙掃除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在學習和使用新技術時經常會面臨更多的困難(Bob Lee, et al.,2011)。明確長者在學習和使用電腦、互聯網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方法來掃除障礙(Nicole Wagner et al.,2010)。

障礙主要分為內部障礙和外部障礙。內部障礙是指長者自身處理新技術的能力和感覺,例如生理障礙、心理障礙、知識障礙。外部障礙是指長者身心之外的生活環境,例如無人培訓、缺乏上網條件等社會環境障礙(Bob Lee, et al.,2011)。

1.4.1 生理障礙

靈活性是由肌肉、骨骼、關節、肌腱以及與韌帶相連接的肌肉和骨骼的收縮來決定的。隨著歲月的流逝,老年人的肌肉韌帶萎縮僵硬,行動能力也將隨之改變。個體肌肉力量喪失在一定程度上與性別、個體參與活動的水平、肌肉的類型都有關系(杜鵬等,2006)。

電腦初學者最大的困難在鼠標的使用上,主要體現在移動鼠標、雙擊鼠標、擊準位置,特別是多級選項的菜單方面(Sergio Sayago, et al., 2011)。盡管鼠標使用是一個障礙,但通過系統設置鼠標的參數,改“鼠標雙擊”為“分兩次操作”等方法可以很快地克服(Anna Dickinson, et al.,2011)。

大多數長者在70歲左右聽力開始下降,還有一些長者在80歲聽力才開始下降。聽力下降會嚴重影響交流,也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在學習中,長者可以戴上助聽器等設備,以提高學習效率。

眼部結構的正常老化是視覺功能老化的主要原因(Schiavi RC, et al.,1988)。由于晶狀體的混濁度增加以及玻璃體的混濁,使得影像到達視網膜時變得模糊不清。老年人觀察運動物體的視覺敏銳程度下降非常明顯,適應黑暗和弱光環境的能力下降。在 65 歲以后,老年人的三維成像能力也已經開始下降了(杜鵬等,2006),對學習的影響是手眼協調能力,以及看不清字體等(Brian D. Carpenter, et al. 2007;Rita L. Rosenthal,2008;Bob Lee, et al.,2011)。這就需要按老年人的特點,在教學中增大圖標,增大字體,開發符合老年人使用習慣的網站。例如,字體大小在14磅,用高對比顏色等(Bob Lee, et al.,2011)。老年人也可以利用電腦“附件”中的放大鏡功能來學習。

最后,認識到許多老年人依舊富有獨立自主精神、身上充滿活力這一點,對于教學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盡管這些老年人身體的很多器官和功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但是這一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更長時間的練習和技術上的支持來解決(Bo Xie, et al.,2009)。單純地把老年人視作弱勢群體,會讓我們在教學中失去正確的判斷。

1.4.2 心理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老化過程對于一個人能否維持平和的心態是一種長久的挑戰,這會使那些懷念青春歲月的長者非常失落,產生一系列不舒服的感覺。聽力下降與生理功能的衰老和心理的感受(如孤獨感和沮喪感等)相關。對于新技術的學習,長者的心理障礙包括缺乏興趣和動機、不自信、擔心太多而造成焦慮、有壓力等。

缺乏興趣和動機是老年人主要的心理障礙(Brian D. Carpenter, et al. 2007),“不知道有什么用”是缺乏興趣和動機的一個主要原因(Nicole Wagner et al.2010)。許多老年人認為學電腦是年輕人的事,與老年人不沾邊。有的老年人認為電腦是高科技產品,很難學,望而卻步。這些心理潛意識上制約了老年人學電腦的積極性(潘永燕,2011)。老年人對于新技術有不同的態度和期望,這使他們有時看不到技術可能帶來的好處,也容易使他們拒絕使用新技術(Ulrike Pfeil, et al.,2009)。因此,鼓勵老年人開始使用電腦,并在一開始產生成就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Nicole Wagner, et al., 2010)。

擔心太多也是一個常見的心理障礙。例如,擔心不小心弄壞電腦(Sergio Sayago, et al.,2011),擔心硬件很快被淘汰(Rita L. Rosenthal, 2008)。過多的擔心會阻礙老年人的動手操作,也會使他們變得不自信,感到焦慮和壓力。這需要在教學中明確告訴老年人,一般的使用不會弄壞電腦——讓他們放下包袱學習,通過先易后難的教學安排,不斷增加成就感(Rita L. Rosenthal,2008;Bob Lee, et al.,2011)。

老年人學習的最大困難是記憶力差。人到老年,大腦細胞不斷衰退,“轉個身就忘事”,再學新知識時更是容易前學后忘。因此,在教學中,要盡量避免讓老年人記憶太多東西,應該在教材中將命令簡化,按步驟不斷地重復操作,形成操作習慣。

1.4.3 知識障礙

“文字輸入”是長者學電腦的一大攔路虎,成為老年人學電腦的最大障礙(潘永燕,2011;Rita L. Rosenthal,2008)。大部分長者對漢語拼音掌握不夠精準、熟練,對英文字母和英語單詞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因此,拼音輸入法不不適合長者,而五筆字型輸入法比較復雜,一時不能上手。此障礙有三種解決辦法:手寫板、手寫輸入法、筆畫輸入法。手寫板是一種手寫輸入設備,需要購買。目前一些輸入法軟件也支持鼠標手寫輸入,例如搜狗手寫輸入法。另外,也可以選擇筆畫輸入法,不用鍵盤,點點鼠標就能完成漢字輸入,例如潘羅森筆畫輸入技術、全能筆畫輸入法。

對于長者來說,學習新技術最明顯的障礙并不是身體上的障礙,而是認知上的障礙(Anna Dickinson et al.,2011),這主要體現在對新技術的專業術語和概念的不理解上(Sergio Sayago et al.,2010),例如內存、LED、網站的首頁和主頁、微博等。在培訓中需要將專業術語與老年人的生活建立聯系,以便于理解。在教學中,也可以不斷地豐富經驗,將好的經驗匯總,為大家共享。

一些老年人的消費觀念比較落后,或者經濟條件有限,購買電腦和上網沖浪被視為奢侈的行為,即使對電腦和上網有一定興趣,也很難做出實際購買電腦的行動(Bob Lee, et al.,2011),這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視具體情況來解決。

1.4.4 社會障礙

缺少適合長者的技術培訓和幫助一直被認為是長者學習新技術的一個主要障礙(Rita L. Rosenthal,2008;Bob Lee, et al.,2011)。解決社會障礙就需要社會各方提供多種培訓機會、問題解決服務,以及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Bob Lee, et al.,2011),外部環境的改善尚需全社會的積極參與(Rita L. Rosenthal,2008)。

在政府方面,通過不斷完善法律和政策制度,健全管理機制,使老年教育發展有法可依,管理實施責任明確,運作資金多方籌措,形成辦學主體多元參與,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等多種形式并行發展的局面。

從企業方面,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按老年人友好的設計原則,設計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軟/硬件(Shuya Pan, et al.,2010),例如適合老年人用的E-mail系統(Sergio Sayago et al.,2011)、閱讀網頁的方正暢聽、360老人版瀏覽器、百度老年搜索等。在老年教育方面,通過市場化運作,促進老年教育產業的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志愿者和老年人的作用,號召網絡工作者、經營者、大學生志愿者進社區提供指導服務,開展網絡科普宣傳周活動等,進行集體輔導或“一對一”幫教,普及上網知識到空巢老人和其他老年人群(朱能毅,2010),同時引導更多老年人開展教學。對于老年人,好的技術支持應該具有耐心、循序漸進,沒有專業術語,有問題隨時可以解決,并且長期堅持下去(Brian D. Carpenter et al.,2007)。年輕人一般缺乏耐心,不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老年人的困難(Bo Xie,2007)。同齡人有相似的學習經歷,容易溝通,因此更加容易解決社會障礙。為了更好地組織長者和志愿者,可以開發一套基于互聯網的社會支持系統,使大家可以在這個系統中交流,開展教學(Shuya Pan, et al.,2010)。

1.5 如何教學

為長者進行培訓,除了需要了解他們學習中的障礙、掌握解決辦法外,還需要遵循一些教學原則,以確保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通過總結多年的研究和一些實踐,將教學中需要遵循的原則列舉如下。具體教學中需要靈活運用這些原則,采取多種教學策略和方式(Bo Xie, et al., 2009)。

1.5.1 培訓計劃

盡管與年齡有關的身心變化對學習新技術有負面影響(Czaja, Sara J et al.,2006),但專門為長者設計培訓資料(Katharina V. Echt et al., 1998)和培訓方法(Marilyn Gist, et al.,1988)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響(Vicki L. Hanson,2010)。因此,長者新技術培訓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于培訓計劃的設計質量(Bo Xie, et al.,2009)。

對兒童的教學要從興趣出發,注重夯實兒童的學習基礎。而對老年人則應從實用和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只求操作和使用電腦的方法,不必在電腦的原理等深層次的問題上花太多時間(潘永燕,2011)。

在課程設置方面,每一節課針對一個小問題,信息量不要太大,避免長時間、大信息量的培訓(Bo Xie.,2007)。爭取讓長者每一節課都能夠學會一項技能,不斷增強其成就感(Czaja, Sara J et al.,2006)。剛開始學習時越有成就感,越能激發學習興趣。讓老年人通過實踐操作學習,按照教學示范進行練習,而不是記憶很多操作步驟(Van Flee et al., 2002),更不能像做實驗一樣——上機前要背會整個實驗流程。

1.5.2 教育形式

可采取老年大學教育、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種形式,與老年進修班、短期課程、培訓、講座等多種方式相結合,與課堂教學和遠程教育相結合。

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采用小組(3~5 人)教學法,不采用班級授課制,因材施教,針對每個人的學習進展和目標開展培訓(Van Flee et al.,2002)。

鼓勵老年人參與學習活動的安排與設計,強調學習者之間以及教師與學員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學習,注重學習過程的分享、討論和參與,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形成自助管理的老年教育方式(韓樹杰等, 2006)。

1.5.3 教學過程

教學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或上午,一般情況下這是長者一天中學習的最佳時間(Carol Bean,2003)。

教學地點:盡量安排在長者比較熟悉的、放松的環境(Czaja, Sara J et al.,2006)。

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在學習過程中總有一部分老年人掌握電腦操作的程度超越普通老年人,我們稱之為“先鋒軍”。可通過對潛在“先鋒軍”的強化,運用替代學習策略,實行幫帶教學,積極創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和氛圍(潘永燕,2011)。

在實際教學中,每一節課先回顧上一次學習的內容,再示范講解新知識,最后總結這次所學的新知識(Czaja, Sara J et al.,2006),循序漸進。

教師應根據長者已有的知識,或者從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中找出相應的實例進行類比,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盡量與生活相結合,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使抽象的專業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以提高教學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横山县| 图木舒克市| 来安县| 曲水县| 通化市| 安阳市| 昆明市| 阜新| 黑河市| 沅陵县| 民乐县| 基隆市| 深州市| 图木舒克市| 扎赉特旗| 德格县| 瑞丽市| 沿河| 顺昌县| 孟州市| 荥阳市| 嘉鱼县| 资兴市| 孝义市| 营口市| 山丹县| 阳东县| 中西区| 望谟县| 蒙山县| 靖江市| 黎川县| 晋州市| 精河县| 平南县| 奉化市| 青河县| 克东县| 马龙县|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