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與林老師對話(4)
- 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論對話(與林老師對話)
- 林毅夫
- 4374字
- 2015-09-08 15:16:29
●顏建曄:弗里德曼提出的實證經濟學中最著名的一條準則就是“假設的不相關性”,他認為,只要理論的預測與現實一致,那么理論的基礎假設是否真實就不是重要的。然而,科斯的方法論(至少在一些人看來)卻是主張找一個“易于處理但卻真實的假設”。這里面是否有矛盾之處?
■林老師:首先,理論肯定不是真實的世界本身,因為理論只是分析幾個變量的關系而已,而真實世界的變量是成千上萬的。弗里德曼講不能從假設的真實性來檢驗理論本身,主要原因是理論是幫助我們理解經濟現象的產生原因、變動趨勢的工具。由于是工具,理論必須相對簡單,而且,在能達到同樣功能的理論中是越簡單的越好。所謂不能用理論假設的真實性來檢驗理論的真實性,主要是指經濟學中有許多標準的簡單化假設,例如信息是充分的、競爭是完全的,他所說的是這一類經濟學的假設,而不是尋常的假設。
弗里德曼也舉了幾個例子。例如,我們知道,沒有一個真的完全競爭的市場,每個廠商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對價格都有一定的影響。到底要不要接受完全競爭的假設?劍橋學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認為沒有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就致力于不完全競爭理論的研究。引入不完全競爭之后,模型變得非常復雜,但是在多數情況下,例如研究供需變動對價格的影響時,其結論和完全競爭理論的結論基本一致。既然完全競爭理論的結論和不完全競爭理論的結論沒有什么差異,那在理論模型里引入不完全競爭這種和現實較接近但是理論模型大為復雜的假設有什么意義?可是,是不是不完全競爭這個概念就一定要被拋棄呢?那就要看要解釋的現象是什么。如果完全競爭的假設不能夠解釋、預測所觀察到的現象,就要把不完全競爭的因素放在理論模型里。理論模型中的假設越接近現實,模型就越復雜,要復雜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理論模型是否能夠解釋、預測所觀察到的現象。
弗里德曼舉的一個物理學的例子能幫我們理解他的這個命題的意義:我們知道海平面的氣壓每一英寸是15磅,如果把一個鉛球從20層樓上往下丟,基本可以假設這個鉛球在真空中運動沒有空氣阻力,用1/2gt2的公式就可以預測它往下掉的每一點的速度。如果把羽毛從20層樓上往下丟,那么,假設是真空就有問題。即使是鉛球,從2萬英尺的高空往下丟,也同樣不能假設是真空,沒有空氣的阻力。也就是說,不能夠從約束條件是不是真實本身來說這個理論是不是對現象有解釋力。在能解釋現象時,理論越簡單越好,就像一個地圖,不需要那么復雜,如果那么復雜,可能就跟地球一樣重了,所以必須簡化。但是簡化到什么程度?簡化到你能夠解釋現象為止。這就要求我們做理論工作時不能在書齋里面做,而必須對真實世界有一定了解。其實我覺得弗里德曼講的跟科斯講的是同一個道理。科斯講,假設必須具有真實性又易于處理。大氣是真空的假設是易于處理的,但是是否具有真實性,則取決于要解釋的問題,而不取決于這個假定本身。如果解釋鉛球從20層樓上掉下來,這個假定就是真實的;如果解釋羽毛,或是鉛球從2萬英尺的高空掉下來,這個假設就不是真實的。由于理論的假設要易于處理,因此,就不要求越真實越好,例如解釋鉛球從20層樓的高空往下掉,就不要求把空氣的阻力放在鉛球往下掉的計算公式中,因為這樣做雖然較真實但卻不易于處理。
●盛柳剛:現實很復雜,我們如何判斷理論與現實一致呢?對于競爭性的理論,我們如何判斷優劣?比如通貨緊縮的例子,您強調投資過度導致生產能力過剩是主要原因,宋國青老師則認為是債務鏈條的加速作用。
■林老師:有時候一個經濟現象是可以用好幾個理論來解釋的。這些理論有些是互補性的,兩個理論都是正確的,這是經常有的,當然一個理論所強調的“因”的貢獻可能會比另外的一個理論所強調的“因”的貢獻大一點。有些理論則是競爭性的,所謂競爭性就是這兩個理論的推論跟要解釋的現象都是一致的。比如,在通貨緊縮的理論里面,不論是投資過度導致供大于求,造成物價下降,還是債務鏈條致使需求下降,導致供大于求,造成物價下降,兩者的機制都導致物價下降,但是這兩個不見得是互補的理論,因為一個是需求不變,供給增加,造成供給過剩,而另一個是供給不變,需求下降,造成供給過剩。當有競爭性的理論時,怎么辦?這里要求理論的每一個推論都要跟所解釋的相關現象一致。如果是需求突然下降造成供大于求的話,那么,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就應該是負的,因為我們知道,不計政府支出,國民生產總值等于消費加投資加凈出口,如果是債務鏈條造成的通貨緊縮,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都會下降,增長速度就會是負的,或是接近于零。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消費需求的下降,也沒有看到經濟增長的速度大幅下降,相反,每年有7%—8%的增長。一個好的理論的每一個推論都應該跟我們已經知道的現象一致,這樣的理論才是比較好的理論,這是因為:第一,理論是信息節約的工具,一個理論應該用越少的假設解釋越多的現象。第二,一個理論所提出的“因”是產生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的話,那么這個理論的所有推論跟與這個現象相關的現象都應該是一致的。
●盛柳剛:科斯主張找一個“易于處理但卻真實的假設”,這里的“真實”是不是逼真而不是事實本身?
■林老師:沒錯,理論模型不是真實社會,真實社會里有成千上萬的變量,每個理論模型都只保留幾個變量而已。所以理論本身絕不是真實的社會,這一點要清楚。理論是信息節約的工具,在這里要加入多少變量?復雜到什么程度?并不是越復雜越好,其實越簡單的理論越好,但是又不能簡單到不能解釋我們要解釋的現象。在理論模型中要包含哪些變量,你必須對要解釋的現象有深入的了解。同樣是貿易,要解釋發達國家跟發達國家的貿易,與解釋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的貿易,或是發展中國家跟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所要保留在模型中的變量是不一樣的。比如交易成本,你要解釋不同的制度安排,就必須把交易成本放進去,然后交易成本的變動會導致不同的制度安排的出現,但是如果要解釋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在多數情況下,是不用將交易成本放進去的。
●盛柳剛:林老師,剛才您也提到經濟學的范疇,我想問的就是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您經常提到的經濟學的“體”。第一個問題是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是什么?第二個問題是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與其他學科的分析方法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么?第三個問題就是您怎么看待其他社會科學稱經濟學搞帝國主義的看法?
■林老師:我想,經濟學的“體”的本身就是把各種社會經濟理論抽象掉之后,它們之間剩下的共同的東西。這個共同點是一個人在作決策的時候,在他所知的可能選擇方案中,總是會作出他認為是最佳的選擇,也就是理性人的假設,這就是經濟學的“體”。也正是因為經濟學有這個“體”,它才能跟其他社會學科相區別。比如說社會學或是政治學,其研究方式跟一個人在有選擇的時候作最好的選擇這一點不同。首先,社會學講的是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他們會從另外一方面看這一問題。但如果他們研究不同群體中的個人如何作選擇,或是群體怎么形成的話,這時經濟學就有相當大的作用,所以加里·貝克爾在芝加哥大學既是經濟學系的教授也是社會學系的教授。其次,政治學從一開始就是研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如果只研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它當然會有一套理論體系,可是如果研究決策者怎樣作選擇,怎樣決定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的時候,經濟學的研究方式也對它們有相當大的解釋力。我想,因為社會現象的產生經常有人的主觀能動的因素在內,所以,經濟學家使用的這種研究出發點,同樣可以用來解釋傳統上不同社會科學研究范疇里的許多和人的選擇有關的現象。因為只要牽涉到人,都會牽涉到人的選擇,經濟學家能夠使用比較系統的、比較深入的、發展比較完善的邏輯體系來解釋這些現象,而且也確實能夠比較好地提出可以證偽的理論假說,所以它的應用范圍也就越來越廣,“侵犯”到傳統上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我想這就是經濟學被認為是搞帝國主義的原因。
●盛柳剛:我看加里·貝克爾和喬治·斯蒂格勒那篇文章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就是假設偏好的穩定性。為什么要加這個假設?現在行為經濟學和試驗經濟學對偏好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個人的偏好有時候是不穩定的,您覺得這會動搖經濟學的基礎嗎?
■林老師:我看這主要是如何理解人追求的是什么,在效用函數中所要最大化的是什么。如果從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出發來看問題,那么偏好是穩定的。比如,加里·貝克爾在他的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冬天人們希望有暖氣,夏天人們希望有冷氣。如果從人追求的是暖氣或冷氣來看,偏好肯定是要變的,你不會在冬天開暖氣,在夏天也開暖氣,偏好是改變了的。但如果從我們追求的是舒適來看,那么偏好沒改變,冬天的時候需要暖氣才舒適,夏天的時候需要冷氣才舒適。貝克爾的例子讓我想起了在《傳習錄》里王陽明和他的學生的一段對話,他的一位得意門生徐愛問到,孝有那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比如說“冬溫夏凊”,標準是什么?王陽明回答說,這是孝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為了讓父母舒適。冬天的時候,就要先跑到床鋪里面,把床被睡暖了以后,才請父母親進來睡,這是“冬溫”;夏天的時候,先把席擦得涼涼的、干干凈凈的,才請父母親進來睡,這是“夏凊”。
這不是夏天和冬天的孝的偏好不同,而是在夏天和冬天讓父母舒適的方式不一樣,目標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孝。我同意貝克爾的看法,偏好是否改變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進入到效用函數里面的變量是具體的東西,還是屬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的因素,如果是后者,偏好是不變的。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經常不容易直接觀察到,而最基本需求的滿足經常需要有一些具體的手段,這些具體手段會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如上述所舉的氣候的變化,或是個人的財富、年齡等的變化,而必須有所變動,才能最好地滿足最基本的需求。而且,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也不止一項,在各項最基本需求之間也有替代。例如財富和社會尊重,一個人的財富多了,財富的邊際效用會下降,而社會尊重的邊際效用會提高,或者,社會的情況發生外生變化,例如天災人禍,使在這一個時點上,從事社會公益帶來的社會尊重提高,那么,一個理性的人也會在那個時點舍財行善。所以,一個理性的人不會只最大化財富而已。
但是在經濟學的教科書中和一般理論模型中,為了易于操作、易于衡量,通常把中間的手段變量作為最大化的目標,而且,只最大化一個目標,例如利潤最大化。那么,你就會發現有些現象你不能解釋,例如在某種情況下,有些人會為了社會公益而放棄利潤,于是,就讓人認為這是偏好變了。經濟學中的任何理論模型,甚至任何社會科學中的理論模型,都只是人類行為本身的某一側面的一個剪影,而不是人類行為本身。在佛經里,如來經常告誡他的弟子,佛所說法,如指月的手,幫助大家看到月,但是不要把手指當做月。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也一樣,只是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經濟社會行為的手指。現在行為經濟學中所發現的偏好的不穩定是把滿足人類最基本需求的中間、手段變量作為人類需求的最基本因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