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奶牛的飼養管理
- 貴州現代奶業發展一本通
- 鄧慶生主編
- 15668字
- 2015-12-29 15:15:22
第一節 犢牛和育成牛的飼養管理
犢牛是指出生至斷奶階段的牛。哺乳期犢牛的生理機能處于急劇變化階段,可塑性大。犢牛的飼養是奶牛生產的第一步,提高犢牛成活率,培養健康的犢牛群,給育成牛的生長發育打下良好基礎。因此,加強犢牛培育是提高牛群質量、創建高產牛群的重要環節。
一、保證犢牛健康成長的措施
1.初生犢牛的護理
對剛剛從母體生下的犢牛應立即做好以下工作。
(1)清除口腔和鼻孔中的粘液 犢牛自母體產出后應立即清除其口腔及鼻孔內的粘液,以免妨礙犢牛的正常呼吸和將粘液吸入氣管及肺內。
如果犢牛產出時已將粘液吸入而造成呼吸困難時,可兩人合作,握住兩后肢,倒提犢牛,拍打其背部,使粘液排出。如果犢牛產出時已無呼吸,但尚有心跳,可在清除其口腔及鼻孔粘液后將犢牛在地面擺成仰臥姿勢,頭側轉,按每6~8秒一次的頻率按壓與放松犢牛胸部進行人工呼吸,直至犢牛能自主呼吸為止。
(2)斷臍帶 清除犢牛口腔及鼻孔中的粘液以后,如其臍帶尚未自然扯斷,應進行人工斷臍。方法是在距離犢牛腹部8~10厘米處,兩手卡緊臍帶,反復揉搓2~3分鐘,然后在揉搓處的遠端用消毒過的剪刀將臍帶剪斷,擠出臍帶中粘液,并將臍帶的殘部放入5%的碘酒中浸泡1~2分鐘。
(3)擦干被毛 斷臍后,應盡快擦干犢牛身上的被毛,以免犢牛受涼,尤其是在環境溫度較低時更應如此。也可讓母牛自己舔干犢牛身上的被毛。
(4)喂初乳 初乳是母牛產犢后5~7天內所分泌的乳,與常乳相比,初乳中含有許多增強犢牛免疫力的物質,因此對新生犢牛具有特殊意義,根據規定的時間和喂量正確飼喂初乳,對保證新生犢牛的存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犢牛死亡的原因及對策
(1)死亡原因分析
①因難產引起的犢牛死亡 因母牛分娩困難或人工接助產不當均會造成新生犢牛的某些疾病,如吸入羊水造成窒息假死或異物性肺炎;肢體拉傷、脫臼等。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接產人員責任心不強,技術不過關。
②因護理不當造成犢牛死亡 新生犢牛出生后,由于護理不當,易發生多種疾病,如感冒、肺炎、便秘、腹瀉、臍炎、臍尿管瘺和關節扭傷、碰傷等,這些疾病極易造成犢牛死亡,個別犢牛治療后會留下后遺癥而被迫淘汰;因護理不當犢牛被凍死、卡死也時有發生。
③因母牛產前飼養管理不良造成犢牛死亡 孕牛由于運動場小而缺乏運動,加上飼養環境不良,飲水受限,飼料營養不科學易造成難產或母牛產后身體孱弱,產后腹瀉,經常導致犢牛死亡。
④母牛老弱病殘造成的犢牛死亡 老弱病殘的母牛身體虛弱,生產性能減退,這些母牛受孕后如果飼養管理跟不上就容易造成死胎弱胎或難產現象,產下的犢牛成活率不高。
⑤因喂養不當造成犢牛死亡 新生犢牛生長發育快,代謝功能旺盛,隨犢牛體重增加,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逐漸增加,如果喂養乳量不足或開口料營養缺乏,則易發生營養不良,導致其生長緩慢,體質差,對環境適應能力差,抗病力弱,最終導致死亡;另外,如果喂養犢牛時不定時定量,乳溫忽高忽低就極易引起犢牛腹瀉、腸痙攣、腸套疊等疾病;衛生消毒不嚴格也容易使犢牛患上大腸桿菌、球蟲等疾病,這些均可致犢牛死亡。
(2)預防對策
①加強母牛的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
A.母牛分娩前應保證60天的干奶期,以利于乳腺的休息和再生,滿足胎兒發育需要和恢復母牛體力;
B.干奶期要限制喂過量青貯和能量飼料,由少到多適當增加精料,精料營養配方要科學全面以防乳房水腫;
C.注意鈣磷平衡和適當補充鎂和氯化鈉,防止發生產后癱瘓及異食癖;
D.對老弱病殘母牛應盡早淘汰。
②及時科學接助產,確保母子平安
A.接產人員要加強對母牛分娩前的觀察,有分娩前兆應當趕入產房待產,充分做好助產的準備工作;
B.產房內應鋪柔軟墊草,環境應寬敞衛生安靜;
C.母牛進入產房待產后應密切注意羊水破水時間,接助產時先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外陰部,助產者要將指甲剪短磨光消毒防止劃傷奶牛產道和感染細菌;
D.如果遇到難產,又沒有助產經驗,要趕快請獸醫及有經驗人員幫助;
E.幼犢出生后要迅速將口鼻周圍粘液及羊水擦干凈或倒提犢牛讓羊水流出,避免吸入肺部;
F.犢牛移入犢牛圈動作要溫柔,防止弄傷犢牛;
G.斷臍時要正常操作并及時用碘酊消毒,防止發炎和破傷風等疾病。
③精心飼養干奶牛,增加運動對干奶牛要細心關照,精心飼喂,飼養密度應適當,有條件的牛場讓其自由散養,拴養式牛場在天晴時應多讓牛只出去運動場散步,增加運動量,不能暴力驅趕奶牛以防流產,牛床地面應防滑,防止奶牛摔傷;另外絕對不能喂霉爛飼料。
3.新生犢牛防“五病”
初生牛犢由母體子宮內進入外界環境,其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很容易患各種疾病,養好初生犢牛,要重視防范五種情況。
(1)防假死 由于分娩時間過長,胎膜未能及時破裂,或胎兒倒生,產出緩慢,致使犢牛無呼吸而僅有微弱心跳的“假死”。急救時,首先將犢牛后軀抬高,用紗布擦凈口腔和鼻中的粘液和羊水,將連著橡皮球的膠管插入鼻孔和氣管中,吸盡粘液。然后再將犢牛平躺,用手掌有節奏地輕壓胸腹部,以刺激心臟和呼吸反射,必要時配合使用一些刺激中樞的藥物和強心劑。
(2)防臍帶出血 主要是犢牛出生后心臟功能發生障礙,影響臍靜脈的封閉,因而引起臍帶出血。這時需要重新結扎臍帶,把臍帶斷端用碘酒消毒。若臍帶斷端過短,血管縮在臍孔內,可先用消毒紗布填塞臍孔,壓迫止血后再縫合臍孔。
(3)防臍帶炎 斷臍時消毒不嚴或犢牛之間互相舔吮臍帶,被細菌感染而引發臍帶炎。病癥初期,可在臍孔周圍涂擦碘酒,注射抗菌素,亦可作全身抗菌處理。如果發現膿腫應開刀,擠出膿液,撒上消炎粉,并用消毒液清洗后涂抹碘酒,再用繃帶保護。
(4)防便秘 此癥通常指犢牛出生后24小時內不排糞,且表現不安,出汗,不吃奶,心跳加快,常臥地不愿走動。直腸檢查,可以摸到干硬的糞塊。預防該病,主要是應盡早讓犢牛吃到初乳。治療犢牛便秘,要及時用肥皂水灌腸,使糞便軟化,以便排出。直腸灌注植物油或石蠟油300毫升,也可熱敷及按摩腹部,或用大毛巾等包扎犢牛腹部保暖減輕腹痛。
(5)防腹瀉 腹瀉取決于微生物的感染程度和犢牛本身抵抗力高低及環境因素。大腸桿菌是最為常見最突出的病原。治療時,若犢牛已脫水,可每天3次皮下注射等滲液體。為防繼發其他細菌感染,可用慶大霉素、氨芐青霉素等。腹瀉的預防措施,主要是喂初乳和營造良好的衛生條件。
4.防止犢牛互相吸吮的措施
犢牛互相吸吮是犢牛群養時易養成的惡癖,有此惡癖的牛常互相吸吮臍部、睪丸和乳頭等,經常吸吮易引起臍炎、睪丸炎或瞎乳頭。犢牛在吸吮時食下牛毛在胃中形成毛球,可使胃發生功能障礙,嚴重時因消化道不暢造成死亡。
初生犢牛牛舍要求冬暖夏涼,通風良好,干燥清潔,保持清潔衛生,可防止犢牛間互相吸吮,而無病原污染,故很少發生疾病。
5.犢牛喂養的科學方法
(1)犢牛的人工喂奶方法 犢牛的人工喂奶方法基本有兩種,即用桶喂和用帶奶嘴的奶桶飼喂,而以后者較好,但差別不大。
(2)犢牛的哺乳期和哺乳量 傳統上犢牛哺乳期為6個月,喂奶量為800~1 000公斤。隨著人們對犢牛消化生理認識的深入,為了降低犢牛的培育成本,使得哺乳期不斷縮短,喂奶量不斷降低。目前全世界犢牛培育的哺乳期和喂奶量差別很大,短則2~4周,長則20周以上;喂量少則幾十公斤,多則幾百到一千公斤,很難定出統一的標準。根據目前我省奶牛的飼養管理水平,采用2~3個月哺乳期,總喂奶量為250~350公斤較為可行。
(3)固體飼料的飼喂與斷奶 犢牛初乳期過后,即在出生后5~7天便應開始訓練其采食固體飼料,并根據其采食固體飼料的情況逐漸降低犢牛喂奶量,當犢牛固體飼料的采食量達到1.5公斤左右時即可斷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早使犢牛斷奶。犢牛提早斷奶不但可以降低犢牛的培育成本,還可促進犢牛瘤胃的發育,為以后提高生產性能打下基礎。但必須注意飼喂犢牛的固體飼料必須營養全面,容易消化,且適口性要好。
6.喂脂肪可提高犢牛成活率
飼喂脂肪的意義在于提高飼料的能量濃度,但添加脂肪還有其他潛在的益處,如促進脂溶性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降低粉塵等。
脂肪飼料有酸化肥皂、牛羊脂和油脂等。
二、犢牛的飼養管理
新生犢牛期的飼養方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出生后的犢牛立即與母牛分開人工哺喂初乳;另一種是犢牛生后留在母牛身邊(或隔欄內)共同生活3~4天,自行吸食母乳。稍大的牛群前者較實用。
1.犢牛的生長發育規律
(1)階段性規律 階段性規律是指牛在不同生理階段生長發育速度不同。哺乳期,新生犢牛各組織器官的功能開始啟動并逐漸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逐漸增強,對各種疾病的免疫能力已初步形成,該期為出生后生長強度最大階段。幼年期,奶牛絕對生長逐漸增強,相對生長逐漸下降,各器官機能迅速發育,開始有初步性機能。
(2)不平衡性規律 不平衡性規律是指奶牛在同一生理階段內不同器官組織是按不同比例進行生長發育的,犢牛以體高的生長占優勢,犢牛出生后以骨骼肌肉生長速度最快,以后逐漸下降,直至成年停止。犢牛出生時神經組織已基本發育成熟,而以生殖器官及其功能的發育最晚,出生后犢牛的生殖器官及功能的發育緩慢,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在性成熟前生長發育迅速,并很快達到性成熟。
2.犢牛飼養
(1)犢牛吃初乳的科學 初乳最主要的作用是預防犢牛發生惡性消化系統疾病的感染。為了使犢牛獲得有效抗體,必須在出生后2小時內喂足初乳,最早可于出生后30分鐘,最晚也要在8小時以內喂夠2公斤初乳,才能保證犢牛的健康及獲得免疫能力。
①初乳的特點 初乳色深黃而粘稠,并有特殊氣味。與常乳相比,初乳干物質含量高,尤其是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A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是常乳的幾倍至十幾倍。另外,初乳酸度高,含有鎂鹽、溶菌酶和K-抗原凝集素。初乳的這些特點,對于初生犢牛是非常重要的。
初乳的飼喂時間:犢牛應在出生后1小時內吃到初乳,而且越早越好。
②初乳的喂量及飼喂方法 第一次初乳的喂量應為1.5~2.0公斤,不能太多,以免引起消化紊亂,以后可隨犢牛食欲的增加而逐漸提高。初乳的日喂量一般為犢牛體重的15%。初乳每日飼喂三次,如果喂前初乳溫度太低應用水浴保溫到35~38℃再喂。飼喂初乳后1~2小時飲溫開水一次,3~5天后轉為常乳飼喂。
③特殊情況的處理 犢牛出生后如其母親死亡或患乳房炎,使犢牛無法吃到其母親的初乳,可飼喂其他產犢時間基本相同的健康母牛的初乳。如果沒有產犢時間基本相同的母牛,也可用常乳代替,但必須在每公斤常乳中加入維生素A 2 000國際單位,60毫克土霉素,并在第一次喂奶后灌服50毫升液體石蠟或蓖麻油,以促使胎便排出。5~7天后停喂維生素A,土霉素減半直到20日齡左右。
(2)發酵初乳培育犢牛新技術 用發酵后的初乳培育犢牛,具有提高成活率、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節省商品奶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等優點。
①具體操作過程 先將擠出的初乳用紗布過濾,存入干凈桶內密封保存,并置于常溫下自然發酵。在此期間,每天要均勻攪拌2次。當發酵初乳的酸度在85~130°T(°T表示牛乳的酸度:°T指滴定100毫升牛乳樣品,消耗0.1摩爾每升的氫氧化鈉的量)之間,肉眼觀察可見色澤微黃,氣味芳香并略帶酸味,攪拌時可見黏稠度增加,上部呈塊絮狀,下部清徹透明(乳清),這時發酵初乳制作完成。
②喂法與喂量 發酵初乳在飼喂犢牛前,首先要充分攪拌,再按1:1或1:2摻入溫水,使奶溫保持在37℃左右。其次在飼喂發酵初乳的第5天,適當喂些混合精料和優質干草;第7天在發酵初乳中加入煮熟的玉米粥,一日加3次,每天總量控制在5克左右;從第10天開始正式訓練犢牛攝食精料和飼草,先少后多,逐漸增加,一般到30日齡時訓練全過程結束。這時犢牛每天攝食的混合精料總量達到0.75公斤左右,以后混合精料的喂量要隨犢牛的體重增加而增加。在加喂精料時,在本著營養豐富、容易消化、適當配以青綠多汁飼料的原則。
③發酵初乳的保存 發酵初乳如果在短期內吃不完,最好保存在冰箱內或其他冷藏設備內。如果沒有上述冷藏設備時,要放在農家地窖內保存,或者在發酵初乳中加入0.1%的甲醛溶液(甲醛溶液濃度為37%),充分攪拌均勻后封嚴保存,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可保存2個月左右。
(3)犢牛的開食與補飼
①代乳料 代乳料是模擬牛奶的特性所制作的商品飼料,用水沖調后可代替部分或全部鮮奶飼喂犢牛,所以又稱人工奶粉。使用它代替鮮奶飼喂犢牛在經濟上比較合算。
②犢牛開食料 為了降低犢牛培育成本,又能夠滿足犢牛營養需要,適用于犢牛早期斷奶所使用的一種特殊飼料,其特點是營養全價,易消化,適口性好。
(4)從小培養犢牛采食精飼料的能力犢牛 生后10~15天就可以開始訓練采食精料。初喂時,可將精料磨成細粉度與食鹽、骨粉等礦物質飼料混合,涂于犢牛口鼻處,教其舐食。最初幾天每頭10~20克/天,幾天后增加至100克/天左右,待適應一段時間后,再飼喂混合“干濕料”,即將干粉料用溫水拌濕,經糖化后給予。這樣可提高適口性,增加采食量。但要注意不得喂酸敗飼料,以防引起腹瀉。干濕料的給量隨日齡漸增,1月齡每天250~300克,2月齡可增加到每天500克左右。
犢牛從11日齡開始,除喂全乳外,還可以飼喂營養完全的代乳料,尤其是含有80%以上脫脂乳的代乳料。在這些代乳料中,每公斤添加維生素A 30IU、維生素D 8~10IU濃縮物以及50毫克的抗生素。
3.犢牛早期斷奶技術
早期斷奶是指哺乳期為30~50天,其喂奶量(鮮奶)在90~150公斤(或相當同樣奶的干物質量的人工乳)范圍內的犢牛飼養方法。
(1)該法成功的關鍵主要有兩點 一要有高能量、高蛋白質含量的,能確保犢牛營養成分的全價配合精料與優質粗飼料為基礎;二要有符合犢牛發育生理規律的飼養管理技術。
(2)代乳料及其使用目前 國外犢牛培育期一般是3~5周左右,哺乳量控制在100公斤以內,有的甚至減少到20公斤左右。英國一項試驗表明,犢牛出生后最初幾天喂初乳,1周后改喂常乳,并開始訓練犢牛采食代乳料(國外叫“開食料”),任其自由采食,并提供優質干草,當它每天能吃到1公斤左右的代乳料時,就可斷乳,這時犢牛約為30日齡。全哺乳期共約消耗鮮乳96公斤。
4.犢牛的管理
科學、嚴格的飼養管理對保證犢牛正常的生長發育和提高犢牛的成活率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嚴格按照規定認真作好。犢牛的管理包括:
(1)編號、稱重、建系譜 犢牛出生后應稱出生重,對犢牛進行編號,對其毛色花片、外貌特征(有條件時可對犢牛進行拍照)、出生日期、系譜等情況作詳細記錄,以便于管理和以后在育種工作中使用。
(2)犢牛生活的場所——犢牛欄 犢牛出生后應及時放入保育欄內,每牛一欄隔離管理,15日齡出產房后轉入犢牛舍犢牛欄中集中管理。
犢牛欄應定期洗刷消毒,勤換墊料,保持干燥,空氣清新,陽光充足,并注意保溫。
(3)犢牛的運動運動 可鍛煉犢牛體質,增進健康。戶外運動可使犢牛接受日光浴,促進血液循環和維生素天的合成,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因此,在夏季犢牛出生后3~5天,冬季犢牛出生后10天即可將其趕到戶外運動場,每天0.5~1小時,1個月后增加至每日2~3小時,上、下午各一次。
(4)犢牛的刷拭 刷拭可保持犢牛身體清潔,防止體表寄生蟲的滋生,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強皮膚代謝,促進生長發育,同時可使犢牛養成馴順的性格。因而,應每天對犢牛刷拭1~2次。
(5)去除多余的副乳頭 奶牛乳房有四個正常的乳頭,每一乳區一個,但有時有的牛在正常乳頭的附近有小的副乳頭,應將其除掉,其方法是用消毒剪刀將其剪掉,并涂碘酊等消炎藥消毒。
(6)犢牛健康的觀察 犢牛期是牛發病率較高的時期,尤其是在出生后的頭幾周,主要原因是犢牛抵抗力較差。此期的主要疾病是肺炎和下痢。因此,每天要注意觀察犢牛的情況。
三、育成牛的飼養管理
育成牛指斷奶后到初產前的母牛。育成牛培育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牛的正常發育和適時配種。
1.斷奶后育成牛的飼養
斷奶期由于犢牛在生理上和飼養環境上發生很大變化,必須精心管理,以使其盡快適應以精粗飼料為主的飼養管理方式。3月齡以后的犢牛采食量逐漸增加,應特別注意控制精料飼喂量,每頭每天不應超過2公斤;要盡快多喂優質青粗飼料,以更好地促使其向乳用體型發展。90~180日齡育成牛的飼養參考方案如下:
(1)91~120日齡,犢牛料2公斤,干草1.4公斤或青貯5公斤;
(2)121~150日齡,犢牛料2公斤,干草1.6公斤或青貯8公斤;
(3)151~180日齡,犢牛料2公斤,干草2.1公斤或青貯10公斤。
犢牛料組成(%):玉米50,麩皮15,豆餅15,花生餅5,棉仁餅5,菜籽餅3,飼用酵母粉3,磷酸氫鈣1,碳酸鈣1,食鹽1,預混料1。粗料用中等青草和玉米青貯各50%(按風干計算),每5公斤玉米青貯折合1公斤干草。
2.7~12月齡育成牛的飼養
7~12月齡母牛是達到生理上最高生長速度的時期,在飼料供給上應滿足其快速生長的需要,避免生長發育受阻,以至影響其終生產奶潛力的發揮。雖然此期育成母牛已能較多的利用粗飼料,但在初期瘤胃容積有限,單靠粗飼料并不能完全滿足其快速生長的需要,因而在日糧中補充一定數量的精料是必要的,一般每日每頭牛1.5~3.0公斤,視牛的大小和粗飼料的質量而定。粗飼料供給量為其體重的1.2%~2.5%,以優質干草為好,亦可用青綠飼料或青貯飼料替代部分干草,但替代量不宜過多。
7~12月齡育成牛的飼養參考方案如下:
(1)7~8月齡,精料2公斤,玉米青貯10.8公斤或青干草0.5公斤;
(2)9~10月齡,精料2.3公斤,玉米青貯11公斤或青干草1.4公斤;
(3)11~12月齡,精料2.5公斤,玉米青貯11.5公斤或青干草2公斤。甜菜渣0.6公斤。
精料參考配方組成(%):①玉米50,麩皮15,豆餅15,棉仁餅6,玉米胚芽餅8,飼用酵母粉2,磷酸氫鈣1,碳酸鈣1,食鹽1,預混料1;②玉米50,麩皮17,豆餅10,葵花籽餅8,棉仁餅7,飼用酵母粉4,石粉1,磷酸氫鈣1,食鹽1,預混料1。
3.13 ~18月齡育成牛的飼養
13~18月齡育成牛的飼養參考方案如下:
(1)13~14月齡,精料2.5公斤,玉米青貯13公斤,青干草2.5公斤,糟渣類2.5公斤;
(2)15~16月齡,精料2.5公斤,玉米青貯13.2公斤,青干草3公斤,糟渣類3.3公斤;
(3)17~18月齡,精料2.5公斤,玉米青貯13.5公斤,青干草3.5公斤,糟渣類4公斤。
精料參考配方組成(%):①玉米47,麩皮21,豆餅13,葵籽餅8,棉仁餅7,磷酸氫鈣1,碳酸鈣1,食鹽1,預混料1;②玉米45,麩皮17.5,葵籽餅17,棉仁餅8,玉米胚芽餅7.5,碳酸鈣1,磷酸氫鈣1,食鹽1,預混料1。
13月齡至初配受胎時期的育成母牛消化器官已基本成熟,如果能吃到足夠的優質粗飼料,基本上可滿足其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但如果粗飼料質量較差,應適當補充精料,精料給量以1~4公斤/天·頭為宜,視粗飼料的質量而定,并注意鈣、磷、食鹽和微量元素的補充。
4.育成牛的管理
育成母牛的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公母牛分群飼養,7~12月齡的牛和13月齡到初配的牛都應分群飼養。
(2)母牛達16月齡、體重達350~380公斤時進行配種。
(3)因這一時期的育成牛采食大量粗飼料,必須供應充足的飲水。
(4)由于此期育成牛生長較快,應注意牛體的刷拭,及時去除皮垢,促進生長,由此亦可使牛性情溫順,易于管理。
(5)育成母牛蹄質軟,生長快,易磨損,應從10月齡開始于每年春秋兩季各修蹄一次。
(6)保證每天有一定時間的戶外運動,促進牛的發育和保持健康的體型,為提高其利用年限打下良好基礎。
5.初孕牛的飼養管理(青年母牛)
初孕母牛的日糧:初孕母牛體況不得過肥,視其原來膘情確定日增重,肋骨較明顯的為中等膘,一般認為,以看不到肋骨較為理想。保證優質干草的供應,喂量達到體重的1~1.5%。精料應逐漸增加,一般為4~6公斤,以適應產后增大精料喂量。
在妊娠的第6,7,8,9個月,胎兒生長速度加快,所需營養增多,應提高飼養水平,增加精料給量,在保證胎兒生長發育的同時,使母牛適應高精料日糧,為產后泌乳時采食大量精料做好必要準備,但須避免母牛過肥,以免發生難產。
青年母牛的管理應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運動量,以防止難產。
(2)防止驅趕運動,防止牛跑、跳、相互頂撞和在濕滑的路面行走,以免造成機械性流產。
(3)防止母牛吃發霉變質的食物,防止母牛飲冰凍的水,避免長時間雨淋。
(4)加強母牛的刷拭,培養其溫順的習性。
(5)從妊娠第5~6個月開始到分娩前半個月為止,每日用溫水清洗并按摩乳房一次,每次3~5分鐘,以促進乳腺發育,并為以后擠奶打下良好基礎。
(6)計算好預產期,產前兩周轉入產房。
第二節 產奶牛的飼養管理
一、母牛各階段的飼養管理方法
根據奶牛產奶各階段的不同特點,可將奶牛的飼養分為5個不同時期:干乳期、圍產期、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要想滿足奶牛營養需要,提高產奶量,各個時期的飼養也不盡相同。
1.干乳期
干乳期是指停止擠奶到分娩前15天這一段時間。干乳期奶牛的能量和蛋白質需要比其他階段都低,應控制精飼料、多汁飼料的喂量,日糧以粗飼料為主,多喂優質干草,精粗料比為2:8,粗纖維含量不少于20%,同時應補喂礦物質、食鹽等,禁喂甜菜渣。
2.圍產期
圍產期是指母牛分娩前后各15天時間。圍產期的飼養是提高泌乳期產奶量的關鍵,分娩前四周,可補飼鎂(例如氧化鎂),直到產犢為止。分娩前兩周,可逐漸增加精飼料喂量,但不得超過奶牛體重的1%(對產前乳房水腫嚴重的奶牛,不宜多喂精料),同時減喂食鹽,防止母牛便秘。鈣的喂量必須減少,以防高鈣誘發乳熱病。分娩兩周后,在奶牛食欲良好、消化正常、乳房生理腫脹消失后,日糧按標準喂給,逐漸加喂青貯、塊根類飼料。精粗料比為2:3,粗纖維含量不少于23%。
3.泌乳前期
泌乳前期也稱泌乳盛期,是指母牛產后16~100天,此階段的營養需要,一部分為恢復體質,更主要的是為了滿足產奶需要。產后4~6周奶牛達到泌乳高峰,此時可采用引導飼養方法飼喂,即產后5~7天開始,給母牛飼喂優質干草和充足飲水,精料每日增加0.5公斤,飼養水平為飼養需要標準的1.2倍,直至泌乳量不再上升為止,然后開始正常飼養。每產2.5公斤牛奶增加1公斤精料,精粗料比為5:5。全天要均衡飼喂,以穩定奶牛瘤胃酸堿度,減少消化道疾病。
4.泌乳中期
泌乳中期是指產后101~200天,此階段奶牛采食量增大,飼喂精料量應較前期減少,精粗料比為4:6,干物質進食量可達體重的3.5%~4.5%。期間奶牛產奶量穩中有降,月減少5%~7%,所以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盡量使產奶量下降緩慢些,防止奶牛體重下降。
5.泌乳后期
泌乳后期是指產后201天至干乳期前,此階段奶牛產奶量已大幅度下降(每月遞減8%~12%),精料給量應適當減少,精粗料比以35:65左右為宜。但在干奶前1個月左右精料給量應增加1公斤左右,以確保滿足胎兒發育所需營養,同時也要防止牛體太肥。
二、高產奶牛的飼養管理
根據我國奶牛評定標準,一個泌乳期初產母牛產奶量達5 000公斤以上,成年母牛產奶量在8 000公斤以上,即可算高產奶牛。
高產奶牛的主要特點是產奶量高,代謝強度大,飼料轉化率高,對飼料及外界環境反映敏感。高產牛產奶多,因而需要的營養物質也多,每天約需供應80~100公斤飼料,要消化吸收如此多的飼料和營養物質,消化系統及整個有機體工作強度大。只有保持強健的體質,才能適應生理機能的激烈活動;因此必須進行精心的飼養管理。
1.干奶期要喂得好
從產犢前兩周開始,在干奶期給料的基礎上,逐日增喂一定數量的精料。即第一天喂給1.8公斤精料,以后每日增加0.45公斤,直到產犢前平均每100公斤體重采食1.0~1.5公斤混合精料為止。例如體重550公斤的奶牛,兩周共喂60~70公斤精料。
2.干物質濃度要高
為了滿足營養需要,必須提高干物質的營養濃度。在泌乳初期及高峰期,增加優質干草、青貯料、多汁料等飼料,以滿足產奶需要。
3.泌乳期要喂得飽
采用粗飼料自由采食,精料日喂3次。產犢后,精料增量不宜過快,以每日增量0.5~1公斤為好,精料給量不超過10~15公斤,否則易破壞食欲。
4.飼料營養調劑好
調劑飼料時,即注意蛋白質飼料的供應,也要重視碳水化合物等能量飼料供應,而且在產犢后升乳期要避免使用高蛋白飼料“催奶”。
5.日糧適口性好
在日糧安排上要注意,精料中玉米比例要適當,麩皮等可加大些,并且多供給豆科青飼料和全株玉米青貯等易發酵、易消化及蛋白質和能量含量高的飼料,但青貯料也不宜喂得過多。
三、奶牛加強夜間管理
實踐證明,凡是夜間管理較好的奶牛,產奶量可明顯提高(能提高產奶量15%~25%)。因此,為了促進奶牛產奶量的提高,養牛戶應積極采取夜管措施。
1.保持夜間安靜
奶牛喜歡環境安靜,尤其是在夜間害怕驚擾。所以要避免在夜間牛舍附近開動機器、鳴喇叭或大聲呼叫等,以便讓奶牛安靜過夜。
2.增加夜間運動
有條件的養牛戶,在夜間12點左右可把奶牛趕到運動場活動1個小時左右(惡劣天氣的夜晚除外),這樣能提高奶牛的消化能力,增強食欲,提高產奶量。
3.適量加喂夜食
除白天給奶牛喂足草料外。夜間10時左右還應投喂適量的草料,然后讓奶牛飲足清潔水或粥料。這樣可保證奶牛夜間胃腸中有食物,滿足其產奶等體能消耗的需要,使產奶量大大提高。
4.夜間刷拭牛體
每天晚上10時左右或擠奶之前用刷子把牛體刷拭一遍,既能保證牛的皮毛光順清潔,又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體溫,使奶牛舒適過夜,從而提高奶牛的泌乳量。
5.注意夜間觀察
多數母牛都是在夜間開始發情的,飼養人員應抓住夜間這一關鍵時刻,認真檢查和觀察母牛的發情,以免因檢查不力而造成奶牛空懷期延長,影響產奶量。同時,要注意觀察奶牛在夜間的休息,反芻、精神狀況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牛體健康多產奶。
6.延長光照時間
夜間可采用白色熒光燈照明,光照時間由原來的9~10個小時延長到13~14個小時,這樣奶牛的代謝能力就會加強,就可以提高消化率和飼料利用率,產奶量也會隨之增加。
四、不同季節奶牛的飼養管理
1.春季奶牛的飼養管理
春季奶牛的飼養管理要注意以下幾點。
(1)飲水。奶牛最好飲用溫水,或飲溫熱高粱、玉米面糊,切忌用冷水飲牛,以免引發牛的胃腸道疾病。
(2)牛舍內注意保溫,預防感冒。奶牛臥床應保持干燥,最好鋪些柔軟干草。切忌牛舍地面濕滑,以免奶牛滑倒受傷。
(3)牛舍內注意通風、保持干燥。及時清除牛糞尿,切忌氨味過大,以免引發奶牛呼吸道疾病。
(4)青貯飼料和干草要合理搭配。干草至少要占到食草量的20%,切忌單喂青貯料或突然更換飼草,以免引發牛胃疾病。
(5)經常用掃帚或毛刷清除牛體身上的泥土、糞渣等臟物,保持牛體清潔衛生,以防奶牛體寄生蟲病的發生。
(6)牛舍、運動場及運動場周圍每周至少消毒兩次,擠奶前用溫消毒液擦洗、按摩乳房,料槽、水槽經常消毒,擠奶器具每次用完后立即消毒、洗凈,以防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生。
(7)加強防疫,預防烈性傳染病的發生,尤其是防奶牛猝死癥,對已防疫的牛打上耳標,建好防疫檔案。
(8)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與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聯系,避免因管理不當與疫病預防、治療不及時造成損失。
2.夏季奶牛的飼養管理
奶牛較耐寒不耐熱,適宜的溫度為10~16℃。改善夏季飼養管理是實現全年高產的重要途經,一般有以下具體措施。
(1)搭設涼棚,噴灑涼水,安裝風扇等措施來排熱降溫。
(2)選擇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的青粗飼料,例如苜蓿、胡蘿卜、南瓜皮、優質干草等。
(3)精料喂量增加10%,精料中蛋白質飼料增加5%。
(4)延長飼喂時間,增加飼喂次數。為促進采食,夜間的喂量應占60%左右。
(5)飼喂稀料,既增加營養,又能滿足水的需要。
(6)補喂小蘇打,按精料的1%添加。
(7)堅持飼料品質檢查,青貯出窯、干草進槽應進行質量檢查。
(8)堅持以預防為主的原則,減少疾病的發生,例如乳房炎、子宮炎、腐蹄病、食物中毒等。
(9)保持牛體和牛舍環境的清潔衛生。
(10)驅滅蚊蠅。
3.秋季奶牛的飼養管理
在秋季,高溫高濕的環境對奶牛極為敏感,當日平均溫度超過臨界溫度24℃時,奶牛泌乳量開始下降。要實現高溫、高濕季節奶牛的高產、穩產,應加強以下特殊管理措施。
(1)調整日糧成分 喂給奶牛高質量飼草,多喂一些精料或者高脂肪物質來提高日糧的能量,可用豆類、全棉籽以及動物性的脂肪類,補充量以1%~1.5%為宜。在全價日糧中要提高蛋白質水平1%~2%,使蛋白質含量在19%以內,粗纖維含量不要過多,特別是青貯飼料。實踐表明:產奶量為32公斤/天以上的奶牛,秋季飼喂青貯飼料應控制在17~22公斤/天最佳。
(2)增加奶牛飲料 給奶牛調制適口性好的營養豐富的飲料,促進奶牛增強食欲。實踐表明:每天以140公斤飼料加入600公斤水的比例燒煮成薄粥狀飲料另加紅糖9公斤,一日三次將飲料倒在剩料上,可使剩料全被吃光。
(3)加強防暑設施 可以適當采取一些防暑降溫設施,主要方法有遮陽、通風、噴水、洗牛等方法,例如在場外涼棚,用電扇吹,用涼水噴淋地面、墻面、屋頂、牛體等。
(4)改變飼喂方法 由于天氣炎熱,白天奶牛飲食最差,所以可以通過把日糧大部分放在較為涼爽的時候進行飼喂,可以在晚間12點左右加喂料一次。這樣可以減少熱應激對奶牛采食量影響,減少剩料,提高產奶量。
(5)搞好疾病防治 高溫季節尤其要及時清除牛舍糞尿,定期消滅蚊蠅,搞好環境衛生,盡量減少奶牛發生疾病,盡量避免夏季配種和產犢。分娩和流產母牛,及時灌服紅糖麥麩湯或羊水,促進胎衣及時排出。中午最熱時不要擠奶,擠奶前用溫水擦洗乳房,擠奶后用0.1%高錳酸鉀藥浴,降低乳房炎發病率。
另外在秋季夜牧,改在夜晚放牧,可使每頭奶牛日均產奶量增加500克以上。
4.冬季奶牛的飼養管理
雖然奶牛具有耐寒不耐熱的習性,但是,由于冬季異常寒冷、氣候干燥,如果飼養管理不當,加之青綠飼料匱乏,極易導致奶牛產奶量下降,甚至影響奶牛的正常生長發育;所以在冬季養奶牛應加強飼養管理:
(1)做好防寒保暖 冬季,牛舍內的溫度一般應保持在8~17℃,當夜間氣溫降到0℃以下時,應將奶牛趕入圈舍內過夜,以防凍傷乳頭或體能過多消耗。在冷空氣入侵、氣溫突然下降時,應及時堵塞后窗和通風孔,搞好圈舍的保溫。特別是圍產期的母牛、新生犢牛、高產牛的圈舍要適當加溫,保證牛舍溫度在15~17℃。此外,奶牛白天在運動場內活動的時間不宜超過6個小時,最好是上下午各活動3個小時。
(2)調節牛舍濕度 奶牛全部進入圈舍后,要注意保證牛舍內通風良好,濕度不能過大,相對濕度不宜超過55%。
(3)飼料應多樣化 進入冬季后,應及時調整飼料配比,力求多樣化。在精飼料的供給方面,蛋白質飼料不變,玉米的供給量要增加20%~50%,從而增加能量飼料的比重;在粗飼料方面,最好飼喂青貯或啤酒糟等,以此代替夏秋季奶牛采食的青綠多汁飼料。
(4)飲水必須加溫 未經加溫處理的自來水和井水,在冬季容易結冰,奶牛飲用后常導致消化不良,從而誘發消化道疾病。因此,在給奶牛飲水時,最好將水加熱到14~25℃。如果向溫水中加點食鹽和豆粉,不僅增強牛的飲欲,而且有降火、消炎的作用。
(5)補足食鹽 食鹽是胃液的主要成分之一。隨著冬季奶牛胃液分泌量增加,食鹽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食鹽的日供給量應視奶牛體重的大小和產奶量高低而定,一般每日供給50~100克。除按日糧1%拌入精料外,也可專設鹽槽,讓牛自由舐食。
(6)加強運動 奶牛在冬季一般每天中午前后將其趕出舍外活動,進行日光浴及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提高產奶量。
(7)注意刷拭牛體 刷拭牛體不僅可以使奶牛保持體表清潔,而且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助于調節體溫和增強抗病能力。因此,每天應早晚兩次刷拭,每次3~6分鐘,周密刷拭全身各部位,不可疏漏。此外,要定期對牛舍、運動場進行消毒,并按防疫程序進行疫苗注射,防止傳染病發生,發現疾病早治療,確保奶牛健康,保證多產奶。
(8)搞好衛生 圈舍要保持清潔干燥,奶牛躺臥的地方,最好墊上軟草。潮濕的地方,應經常撒些草木灰或生石灰,既可消毒防病,又能吸潮除臭。冬季應對牛驅蟲一次。
第三節 種公牛的飼養管理
隨著精液冷凍技術與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種公牛飼養數量逐步減少,但質量要求卻越來越高。為保證優質精液的供應,促進我省奶牛業的順利發展,所以我們要加強對種公牛的飼養管理。
一、飼料的日喂量
精飼料按體重每100公斤給予0.4~0.6公斤。一頭種公牛精料日給量最好不要超過8公斤,一般在5~6公斤為宜,但精料質量要求應該是優良的。青粗飼料的喂量,按體重每100公斤可給予干草1~1.5公斤,青貯0.6~0.8公斤,胡蘿卜0.8~1.0公斤。青粗飼料的日給量總共在10~12公斤左右。夏季喂青割草(中等品質,以禾本科草為主),體重每100公斤可喂給2~3公斤。此外,每頭種公牛每天可補喂雞蛋0.4~0.5公斤,或牛乳2~3公斤,或魚粉100~150克,骨粉每天給予100~150克,食鹽70~80克。
種公牛應保證充足的飲水,配種或采精前后,運動前后半小時內都不要飲水,以免影響公牛的健康,更不要飲臟污水、冰碴水。
二、種公牛的管理
要管理好公牛,首先應了解它的特性。從生理的角度看,種公牛和別的種公畜不太一樣,它具有“三強”的特性,即記憶力強、防御反射強和性反射強。
1.記憶力強
種公牛對它周圍的事物和人,只要過去曾經接觸過,便能記得住,印象深刻者,多年也不會忘記。
2.防御反射強
種公牛具有較強的自衛性。當陌生人接近時,立即表現出要對陌生人進行攻擊。因此,不了解公牛特性的外來人,切勿輕易接近它。
3.性反射強
公牛在采精時,勃起反射,爬跨反射與射精反射都很快,射精時沖力很猛,如果長期不采精,或采精技術不良,公牛的性格會變壞,容易出現頂人的惡癖,或者形成自淫的壞習慣。
公牛個體之間,盡管在性格上各有不同,有的脾氣暴躁,有的性格溫順,但三個特性都是共同存在的。總之,在飼養管理種公牛的過程中要注意“恩威并施,馴致為主”。
第四節 影響奶牛產奶量的因素
影響奶牛產奶量的因素及其對產奶量的貢獻率為:品種、遺傳因素占30%;飼料、營養因素占50%,環境和管理因素占20%。具體的影響因素如下。
一、遺傳因素
奶牛產奶量的高低,首先取決于遺傳,它是影響產奶量的內在因素。主要有品種和個體因素。不同品種牛的產奶量差異很大,一般乳用牛的產奶量高于乳肉兼用牛,而乳用牛中高度培育品種高于地方品種。目前,黑白花奶牛(也叫荷斯坦牛)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奶牛品種,產奶量最高。就我國來講,中國荷斯坦牛(原稱“中國黑白花奶牛”,1992年更名為“中國荷斯坦牛”)仍是唯一的奶牛專用品種。
二、生理因素
1.年齡和胎次
奶牛泌乳能力隨年齡和胎次增加而發生規律性的變化。初產母牛的年齡在2歲半左右,由于本身還在生長發育階段,所以產奶量較低。此后,隨著年齡和胎次的增長,產奶量逐漸增加。待到6~9歲,即第4~7胎時,產奶量達到一生中的最高峰。10歲以后,由于機體逐漸衰老,產奶量又逐漸下降。
2.泌乳期
泌乳期母牛從產犢開始泌乳到停止泌乳為止的這段時期稱為泌乳期,乳牛在一個泌乳期中產奶量呈規律性的變化。分娩后頭幾天產奶量較低,隨著身體逐漸恢復,日產奶量逐漸增加,約在第20~60天,日產奶量達到該泌乳期的最高峰(低產母牛大約在產后20~30天,高產母牛大約在產后40~60天)。維持一段時間后,到泌乳第3~4個月開始又逐漸下降。泌乳7個月以后,迅速下降。泌乳10個月左右停止產奶。一般盛乳期產奶量達到305天產奶量的45%左右,是奪高產的關鍵時期,所以特別要做好這一階段的飼養管理工作。
3.干乳期
從停止擠奶到分娩前15天這段時期稱為干乳期。母牛干乳期一般為40~60天。但因奶牛的具體情況不同,干乳期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干乳期飼養的質量,直接影響奶牛下一胎產奶質量和數量。
4.初產年齡
奶牛的初產年齡不僅影響頭胎產奶量,而且影響終生產奶量。實踐證明,育成母牛體重達到成年母牛體重的70%左右時配種,在28~34月齡產頭胎犢比較合適。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影響奶牛產奶量的外在因素,是直接影響奶牛泌乳潛力發揮的關鍵性因素,對提高奶牛產奶量,增加經濟效益起決定性作用。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飼養管理
奶牛的飼料種類及飼喂方法等,對產奶量都有影響。但其中營養物質的供給,對產乳量的影響最為明顯,而且不同種類的飼料及其配合比例,對奶牛產奶的質量和數量都有影響。
(1)精飼料對產奶量的影響 在奶牛飼養中,精飼料主要滿足奶牛的產奶營養需要。
(2)粗飼料對產奶量的影響 奶牛的產奶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干物質進食量與粗飼料的品種和質量。粗飼料質量差,采食量不足,不僅影響奶牛穩產、高產,使乳脂率下降,而且會引發許多疾病,粗飼料中粗纖維占日糧干物質的比例以17%為宜,不低于13%。粗飼料中干草與青貯的干物質比例以50:50為宜。如果青貯喂量不足,粗飼料干物質采食量達不到要求;而干草不足,粗纖維采食量達不要求,這樣都會影響奶產量。
(3)多汁飼料對產奶量的影響 飼喂多汁飼料,例如青草、塊根、蔬菜、瓜果及糟渣料等,對提高奶牛產奶量有一定作用,但喂量不宜過多,以5~10公斤/日為宜。
(4)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產奶量的影響 為了維持奶牛的正常泌乳機能,日糧中需要補充一定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特別是牛奶中含量較高的礦物質,例如鈣、磷、鎂,微量元素銅、鋅、錳、硒、碘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B 12等。補充這些物質可提高牛奶產量和質量。
2.擠奶與按摩乳房
正確的擠乳和按摩乳房是提高產奶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擠奶技術熟練,適當增加擠乳次數,能提高產奶量。據研究,每天擠乳3次比擠乳2次可增加產奶量10%~20%。一晝夜產奶量在15公斤以下的奶牛,可采用2次擠乳制。對一晝夜產奶量在15公斤以上的乳牛,特別是高產奶牛,則應采用3次擠乳制。每次擠奶時按摩乳房,使乳腺泡中的奶全部擠盡,能使泌乳量和乳脂率增加。
3.產犢季節
在我省國目前條件下,母牛最適宜的產犢季節是冬季和春季。在12,1,2,3月份產犢的母牛全期產奶量較高,在7,8月份產犢的母牛全期產奶量較低。
4.外界氣溫
中國荷斯坦奶牛對溫度的適應范圍是0~20℃,最適宜的溫度是10~16℃。奶牛雖然耐寒不耐熱,但冬季也要注意保溫,保證供應足夠的青貯飼料和多汁飼料,適當增加蛋白質飼料,一般對產奶量不會有很大影響。
5.疾病
影響奶牛產奶量的主要疾病有乳房炎、肢蹄病、代謝病、消化系統疾病、產科病,以及消耗性疾病和引起體溫升高的其他普通病和傳染病。其中乳房炎對奶牛產奶量危險最大。據統計,臨床型乳房炎發病率為2%~3%,占奶牛總發病率的20%~25%;隱性乳房炎的發病率為38%~62%。因乳房炎淘汰的母牛占成年母牛淘汰數的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