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慧海佛光(1)

佛法大意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愿,努力做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凈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于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做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范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范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做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后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為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為盡理。

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諸國,正在熱烈地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書籍及雜志等甚多。

故望已為佛教徒者,須徹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俾不愧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說佛法大意畢。又當地信士,因今日為菩薩誕,欲請解釋南無觀世音菩薩之義。茲以時間無多,惟略說之。南無者,梵語。即皈依義。

菩薩者,梵語,為菩提薩埵之省文。菩提者覺,薩埵者眾生。因菩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故稱為菩提薩埵。此以悲智二義解釋,與前同也。

觀世音者,為此菩薩之名。亦可以悲智二義分釋。如《楞嚴經》云: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約智言也。如《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于漳州七寶寺所做講演。)凈土法門大意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凈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凈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常人謂凈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凈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愿。

修凈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愿,決定愿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愿于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愿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境。

至于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凈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愿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愿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凈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愿品,最為適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做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做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凈土法門;復勸長讀行愿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作慈善事業尤要。

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做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若發心者,自無此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積極的。不起誤會。譏評。

關于凈土宗修持法,于諸書皆詳載,無俟贅陳。故惟述應注意者數事,以備諸君參考。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二年于十一月在廈門妙釋寺所講。)佛法十疑略釋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于佛法而起之疑問,亦復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后乃能著手學習。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采取近人之說而敘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一、佛法非迷信近來知識分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有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范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誹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于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于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于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于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關于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于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后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于弘揚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種種慈善事業,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用幸福。因專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于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于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做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作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范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范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于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后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信能如此,若云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

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采取近人之說而敘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后,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余所厚望焉。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講演。)佛法學習初步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輩常人欲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案佛法寬廣,有淺有深。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別之。依唐圭峰禪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顯性教。以此五教,分別淺深。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了解。即能了解,亦難實行。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唯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歟?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右旗| 七台河市| 辰溪县| 中西区| 息烽县| 孟村| 防城港市| 旅游| 饶平县| 阿克| 白山市| 龙江县| 定西市| 五大连池市| 吴旗县| 乐清市| 西平县| 合川市| 蕲春县| 高要市| 文昌市| 二连浩特市| 余姚市| 原阳县| 东乡县| 五大连池市| 灵丘县| 佛教| 平利县| 兴文县| 德庆县| 南宫市| 中山市| 石狮市| 融水| 铜梁县| 昭苏县| 桐柏县| 桃园县| 灵川县|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