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我有點不修邊幅,頭發蓬亂,胡子拉碴,衣服也穿得很隨意,甚至穿個大褲衩,踢踏個拖鞋就去上班。我認為,“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名律師如果打扮得油頭粉面,反倒會讓人覺得浮華、不實在。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我和同事們在接待室坐著,上門的當事人打量了整屋子里的人后,大多會繞過坐在前排的我,直接找身后的同事咨詢,讓我覺得特別沮喪。即使接待室只有我一個人,當事人在聽我解答問題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一臉的不以為然。
我終于領悟了“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的道理,不能蓬頭垢面地玩個性。我是律師,不是文藝青年,把自己整得跟濟公活佛一樣,當事人心里當然不踏實。一名成功的、經驗豐富的律師,當然是衣冠楚楚、儀表堂堂的啊。換了我是當事人,也不敢隨便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一個穿拖鞋上班的屌絲。我立即咬著牙到大商場里采購一番,給自己置辦了幾身價格不菲的行頭。既然當事人都喜歡以貌取人,那我就得把自己收拾得英氣逼人。果然,拾掇一下之后,當事人不會見著我就繞道了,有的當事人還主動和我攀談。咨詢接待室設定了值班制度。如果不是我值班,我就要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我最開始和一男一女兩位資深律師在一間辦公室,他們都有將近二十年的執業經歷。女律師的業績在所里是最好的,幾乎占到了全所總收入的一半。她老公在市政府部門擔任要職,所以她的顧問單位很多,而且收費較高。那位男律師是她的合作伙伴,案源基本上來自這位女律師。
兩位律師對我都很好,但是如果來了當事人,他們會要求我回避。我只能到會議室去看書。他們也沒有時間專門教我,我只能翻出他們以前的案件檔案,仔細研讀。這些檔案基本上是按照案件的發展順序裝訂成冊的,我最先看到的是《起訴書(狀)》,接下來看到的是案件的相關證據,最后看到的是《判決書》或《裁定書》。
我盡力壓制自己看《判決書》的欲望,先對前面的材料反復研究,作出判斷后,才和《判決書》比對。如果我的判斷和最終的結果吻合,心里會有一些小小的得意;如果不一致,我就要認真找出原因,看看《判決書》的理由是什么。有時候找不到原因,百思不得其解,就問兩位律師是怎么回事。多數時候,他們會正面解答我的疑惑。有些時候,他們會神秘地一笑,說:“慢慢你就知道原因了。”后來,我就明白了他們的意思。這種學習方法還是“紙上談兵”的性質,我迫切需要有案子親自操刀。老師出去辦案很少帶上我。有時是因為案件涉及當事人的隱私,不方便讓其他人介入,有時是因為多帶一個人就會增加費用開支。我必須有自己的案子。但是,該怎樣去尋找案源呢?這是與法律知識完全無關的一個全新課題。我的心中一片茫然……
我想,律師為當事人提供的是法律服務,既有一定的商業特征,同時又與一般的商品營銷有區別。法律服務的基礎在于“信任”。我們到商場買東西,到餐館吃飯,花的錢不多,我們也會貨比三家、挑挑揀揀,服務如果不滿意,我們還會投訴。而當事人在沒有見到任何實實在在的商品、還沒有進入實質性的法律服務之前,就要先交納一筆可觀的費用給律師,難免會有疑慮。因此,客戶只會選擇自己信任的律師。
明白了“信任”是法律服務的基礎之后,就需要思考“如何獲得當事人的信任”的問題。中國是熟人社會,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當事人往往會通過熟人的介紹來找律師。我也了解到,有些律師通過公檢法的朋友介紹案子獲取案源。我雖然羨慕,卻覺得這種做法風險太大。首先,這種行為是明令禁止的,剛剛入行就去踩這個雷區,我沒有這個膽量;其次,既然是公檢法熟人介紹的案子,當事人對律師的期望值必然很高,但是介紹人拿走一大筆介紹費后,并不會在案件進展中發揮作用,律師背負著巨大的壓力。這是一條險路,我決定舍棄。
無論如何,既然是服務,品牌是第一位的。即使是熟人推薦案源,也需要有推薦的理由,必須把打造自身品牌擺在重要的位置。
我一改過去“資深宅男”的性格,經常拋頭露面,參加各種各樣的親友、同學聚會。隔三差五,我還會主動約上一些朋友一起吃飯、唱歌、郊游。只要時間允許,親友的婚喪嫁娶這些事情我必然到場。在這些場合里,既不能太低調,也不宜過分張揚。如果像拉保險一般喋喋不休死纏爛打,會引起反感。律師這個職業,與做保險還是有區別的。同時,我還拉出一張拜訪名單,把所有的人脈關系(老師、同學、前同事、前領導、親戚、親戚的親戚……)全部列入,定期登門拜訪或者打電話拉家常。
做律師,必須要有一張自己的資源網,越大越好,不斷擴張,不斷向外輻射。如果網里的人都知道你的職業,并且對你印象深刻,他們都是你的潛在客戶,總有一天會找到你。
“打鐵還需自身硬”,還有一句名言說的是“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我要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免得當案子真正來到的時候,卻沒有能力去完成。為此,我積極參與同事之間的討論,珍惜每一個實踐鍛煉的機會,努力積累自己的辦案經驗。同事讓我跑腿做一些事,我不計報酬,想盡一切辦法快速、高效完成,事后還讓他們給我提點改進意見。很多時候,為了幫這些先入行的同事做一件事情,我不僅要搭進去時間和人際關系,甚至還搶著付路費,請他們吃飯、洗腳。同事們很樂意有我這樣一個辦事利落、腦瓜靈活的免費助手,也愿意帶我參與一些案子了。
空閑的時候,我嘗試著制作一些常見案件類型的法律服務手冊,包括《婦女維權法律手冊》、《勞動者維權手冊》、《交通事故法律知識》等。我通過在婦聯、勞動局、交警隊工作的親友關系,將這些資料放在他們的辦事大廳里,供人免費取閱。這些手冊上印了我的聯系方式,不時有人打電話向我咨詢,我總是耐心解答,有些人還找上門來,成了我的客戶。與此同時,我開始上網。此前對電腦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學校的電腦課上。我想,既然律師職業是全國性的,那就必須保持和外界的聯系,改變司考期間“獨學而無友”的狀況。掌握電腦知識,對于查找資料,結交朋友,學習外地律師辦案經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經常上的一家法律論壇人氣很足,很多網友在上面交流司法考試的經驗,一些已經通過了司法考試的人,則在交流執業經驗。我初來乍到,很難在律師業務方面有發言權,但是,我認為網絡與現實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只要以誠相待,就一定能交上朋友。于是,我將自己的司法考試過關經驗發表在網站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解答疑問。同時,我還把實習中的一些迷惑和領悟發表在論壇上,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共鳴。很快,我被任命為“實習律師”版塊的版主,后來又成為“律師實務”的總版主、論壇管理員。
在網站上,我結交了全國各地的網友,他們大多是司法考試的考生,有些人后來進入了檢察院、法院、外企。我的真誠付出得到了大家的信任。直到今天,我在全國各地出差,當地的網友總是會熱情接待,提供很多方便。如果有合適的案件需要協作,他們也會想到我。我從業后第一筆超過萬元的代理費收入,就是來自在論壇上認識的一位北京女律師。她的網名是“娃娃”,在一家非訴所執業。基于對我的信任,她將顧問單位的一項調查業務交給我去處理。其實,那項業務的辦理地點,在距離九江還有一兩百公里的南昌市,她完全可以找到比我更合適的人來做。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在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后,我總算“開張”了。老家的朋友給我介紹了一起故意傷害案件。實習律師不能獨立辦案,必須掛指導老師的名字。而“行規”是,指導老師只要掛了名字,就要和實習律師平分收入。我永遠都記得,我的第一個案子收費是1000元,扣除稅款和所里的管理費,純利潤是450元。我和指導老師一人一半,我的第一個案件收入是225元。
雖然收的錢很少,我還是很興奮、很認真地去代理這個案子。在為這起案件辯護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大的壓力。而這起案件的成功辯護,讓我品味到了律師職業的風險和成功后的極大樂趣,也讓我開始對自己從事律師職業有了一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