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慧海佛光(2)
- 心經修行課:過往不戀 將來不負
- 弘一法師
- 4989字
- 2015-07-06 11:38:29
一、三世業報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后報也。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三、后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唯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三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復能深修禪定也。
今復舉惡業、善業別述如下:惡業有十種。
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言;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慳貪;九、嗔恚;十、邪見。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余報。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殺生……短命、多病二、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三、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四、妄言……多被誹謗、為他所誑五、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六、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七、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八、慳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恒被于他之所惱害十、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復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不殺生:救護生命二、不偷盜:給施資財三、不邪淫:遵修梵行四、不妄言:說誠實言五、不兩舌:和合彼此六、不惡口:善言安慰七、不綺語:作利益語八、不慳貪:常懷舍心九、不嗔恚:恒生慈憫十、不邪見:正信因果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于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報,與上所列惡業之余報相反。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谷,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凈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凈土宗》。今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凈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
《凈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
李叔同作《三世佛》
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寧,眾生歡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戊寅三月講于溫陵大開元寺自今日始,講三日,先說此次講經之方法。心經雖僅二百余字,攝全部佛法。講非數日,一二月,至少須一年。今講三日,豈能盡。僅說簡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淺顯講法。(無深文奧義,不釋名相,一解大科。)效果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學法者,皆稍得利益。二、又對常人(已信佛法)僅謂心經為空者,加以糾正。三、又對常人(未信佛法)謂佛法為消極者,加以辨正。
(先經題,后經文。)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前七字為別題,后一字為總題。般若:梵語也,譯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學者之俗智俗慧非二乘之空智空慧照見五蘊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小聰明亦云有智慧,與佛法相遠。小巧
俗智慧研學問,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與佛法無涉。空智慧小乘人。
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就一事之圓滿成功言)若以渡河為喻動身處………………此岸欲到處………………彼岸以舟渡河竟…………到彼岸約法言之|此岸………輪回生死須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圓滿佛果而離苦得樂。心,有數釋。一釋心乃比喻之辭,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之心。
(心為一身之必要,此經為般若之精要。)大般若經云:余經猶如枝葉,般若猶如樹根。
引證又云:不學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又云: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為重要。佛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說《大般若經》六百卷,亦為藏經中最大之部。《心經》雖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義,毫無遺漏,故曰心也。
經,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契為契理契機。經謂貫穿攝化。經者,織物之直線也。與橫線之緯對。
此外尚有種種解釋。此經有數譯(七譯),今常誦者,為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已略釋經題竟。于講正文之前,先應注意者。研習《心經》者最應注意不可著空見。因常人聞說空義,誤以為著空之見。此乃大誤,且極危險。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因起有見者,著有而修善業,猶報在人天。若著空見者,撥無因果則直趣泥犁。故斷不可著空見也。
若再進而言之,空見既不可著,有見亦非盡善。應(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為宜也。
(一)若著有者,執人我皆實有。既分人我,則有彼此。不能大公無私,不能有無我之偉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須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業。
(二)若著空,如前所說撥無因果且不談。即二乘人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業也。
故佛經云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妙有(非實有、實有不妙。)
常人以為空有相反,今乃相合。
真空者,即有之空,雖不妨假說有人我,但不執著其相。妙有者,即空之有,雖不執著其相,亦不妨假說有人我。如是終日度生,實無所度。雖無所度,而又決非棄舍不為。若解此意,則常人所謂利益眾生者,能力薄弱、范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圍大者,須學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進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業也。
或疑《心經》少說有,多說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對癥下藥,故多說空。雖說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見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將來做利生事業乃成十分圓滿。
合前(三)非消極者,是積極,當可了然。世人之積極,不過積極于暫時,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門具有空與不空二義,以無所得故已前之經文,皆從般若之空一方面說。依此空義,于常人所執著之妄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使破壞至于徹底。菩提薩埵已下,是從般若不空方面說,復依此不空義,而熾然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以完成其圓滿之建設。
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世有謂佛法唯是消極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誤解也。
今講正文,講時分科。今唯略舉大科,不細分。大科心經大科初顯了般若初經家敘引二秘密般若二正說般若再就說法之由序言,此譯本不詳。按宋施護譯本,先云:世尊在靈鷲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譯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修學。而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云云。
正文觀自在菩薩
菩薩“菩提薩埵”之省文,是梵語。
菩提一一覺……………以智上求佛法。薩埵一一有情(即眾生)…………以悲下化眾生。
此外有多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淺……人空般若一一二乘人入。(人空者、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深其中無有真實之我體)深……法空般若一一菩薩入。(法空者、五蘊亦空、如后所明。)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即舊譯之五陰也。世間萬法無盡。欲研高深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先于萬法有整個之認識,有統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知亦爾。
此五蘊,即佛教用以總括世間萬法者。故僅研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無異。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亦即五類之義。乃將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于此五類中也。
色蘊…障礙義即一切相障有礙之處境。
境處與物質之義相似而較廣。
受蘊…領納義即對于外境或苦,或樂及不苦不樂等五之感受。此與今時人所習用之感情一詞(即是隨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甚合,若作了別解之感覺釋之則非,內心蘊因了別乃屬識蘊也。
想蘊…取像義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行蘊…造作義即對外境之動作。
識蘊…了別義即了別外境,變出外境之本體。
由外境色…………而感著種種受輪轉
由種種受…………而引起種種想生死由種種想…………而發起種種行由種種行…………而薰習內心之識循環由內心之識………而變成外境之色不絕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須行深般若時,乃能親見實證。今且就可能之范圍略說。
五蘊中最難了解其為空者,即色蘊。因有物質、有阻礙、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認為實有,起諸分別。其實乃空。且舉二義。
(一)無常若色真實不虛者,應常恒不變,但外境之色蘊,乃息息變動。山河大地因有滄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謂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無數變化。最顯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變其性質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進言之,匪惟一息有此變化,即剎那中亦悉爾也。既常常變化,故知是空。
(二)所見不同若色真實不空者,應何時何人所見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蘊,乃依時依人而異。
魚龍認為窟宅
天眾認為琉璃
如恒河水皆依其識、而所見不同人間認為波流
餓鬼認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識妄認,非有真實。有如喜時,覺天地皆春。憂時,覺景物愁慘。于同一境中,一喜一憂所見各異。
既所見不同,故知是空。上略舉二義,未能詳盡。
既知色空,其他無物質無阻礙之受想行識,謂為是空,可無疑矣。照見者非肉眼所見,明見也。
度一切苦厄苦,生死苦果。
厄,煩惱苦因。能厄縛眾生。此二皆由五蘊不空而起。由妄認五蘊不空,即生貪嗔癡等煩惱。由有煩惱,即種苦因,由種苦因,即有苦果。度,若照見五蘊皆空,自能解脫一切苦厄。解脫者,超出也。以上為結經家敘引,以下乃正說般若。皆觀自在菩薩所說,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鳥,其母辯才聰利,以此鳥為名。舍利子又依母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華玄贊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前云五蘊皆空之真理,以五蘊與空對觀,顯明空義。能知色不異空,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異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眾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薩之行也。故應于不異與即是二義詳研,不得僅觀空之一邊,乃善學般若者也。不異一一粗淺色與空互較不異。仍是二事。
即是一一深密色與空相即??找郎⑸揽铡⒎强胀馍?、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依上所云不異即是二者觀之。五蘊乃根本空,徹底空。斷滅空偏空非離有之空又由此應知前云之空與有對立之空即有即空不空而空之空是離空有二邊之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諸法,前言五蘊,此言諸法,無有異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說諸法空性,此處說諸法空相。所謂空者,非是但空,是諸法之有上所顯之空,是離空有二邊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眾生即佛,而不厭離生死,怖畏煩惱,舍棄眾生。乃能證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薩,乃是般若,乃是自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以下廣說五(一)空凡夫法(經文)是故空中無色(乃至)無意識界。蘊皆空之義(二)空二乘法(經文)無無明(乃至)無苦集滅道。分為三段(三)空大乘法(經文)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五蘊如上所明,為迷心重者說五蘊。
十八種作用不同故。為色心俱迷者說十八界六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雖分三科,皆總括一切法而說。因學者根器不同,而開合有異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蘊處界三科經文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約緣覺言,下一句約聲聞言。緣覺者,常觀十二因緣而悟道。聲聞者,(聞佛聲教)觀四諦而悟道。
無明行
識名色六入
觸十二因緣
受
愛取有生
老死
過去所作之因
現在所受之果
現在所受之因
未來所受之果
此十二因緣,乃說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轉還滅二門以顯示世間及出世間法。流轉者,無明乃至老死之世間法。還滅者,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出世間法。若行般若者,世間法空。故經云,無無明乃至無老死。出世間法亦空。故經云,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
苦諦生死報一世間苦果
四諦(帝真者)
集諦煩惱業一世間苦因滅諦涅槃果一出世間樂果道諦菩提道一出世間樂因亦分二門,前二流轉,后二還滅。若行般若者,世間及出世間法皆空。故經云,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此乃空大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