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央行負債的經濟性質
- 貨幣的教訓: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
- 周其仁
- 2720字
- 2015-09-08 14:32:45
從上文知道,央行在中國外匯市場大手用人民幣購買外匯,靠的是以下諸種手段:增加貨幣發行,動用商業銀行存于央行的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以及發出“央票”即央行對金融機構的短期債券。我們也了解,所有這些央行購匯的支付手段,無一例外都來自央行的負債。這么說吧,當下令全世界肅然起敬的中國擁有的2.5萬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每一元每一分都對應著央行的人民幣負債。
負債之意,無非就是債務人欠了債權人的錢。但是,央行的負債,與我們平常家庭、企業抑或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負債,有很大的不同。比較重要的區別,央行是中央政府的機構,所以,央行負債講到底都是中央政府的負債,既靠政府的信用借,也靠政府的收入還。這似乎與國債是一樣的。但是,我發現央行債務與國債還有一點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央行欠債的時候,不但不需要得到債權人的同意,甚至也不需要讓債權人知道。
讓我們一起來讀央行負債的信息。在中國人民銀行網頁的“統計資料”欄目里,很容易調出1999年以來歷年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選2009年12月為例:央行的總資產為227530億人民幣,而其中央行的“自有資金”僅為219.75億人民幣。這就是說,每1000元央行資產當中,999元以上來自負債!老天爺,倘若哪一個國家的財政負債也達到這個水平,怕早就無人敢買該國國債啦。至于一般工商金融企業,不要說1元自有資本對1000元負債,就是1元自有資本對10元負債,也足以嚇跑債權人。
為什么央行有如此之高的負債率,卻依然安然無恙?查1999年央行的自有資金占總資產之比,還超過了1%。這就是說,十年時間央行的負債率升了一個數量級,達到不足千分之一,但央行為什么還可以不斷從高負債走向更高的負債,擴大舉債從沒遇到實質性的障礙?近年人民幣匯率之爭此起彼伏,熱鬧非常,可是實際形成人民幣匯率的基礎——央行大手負債購匯——卻基本不入輿論與公眾的法眼,少有人關注,也沒有構成熱點問題,這又是為什么?
顯見的答案就是上文提到的,央行是政府開的,只要大家相信政府的財政能力,央行的資產負債就無須操心。不需要羅列數據,最近十年當然是中國國家財政實力飛速增強的十年,而財政稅收之外的國有資本,更是大進特進的十年(雖然是否由此就引起“民退”,需要另外專門討論)。是不是政府財力的基礎雄厚,債權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央行擴大負債就沒有問題了?
但是我們細讀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卻沒有看到政府財力支持央行負債的直接證據。還以2009年12月為例,“政府(在央行的)存款”2.1萬億,只不過比“(央行)對政府債權”(1.6萬億)多了5000億人民幣而已。這說明,政府借給央行的財力,對央行持有天文數目的債務,實際的貢獻了了。央行的自有資金就算全部來自財政撥款,也不過區區200多億人民幣。我們的問題還在:為什么央行并沒有從法律上的后臺老板——國家財政——那里獲得實際的財力支援,卻依然還有能力超高額負債,還可以持續大手購買并持有總數越來越多的外匯資產?
答案要到央行負債的經濟性質里去尋找。我的研究心得,是央行負債區別于財政和任何公私企業負債的特別之處,恰恰是在一個相當寬的限度內,央行的負債根本就無須歸還!既然無須歸還,“債多不愁”就很正常:不但舉債人不愁,連債權人也不愁。誰也不愁,結果負債率高企,有什么可奇怪的嗎?
各位讀者,此說對理解人民幣匯率機制關系重大,容我闡釋一下吧。先看央行負債的最大頭——“儲備貨幣”。2009年12月此項數為143985億,占央行總資產的63.3%。大家知道,“儲備貨幣”(reserve money)也就是“基礎貨幣”(base money),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1)貨幣發行,(2)金融機構存款。第一部分來自法定的央行特權,因為在國家信用貨幣的制度之下,唯有央行才可合法發行貨幣。央行發出來的貨幣進入市場流通,除非央行覺得有必要回收,是不需要向誰歸還的。把這些并沒有歸還義務的貨幣也記做負債,源于在可兌換金銀本位的貨幣制度下,央行必須以自己儲備的金銀為本,發出的票子滿足流通的需要,而使用票子的債權人,皆有權拿了票子到央行來兌金銀。“儲備貨幣”者,擺明央行發鈔具有負債性質,要reserve money,以備債權人上門索債之需。像美聯儲和德國央行,至今還儲備著全球為數可觀的黃金,其實就是為它們貨幣的國家信用作保。至于沒有多少黃金儲備的央行,發鈔的抵押物就是國家權力。竅門在于,“在一個相當寬的限度內”,持票債權人上門要兌國家權力的事,一般是不會發生的。在這個限度以內,儲備貨幣就是央行可花的錢。
“儲備貨幣”的第二部分,似乎是必不可少的真儲備。因為這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而商業銀行的存款又來自它們的儲戶,有清楚的債權債務鏈條的約束,即便貴為央行,也要準備這些債權人上門,沒有儲備怎么對付呢?但是,央行擁有規定商業銀行存央行準備金比率的法定權力。譬如前兩天央行的一道聲明,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就上調0.5個百分點,全國總共3000億以上的資金就要被“凍”入央行。在理論上,央行只要不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這部分“債”就可以鎖定而無須歸還。央行當然要為這部分準備金付點利息,但也是講過的,倘若央行付出的利息高過商業銀行放貸的機會成本,商業銀行還會把更多的準備金“超額”存入央行。央行對后者當然負有償還的義務,不過只要付息足夠高,那么在一個限度內,債權人甚至愿意央行只付息而永不還本。要知道,夠高的利息對央行不是難事,因為在理論上,央行可以增發貨幣來付息!于是乎,“在一個相當寬的限度內”,央行也可規避儲備貨幣的償債壓力,痛痛快快把儲備金花出去就是了。
在儲備貨幣之外,央行還可以發行債券。如2009年12月央行的發債余額就達4.2萬億人民幣之譜。央行發出的債券當然到期要還,不過如我們近年觀察到的,用于對沖流動性的“央票”,不但可以到期再發,而且可以到期再增加發行的。如是,央行總可以積淀下相當一筆無須歸還的負債。再說了,實在到了非還不可的時候,央行反正還有增發貨幣的殺手锏。
正因為“在一個相當寬的限度內”,央行負債無須歸還,所以央行的負債率就可以高到財政、企業、家庭的資產負債率所根本不可能企及的高度。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甚至連“自有資金”都記在了“總負債”的名下——央行完全可以100%通過負債來形成自己的總資產。既然資產可以全部來自于負債,央行的總資產或負債量就可以幾近無限,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也可以幾近無限。各位注意了,這才是實際形成人民幣匯率的基礎,也導致人們廣泛地以為——在我想稱之為“央行負債幻覺”的作用之下——人民幣匯率不是買賣行為的結果,而是各國政要、專家、輿論大打口水戰的結晶。
201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