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書信(6)

胡華

1984年6月1日

83 1984年6月7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1.估計已寄去的41篇,已夠3卷,加以前曾存的幾篇,可著手編排發稿。我在6月10日至23日去北戴河參加整黨學習,手中的幾篇,以后陸續發出寄你。2.陳志凌擬了個名單,他提出王敏同志和巨彩麗同志都做編審成員,我同意,他們也已著手工作,以后進一步帶起來。名單我簽署寄上。3.……4.“劉謙初”稿尊重張文秋意見,修改后再發。“毛岸英”稿請寄劉松林一閱。5.我昨日去看王老首道同志,送去第十一、十二卷精裝本,他說:你們還有精裝本啊!我說,一直給你寄的。他說他沒有看見過,所以以后掛號寄他家中易紀均大姐,以免別人拿走。

敬禮!

胡華

1984年6月7日

84 1984年6月9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張文秋同志的修改意見,我翻閱了一下,基本上同意,今日交志凌同志翻閱一下,請你再改定一下,爭取在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卷中發稿。因我明早就去北戴河參加整黨學習,下月初旬才回來,請你具體加工吧。又,是否作者要加張文秋名字,請你寫信問一下文秋同志,如要加,則請你寫信告知山東黨史征委會,轉告王家鼎同志即可。

敬禮!

胡華

1984年6月9日

85 1984年6月1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我今日已來北戴河,通信地址是“河北北戴河中國人民大學休養所”交我可也。我可能住一個月。

1.“劉謙初”稿,我昨日已交志凌,他看后寄你,你改定發排在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卷中可也。基本上可尊重張文秋老太太的意見。作者名字,可署“王家鼎邵華”。……

2.我星期三去看首道同志,帶去十一、十二卷精裝本,他沒有看到過精裝本,覺得很好。我昨日問志凌,志凌說,以前給王老寄的是平裝本,如此,如有精裝本,可否一至十卷寄一套給他。他老人家對人物(研究)會是支持很大的。

3.周五(6月9日)我在中南海中央黨史征集辦開會,馮文彬同志當面又表揚了一次《人物傳》,說:“胡華同志他們編出了很多卷《人物傳》,我們黨史人物傳的工作,就由他們做起來了嘛。”等等。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4年6月10日

北戴河

86 1984年6月1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3日信悉。目錄編排同意。第二十二卷缺2萬字,我擬過幾日把“張際春”、“理琪”兩傳寄上。前者經彭明、陳瑞云仔細改過,是抄清稿,我看起來不太費勁。“理琪”一稿是山東送來的,蘇州【62】已復審過,因這次用山東稿少,山東去年對我們幫助很大,故我想先看出“理琪”稿。剩下在我這里還有蘇州會議的12篇,都是不算太出名的人物的傳,將來備用,現在單獨編第二十三卷是不夠分量的。不過我還是想在北戴河看出,陸續寄你,待10月太原審稿會后再編入可也。

從蘇州回家仍很累。到北戴河后,一則涼快,二則工作轉換為整黨學習,作息很規律,也不緊張,所以調劑了一下腦筋,身體仍好,請勿念,多謝關注。你和小王(敏)編這三卷是很辛苦的,你們的工作量不比我們小,陜西熱,也請多保重。總之,我們一口氣編到了二十一卷,我們精神上的快慰,是崇高的,長久起作用的。

你提到幾個問題,奉復如下:

1.關于“劉謙初”傳,入團時間,正文可尊重張文秋老太太的意見來寫,腳注可簡略地注一下另一說(因那些考證,當時燕京大學的同學都還不是黨、團員,而董秋斯審看過當年張文秋同志寫的“黨的忠實兒子”文章已寫明了是1924年)。關于加邵華的名字,文秋同志提出來,因邵華為“劉謙初”傳向她所在單位軍事科學院請了近一年的假(是經中央黨史委員會批準的)訪問、調查,到檔案館抄材料,做了大量工作,加她名字是合情合理的……

2.劉瀾濤同志來信的意思,我是同意的。我想同李新同志的意見也不矛盾,李新同志是講屬于民國史的人物,不必列入《黨史人物傳》;瀾濤同志是說與黨密切關系的有影響的愛國民主人士。例如沈鈞儒,我想應列入《黨史人物傳》,而不是民國人物傳的主要對象(他們字數少,國民黨人物多)。瀾濤同志這封信連前給何長工的那封信,馮文彬同志的信,都請你節錄一下……

3.紙張問題,(喬)明甫同志既已回陜,望你們多去找他們幾次,我相信只要辦得到,他是會熱情幫助的。萬不得已時,則可以采取重印的一至十卷成色一樣,新印的二十至二十二卷成色一樣的辦法。同時,也要請你局派出人到有關紙廠去跑一跑,說明這套書的重要意義,我想,紙廠所屬地區也有烈士編入我們傳記的,是可以向有關黨的領導做動員工作的。

4.穆欣同志是老作家,寫作快,文字好,內容充實,如“陳賡”傳、“林楓”傳寫出來(還有“吉鴻昌”傳也由吉烈士之女吉瑞芝等快完成了),這樣我們編第二十四卷就有把握了。

其余來信各條,都同意你的意見,望你和王敏同志費心辦理。

專此

敬禮!

(我擬住到7月15日左右,請你在7月10日以前,來信寄北戴河。)

胡華

1984年6月17日

87 1984年6月2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3日信收到后已奉復你一信,諒悉。今日又接你15日來信及(李)先念題詞、(劉)瀾濤來信影印件。

1.我想,今后體例,可把中央領導同志題詞,放在卷前;來信放在卷末,作為附錄。瀾濤同志4月16日的來信加上前一次給何長工同志的信,可放在第二十卷的卷末,作為附錄,標題為“劉瀾濤同志來信”,后面再加一篇“馮文彬同志來信”,標題字大一些。劉瀾濤二信都可全文刊登,馮信后面關于要書的話,可以用“……”符號刪節,不必刊寫“刪節”兩字。另外,把信末劉瀾濤和馮文彬的簽名及所簽年月日制版影印出。馮信你沒有抄給我,估計字數不多,附在劉瀾濤信后較好,把馮信登出是有意義的。……一般的書刊,都有登讀者來信或者有關人士來信的慣例,我們也可循慣例辦,信的抬頭,因所指不一,除寫給何長工同志的外,也可把抬頭略去。我想早點登出有好處,此意見請你酌辦,并告知志凌同志。

2.(李)先念同志是國家主席,他給皮定鈞同志的題詞,我們應盡早登出(放大影印)。臺運行的傳稿,我未及看,但先念同志是給臺運行的稿題字的,且臺稿又是皮定鈞家鄉金寨的來稿,故無論如何要用臺運行的稿。臺運行的稿如有一二萬字,基本說清楚了,就用臺運行的稿。我記得此稿富恒、志凌似都看過了,當時說因鄭州大學和福建軍區在寫大傳,等一等。但我聽富恒說鄭大報了計劃,實際還未動筆寫,而福建軍區是另有任務寫“大傳”的(似要寫一本書),我當時也曾說,像皮定鈞同志,在《黨史人物傳》上,寫一兩萬字就夠了,不必等“大傳”,如果來一個五六萬字的大傳,我們反倒不好處理。總之,“皮定鈞”傳稿,如在你手里,速寄來我看一下;如在志凌、小巨那里,請你去信請他們寄我看一下,也請志凌先看一下,如可用,爭取在二十三卷與先念同志題詞一起刊出。如實在不行,則考慮再請福建和鄭大補充,但臺運行的稿先來,且有先念同志題字,臺運行應署在前面。如臺稿已基本可用,則由辦公室給鄭大和福建軍區打個招呼,說明已收到金寨來的皮傳,已錄用了,就行了。此意思請告知志凌同志。

3.“劉謙初”傳署名加邵華,你說完全應該,那很好。請你辦理好了(通知一下王家鼎同志)。

4.紙張問題,目前全國緊張,只有求(喬)明甫同志優先考慮。另外,明年香港書展,人民大學出版社已通知我,要把我主編的《中國革命史講義》用道林紙精裝,參加書展。你社請考慮把一至十卷的《黨史人物傳》,是否也用道林紙精裝一部分,去參加香港書展。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4年6月20日

北戴河

88 1984年6月3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頃接6月28日函。1.我前日寄去“張際春”、“理琪”(此二稿補入二十二卷),“孫津川”、“陳海松”(此二稿可編入以后的二十三卷),共4稿,想你不久可收到。目前,還有10篇稿,我在抓緊看,看出后陸續寄你。實際上,這幾次審稿會后,到我手里還有個把月的工作量,到你手里也一樣。他們每人審幾篇,集中到你我處就多了。

2.臺運行傳【63】,如小巨寄來,我當盡快看出,爭取編到第二十二卷,如不行,則再看。

3.“黃定基”傳,如有耀邦同志批示,那太好了,爭取編到第二十三卷。

4.我前日給山東黨史征委會李肇年并王家鼎同志寫去一信,告以兩點:一、“劉謙初”傳有些具體史實,我們還是要尊重張文秋老的意見,加以補充和訂正,因為她是當事人。增補劉烈士加入共青團的時間及情況、入黨的時間及情況,訂正若干史實。二、署名增加邵華同志,因她為此傳記專門花了大量時間,而且是給中央黨史委員會和軍科打了報告給她以時間的,這許多材料及問題回答,她也提供給了王家鼎同志,所以如你來信所說,增加邵華名字是完全應該的、必要的。請王家鼎同志尊重張老意見。并請肇年把此意報告高克亭同志(張老也有信給克亭同志)。我、志凌、你都看了張老,邵華作的修訂,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故我們認為應該尊重張老意見改好。望你一則把此稿根據張老增訂改好,二則亦同樣以此意告訴王家鼎同志。

5.紙張問題,如能解決,按原計劃進行,是理想的,如一時不能完全解決,我的意見,先把十二卷后的十三至二十二卷印出來,免得印刷出版周期拖得太久(青島會議至今也快1年了)。至于一至十卷函裝本,有紙重印最好,如沒有紙,是否暫印1萬本道林紙精裝本,作國慶獻禮及作出口書展。另外,還是要登登廣告(這里在開全國函授學院會議,我與昆明的同志談起來,他們根本沒看見這些書,甚至不知有此書)。報載最近全國出版會議,決定增加書店網點,集體戶和個體戶,這就打破了新華書店官商壟斷局面。我的意見,請你局你社在各省、市建立一些特約經銷點,以擴大發行,望將此意奉告何其昌同志,請局、社領導斟酌。

6.“蕭明”傳照片問題,我也想起了,今日已發函給蕭明夫人高翔同志,托她直接寄你。如半月內未收到,請你再去信催她。

7.中央電臺兩次找我,計劃設《黨史人物傳專欄》廣播,我已推薦他們找陳志凌同志,志凌已積極承擔。這也將能擴大這套書的影響。

8.我前信已提出把(劉)瀾濤同志兩次來信、馮文彬來信(摘錄),附錄在二十卷末,莫文驊信摘錄,附錄在二十一或二十二卷,諒已收到,請酌辦。還有,我考慮,如“黃定基”傳可用,如二十三卷有打頭的稿,加蘇州會議這十幾篇存稿,即可編成二十三卷,不必等到太原會議【64】,請你斟酌。

專此奉復。

敬禮!

胡華

1984年6月30日

89 1984年7月1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7月5日來信收到。寄去10篇傳記,諒可收到。來信奉復如下:

1.耀邦同志對“黃定基”傳的批示,確實對我們是很大支持和鼓舞。我想是否在陜西《出版通訊》發一下。另外,復印十來份寄給志凌,可發送給有關同志。郝同志稿,你寫信請他改,很好,在這改后基礎上,我們爭取在太原會議安排人力把它改好,以便用上。

2.“皮定鈞”傳,小巨已寄來,我想如果改一改可用,也在太原會議用上。

3.“劉謙初”傳你基本參照文秋老的修訂編好,包括署名,就這樣發稿好了。對王家鼎同志,我寫了信,你也寫了信,志凌同志也看過修訂內容。出書后,他同意,就很好。你復信張老,說采納了她意見,這樣很好。

4.(劉)瀾濤、馮文彬同志來信在二十卷上發,同意你的處理,此事我也寫信告知了志凌同志。莫文驊同志來信,他說最好就是把他的修改意見告訴作者,以便再版時修訂,或請作者找他面談一下。我復信告訴他:作者似是廣西的,當面談不易,意見信已由郭洛夫轉作者。他的信我請他同意在二十一卷作為來信摘錄附錄,將寄他清樣,他如不愿發表(他信中沒有這樣說),看清樣時仍可斟酌。我估計他不會反對。

5.“蕭明”同志稿,完全同意你們的修改,我看清樣好了。照片我已去兩信催了。因我忘了蕭明夫人高翔同志的門牌號,是請北京市總工會轉交的,可能會耽擱點時間。

6.像“希伯”傳情況,請你函志凌,以便在下次發太原會議通知時說明請大家注意之點。

7.目前,吉瑞芝等寫的“吉鴻昌”傳,已完成,穆欣同志的“陳賡”傳、“鄒韜奮”傳,陳修良同志的“潘漢年”傳,均可作二十三至二十五卷打頭稿。還有,軍博閆景堂同志已幫我們約了“彭德懷”、“陳毅”、“羅榮桓”三個大傳(均是他們傳組的人),只是“羅榮桓”傳我記得我們已有了。同意二十三卷太原會再定,寄你這些傳稿,可作備用稿。

我將于17日回京。

敬禮!

胡華

1984年7月10日

90 1984年7月23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我17日回京,今接到你7月15日來信。我在北戴河又寄你“皮定鈞”、“馬林”兩傳,均改好可用。諒收到了吧。來函數事奉復如下:

1.劉瀾濤同志兩信同意登出,太好了。馮文彬同志處,可再去一信,說:“劉瀾濤、莫文驊同志來信,已經他們同意,作附錄,摘要在《中共黨史人物傳》登出,您的來信,如您不反對,我們將與劉瀾濤、莫文驊同志的信一起登出。”這樣,如他不來信反對,就可登出。我估計他可能在青島等地休息。莫文驊同志從青島給我一信,同意把他的來信摘要登出,清樣要求寄他看一下(他8月下旬回京,將來清樣仍寄“北京復外解放軍裝甲兵司令部”轉他好了)。他的信仍登二十二卷。

2.王家鼎同志態度很好,我很高興。請函告張文秋、(劉)思齊、邵華同志,另外,署名仍以王家鼎在前面,我們原則,一般不把家屬署在最前面。

3.高翔同志已寄去蕭明同志照片,很好。

4.陳修良寄來“孫冶方”稿,9月可給“潘漢年”稿,羅征敬送來“俞秀松”稿,華中師院寄來“鄭位三”修改稿。我與穆欣同志也通了電話,歡迎他寫“陳賡”傳,陳志凌在寫“李富春”傳(我也準備寫“成仿吾”傳,不過太原會議趕不上了)。這樣,太原會議打頭的稿子是有了。

5.太原會議初步定10月15—25日。因黨史研究會【65】擬10月5日至10月12日在鎮江開抗日戰爭討論會,我需去。從鎮江回來即參加太原會議。

我7月13日至8月5日在天津賓館開抗日根據地會議。8月5日至8月15日,山東要我去蓬萊參加黨史講習會和人物(研究)會;不過8月,國務院要開新的學位委員會,我可能沒時間去山東,你來信仍寄張自忠路可也。謝謝關注,你也多保重。

敬禮!

胡華

1984年7月23日

91 1984年7月26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7月23日信悉。復印件也收到。奉復如下:

1.我在北戴河寄出10篇稿以后,于7月15日又寄去“皮定鈞”、“馬林”兩傳,收到后請來信。至此已有存稿12篇。我于17日回京,你15日信收到,已奉復。

2.閱馮文彬同志來函,詞意懇切,就尊重他的意見。二十卷登(劉)瀾濤二信,二十一卷登莫文驊一信。……

3.看到臺運行來信復印件,正好昨日下午志凌也來我處,他也看了。我們就決定用臺稿,在二十三卷用,書前刊上先念同志題詞。福建廖開助他們是寫一二十萬字的大傳,請他們單獨發表好了。鄭大尚未成稿,臺稿先來,且適合我們需要,故鄭大稿請他們在河南發表。請你費心回復此兩處好了(如你覺由總會復好,請函小巨,請她復去好了)。

4.張文秋老太太23日動身去廬山,行前,給我一信,對你、我處理劉稿很表滿意、贊揚。

5.你和小王著手編二十一卷,很好。3卷目錄,我已匯報給何老(長工),何老在我回京時已去外地休養了。知你們整黨很忙,還是請你們領導照顧你和小王時間,爭取至10月初把二十一、二十二卷都發完,以免太原會議又來3卷,造成積壓。

6.昨日志凌來我家,商定:1)發太原會議催告通知給各地;2)10月15—25日開太原會議(因10月上旬我要去鎮江開黨史研究會抗日戰爭討論會);3)初步擬定審稿人員名單,基本還是蘇州會議這些同志。

七八月來信,請寄我家中。我7月15日至8月5日到天津開會。因教育部要在8月中旬開會(特批一部分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通知我不要遠行,因此,山東蓬萊的黨史研究會和山東人物(研究)會年會,我不去了。教育部的會可能在北京開。我9月開學后再去人大黨史系。

8.暑天保重。北京熱甚,非電扇不能工作。想你和王敏工作,電扇的條件是有的吧。

9.志凌和一些同志,都要我寫信給你的領導,不要拖延印刷周期,十三、十四卷都一年多了。還有,志凌說,你局補助的每年3000元,今年迄未匯來。現在審稿編委們都辛苦而貼錢,《內部通訊》因考慮經費問題,也未敢多出。望你同南崗同志向其昌同志和各位局領導匯報一下。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4年7月26日

92 1984年8月2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8月25日信悉。我又去張家口一趟,前日才回。

1.知二十卷已發排,二十一卷已編好,所作調整,我同意。你們編輯工作很仔細、認真,我是很放心的。二十二卷編入“李求實”、“皮定鈞”、“段德昌”傳,很好,其余稿子,望你催發。

2.知資助總會3000元經費,已寄出,很好。

3.莫文驊、張文秋老同志,認真負責,幫助了我們。張文秋去廬山前也曾給我一信,山東博物館那位“劉謙初”傳的作者也來了一信,很客氣,此事順利解決了。“王菁士”傳暫放一下也好,總的說,以青島烈士館署名,稿費也寄烈士館為好。此事,望你委婉地同周慶本同志解釋,他們內部矛盾,請他們自己妥善處理。

4.十三至十五卷,已年余,不出書,勢將越拖積壓越多。我當給何(其昌)、章(彬)兩位去信。還有,國慶獻禮十卷函裝本的事,是否也成了一句空話。紙張問題解決沒有?

太原會議,志凌在準備,估計無何問題。

南崗同志、永奎、小王,均此問好。

敬禮!

胡華

1984年8月28日

93 1984年9月11日致湖南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何鵠志

鵠志【66】同志:

你好!

10月15日的太原審稿會,務望你參加。

有一事同你商量。明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誕生90周年紀念。蔡妮、蔡博【67】同志通過蔡暢同志處給耀邦同志寫了一個報告,建議開一個紀念會和進行紀念活動。耀邦同志批轉給啟立、喬石同志請有關部門酌辦。后,由中組部和中宣部研究結果,建議是:由于在蔡和森同志誕辰85周年時,湖南開過紀念會,北京和湖南各出了3本集子,發表了不少紀念文章,明年的紀念請中央黨史研究室考慮,請一位老同志寫一篇紀念文章,在3月30日《人民日報》上發表即可。黨史研究室廖蓋隆同志等研究結果,建議以何長工同志名義寫紀念文章,并請我找何老商議和組織編寫事宜。我于9月8日找了何老,何老同意以他名義發表紀念文章,委托我組織編寫和負責定稿。我考慮《黨史人物傳》第六卷上“蔡和森”傳和“向警予”傳,主要是你執筆的,還是請你來寫,你材料熟,筆頭快,可以幫何老完成這一任務。何老的回憶是這樣:1918年何老(當時叫何坤)在長辛店留法預備班時,蔡和森在布里村為聯系學習的事來過兩次長辛店,都是何老接待的。他的印象,蔡穿著灰布長衫,是一個很樸實的學者風度的青年,蔡來了解長辛店預備班的學習情況和經驗,何老向蔡作了介紹。在法國,1921年6月拒款運動時,何老在工廠當鉗工。蔡從蒙達爾尼來,他們和各地來巴黎的勤工儉學學生為拒款運動事,一起開會和活動,何老與蔡有四五次接觸。他的印象,蔡頭腦冷靜、堅決,是一個很有主見的領導人才(二八運動和里昂大學斗爭,何老未參加)。里大斗爭,蔡等被扣后,何老參加了營救,從領事館搞了兩張通行證,后來營救出來一個趙世炎。此后,何老回國,在湘西當農軍總指揮【68】,蔡和森在中央工作,何老讀到他在《向導》上的文章,但未見到面。革命失敗后,蔡轉入地下,何上井岡山,也未見面,只知他后來犧牲了。何老說,這篇文章是否寫4000來字就可以了,寫一些蔡的特點,勤奮、苦學苦練,思想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講一下他一生光輝的歷史事跡。

我考慮,為了不要一般化,可否請你著重在蔡和森的思想、理論貢獻方面多寫一點,做出些概括,蔡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他早期在建黨思想上的貢獻,對無產階級專政的論述(恐怕這一點黨內他是最早的一個),革命性質、武裝斗爭等。請你考慮。何老意思,爭取早點寫出來。他看過后,定下來,以便明年3月30日審定發表。我今日和彭明同志商量,他也很贊成早點寫信給你,以便你能有較充裕的時間考慮一下,寫出些新意和特色。特此麻煩你了,望勿卻。并此回信。太原見面時,再詳談。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4年9月11日

94 1984年10月2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信悉。太原會議我和志凌準備講一講:大家除了改文字外,還要注意內容、史實的核對。“張際春”傳,我記得袁(文才)、王(佐)部隊和32團問題,我對王宗柏同志講過,他可能沒有搞清楚。請你也準備一些注意之點,在太原會議上講一講。我已告訴小巨,到太原后請陳文秀備些“組織史”、“戰史”之類的必備查改的書。

十八卷如能在年底出來,則謝天謝地,只是希望你們社領導能排除萬難,爭取實現。現在已有不少十三卷以后的作者寫信來問我。

我4日飛蘭州,10日前回京,13日動身去太原,陜西幾位同志,望你們約請,務必請他們到會。

敬禮!

胡華

1984年10月2日

95 1984年10月20日致王中杰

中杰同志:

接信,知您因病不能來太原,甚憾。貴恙痊愈了吧?祝愿早日康復。

“周小舟”傳承您和湖南同志們努力,寫得很好!讀了深受教益。將編入第二十三卷,謹告。

代問康政同志好!

張學軍同志均此不另。見到黃濱、李克孝同志,望代問好。

敬禮!

胡華

1984年10月20日

于太原

96 1984年11月1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

附信請轉(何)其昌、章彬同志。

我21日到河南鄭州,大約到月底回京。

“蔡叔厚”稿,關于左爾格、羅倫斯兩案,被初審者刪掉了,我考慮這兩材料很珍貴,請你把它們改排在注釋中,文字上請你順一順好了。

其余一些稿,待我回京后陸續看出寄你,前3卷請你和小王先編起來。多勞了。

敬禮!

胡華

1984年11月17日晚

于鎮江

97 1984年11月17日致陜西人民出版社何其昌、章彬

其昌、章彬同志:

你們好!

我于11日同王首道同志,坐他的公務列車廂到達鎮江,參加主持全國抗日根據地史研究會。臨來前,我到王府井新華書店去看了一下。《中共黨史人物傳》早已賣光了。王府井的北京書展,這部書是除了有關未來學類的書之外,占第二位的銷得最快的暢銷書(見10月29日《人民日報》第八版報道)。在太原時,承你兩位給我寫信,洛夫同志帶來了,在開幕式上我報告了,并擬將兩位的大札在《內部通訊》上登出。現在距年底不遠了,關于出到十八卷的工作,還望采取措施落實。現在書已編到第二十六卷,十三卷還只有樣書,還有13卷書稿待印,如何避免積壓書稿,今后仍望關注。又,發行問題,多望有所改革。

專此,敬祝

安好!

胡華

1984年11月17日

98 1984年12月5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1月29日信悉。我于21日自鎮江到河南,參加吉鴻昌紀念會,30日回京。近時較忙。帶回來的28篇稿子,爭取在12月10日后陸續看出寄你。自太原吃了幾次辣椒菜,造成痔瘡便血以來,那時又疲勞,一直較累,便血至今,過些天擬去治治痔瘡。太原會議,許多稿子初審不夠細,又未經復審,都堆到我這里,使我很傷腦筋。有些同志在刪削稿子時,未細斟酌。我從起床干到深夜一時。此事對你和小王也是一樣,會增加工作負擔。

1.二十三卷“陳賡”傳打頭,可以。“俞秀松”傳可在二十四或二十五、二十六卷打頭。

2.稿子退作者過目很必要,只不過要求作者在多少天內退回,可以向作者強調一下,以免拖延誤工。

3.十三、十五卷精、平本均收到,翻了一點編排印刷均尚好。十四卷既已寄出,想近日也能收到。今年能出齊十八卷,明年出到二十八卷,就很好。

4.何其昌同志能來參加廈門審稿會,我非常歡迎。知新任社長是文炎同志,請代致意。發行問題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到河南,省、市委負責同志都沒有見過此書,有的人干脆不知道。現在可以多渠道發行,開展征訂和郵購,還望你和南崗同志分心去推動一下,宣傳工作需加強。

5.青島事已解決,很好。“蔡叔厚”傳同意你的增補處理。

6.武漢的華中師院有一位寫“鄭位三”傳的教師,多次寫掛號信,托人來問他此稿的處理情況,我曾復信請他去信問你,或問咼玉臨、張廣生,但他仍不斷來信。我因稿多,記不清,我手里也沒有存底,望你有空復他一信。

專此奉復。

敬禮!

胡華

1984年12月5日

99 1984年12月26日致中共奉化縣委組織部

中共奉化縣委組織部:

看了竺揚【69】同志1984年12月5日《關于竺一平【70】歷史問題的材料和意見》打印件,我衷心希望縣委組織部對竺一平同志歷史給予復查,落實對一位老同志的政策。

竺一平同志從1938年5月至同年10月是繼竺良牧(竺揚)同志之后,經常來我家幫助指導我的工作和學習的一位黨的地下工作者。那時,我是一個17歲的向往去延安參加革命的革命青年。家住在奉化城北街37號(王家閶門)。家門只我和母親兩人,很清靜。因此,竺一平同志來奉城常常住在我家里,也就在我家一同吃便飯。他帶來些黨的刊物,像《解放》周刊(延安出版)及《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列寧主義》等書刊給我讀,講解些革命的原理和黨的政策,指導我辦《戰時大眾》通俗小報(此報得到毛主席親筆來信鼓勵)和團結城區及醒民劇社的進步同學。他有時到縣政工隊找地下黨員陳冠商到我家來研究工作,有時叫我去找陳冠商來我家。他同詹步行【71】二人,每月都先后到我家數次。我對竺一平同志的印象是:他是一個艱苦的忠誠的熱心的共產主義者,他的革命精神,更增加了我對黨的堅定信仰。

我從1938年10月由黨介紹到陜北公學去學習,后到華北前方根據地戰斗十年。至1949年9月,從北平解放后回家鄉探親,途經寧波,到天寧寺看望竺一平同志(這時我早已同竺揚同志和竺一平同志取得了通信聯系)。一平同志當時在天寧寺為寧波市公安局工作,工作很忙,他還是熱情地留我住了一夜,二人抵足而眠,長談了大半夜。他講八一起義后竺揚在汕頭受傷他去救援,一直談到現在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充滿了激情。但此別,我與他竟成永訣。我衷心希望黨組織能全面地看一位老同志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實事求是給予甄別,如能恢復他的黨籍和名譽,是我衷心的期望。

特此證明。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委會委員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胡華

1984年12月26日

100 1985年1月1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

1.十六、十七、十八卷,今日亦收到,甚喜。但,本是寄我精、平裝各5本,你們忙中有錯,十八卷多寄了5本精裝,而十六卷1本精裝也沒有寄。也就是,應寄的十六卷5本精裝,錯寄成十八卷精裝了。為今之計,望你們速補寄十六卷5本精裝給我。多寄的十八卷5本精裝請在寄給人物(研究)會辦公室購買的精裝本中扣除(我將告知辦公室)。

2.十六卷中的“郭綱琳”烈士傳,是王首道同志的夫人易紀均大姐改定,易大姐推薦來的。易大姐幾次表示過,“郭綱琳”傳出版后給她幾本,希望你們寄3本或5本精裝第十六卷給她。

3.顧問徐彬如同志已重病不省人事,寄他的書,請改寄中國革命博物館董謙同志。董謙同志是全國(中共)黨史研究會副會長之一,他多次說過此意。

4.我近時學校工作及中央交付的工作太忙,待本月下旬后當陸續看出太原會議存稿寄上。

5.劉型同志夫人程宜萍大姐已寄一百六七十元到“陜西人民出版社郵購部”購第十四卷,但迄無音信,望你分神一查,望答復一下“北京西城富國街四號程宜萍大姐”。

6.陳修良同志的“潘漢年”稿收到否?按說掛號是不會丟的,但現在郵局太慢,陳大姐很著急。

小王均此問好不另。你們多辛苦了。

敬禮!

胡華

1985年1月14日

101 1985年1月21日致王中杰

王中杰同志:

大札讀悉。多謝鼓勵!您能來參加福州會議,十分歡迎。當轉告辦公室陳志凌同志向您發出邀請。

請代問康政老好!

敬禮!

胡華

1985年1月21日

102 1985年1月2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信悉。十六卷(精)5本收到。知你和小王親自包裝郵寄,真太辛苦了。十五卷拙稿稿酬74.8元也收到了,你們很客氣,多謝了。知“潘漢年”稿已收到,甚慰。但你講此事的信似未收到。“馬敘倫”稿已寄去,諒近時可收到。現在掛號件是太慢了。

我近極忙,所以其余稿只好占用寒假時間看出,陸續寄你。可能還可以編一卷書。

福州審稿會時間,是3月15日至3月30日好,還是4月1日至4月15日好,也望考慮,以便我和志凌定下(因高校3月4日開學,我怕有的同志3月14日走不開)。

敬禮!

胡華

1985年1月28日

103 1985年2月1日致湖南省社科聯谷茨

谷茨【72】同志:

信悉。你的修改稿尚未收到。今日廖蓋隆【73】同志已把你的稿打印了寄來,昨晚老廖與我通電話,他說寫得很好,沒有什么意見。因任務是耀邦同志通過中組部老干部局下達的,當將打印稿同時請老干部局看看。我說,何鵠志同志還將有些改動,蔡博也提意見增加些經濟思想等內容,劉昂【74】同志看了,希望再提得高一些,我將匯總后,再修改一下,給老廖送去,然后送組織部轉《人民日報》。何老在廣州病了(較重),住院,大概秘書也不想多去麻煩他,估計不會再有什么意見的。

成立少共黨,不是1921年6月,是1922年6月,這一點何老與我都記錯了。1922年6月蔡已回國了。不過,1921年夏,蔡在工學世界社和一些其他留法同學討論過建黨問題,我當適當改一下。

專此奉復。

敬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原县| 青冈县| 昌江| 紫云| 罗源县| 金川县| 金阳县| 合阳县| 盐山县| 城口县| 陆丰市| 丰都县| 成都市| 定安县| 金平| 五寨县| 海兴县| 遂川县| 卢氏县| 泌阳县| 措美县| 格尔木市| 东城区| 茌平县| 开封市| 台安县| 潞城市| 错那县| 泰兴市| 石楼县| 手游| 宜春市| 筠连县| 临泉县| 鸡泽县| 毕节市| 嫩江县| 曲松县| 贡嘎县| 黑山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