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論增進勞動生產力的因素及分配勞動(23)

  • 國富論
  • (英)亞當·斯密
  • 4887字
  • 2015-07-06 11:17:28

在西班牙人發現古巴和圣多明各以前,當地窮苦人民通常都拿小金塊當頭飾和服飾。在這些窮苦人民眼里,這些金塊和那些比一般鵝卵石稍微美麗的小鵝卵石差不多,它們值得拾取,也可以贈人,根本談不上是什么珍貴的東西。所以,當有從西班牙來的新客請求他們把這些金塊作為禮物送出時,他們無不立即把它們贈予客人,并對西班牙人想獲得金塊的熱切心情感到驚訝。

他們缺乏的,正是西班牙國內大量剩余的食物。所以,他們不明白西班牙人為什么愿意以大量食物來交換他們的小金塊。要知道,這大量的食物足夠維持全家好幾年的生活,而那些小金塊不過是個會發亮的玩意兒罷了。如果他們能夠理解正是食物的剩余造成了這種現象,他們就不會對西班牙人的“黃金熱”感到驚異了。

上述兩種土地生產物相對價值的變動

土地改良和耕作進步的日益擴大,使得糧食產量日益增加。于是,對一切能供實用及裝飾用的非食用土地生產物的需求,就隨著糧食產量的增長而增加了。因此,可以預見這兩種生產物的相對價值只會發生一種變動,即有條件提供地租的生產物的價值會不斷增長,而總能提供地租的生產物的價值則變化不大。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使得人們對衣服、住宅材料、地下有用化石和礦物,甚至是貴金屬和寶石的需求不斷增加。于是,這些東西的價格就逐漸增高,它們能夠換得的食物也越來越多。這些是大多數場合中大部分物品的情況。如果其中某些物品的量沒有因特殊原因而增加到遠遠超過其需求的程度,那么這些情況就是這些物品在一切場合中的普遍情況。

例如,某地進步狀況的增大和人口的增加,必然會使當地砂石礦的價值增加。當鄰近一帶只有這一家砂石礦時,砂石礦的價值增加情況就更明顯了。銀礦就不同了,即使千里之內只有一家銀礦,其價值也不一定會隨該國的改良而增加。砂石礦的產物很少會被賣到周圍數里之外,其需求一般都由該區域的改良與人口數量決定;而銀礦的產物則可能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只有在全世界的土地都被改良、各地方的人口都增加的情況下,白銀的需求才會增加。而且,即使這樣,如果同時又發現了礦藏更豐富的新礦山,那么增加的白銀需求也會從新礦山那里得到滿足。這么一來,銀的真實價格一樣會逐漸降低,從而使得一定分量(比如一磅)的白銀所能支配或購買的勞動量,即谷物這類勞動者的主要生活資料,逐漸減少。

白銀的大市場,一般分布在商業發達且有文化氛圍的地方。

假如一般的改良能夠增大白銀的市場需求,卻無法讓供給以同一比例增加,那么白銀價值就會以谷物價值的增長幅度增高。換言之,用一定分量的白銀,可以換得越來越多的谷物,亦即谷物的平均售價將逐漸下跌。

相反的,如果某種金屬的供給因為某種意外而增加,且增加的比例在多年內都大于需求的增加,那么這種金屬的價格就會越來越低廉。也就是說,盡管改良很大,谷物的平均售價也會逐漸升高。

從另一方面來看,假如這種金屬的供給和需求的增加比例幾乎相同,那么這種金屬所能購買或交換的谷物數量,就會繼續保持不變。換言之,盡管改良非常大,谷物的平均售價卻幾乎沒有變化。

上述三種情況,幾乎包括了改良過程中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就拿法國和英國的事實來說,在過去的四個世紀當中,這三種情況好像都按我現在所說的順序在歐洲市場上發生過。在這里,我就順便談一談銀價在過去四個世紀中的變動情況。

銀價變動的第一期

在1350年(含1350年)以前的數年間,英格蘭每一夸脫小麥的平均售價好像都不低于陶衡四盎司銀,約合二十先令的英幣。后來,每夸脫小麥的平均售價逐漸降低到了二盎司,約合十先令的英幣。在我們來看,每夸脫十先令的平均價格,是在十六世紀初葉商定并持續到1570年的小麥價格。

1305年(即愛德華三世第二十五年),勞動法規頒布。這一法規的前言,把要求雇主增加工資的傭工狠狠地批判了一番,說他們橫行霸道。而法規則對一切傭工及勞動者的工資進行了如下規定:此后,一切傭工及勞動者的工資及配給(包括衣服和食料),都應該按照愛德華三世第二十年制定的通常工資及配給進行發放。因此,無論何地,他們都只能按十便士每薄式耳的價格來領取配給的小麥;而且,配給小麥是以實物還是貨幣形式支付,也須由雇主決定。在愛德華三世第二十五年,十便士每蒲式耳是極其普通的小麥價格。需要通過特殊的法令,才能迫使傭工接受這一代替通常配給口糧的小麥價格。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這一價格低于愛德華三世第十六年的小麥價格。在愛德華三世第十六年,十便士大約含有陶衡半盎司銀,約合半克朗英幣。所以,當時每夸脫(即八蒲式耳)小麥的普通價格,必定會被認為是陶衡四盎司銀,相當于當時的六先令八便士和今日的二十先令。

這一法令所記錄的當時的普通谷價,無疑要比歷史學家或其他著述者所記錄的某些年度的谷價要好得多。因為,歷史學家或其他著述者所記錄的谷價,不是異常高昂就是異常低廉,所以實在不容易以此判斷當時小麥的普通售價。而且,根據別的理由判斷,在十四世紀初及以前的數年,小麥的普通售價不低于四盎司每夸脫,其他各種谷物的售價也以此為準。

拉弗·得·波恩是坎特布里的圣奧古斯丁修道院的副院長,他于1309年就任,當時曾大擺過筵席。這次筵席所用的谷物及許多食物的價格,在威廉·桑恩那里都有記錄。根據當時的記錄,小麥:五十三夸脫,共花了十九鎊,每夸脫的售價是六先令二便士(相當于今日的二十一先令二便士);麥芽:五十六夸脫,花費了十七鎊十先令,每夸脫的售價是六先令(相當于現在的十八先令);燕麥:二十夸脫,總價為四鎊,即每夸脫的售價為四先令(相當于今幣十二先令)。

在這里,小麥的普通售價似乎低于它和麥芽、燕麥的一般比價。

這些價格的記載,只是如實記錄了這一大規模筵席所消費的谷物的實際售價,既沒有夸大也沒有減少其實際價格。

1262年(即亨利三世第五十一年),重新頒布了古代《面包麥酒法定價格》

的法令。亨利三世在這一法令的前言中說,這一法令是其祖先(即以往的英格蘭國王)制定的。由此推斷,這一法令至少是在亨利二世時期制定的,也說不定早在諾爾曼征服時代就已經頒布了。這一法令規定,面包的價格由當時的小麥價格決定。當時,小麥的售價為一先令至二十先令每夸脫。在這里,我們可以對這一法令作出如下假設:它必定會仔細考慮小麥的時價超過或不及普通價格的情況。所以,在這一法令制定之初,每夸脫小麥的普通售價必定是含有陶衡六盎司銀的十先令,相當于現在的三十先令。小麥的這一普通售價,一直持續到亨利三世第五十一年。由此,我們可以假定,小麥的這一普通價格不會少于面包最高法定售價的三分之一,即當時的六先令八便士(含有陶衡四盎司銀)。

根據以上事實,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得出如下結論:十四世紀中葉及以前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的小麥平均價格,大概不低于陶衡四盎司銀每夸脫。

而在十四世紀中葉至十六世紀初,小麥的普通或平均售價似乎已經減到了此前價格的一半,即陶衡二盎司銀,大約相當于現在的十先令。直到1570年,小麥的這一普通售價還維持在這一水平。

在諾薩伯蘭五世時期,時任伯爵的亨利在他1512年的家務記錄中,記錄了兩種小麥價格。第一種,每夸脫僅五先令八便士;第二種,每夸脫六先令八便士,含陶衡二盎司銀,大約相當于現在的十先令。

許多法令都表明,自愛德華三世第二十五年至伊麗莎白初期的這兩百余年中,小麥的普通或平均售價都是六先令八便士。但是,由于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銀幣變革,所以相同的名義貨幣中所含的銀量也不斷減少。不過,銀價也同時增加了,因而減少的銀量好像又得到了補償。因此,名義貨幣含銀量的減少,就被立法當局大而化之了。

1436年,立法當局對小麥價格作了如下規定:如果國內每夸脫小麥的售價低于六先令八便士,商人可以不經特許就將其輸出;而要想輸入小麥,則必須等到國內小麥的售價高于六先令八便士每夸脫。因為,當小麥售價極其低廉時,就算任意輸出也沒有什么大礙;但是,如果是國內小麥售價增高,則是輸入比較劃算。所以,當時小麥的普通價格就是六先令八便士,相當于現在的十三先令四便士。不過,這一普通價格的含銀量,比愛德華三世時期同一名義貨幣的含銀量減少了三分之一。

1554年的小麥輸出條件,是按照腓力普王及瑪麗女王在位前兩年的法令實施的。1558年的小麥輸出條件,是按照伊麗莎白女王第一年的法令實施的。

它們都規定:當小麥的平均售價超過六先令八便士每夸脫時,禁止輸出小麥。

同樣是六先令八便士,當時所含的銀量并不會比現在所含的銀量多二便士??墒牵瑔栴}接著就出現了。如果要等小麥的時價低于法定輸出價格時才能輸出,那么小麥可能永遠也無法輸出。于是,1562年,伊麗莎白女王又重新頒布了一條法令:如果國內小麥的售價不超過十先令每夸脫,商人們就可以隨時從指定港口輸出小麥。當時的十先令所含的銀量,和現在的十先令含有的銀量幾乎相等。所以,當時小麥的平均價格就是六先令八便士,和上述亨利伯爵家務記錄中記錄的小麥售價差不多。

法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該國在十五世紀末或十六世紀初,谷物的平均價格也遠遠低于過去的兩個世紀。贊成這種說法的,不但有杜普雷·得·圣莫爾,還有一位寫出《論谷物政策》這篇論文的文雅作家。由此可見,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谷價都在同一時期下降了。

造成白銀和谷物相對價值增高的原因,可能是供給不變,需求卻隨改良及耕作進步而增加;也可能是需求不變,供給卻逐漸減少。當時,已發現的銀礦大部分都被采掘殆盡,導致了采掘費用的大大增加。在十五世紀末或十六世紀初的歐洲,大多數國家的政局都比過去數個世紀安定,因而其產業發展和改良程度都得以增高,其財富自然也就隨之增加了。財富的增加,自然會加大人們對貴金屬及其他裝飾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這么一來,年產物就會增加,用于流通這些年產物的鑄幣自然也會增多。富人的增多,給銀制器皿和銀制裝飾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場。而且,由于從古羅馬時代就開始開采那些向歐洲市場供應銀的銀礦,所以當時的人們自然會認為其中的大部分銀礦可能都被采掘殆盡,而采掘費用也因此增加了。

大部分論述以往商品價格的作家,都認為銀價的減少自諾爾曼征服時代(甚至是朱利阿·凱撒侵略時代)起就開始了,直到美洲各礦山被發現時才停止。我想,他們會產生這種見解的原因,一部分是他們觀察過谷物及其他土地生產物的價格,一部分是他們認同了一種通俗的說法。這種通俗的說法是,無論在任何國家,財富的增加都會造成銀量的增加,最終使銀價下跌。

這些作家在觀察谷物價格時,往往都會被下面的三種情況引入迷途。

第一,由于古時的地租幾乎都以實物支付,所以這些作家就認為所有地租都是以一定數量的谷物、家禽、牲畜等支付的。

事實上,佃戶支付年租給地主,到底是用實物還是用代替實物的一定數額的貨幣,有時都由地主隨意規定。在英格蘭,以一定數額的貨幣代替實物繳納年租的價格被稱為“換算價格”。由于地主掌握著要實物和要代價的選擇權,所以法律需要在考慮佃戶安全的基礎上,把這一換算價格定在低于而不是高于平均市價的水平上,而且大都稍微高于平均市價的一半。直到今天,蘇格蘭大部分地方的家禽計算、某些地方的牲畜計算,采用的都是這種換算辦法。不過,在實施公定谷價制度之后,計算谷物的換算辦法就被廢止了,不然的話,今日谷物計算采用的可能還是這種換算辦法。

公定谷價是谷價公定委員會評定的谷物價格。每年,谷價公定委員會都會依照各州的實際谷價,對各種類不同品質的谷物進行評定,然后制定一個平均售價。這一制度規定,換算谷物地租時,都得以當年的公定谷價為換算標準。這一做法,充分保障了佃戶的利益,也大大方便了地主。

不過,蘇格蘭這一所謂的“換算價格”,卻被搜集以往谷價的作家們誤作了實際市價。弗利伍德就犯過這種錯誤,不過,由于他從事著述的目的比較特殊,所以直到這種換算價格被他用了十五次之后,他才承認了這種錯誤。當時,小麥的換算價格為八先令每夸脫。弗利伍德從1423年開始進行他的研究,當時八先令的含銀量和現在的十六先令的含銀量相同。但是,當他在1562年結束他的研究時,當時八先令的含銀量卻又等于現在八先令的含銀量了。

第二,古代的法定價格,有時可能會被怠惰的錄事抄寫得很潦草,有時也可能只是由立法當局潦草地制定出來的,因而給上述作家造成了一定的困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德令哈市| 汶川县| 苏尼特左旗| 漯河市| 肇庆市| 莆田市| 奉化市| 曲周县| 墨玉县| 赞皇县| 高陵县| 沐川县| 衢州市| 林芝县| 临江市| 丁青县| 平邑县| 手机| 郑州市| 米林县| 庆安县| 汝州市| 黄平县| 秭归县| 康保县| 通河县| 兴义市| 潞西市| 保德县| 霍林郭勒市| 平乐县| 聂拉木县| 晋州市| 和顺县| 呼和浩特市| 庆安县| 肇东市| 白城市| 常山县| 七台河市|