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關于周恩來研究的論述(3)
- 胡華文集(第五卷)
- 胡華
- 10286字
- 2015-12-26 16:46:36
南昌起義史話
一、第一次大革命的慘痛失敗
1924年到1927年,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大革命,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的北伐軍從廣東革命根據地勢如破竹地打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像摧枯拉朽似地把北洋軍閥的軍隊打得抱頭鼠竄、土崩瓦解。廣大工農群眾熱烈歡迎北伐軍,紛紛起來斗爭。“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的口號,在大半個中國響徹云霄。帝國主義者嚇得縮進了頭,軍閥、官僚、豪紳的威風大掃。各地人民興高采烈地舉行慶祝北伐革命勝利的大會,慶祝中國走向獨立、自由和解放。
但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不甘心于自己的失敗。英、日、美、法等帝國主義一方面直接出兵武裝干涉,他們大量增兵到中國,英國駐山東威海衛的第二艦隊的炮艦和魚雷艦等27艘,開到上海,溯長江而上,于1927年3月24日炮轟南京,打死打傷中國軍民2000多人,直接干涉中國革命;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又在革命隊伍中收買新的代理人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新右派作為他們在華的新的走狗。1927年3月21日,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領導上海工人階級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解放了上海。不久,國民黨新軍閥頭子蔣介石率軍儼然以勝利者的姿態開進上海,上海大買辦階級以6000萬元收買蔣介石。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集團在上海叛變革命。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叛變革命。
這時,作為革命首腦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機關是怎樣的呢?這次大革命的后期,即1927年上半年,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在黨的領導機關占了統治地位,發展成為右傾投降主義路線,陳獨秀拒絕接受毛澤東等的正確意見,不許工農要政權、要武裝、要土地,甚至自動下令解散工人武裝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使中國共產黨和廣大工農群眾在反動派的叛變和屠殺面前,不能組織有效的抵抗,因而使這次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慘痛的失敗。
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后,對共產黨人和工農革命人民實行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他們提出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走漏一個”的滅絕人性的反革命口號。5月21日,何鍵、許克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叛變革命,滿城抄殺革命人民,連十三四歲的男女童子團員也慘遭殺害。湖南全省,在8月到9月的一個月內,就被殺了十萬人左右。當時的上海和東南一帶也是白色恐怖最嚴重的地方。上海在“四一二”大屠殺以后的幾個月中,被殘殺的革命者估計有5000多人。廣州市和兩廣的國民黨反動軍閥,也以最殘酷的手段屠殺革命人民。據統計,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后的兩三年中,直接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革命工農分子和革命知識分子,至少在100萬人以上。全國陷入一場暗無天日的極端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之中。
二、英雄們決定繼續戰斗
在敵人突然襲擊的大屠殺面前,中國共產黨內一度出現了慌亂。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時我們的黨還是幼年的黨,“在這一階段中,黨的組織是發展了,但是沒有鞏固,沒有能夠使黨員、黨的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堅定起來”(《〈共產黨人〉發刊詞》)。就是說,有很多新的黨員沒有經過比較嚴格的教育、訓練和考驗鍛煉,他們還缺乏對黨、對黨的政策、對中國社會、對中國歷史的應有的知識;還缺乏對馬列主義,對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這三個基本問題比較深刻的認識。所以,在反動派的全國規模的大屠殺面前,有的英勇犧牲了,但也有些黨員、團員和干部發生了動搖,消極、逃跑甚至叛變。這正如毛澤東所說的,“大部分被當時的敵人打散了”(《論聯合政府》)。全國57000名黨員及35000名共青團員,大約剩下了1萬人。但這保留下來的1萬名黨、團員絕大多數是優秀的黨的骨干分子。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代表,在艱難危急的時刻,領導全黨和廣大人民,堅持了革命的戰斗,發揚了高度的革命英雄氣概。不管蔣、汪如何殺人如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當時黨內存在著一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路線。這是貫穿黨史的一條紅線,是黨史的主流。毛澤東在1927年3月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所闡明的正確思想和論點,在黨內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四一二”到“七一五”這一段中國革命的緊急時期中,黨內凡是主張堅持革命的正確意見的同志,都憤恨和抵制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認為要組織自己的力量,要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反擊,要舉行武裝起義。有的同志還親耳聽到毛澤東說:他自己決定上山。6月下旬,蔡和森住在武昌毛澤東家,因每日都有從湖南逃亡出來的同志和農民到毛家來,他曾寫一封致中央常委的信說:“……唐(生智)回湘后反動態度既已如此明白,我們坐此靜待人家來處理,真無異魚游釜底;我們提議中央機關移設武昌,同時中央及軍事部應即檢查自己的勢力,做一個軍事計劃,以備萬一。”7月初,還在陳獨秀等主持下的黨中央,認為大反動局勢即將到來,一切過去知名之人皆不應留在原地工作,對“毛澤東等,則決定赴四川”工作。這時,毛澤東和蔡和森向中央提議舉行“兩湖暴動”,請求中央派他們“回湘工作”。蔡和森寫道:“只因澤東一向反對中央(機會主義的)農民政策,1926年冬季以來,完全代表湖南土地革命的傾向,為一切敵人之所痛恨,而為一切農民之所歡迎,所以馬日事變后,和森主張他回湘工作。”7月16日以后,蔡和森又在毛澤東家寫信給中央常委,“主張在張發奎軍中準備獨立動作,并公開作反汪之鼓動”。
1936年,毛澤東同斯諾談話中也說:這時許多的共產黨領袖們被黨命令著離開中國到俄國、上海或別的安全地方去。我被命令著到四川去。我請陳獨秀不要派我到四川去,而派我到湖南去做湖南省黨委書記。可是十天以后,他很快地命令我回來,責備我不應該組織反抗唐生智的暴動。毛澤東說:可是蘇維埃在那時要是能夠在南方有一個很大的發動,能夠得到一個基礎,這基礎以后無論如何不會被消滅的……【69】
正是毛澤東,在黨和革命的危急存亡之秋,毅然決然地提出了“兩湖暴動”的計劃,他自己則挺身而出,不避艱險,親身去組織湖南秋收起義,為全黨作出了堅持武裝斗爭的榜樣。正是他(和蔡和森),提出了“在張發奎軍中準備獨立動作”,這正是發動賀、葉軍舉行南昌起義的由來。
周恩來在1926年12月曾寫文章替工農運動辯護,駁斥黨內外右派的責難。他寫道:“近來有人頗懷疑目前許多民眾運動違反了國民革命的方式,頗誤會許多革命分子在做非國民革命的工作,這個問題極其嚴重。”他指出:“工人因生活痛苦舉行罷工,行東廠主卻收買工賊從事搗亂。等到破壞搗亂還不足,便雇用流氓毆殺工人,威迫利誘,拆散群眾。工人受著這種客觀的痛苦,于無可如何之中,乃不得不組織糾察隊以圖自衛,逮捕流氓免遭毒打,防守工廠商店門口以免工賊破壞罷工。”“在鄉村,土匪劣紳貪官污吏實在是應該肅清的。只要看到近來農民運動人員被害事件之多,便知鄉村反動勢力之大。實際上農民目前的要求,不過是減租以維持生活,剿匪以保護生活而已。”【70】
在次日寫的同樣性質的一篇政論里,他又明確地寫道:
“只有無產階級是最不妥協的革命階級。要靠他攜同農民、手工業工人督促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不妥協地與敵人爭斗,才能達到國民革命的真正目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的實現。所以為工農階級奮斗的共產黨的活動,當然不外領導工農群眾的革命力量推進國民革命,以防止其它階級的妥協性在革命中發生不良影響。”【71】
由此可見,周恩來在思想上理論上,同蔣介石、張靜江、戴季陶等國民黨右派,同黨內陳獨秀等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作了毫不含糊的斗爭。
1927年4月27日召開的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當選為中央委員。在緊接大會的一中全會上,他又當選為軍事部長。為準備迎擊反革命的陰謀,他全力組織城市中的工人武裝糾察隊和支持農村中組織農民自衛軍。同時,他竭力輸送干部去加強黨所領導和影響的葉挺、賀龍等部的革命軍隊。楊立三回憶說:
“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反革命向湖南革命勢力進攻的所謂‘馬日事變’后,經湖南區委(當時不叫省委叫區委)介紹到武昌一個小花園里辦公的黨中央軍委。我初次見到周恩來,他命令我隨同當時在座的陳賡同志去二十四師葉挺同志的部隊工作。”【72】
周恩來當時還時常到葉挺率領的號稱“鐵軍”的二十四師、毛澤東在武昌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去作政治報告。
對于周恩來協同毛澤東關于建立黨領導的強大的工農革命武裝的思想和行動,陳獨秀不但不予支持,反而在6月下旬強迫下令把周恩來費盡心血建立起來的工人武裝糾察隊繳了槍。
7月13日,周恩來、張太雷等參加了臨時中央政治局。同日,發表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政局宣言》,其中明確提出了繼續武裝斗爭的思想:
“今年四五月間……正是應當武裝工農以抵抗反革命的時候……國民黨領袖及國民政府,反而發出許多訓令宣言,專以限制工農運動。……工農的血流遍中原,民眾組織備受摧殘,反動潮流日益洶涌,革命的勝利全被消滅!”
“因此一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撤回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
“……中國共產黨必將努力奮斗,反抗反動軍官、封建豪紳及資產階級完全攫取國民革命運動的陰謀,反抗他們屠殺工農剝削民眾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將繼續絕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反對軍閥的斗爭,力爭國家的統一……力爭……工人之武裝自衛……解除豪紳地主、貪官污吏之武裝,推翻其政權,力爭農民武裝自衛之權。……中國共產黨永久站在國民革命的最前線。”
7月15日,武漢國民黨反動派汪精衛集團決定“分共”,叛變革命。中共中央也從武漢轉移和疏散人員。這時,周恩來向中央常委會提出了舉行南昌起義的建議。由于考慮到我黨大部分人員這時都是以“東征”討蔣為名,隨同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向九江、南昌一帶行動,而張發奎是親汪的,當時他的反動傾向已很明顯,我黨如不先發制人,遲早勢必遭張發奎陰謀襲擊,因而周恩來主張由葉挺等部在南昌舉行起義,聯絡友軍和國民黨左派,切實發動湘、鄂、贛一帶以至廣東東江一帶工農勢力,形成反武漢反南京的中心。
根據周恩來的建議,黨中央通過和決定了舉行南昌起義的計劃,并決定成立一個由周恩來、惲代英、葉挺等組成的黨的前敵委員會,組織和領導這次起義,而委任周恩來擔負起前委書記的重任。這一起義,正如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所說,是為了挽救革命,“以武裝力量保持革命勝利的嘗試”。這時,周恩來29歲,他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立場和英雄氣概,面對強大的敵人,進行了英勇無畏、艱苦卓絕的頑強戰斗。
三、賀葉軍聚會南昌城
7月25日,周恩來和陳賡等,從嚴重白色恐怖下的武漢秘密乘船和坐車經九江到達南昌城,下榻花園角2號朱德寓所。接著,惲代英、彭湃、劉伯承、聶榮臻、吳玉章、徐特立、林伯渠以及李立三、譚平山等相繼到達南昌。
這時,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第五路軍總指揮朱培德等,也正麇集在九江、廬山,陰謀策劃調動三個軍,對我賀、葉部形成包圍之勢,吃掉賀、葉部。他們陰謀把賀、葉部調到九江和南昌之間的德安一帶,由敵第二方面軍從九江一線由北而南,敵第五路軍從南昌、樟樹一線由南而北,突然襲擊,包圍殲滅賀、葉部。當然敵人這個陰謀還在部署中,還沒有準備好。當時軍事形勢十分緊急,非我殲敵,即敵殲我,在這種形勢下,我軍必須立即起義。因為這時形勢還對我們有利,敵人在南昌方面的力量,還比較空虛,第五路軍總指揮朱培德尚在廬山,他所屬的第三軍和第九軍主力分別駐在吉安、進賢一帶,南昌城內所駐的有朱培德的一個指揮部及其直屬的一個警備團,歸他指揮的第三軍的兩個團、新擴編的第九軍的兩個團,總兵力七八千人,另有受朱培德臨時指揮的程潛第六軍的一個團,敵軍共約1萬余人。而當時我們黨能掌握的武裝力量,能集中到南昌的大約有3萬人。我軍陣容和分布大略如下:
(一)由葉挺率領的原屬張發奎第二方面軍的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葉挺這時是十一軍副軍長兼二十四師師長),駐在九江;還有第二方面軍的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的第七十三團(團長周士第,這時該團有兵力2800人),駐在南潯鐵路線上的馬回嶺車站一帶。這兩部的兵力加起來共約1萬人,他們在北伐戰爭中所向無敵,號稱“鐵軍”。這是當時黨中央周恩來領導的軍事部能直接掌握的部隊。它的前身就是在廣東出發時作為北伐先鋒的葉挺獨立團。它的原有隊伍是在廣東招募的,多是香港罷工工人和廣州產業工人,大部分軍官都是由黃埔軍校訓練出來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干部,政工人員幾乎都是共產黨員。北伐戰爭打到湖南、湖北后,又加入了許多兩湖農民協會和工會、學生會的積極分子,所以是士氣最高、紀律最好、最有覺悟的一支部隊。
(二)賀龍的第二十軍。由賀龍率領的第二十軍,是新從鄂東開到九江的。這支部隊在北伐期間有著卓越的功績,實力有第一、第二兩個整師及一部分直屬部隊,共約2萬人。賀龍當時雖然還沒有入黨,但他堅決表示跟黨走,他為人豪爽、忠實、可靠,有共產黨員周逸群在他的軍中任黨代表,并收留了從武漢和兩湖逃亡出來的共產黨員、團員、干部300多人。賀龍已多次表示要求入黨。他的部隊開到九江后,他就堅決表示贊成在南昌起義。
賀龍有一段很重要的回憶,敘述當時的緊急情況,他說:“我們從武漢出發時,武漢政府還沒有公開叛變革命,原定是東征去打蔣介石,許多共產黨員,以及很多被反革命追捕的兩湖各地農民協會的委員長都跟著我的部隊。但是到了九江,情況就變了,說我的部隊太紅,朱培德要我和葉挺到廬山去開會。當時葉挺住在黃琪翔(按:四軍軍長)的司令部,在鄱陽湖中的一座廟里。朱培德走了以后,葉挺、葉劍英和我,三人在湖中小劃子(即小船)上開了個會,我們談到并決定了三件事:第一,考慮是否到廬山去,他們問我去不去?我說不去,他們同意了,并說這樣很好。第二,張發奎命令隊伍要集中德安,我們研究不到德安,開牛行車站,到南昌去。第三,決定葉挺的部隊明天開,我的部隊后天開,我的車(即火車皮)先讓給葉挺。”【73】
這個大約是7月25日在小劃子上舉行的三人會商,很是重要。當時葉劍英是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張發奎、朱培德等反動派陰謀企圖誘騙賀、葉上廬山加以扣押,并命令賀、葉兩部集中于德安,鉆入敵人的包圍圈內,以便反動軍隊合圍聚殲。如果賀、葉兩人聽朱培德之命上了廬山,賀、葉兩部奉張發奎之命集中德安,那么,正中了敵人的奸計。所以,小劃子上這些磋商和決定,很及時。后來,起義軍撤出南昌后,張發奎、黃琪翔等在軍事會議上曾主張尾追起義軍。葉劍英作為第四軍參謀長,反對尾追,理由是讓賀、葉軍入粵,駐廣州的桂系李濟深必然調兵到東江,張發奎部即可乘虛而入廣州。這樣,張發奎部未能尾追。這就大大減輕了起義軍的壓力。這是葉劍英在關鍵時刻為黨立了功。
(三)朱德的軍官教育團。在南昌方面,有朱德領導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這是周恩來以黨中央軍委名義指示朱德利用他在滇軍護國軍時的聲望和同僚關系而辦起來的我黨領導的軍官學校。當時除已畢業者外,在校尚有三個連,共300余人,都是中、下級軍官。校址在南昌花園角講武堂內,由朱德任團長,陳奇涵任參謀長兼總支書記。朱德又兼任南昌的公安局長,警察也歸他指揮。他又租了開設于南昌市中心的洗馬池的江西大旅社,作為我黨中央許多人員落腳的大本營。他并聯絡好了江西省黨組織和南昌工農群眾組織來歡迎賀、葉軍。所以當賀、葉兩軍主力于7月27日、28日先后開到南昌時,城內外貼滿了“歡迎鐵軍”“歡迎賀龍、葉挺”的大標語,大大振奮了我軍軍心。這時,在南昌辦了一個完全由我黨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有600多名學員,朱德派軍官教育團的學員去講軍事課,他自己也經常到那里去作報告。這些學生也參加了南昌起義,后來成為方志敏創建贛東北根據地的基本力量。朱德、方志敏并派他們的學員到南昌附近各縣去掌握農民自衛軍和南潯路工人糾察隊,有力地配合了南昌起義。
此外,我黨掌握的武裝力量,還有盧德銘、羅榮桓等同志領導的第二方面軍警衛團。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也由武漢向南昌方面趕來參加起義,因為途中受阻,沒有趕上南昌起義。警衛團后來開到江西修水,成為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一支武裝力量。武漢軍分校則被張發奎改編為第二方面軍教導團,隨張發奎到了廣州,由葉劍英率領,后來成了廣州起義的主力。
7月27日,周恩來不顧長途跋涉的疲勞,作為前委書記,在當時極端困難和危險的條件下,立即秘密地在南昌中心的江西大旅社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成立前委。到會的有朱德、劉伯承、惲代英、彭湃、葉挺、聶榮臻等,還吸收了江西黨組織的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研究了敵我力量對比,我軍約3萬人,敵軍約1萬人。我軍先發制人,敵人還沒有準備好,估計起義可以成功。在這個會上,決定7月30日晚上起義。
7月28日,周恩來親自來到賀龍的第二十軍指揮部。由于賀龍當時還不是共產黨員,周恩來把起義計劃鄭重地通知賀龍,并征求他對起義的意見。賀龍聽后,激動而堅定地說:“很好,我完全聽共產黨的話,黨叫我怎么干,就怎么干。”【74】周恩來當即代表前敵委員會任命賀龍為起義總指揮。
7月29日,汪精衛集團在廬山得悉賀、葉兩部已跳出德安包圍圈而開到了南昌,沒有按照他們的反動命令集中德安,十分惶急震怒。汪精衛、張發奎、唐生智、孫科及朱培德、黃琪翔(四軍軍長)、金漢鼎(九軍軍長)等一伙反動分子,驚慌地召開緊急會議,他們還幻想挽回敗局,議決“嚴令賀龍、葉挺限期將軍隊撤回九江”。但這已經是他們的黃粱夢想了。賀龍、葉挺在南昌接到了這個反動命令,就更加加緊了起義的準備工作。
四、前委會上痛斥張國燾
7月29日,周恩來已移住到朱德給他準備好的南昌于家前巷女子職業中學里。這里離“心遠大學”葉挺指揮部不遠,所以也就成為前敵委員會會址和起義作戰指揮的中心。
這時,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張國燾(后來背叛革命當了蔣介石的特務),以臨時中央代表的名義由武漢到達九江,在7月29日的早上和中午,接連給在南昌的前委發了兩封秘密電報,說什么“暴動要慎重”,又說,無論如何要等他到南昌再決定是否起義。周恩來和前委其他同志根據當時形勢和實際情況,決定起義按原定計劃執行,仍繼續緊張地作準備,在各軍進行起義的部署。
7月30日晨,張國燾急急忙忙趕到了南昌。在前委召開的緊急會議上,張國燾提出種種理由來阻止起義,他先說:起義如有成功把握方可舉行,否則不可起義,并提出共產黨員可以退出軍隊到各地去工作。他又說:“要聯絡張發奎,起義須得張發奎的同意,方能成功。否則不可動。”張國燾到這時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國民黨軍閥的身上,這是繼續推行陳獨秀取消革命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這嚴峻時刻,周恩來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嚴厲地駁斥了張國燾的錯誤主張和投降主義路線,堅決表示:我們必須立即行動起來,暴動斷不可推遲,更不可停止。對于暴動,我黨應站在獨立領導的地位,絕不可依賴張發奎之類的軍閥。
周恩來帶領惲代英、彭湃等前敵委員會成員堅決斗爭,毫不讓步,并斬釘截鐵地講了三個字:“還是干!”其實,張國燾在此之前已經去廬山勸說張發奎幾次,毫無結果,而這前一日,7月29日,如上節所述,張發奎已在廬山同汪精衛等人召開反共會議,嚴令賀龍、葉挺把軍隊撤回九江,并在九江街上捕捉革命分子,下令通緝惲代英等。
在這次前委會上,也有人主張將張國燾綁起來,周恩來也沒有同意,說:“張國燾是黨中央的代表,怎么能綁呢?”因為這時同張國燾的斗爭還是黨內路線斗爭,周恩來還是顧全了大局。但是由于張國燾的干擾,起義時間是推遲了。
7月31日,張國燾又以修改宣言為借口,企圖繼續推遲起義。周恩來針對張國燾在宣言問題上的無理糾纏,憤怒地說:“由我來改!”經過周恩來和前委其他同志堅持原則的斗爭,張國燾只好被迫表示服從多數的決定。于是,前委會議一致決定將起義時間改為8月1日凌晨兩點鐘。會議接著就緊張而周密地部署了起義的作戰計劃,并分頭下達命令給各起義部隊。
五、向反動派打響第一槍
1927年7月31日,是星期日,各起義部隊奉令禁止外出,準備迎接新任務。大家在議論:“我們的群眾在被官僚、地主屠殺,我們不能再步步退讓,我們要向反動派進攻了!”
晚上9時左右,開始行動布置。10時半,南昌城內開始戒嚴,起義部隊的口令是:“河山統一”。各起義部隊左臂纏上白毛巾作為標記(到第二天則在領子上系上了紅帶子),手電筒貼上了紅十字的記號,悄悄地埋伏到自己部隊所要消滅的敵軍周圍的有利地形,等待著起義信號槍響,全城一齊動作。
這天晚上。為了麻痹和穩住一部分敵人,朱德曾按前委的指示,出面宴請敵第三軍的兩個團長和一個團副。駐南昌的第三軍的兩個團,是朱培德滇軍的主力,起義軍的勁敵,如果使這兩個團失去了指揮,將大大地有利于起義。朱德利用他曾是滇軍高級將領的身份和聲望,借了在大士院一號的國民黨南昌市長李尚庸家的闊綽的客廳(李當時不在),請第三軍第二十三團團長盧澤明,第二十四團團長肖日文、副團長蔣大胡子前來赴宴。這頓酒飯,吃到晚上9點鐘,又請客人坐下來打麻將牌。打到深夜11點半左右,朱德借故離座,“客人”帶來的警衛人員也早被安排在外面吃酒。趁他們不防,朱德布置的埋伏人員一擁而上,把這三個座上客及其警衛人員繳了械,扣押了起來。接著,全城起義的槍聲打響了。敵人這兩個主力團終于失去了指揮,迅速地被我二十四師起義部隊繳械殲滅。朱德沉著勇敢地完成了黨交給的這個特殊任務。
二十軍有個叛徒,是一個姓趙的副營長,在他逃跑去告密時,被該營戰士發覺了,報告了賀龍總指揮,賀龍也趕緊報告了周恩來。前委原定計劃是8月1日凌晨兩點起義的,但是由于上面所述有叛徒泄露了情況,周恩來和前委就讓總指揮部在深夜12點過后發出起義信號。
“砰、砰、砰!”在子固路圣公會三樓賀龍的起義總指揮部樓頂上,紅色信號槍響了三響,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南昌起義爆發了!
“沖啊!”隨著沖鋒號聲、槍聲,起義部隊潮水般地沖向敵人,把幾個月來悶在心頭的怒氣,一起迸發出來了。緊密的槍聲延續了三四個小時,滿城猶如鳴起了除夕的鞭炮。以后就變成疏稀零碎的射擊聲,起義勝利了。
朱德所領導的軍官教育團和二十四師教導隊很順利地起義了,朱德“當時他蓄著長長的胡須,態度和藹而慈祥”,“他立即被接到南昌起義革命委員會”去參加整個起義方面的領導工作了。賀龍的二十軍的任務是攻打設在舊藩臺衙門的朱培德的總指揮部和警備團、駐省政府的敵警衛部隊及敵第九軍的兩個團。由于敵總指揮部得到了叛徒的告密,已趕忙做了準備,利用了有利的地形,用猛烈的炮火封鎖了起義軍進攻的要道——鼓樓。在賀龍、劉伯承、周逸群等的親自指揮下,起義軍的機關槍手奮不顧身地從民房的屋頂爬上鼓樓,居高臨下地向敵指揮部射擊,用猛烈的火力把敵人的火力壓了下去。起義軍一部分部隊就乘勢沖了進去。另一部分起義軍從背后小路攀墻跳進去了。經過兩小時激戰后,把敵人壓縮在大院子里,緊緊地包圍起來,使敵人走投無路,敵警備團一個團終于全部舉手投降。最后從俘虜中把那個姓趙的叛徒也抓住了。敵第九軍的兩個團,則由于事先沒有戰斗準備,在我二十軍教導團和第六團的迅猛攻擊下,一個團被我繳械,另一個團大部被殲,少數潰逃。
葉挺的二十四師的任務是解決敵第六軍一個團和第三軍兩個團。周恩來和葉挺在敵第六軍一個團駐守頑抗的松柏巷天主堂附近的女子學校里,親自指揮我二十四師七十一團與敵激烈戰斗,終于迫使敵人繳械。至今,每當人們看到當年起義軍和敵人鏖戰時在天主堂墻壁上留下的彈痕時,總是為周恩來這種為革命不怕犧牲、勇敢戰斗的精神所深深感動。【75】我二十四師的七十二團與廣東農軍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殲了第三軍的兩個團。
周恩來在于家前巷女子學校中設立的指揮所里,同時以“炮兵連”的代號,指揮著全部各路起義部隊。一位老同志回憶當時在于家前巷指揮所見到周恩來的情景,這樣寫道:“當東方現出一片曙光的時候,槍聲逐漸平息……這時,葉挺師長派人找我。我急忙趕到指揮所,一眼看見屋里站著一個高身材的人,他的兩道濃黑的眉毛,一對晶亮的眼睛,立刻使我想起北伐出師時,召集我們獨立團連以上黨員軍官講話的黨中央代表周恩來。對,我們眼前不正是周恩來嗎?我一下子全明白了,原來黨中央就是派他來組織領導我們起義的。”
“他安詳地向我微笑著,和葉挺師長一同詢問戰斗情況。他雖然一臉興奮神色,但也可以看出,他大概已經幾夜沒有睡覺了。”
“從指揮所出來,太陽已經升起了,街道上鋪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光輝,起義的戰士們和繳了槍的俘虜,一隊隊匆忙地來來往往,政治工作人員正四處張貼革命委員會的布告,大紅旗升在操場的旗桿上。”【76】
8月1日,前委代表聶榮臻率領周士第的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全部和七十四、七十五團各一部分在馬回嶺、德安一帶起義。當日,即以演習為名,率部向南昌進發。張發奎和二十五師師長李漢魂帶著衛隊營乘火車追來,起義軍當即在聶榮臻和周士第等指揮下由后衛部隊開槍猛烈射擊,張發奎、李漢魂倉皇狼狽地跳車而逃,車上的五六百名衛隊營全部被我起義軍繳械。第二天,二十五師的大部分開到南昌,與主力會合。此外,駐南昌近郊牛行車站的二十軍的第四團也在解決了該地的敵軍后,開進了南昌城。
這次起義激戰了三四個鐘頭就結束了戰斗,殲敵六個團,共1萬多人,繳步槍1萬多支,機槍300多挺。
到第二天,街上的商店陸續開門、照常營業,市面恢復了以往的熱鬧。雄壯的工人糾察隊在街上出現,上衣領子上一律系上了紅帶子的起義戰士們高興地說:“這是我們打下來的天下!”
南昌城——它從此在史冊上被稱為“英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