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論增進勞動生產力的因素及分配勞動(28)

  • 國富論
  • (英)亞當·斯密
  • 4844字
  • 2015-07-06 11:17:28

這等于增大了銀的稀少性(因為一種商品的獲得,如果困難加重,費用增加了,就可說它稀少)。這種費用的增加,必定會引起以下三種現象之一:第一,一定會由于銀價按正比例增加而取得補償;第二,一定會由于銀稅按正比例減少而取得補償;第三,一定會一部分通過這種方法,另一部分通過另一種方法而取得補償。三者必居其一,但以第三種現象最為可能。正如金稅盡管大減,但和銀相比,金價仍然上升一樣,銀稅盡管大減,但和勞動及其他商品相比的銀價,也仍然可能上升。

遞減的銀稅,即使不能完全防止歐洲市場的銀價上升,至少也會推遲銀價的上升。以前那些因不堪重稅而中止采掘的礦山,現在也許會因為減稅而能夠再度開采。這么一來,銀的上市量一定會增加很多,并使一定數量的銀的價格大大下跌。1736年,西班牙國王降低了銀稅,使得歐洲市場的銀價雖然并未比以前降低,卻比銀稅不減時的價格至少降低了十分之一。

從上述事實和議論來揣測,本世紀的銀稅雖然降低了,但歐洲市場的銀價卻升高了很多。我之所以把這種想法叫作“揣測”,是因為我雖然盡力想把這一問題闡述明了,但我仍然不確信它是對的。說實在的,即使銀價上升了,其上升程度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即使我說了上面這些話,恐怕還會有許多人猶疑不決。因為,他們對以往實際銀價是否上升過、今日歐洲市場的銀價是否仍在下跌這兩種相反的情況,都拿不準。

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以下事件。無論金銀的年輸入量有多少,它終歸有一個時期會與其年消費量保持一致。金銀總量愈多,金銀的消費就越大。有時候,金銀消費的增加甚至要遠遠大于金銀總量的增加。金銀的價值,必然會因金銀總量的增加而減少。

當金銀廣泛用于各種用途時,使用者就不會那么慎重地愛護它們了,這樣就必定會使金銀消費量的增長幅度,大于金銀總量的增長幅度。因此,當金銀的輸入不再增加時,金銀的年消費量就一定會與其年輸入量趨于一致。不過,今日的金銀輸入仍然還在繼續增加。

金銀的年輸入量,如果在年消費量與年輸入量相等之后逐漸減少,那么在一段時間內,金銀的年消費量也許會超出其年輸入量。這樣,金銀總量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減少,從而使金銀的價值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升高。當金銀的年輸入量不增不減時,金銀的年消費量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與年輸入量相適應。

懷疑銀價持續下跌的依據

歐洲有一個俗見,就是由于貴金屬的數量會隨著財富的日益增加而增加,所以貴金屬的價值就會隨著貴金屬的增加而減少。可能就是這個俗見,使得許多人都相信歐洲市場的金銀價值現在仍在下跌。再加上許多土地生產物的價格至今仍在上漲,所以人們就更加相信這種俗見是正確的了。

前面我已經說過,當一國的貴金屬量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加時,其價值并不會因此而降低。富國是所有奢侈品和珍奇品的聚集地,自然也是金銀的聚集地。這些物品之所以在富國聚集,并不是因為它們在富國的售價低于貧國,相反的,它們在富國的售價比貧國高得多。正是由于這些物品在富國可以賣到更多的價錢,所以它們才被吸引到了富國。一旦富國的這種優越性被削減,這些物品就不會再受它的吸引了。

前面我已經努力說明過,除了谷物這類全靠人類勞動生產的植物之外,包括家畜、家禽、各種獵物,以及化石和礦物在內的一切原生產物,其價格都會隨著一國財富的增長和技術的改進而增加。所以,即使它們所能換得的白銀比以前多,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說實際銀價下跌了,也不能說銀所能支配的勞動量比以前少了。從這一現象中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這些商品的價格上漲。也就是說,跟以前相比,這些商品所能換得的勞動量更多。由于財富的增長和技術的改進,這些商品的名義價格和真實價格都上升了。所以,造成商品名義價格上升的原因,不是銀價下跌,而是該商品自身真實價值的上升。

社會進步對三種土地原生物造成的不同影響

土地生產物一共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土地生產物,幾乎完全不能依靠人類勞動來增加;其真實價格,可以隨財富的增長和技術的改進無限上漲。第二種土地生產物,可以根據需要,通過人類勞動來增加;其真實價格,雖然有時候會大大上漲,但也絕對不會長久地超過一定的限度。第三種土地生產物,雖然能夠通過人類勞動來增加,但往往收效甚微;其真實價格,在改良程度相同的情況下,一般會隨改良的進步而上升,但也可能會下跌或保持不變,這要看人類勞動在遇到偶發事故時增加這類產物的成效如何。

第一種土地原生物

第一種原生物,其價格只能隨著社會進步而上漲,而其數量卻幾乎完全不能靠人類勞動來增加。這類原生物,不但很容易腐敗,其生產量也不能超過自然生產的一定分量,所以根本不可能把各個季節的這種原生物都蓄積起來。這種原生物包括:許多稀少而奇特的鳥類和魚類、各種野禽野獸等。

隨著財富的增加,以及隨財富增加而增加的奢侈,人們對這種生產物的需求多半都會增加。但是,這種大量增加的需求卻不是人力所能滿足的,所以它們的價格就可以隨著不斷擴大的競爭無限上漲。比如山鷸,即使它成為價格上漲到二十幾尼一只的時尚品,它的數量也不可能靠人類勞動而得到大大的增長。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繁盛時期的古羅馬人,才會支付極高的價格去購買那些珍貴的魚類和鳥類。造成這種高價的原因,并不是當時銀價的下跌,而是這些稀有珍品本身價值的升高,因為它們的數量不能靠人力隨意增加。在羅馬共和國沒落前后的許多年里,銀的真實價值普遍高于歐洲。

羅馬共和國在對西西里征收什一稅輿時,以每一莫迪斯或一配克小麥值三塞斯特斯(約合六便士英幣)來換算。雖然這一價格大概低于其平均售價,但由于西西里農民認為這是一種賦稅,所以他們都覺得有義務以這一價格交售他們的小麥。所以,如果羅馬人需要從西西里輸入不需繳納什一稅的谷物,就須依照契約,為每一配克超過定量的物品加付四塞斯特斯(約合八便士英幣)。我想,這七塞斯特斯每一配克(約合二十一先令每夸脫)的價格,應該就是當時的合理價格,也就是當時的平均或普通契約價格。

英國小麥的品質比西西里小麥低劣,其在歐洲市場的售價一般也比西西里小麥低廉。但是,在最近的荒歉年度之前,英國小麥的普通契約價格卻達到了二十八先令每夸脫。由此可以推斷,以往銀價與現在銀價的比例一定是三比四,換言之,以往的三盎司銀所能換得的勞動或商品的量,和現在的四盎司銀所能換得的量相同。

根據歷史學家普林尼的記載可知,塞伊阿斯獻給女王阿格麗波娜的一只白夜鶯,花費了他六千塞斯特斯(合五十鎊英幣);阿西尼阿斯·塞納為了購得一尾紅魚,不惜花費八千塞斯特斯(合六十六鎊十三先令四便士英幣)。光是這種記載,就足夠讓我們為這些奇貴的價格而感到驚絕。不過,在我們看來,這些價格似乎比它的實價還要少三分之一,即它們所能支配的勞動和食物量,大約比它們現在的名義價格多了三分之一。換言之,塞伊阿斯為了一只白夜鶯所付出的勞動和食品量,需要花費現在的六十六鎊十三先令四便士才能購買;而塞納為了一尾紅魚所付出的勞動和食品量,需要花費現在的八十八鎊十七先令九又三分之一便士才能購買。這種過高價格,并不是隨銀量增加而降低的銀價引起變動的,而是由競爭者過多引起的。由于羅馬的勞動和食品都有豐富的剩余量,所以爭購珍奇物品的人也更多。在當時的羅馬,可以用比現在少得多的銀量,換得和現在相同的勞動和食品量的支配權。

第二種土地原生物

第二種土地原生物,其價格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上升,其數量也能根據人類的需要而增加。這種原生物就是那些有實用價值的自然生產物。在土地未大規模開辟時期,許多自然生產物都會因為量多而幾乎沒有什么價值;而在耕作輿什一稅(tithe),歐洲基督教會向居民征收的一種宗教捐稅。

進步時期,更為有利的其他產物便取代了大部分的自然生產物;到了社會日益進步時期,這種自然生產物的數量就會隨著長期的進步過程而日益減少,而其需求則同時不斷增加。這么一來,其真實價值,即其所能支配的真實勞動量,就會逐漸增加,甚至增加到與別的物品價值不相上下的水平。這些別的物品,可以是任何靠人力在土壤最肥沃、耕作最完善的土地上產出的物品。

但是,一旦這種原生物的價值上升到一定限度,它就不會再繼續上升了。

因為,當其價值超過這一限度時,馬上就會有更多的土地和勞動投入這一行列中,這時,其價值就會因為競爭而降低。比如說牲畜,當其價格昂貴到使人覺得用最好的土地來生產牧草和人類食物,可以獲得相同的利益時,牲畜的價格就不會再進一步上漲了。因為,如果這一價格再上漲,馬上就會多出許多由田地轉化成的牧場。

耕地的擴大帶來了兩個結果。一是減少了野生牧草數量,同時還減少了靠野生牧草生長的家畜肉;二是使更多的人擁有了交換家畜肉的谷物,使得人們對家畜肉的需求增加,從而提高了家畜肉的價格。于是,牲畜的價格就會隨之逐漸上漲,直到使人覺得用最好的土地來生產牧草和人類食物,可以獲得相同的利益為止。但是,只有到了耕作事業獲得如此擴大的進步社會后期,牲畜的價格才能上漲到這種程度。只要是社會還在向前發展,牲畜價格就一定會繼續上漲下去,直到上漲到這一程度為止。

現在,歐洲恐怕還有一部分地區的牲畜價格沒有增加到這個限度。這種情況,也曾在合并之前的蘇格蘭某地出現過。蘇格蘭的大部分地區都適宜畜牧,只有極小的地區適宜用作其他用途。因此,當時牲畜如果只在內場銷售,其價格恐怕就達不到這一極限,當地牧場自然也就不會再增加了。我們已經知道,倫敦附近的牲畜價格,好像在上世紀初期達到過這一極限,但是那些比較僻遠的地區,卻是在很久之后才達到這一極限的,或許還有少數地區至今也沒有達到這一極限。在第二種原生物當中,牲畜的價格恐怕是最先隨社會的進步而升至極限的。

在牲畜價格尚未達到其極限之前,大部分適于精耕細作的土地都不能完全耕作。在幅員遼闊的國家里,大部分農田都分布在偏遠的地區,即使它們能夠產出大量的肥料,也不容易向都市供應。所以,耕作優良的土地的數量,一定和農田能夠產出的肥料量成比例;而農田所能產出的肥料量,又和農田所能飼養的牲畜量成比例。因為,土地產出肥料的途徑,不外乎以下兩種。一是靠放養牲畜獲得牲畜糞便,二是靠圈養牲畜出糞肥田。

但是,如果牲畜價格不足以補償地租和利潤,就會遏制農民用土地放養牲畜的積極性,更別說是圈養牲畜。圈養牲畜所需的牧草勢必由已開墾的肥沃土地提供。因為,如果這些牧草是從未開墾的荒蕪土地中刈取來的,那么農民們就得為此花費非常高的勞動和費用。此外,如果連放養于已開墾土地的牲畜的價格都不夠支付產草費,那么圈養牲畜的價格,也必定不夠支付產草費。因為,圈養牲畜需要額外支付相當的勞動和費用來刈取、搬運牧草。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只是圈養必需的耕作牲畜也就罷了,而多養是絕對不可能獲利的。不過,如果只是圈養耕作所必需的牲畜,那么所得肥料就無法滿足全部耕地的需求,這些土地自然也無法繼續保持良好的狀態。

既然肥料不夠供應全部耕地,那么農民自然會把肥料施在最有利、最便當,即最肥沃且位于農舍附近的土地里。于是,在全部耕地中,只有一部分土地會經常保持良好的耕作狀態,而其余大部分土地則會因無力顧及而荒蕪,最多也就生長一些貧弱的小草。所養牲畜的數量,雖然遠遠少于土地完全加入耕作時所需的數額,卻往往多于土地實際產出的牧草。像這樣繼續放牧六七年之后,荒蕪的那部分土地可能會被開墾,甚至可能產出一兩季燕麥之類的粗劣谷物。如此下去,微薄的土壤肥力就會被消耗殆盡,不得不再次回到以前的休耕放牧狀態。進而,其他土地也會被開墾,并產出一兩季粗劣谷物,然后再因土壤肥力耗竭而回到休耕狀態。

在未與英格蘭合并以前的蘇格蘭,低地一帶的土地大都是以這種方式經營的。當時的全部耕地中,只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甚至不足六分之一的土地,能夠靠肥料維持良好的狀態。其余的土地,根本沒有肥料可施。不過,在這些無肥可施的土地中,有許多土地都按照上述方式輪換著開墾和耕作。這種土地經營方式,使蘇格蘭許多本可進行良好耕作的土地的生產額,都遠遠低于土地所能生產的數量,因而不利于土地的耕作。不過,由于當時蘇格蘭的耕作技術較落后,所以不得不采取這種不利的土地經營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义马市| 静乐县| 遂平县| 平顺县| 金山区| 新化县| 出国| 阿图什市| 左权县| 霸州市| 沐川县| 辉县市| 南和县| 精河县| 灌阳县| 新昌县| 丹江口市| 阜南县| 永丰县| 荔波县| 康保县| 二连浩特市| 云霄县| 洪泽县| 万山特区| 会泽县| 牟定县| 九龙县| 昌都县| 墨竹工卡县| 平阳县| 太仓市| 蚌埠市| 贡觉县| 郧西县| 齐齐哈尔市| 尚志市| 桂林市| 怀柔区| 岗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