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西方財政理論變遷
西方國家理財思想及財政理論,派別繁多,觀點迥異。但縱觀其變化,同西方經濟理論一樣,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與發展而不斷演進的。
西方學者認為,西方財政的原始形式最早形成于17—18世紀。當時德國有一批學者被國王選為財政金融顧問,作為國王的“智囊團”經常參加在王室私人議事室召開的會議,討論有關國家的財政金融事務。這些學者被稱為官房學者,其學派被稱為“官房學派”。德國的官房學派雖然較早地研究了國家財政問題,但由于這個學派主要是為國王統治出謀劃策,其論述涉及面廣,對財政問題的研究并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論述,因而只能說是西方財政學的原始形式,還不能說官房學派奠定了西方財政學的基礎。西方財政理論大體可以分為4個階段:重商主義財經理論盛行時期、古典政治經濟學財經理論盛行時期、凱恩斯主義財經理論盛行時期、新自由主義財經理論及當代公共財政理論盛行時期。
1.2.1 重商主義財經理論盛行時期
重商主義出現于15世紀初,流行于16—17世紀,大約盛行了300年。重商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其經濟理論的基本思想只局限于流通領域,保護主義關稅、現代稅收制度和國債制度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財政理念。早期重商主義者,主張實行高關稅率限制商品進口,防止金銀外流,保護本國對外貿易,促進國內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晚期重商主義者,主張發展工業,擴大商品出口,限制商品進口,通過貿易順差換回大量金銀貨幣。重商主義的出現反映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需要。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工業資本的發展成熟而站穩腳跟時,這種理論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1.2.2 古典政治經濟學財經理論盛行時期
古典經濟學財政理念盛行了200多年,歷經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始終居于財政經濟理論的統治地位。古典經濟學的財政思想主要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提倡提高國家稅收收入,強調對內加強財政管理,保護、扶持工商業發展,對外實行高關稅,限制進口等。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財政理論、大衛·李嘉圖的財政理論、瓦格納的財政理論和庇古的財政理論。
亞當·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卷五中,分析了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等財政活動,標志著財政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出現。他認為私人的、自由的經濟制度在市場自發調節下能保持理想的秩序,每個人在追求最大私利的同時,社會利益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的活動屬于非生產性活動,不創造物質財富,國家職能是保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抵御外來入侵、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等一些對社會有益而又不可缺少的活動,充當“守夜人”的作用,應為小政府、廉價政府;關于財政收入問題,提出了以受益者負擔為中心的收入理論,即按享受國家經費開支利益的大小和方向來籌集經費;關于稅收問題,他提出了平等、確定、便利、最少征收費用的賦稅原則;關于公債問題,提出了“公債有害論”,即不主張發行公債;關于財政支出問題,他主張嚴格限制、量入為出的理論,必須限制在國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設和維護公共機關的需要。
在亞當·斯密之后,經過大衛·李嘉圖、穆勒、薩伊、瓦格納、巴斯坦布爾、道爾頓、庇古等大批學者的努力,西方財政學不斷得到完善。
英國的大衛·李嘉圖同意斯密關于國家職能、公債、財政收支方面的觀點,又提出了自己的賦稅理論和財政補貼理論。李嘉圖的賦稅理論主要體現在賦稅總論和賦稅論兩個方面。在賦稅總論方面,他認為任何形式的賦稅都來源于利潤、地租或其他形式的收入,都會減少資本積累。為了減輕對生產的破壞,他主張盡量減少對最終由資本來承擔的賦稅的征收,認為最好的財政計劃是節約的財政計劃,最好的賦稅是負擔最輕的賦稅。在賦稅論方面,他研究了包括地租稅、利潤稅、工資稅、農產品稅、黃金稅等當時主要的稅種的轉嫁、歸宿問題及各項賦稅政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他反對政府對農產品進行補貼。李嘉圖的一些觀點和思想,被后人概括為“稅收邪惡論”和“李嘉圖等價定理”,對后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德國的瓦格納的財政理論是建立在其國家職能理論和社會政策思想基礎上的。他認為,國家職能不僅僅是維持國內秩序和防御外敵的任務,而且還要為社會的經濟、文化、福利的發展服務。他主張擴大國有財產,實行鐵路、保險、銀行的國有化。他認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國家職能應該不斷擴大,財政支出不斷增長,并與經濟的增長存在著一種函數關系,即瓦格納法則。在財政收入方面,他提出了“社會政策的賦稅”的觀點,認為賦稅不僅僅是以滿足財政需要為目的,還應當增加社會政策的目的。因此,他主張在所得稅中采用累進稅制,對奢侈品、財產課以重稅。他還建立起了自己的賦稅原則:財政政策原則、國民經濟原則、公正原則和稅務行政原則,即著名的瓦格納四端九項原則。
英國的庇古對財政理論的研究根源于其社會福利經濟學論——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觀點有兩個:一是國民收入總量越大,社會的經濟福利越大;二是國民收入在個人之間的分配越是均等,社會的經濟福利越大。關于財政收入,他提出了稅收最小犧牲原則,對所得稅實行累進稅制,對窮人實施低稅或免稅政策,從而達到收入的均等化,增加社會福利。關于財政支出,他主張增加失業人員、貧困家庭補助的社會福利支出,縮小收入差距,以及利用財政支出的變化,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充分就業等。庇古提出了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及外部性問題:當存在負外部性時應對企業征以特別的稅收(庇古稅),正外部性時則應給予一定的補貼。
除上述外,法國的讓·巴蒂斯特·薩伊的名言“最好的財政計劃是盡量少花費,最好的租稅是最輕的租稅”,一直流傳至今,成為自由放任學說在財政領域的經典性表述。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48年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則立足于“政府”,從探討政府職責和任務的角度對財政問題進行分析和論述,至今仍富有現實意義。
最有理論價值的則是巴斯塔布爾1892年出版的《公共財政學》。該書首次以public finance為書名,為政府收支范疇給出了一個貼切的術語與概念,并將財政學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建立了財政學的基本分析框架。緊接著,普蘭(Plehn,C.C)1896年出版了《公共財政學導論》,阿當斯(Adams,H.C)1898年出版了《財政科學:公共支收探索》,1922年道爾頓出版了《公共財政學原理》,1928年庇古出版了《公共財政學研究》。
這一階段,財政學著作從無到有,初步建立了系統完整的財政學科體系,并且有較大發展。但這一時期的財政學,除了少量的稅收理論外,更多的是對具體的稅收、公共支出和公共債務活動的分析,強調的幾乎全是微觀分析,主要討論的是古典的公共財政活動的配置職責。
1.2.3 凱恩斯主義財經理論盛行時期
19世紀最后20年,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過渡,到20世紀初形成了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從而要求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逐步取代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由于各種社會矛盾激化,1929—1933年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波及最廣、最深刻、最劇烈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從美國開始,很快沖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各個角落,導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量下降了1/3~2/5。在此背景下,西方資產階級過去傳統的經濟政策破產了。
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把經濟危機的根源歸結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棄自由資本主義的原則,實行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生活,提出了政府運用財政、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刺激消費,實現充分就業的一整套理論政策體系。凱恩斯的財政理論與政策主張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在財政支出方面,他論證了政府投資具有“倍數”擴張社會總需求的作用,主張政府應擔負直接投資的責任(“乘數原理”);在稅收方面,他突破了僅就增加財政收入和稅負轉嫁進行研究的傳統界限,著重分析了稅收調節收入分配、變動私人部門需求,進而調節經濟運行的作用,并擬議出一套以直接稅為主和以累進稅為特色的課稅體系;在財政宏觀調控方面,他以需求管理為重點,分析了變動財政支出在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增長方面的作用,特別是他首次沖破了“量入為出”的理論原則,系統地論證了財政赤字的經濟合理性。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通論》發表后,以薩穆爾遜、漢森等為突出代表的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致力于完善和發展凱恩斯提出的財政理論與政策思想,從而使得以加強政府干預為特點的西方財政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提出了補償性財政政策和周期預算平衡準則等。從19世紀40年代末開始,屬于宏觀經濟范疇的財政政策等內容開始進入西方財政學中。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引下,馬斯格雷夫(Musgrave,R.A)于1959年出版的《公共財政學理論:公共經濟研究》,把財政的職能由資源配置擴大到了調節收入和穩定經濟等三大領域,在美國建立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財政學。
1.2.4 新自由主義財經理論及當代公共財政理論盛行時期
赤字財政政策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美國等西方國家,被信奉凱恩斯主義的總統們發揮到了極致,由此破壞了宏觀經濟的總體平衡,出現了嚴重失業與劇烈通貨膨脹交替作用同步上升的“滯脹”問題。對這一問題,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既不能作出解釋,也不能提出政策措施加以解決,表明凱恩斯主義的失效。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經濟學界發生了“凱恩斯反革命”,他們撿起薩伊“供應創造自己的需求”的老招牌,反對政府干預和宏觀調節,主張私有化和放松管理并削減聯邦福利支出。這些派別被統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也有人稱之為“新保守主義”經濟學派。其中與財政稅收有直接關系的經濟理論在美國是以拉弗為代表的“供應學派”,間接相關的有弗里德曼所代表的“貨幣學派”及盧卡斯所代表的“合理預期學派”,在英國則有以哈耶克為代表的倫敦學派和“撒切爾主義”等。
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為首的貨幣學派認為,不僅政府對經濟的大規模干預窒息了市場經濟的活力,而且所謂的“流動性陷阱” 假說也得不到實證研究的支持。因此,他們認為必須拋棄“財政最重要”的政策主張,而代之以“貨幣最重要”。同時,他們認為,由于貨幣效應存在滯后現象,政府采取反周期性的貨幣政策行動很難收到效果,因而主張采取“保持貨幣(存量)增長穩定不變”的政策。
以阿瑟·拉弗等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政策不僅干擾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而且在注重需求管理的同時,忽視了供給問題的重要性。他們主張,政策重點應轉到刺激生產、投資以增加供給上來,由此形成了供給學派。拉弗還提出了描述和說明政府收入或GDP與稅率之間關系的“拉弗曲線”,為減稅以刺激供給增長的政策主張提供了理論依據。實際上,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總統里根推行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及其他一些西方國家掀起減稅浪潮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
當人們圍繞著凱恩斯理論展開無休止的爭論時,以布坎南和塔洛克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在財政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理論進展。其核心思想是主張恢復財政謹慎原理,并要求對政治權力進行憲法約束。所以許多人認為,在財政學領域代表“新自由主義”的,是由布坎南創立的“公共選擇”理論。他們將財政作為公共經濟部門,集中研究社會公共需要及其滿足手段,即公共產品問題,并通過構建投票論、政治聯盟論、官僚主義論和制度選擇論等,運用經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決定公共產品的生產、分配以及相關的政治與集體行動的決策過程,形成了具有很大影響的公共選擇學派。這就是公共財政理論。
專題1-1
公共財政理論的基本框架
公共財政主要是指一國政府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的分配活動或經濟活動,它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模式。公共財政是彌補市場失靈的財政,是非營利性的財政,是一視同仁的財政,是法制化的財政。公共財政理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1.財政對象:“公共產品論”。西方財政學對于許多問題的研究,都是以公共產品論為研究起點的。公共產品是與私人產品相對而言的,是指具有共同消費性質的物品。從世界范圍來看,大部分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產品構成了市場經濟中政府(財政)活動的對象。
2.財政目的:“公共需要論”。人類社會的需要可以分為私人個別需要和社會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指的是社會公眾對于公共產品的需要。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私人個別需要由市場提供的私人產品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由公共部門(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來滿足。政府財政的直接目的就是滿足社會公眾對公共產品的需要。
3.財政起因:“市場失靈論”。其基本思路是:市場有效運行→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失衡(市場失靈)→經濟運行不穩定→政府干預→財政介入→市場運行恢復平穩。也就是說,政府干預和財政介入的根本原因是市場失靈。
4.財政模式:“公共財政論”。政府經營國有資產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彌補市場缺陷,不以盈利為目標;二是進入競爭性領域,追逐利潤最大化。西方財政理論認為,首先應該為私人經濟活動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為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轉提供服務,主張單一的公共財政模式,即把政府財政的活動范圍界定在市場失靈領域之內。
5.財政決策:“公共選擇論”。財政是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的,但提供什么樣的公共產品就是財政的決策過程。公共產品的供應是建立在個人效用和偏好基礎之上的,這就需要公共抉擇,而代議制民主制度及公決或議會投票等成為政府預算決策的手段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