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牲畜價格大大上漲以后,該國的大部分地區還依然沿用這一舊法。原因是,許多地方的人民都很愚昧、拘泥于古習,而多數地區都是因為沒有立即實施優良方法的條件。他們遇到的障礙大致有兩種。第一,貧困的租地人,沒有足夠的時間獲得足夠耕作完所有土地的牲畜。雖然飼養更多牲畜有利于這些租地人,但他們卻沒有足夠的資本來購買大量的昂貴牲畜。第二,即使租地人有能力購買昂貴牲畜,他們也不可能快速開墾出牧草地。
總之,牲畜增加和土地改良這兩者,勢必要齊頭并進。如果牲畜未增加,就無法改進土地。只有當土地大大改進,并足以維持大大增加的牲畜時,牲畜才會顯著增加。要想鏟除革故圖新過程中的這類自然障礙,只有靠長期的勤勉和節約。現在,這種舊法已經在逐漸衰落了,不過,要想讓它從國內各地全盤消失,恐怕要等到半個世紀或一個世紀以后。自從蘇格蘭與英格蘭合并之后,蘇格蘭在其所有商業中,從昂貴的牲畜價格中得到的利益最大。自從牲畜價格上漲之后,高地一帶的地產價值就提高了,低地一帶也同時得到了改進。
所有新殖民地的荒蕪土地,都得到了大規模的開墾。這種荒蕪土地,只適合用來飼養牲畜。所以,不久之后,牲畜就得到了極度的繁殖。不過,一旦某一物品的數量繁多,其價格也必定相當便宜。最初,美洲殖民地的牲畜都是歐洲人從故鄉運過來的;現在,牲畜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增殖了這么多。于是,牲畜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比如說,馬即使跑到了森林、野地里,馬主人也會視而不見。這時,辟地飼養牲畜必定無利可圖。只有在這些殖民地建立并維持漫長的歲月之后,辟地飼養牲畜才可能有利。
美洲殖民地不但缺乏肥料,而且耕作資本的投入也與耕作土地不相稱,所以其農業經營方式類似于蘇格蘭地區實施的舊法。1749年,瑞典旅行家卡爾姆來到了北美的某些英國殖民地,目的是了解那里的農業狀況。他說,在當地,很少有哪個民族是有特性的,因為他們都是農業各個方面的熟手。另外,當地人民很少往自己的田地里施肥,當他們開墾的土地肥力耗盡時,他們會再開辟一片新土地;當這片新土地的肥力也因連續收獲而耗盡時,他們會跟著開辟第三片新土地。他們的牲畜,就隨意地放養在森林、田野,或是未開辟的荒地里。
這么一來,春生的牧草就可能會被過早地嚙食,往往等不到開花結果就被毀滅殆盡。這一惡性循環,導致了牲畜經常處于半饑餓狀態。春生牧草是北美地區的天然牧草,可以長到三四英尺長。當歐洲人剛開始在該地定居時,它們都極其繁盛。
卡爾姆明確地指出,在他寫游記的時候,一塊以往可以養活四頭母牛的土地,竟然不能養活一頭母牛。此外,以前一頭母牛的產乳量,是現在一頭母牛產乳量的四倍。卡爾姆以為,正因為缺乏牧草,所以該地牲畜才一代代地漸趨退化。這種牲畜跟三四十年前蘇格蘭各地常見的矮小牲畜相比,恐怕沒有多大差別。現在,蘇格蘭低地一帶的此類矮小牲畜,借助于豐富的飼料而得到了很大的改良。當然,有些地方的牲畜改良,也可能得益于畜種的選擇。
所以,在墾殖改良的后期,當牲畜的價格上漲到辟地飼養牲畜有利的程度時,最先達到這一有利價格的,恐怕還是牲畜。因為,只有當牲畜的價格達到這種程度時,墾殖改良的程度才可能接近現在歐洲許多地區已達到的水平。
在第二種原生物中,牛價最先達到這種水平,鹿肉價最后達到這種水平。
在大不列顛,雖然鹿肉的價格看起來過高,但它實際上還不足以償還建園養鹿的費用。只要是有養鹿經驗的人,都非常清楚這一事實。如果不是這樣,鹿不久就會成為普通農家的飼養物,像古羅馬人飼養的小社鴟鳥一樣平常。據瓦羅和科濟邁拿說,當時,飼養社鴟所獲得的利益是最大的。據說,在法國的某些地方,可以靠養肥飛入本國的蒿鳥獲得極大的利益。總而言之,如果鹿肉能夠繼續成為流行食品,而大不列顛的財富與奢侈也同時能以過去某時期的增進速度增進,那么鹿肉的價格將會更加昂貴。
從必需品牛的價格漲到極點,到奢侈品鹿肉的價格漲到極點,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改進過程。在這段長久的改進過程當中,其他許多種類的原生物的價格,也會各依不同情形而逐漸達到極點。
這么一來,所有農場中的谷倉和圈舍廢物都能養活大量家禽。由于家禽只需要利用廢物就可以飼養,無須花費農業家的特別開支,所以家禽的售價一般都極其低廉。農業家從中獲得的幾乎全是純利,所以即使價格再低,他們也愿意飼養。當一國耕作粗放、人口稀少時,這種無須費用就能飼養的家禽,通常能夠滿足全部的需求。因此,這種家禽的售價,經常和家畜肉及其他肉食一樣低廉。不過,靠這種方法來飼養家禽,所得家禽的總數必然會大大少于農場飼養的家畜肉總數。
富裕、奢華時期,在效用相同而數量不同的兩種產物中,數量較少的產物更能博得人們的喜愛。由耕作改進而帶來的財富和奢侈程度的增加,會使家禽的價格逐漸超過家畜肉的價格,直到家禽的價格上漲到使辟地飼養家禽可以獲利的水平。一旦家禽的價格達到這種水平,它就不會再繼續上漲了,因為馬上就會有用于其他用途的土地被改成家禽飼養地。
在法國,許多地區農村經濟的最重要產業都是家禽飼養。由于飼養家禽有利,使得農民都愿意廣種玉米和蕎麥,以供養家禽。有時候,一些中等農家竟然能在住宅里養四百多只雞。英格蘭似乎沒有法國那么重視飼養家禽,而且每年都要從法國輸入大量家禽,因而其家禽的售價一定高于法國。
在墾殖改進的過程中,只有在辟地生產某種動物食料的做法成為普遍現象的前夕,這種動物肉的售價才會達到最高水平。因為,在這種做法成為普遍現象之前,這種動物肉的價格必然會因稀缺而高昂;而在這種做法成為普遍現象以后,通常都會出現新的栽培方法。農民們利用這些新的栽培方法,可以使同一面積的土地生產的飼料量大大增加。既然動物肉的數量增加了,那么它們的售價也必然會降低,而且也能夠降低。如果動物肉的售價不能降低,那么多產就必然不能長久地持續下去。現在,倫敦市場上的家畜肉售價比上世紀初期低廉,也許就起因于苜蓿、大頭菜、胡蘿卜、卷心菜等植物的引種。
豬是一種貪食的動物,可以以糞和其他有用動物所嫌忌的污穢物為食。所以,最初飼養豬的目的,和飼養家禽一樣,也是為了廢物利用。如此看來,只要靠廢物飼養的豬的數量可以滿足需求,那么豬肉的市價就一定會遠遠低于其他家畜肉的市價。但是,當飼養豬也和飼養其他家畜一樣,需要另外準備飼料時,豬的售價必然也會因此而上漲。當自然狀態和農業狀態不變時,跟喂養其他家畜相比,如果養豬的費用更高,那么豬肉的價格就會比其他家畜肉高;如果養豬的費用較少,那么豬肉的價格就會比其他家畜肉低。布豐說,法國的豬肉和牛肉幾乎同價。在現在的大不列顛,許多地方的豬肉都稍微比牛肉貴一點兒。
造成大不列顛的豬肉和家禽的價格上漲的原因,經常有人說是佃農和小農人數的減少。當時,歐洲各地還沒有開始進行技術改良,耕作水平也未取得進步。佃農和小農人數的減少,造成了豬肉這類物品的售價,高于之前這類物品的售價。即使是最貧窮的家庭,也往往不需要花多少費用就能養活一只貓或一條狗,或是幾只家禽、一頭母豬和數頭小豬。這些動物的食料,一部分來自食桌上的殘物、乳漿、乳渣,另一部分則是這些動物自己在田野里覓得的。所以,當小農人數減少時,這種不需要什么費用就能生產的動物,數量必然會大大減少,價格也必然會比之前上漲得更快。但是,在改良過程中,這種動物的售價遲早都能達到其最高水平,從而使它不但能提供為種植這類動物食料所花的勞動和費用,還能得到和耕作其他大部分土地所得的相同的報酬。
牛乳制造業也和養豬及家禽一樣,最初也是為了廢物利用。農場耕牛所產的牛乳,通常都足夠哺育小牛和滿足農家所需,而且其在某一季節的產量也特別多。但是,牛乳也是所有土地原生物中最容易腐敗的。在牛乳產量最高的熱天,牛乳的保質期一般都不會超過一天。于是,一部分牛乳就被制成了能夠保存一周的奶酪,另一部分牛乳則被制成能夠保存一年的咸奶酪,而大部分則被制成了能夠保存數年的干奶酪。農民先把這些奶酪留下一部分作為家用,再把剩下的全部運到市場上,期望以最好的價格出售。即使奶酪的市價再低,也不會低到使農民不愿意賣出這些剩余物品的程度。當奶酪市價過低時,農家就會把奶酪做得不干不凈,甚至不準備專門的房屋,只是因陋就簡地在污穢不潔的煙熏廚房里進行這一作業。事實上,在三四十年以前的蘇格蘭,農家制酪業的情況就普遍如此;即便是現在,還有許多農家制酪業仍然維持著這種狀態。
隨著農業的改良,人們對家畜肉的需求增加了,利用廢物飼養的家畜數量也減少了,所以家畜肉的價格就逐漸上漲了。正是同一原因,使得牛奶酪的價格也上漲了。牛奶酪的價格自然與家畜肉的價格及家畜飼養費相關。牛奶酪價格上漲時,不但能補償更多的勞動,還能促使農民注意制酪的清潔和衛生。在農民的注意下,制酪這一副業就能產出優質的產品來,最終將其價格抬升到值得把最好的耕地用于飼養產奶家畜的水平。同樣地,當牛奶酪價格達到這一最高水平時,它就不會再進一步上漲了;否則,馬上就會有更多的土地轉變成牲畜飼養地。在英格蘭,大部分地區的牛奶酪價格好像都已經達到了最高水平,所以有許多良好土地都轉變成了產奶家畜飼養地。在蘇格蘭,牛奶酪價格超過這一最高價格的,似乎只有大都市附近的一些地區,其余各地的牛奶酪價格都在這一最高價格之下。所以,普通農家很少會用良好土地來專門飼養產奶家畜。
最近數年,牛奶酪的價格的確越來越高昂,即使如此,也不宜為此而使用良好的土地。蘇格蘭牛奶酪的品質一般都比不上英格蘭牛奶酪,所以其價格也相對低賤。品質低劣不是價格低賤的原因,而是價格低賤的結果。雖然當時蘇格蘭牛奶酪的品質比現在要優良得多,但在蘇格蘭當時的狀況之下,大部分牛奶酪的市價是不會比現在的售價高出多少的。品質優良的牛乳,所花費土地和勞動費用也必然較多。而現在的牛奶酪價格,恐怕支付不了這筆費用。雖然英格蘭許多地區牛奶酪都價格昂貴,但是和生產谷物、飼養家畜這兩種主要的農業作業相比,制酪并不是一種有利的土地利用途徑。所以,在蘇格蘭制酪,并不能得到多少利潤。
如果一國必須靠人力生產的所有土地生產物的價格,都不足以償還改良和耕作土地所花的費用,那么該國的土地就絕對不會得到完全的改良和耕作。
如果想讓全國的土地都完全得到改良和耕作,那么各種生產物的價格都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足夠支付良好田地的地租。因為,田地的地租決定了其他大部分耕地的地租。第二,能夠對農民的勞動和費用,支付和良好田地所提供的相同的好報酬。也就是說,這一價格不但要足夠農民取回資本,還要讓農民獲得資本的普通利潤。顯然,只有在各種生產物的價格上漲之后,土地才會改良。因為,一切改良的目的都是得利。如果改良招致了損失的結果,那么這種改良就不叫改良。而且,如果由改良而生產的物品價格不足以補償改良費用,那么改良必然會以造成損失而告終。因此,如果從全國土地的改良與耕作中所得到的利益,在所有公共利益中占有最大的部分,那么隨之而來的,必然是這類土地原生物價格的上漲。這種價格上漲,不是一種公共災禍,而是獲得最大公共利益所必須的先驅和伴隨物。
由上述情況可知,造成所有土地原生物價格上漲的,不是銀價的下跌,而是這些產物自身真實價格的上漲。當這些產物的真實價格上漲時,它們的價值中就包含了更多的銀,它們所能支配的勞動量和食品量也比以前多。既然讓它們上市需要花費更多的勞動量和食品量,那么它們在市場上就代表了更多的勞動量和食品量。
第三種土地原生物
第三種土地原生物的價格,是隨著改良的增進自然而然地上漲的。這時,人類勤勞所起的作用是有限或不確定的。所以,當社會改良和進步時,這類原生物的真實價格可能會按照自然趨勢上漲,也可能會下跌,還可能會在不同時期保持同一狀態,甚至會在同一時期里小幅上漲。決定這種原生物真實價格高低的,是不同偶發事件作用在人類勞動上所產生的該產物的增產多少。
有些原生物的產量是由他種產物決定的。因此,前一類產物的量必然受制于后一類產物的量。比如說,一國生產的羊毛或皮革的量必然由該國牛羊總數決定,而該國牛羊總數又受制于該國的改良狀況和農業性質。
也許有人會說,牛羊肉價格隨改良而逐漸上漲時,毛革的價格也會因為同一原因,按照幾乎相同的比例上漲。如果改良初期的毛革和家畜肉的市場,都局限于一個狹窄的范圍內,那么上面所說的也許會變成現實。而事實上,這兩者的市場范圍通常都極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